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是誰張譯篇一
我是誰?
共產黨員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半心半意,更不是虛情假意。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群眾,了解群眾,信任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自覺把群眾的呼聲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愿望作為第一目標,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得失的第一標準。只有時刻牢記共產黨員的宗旨,不斷錘煉黨性,純潔思想,提高修養,才能擺正位置,認清自己,端正態度,也才能做到臨財不貪,臨色不亂,臨危不懼。
為了誰?
一切為了群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我個人認為,如何“為”才是關鍵。是蜻蜓點水,還是全心全意;是把群眾掛在嘴邊,還是把群眾放在心里;是喊破嗓子為群眾,還是甩開膀子為群眾?其結果自然大相徑庭。如果是蜻蜓點水,光把群眾掛在嘴邊而非心里,光喊破嗓子為群眾,而對群眾疾苦漠然視之,淡然處之,那就不可能把與群眾的關系搞成魚水關系,血肉聯系,而是搞成蛙水關系,油水關系,甚至水火關系。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辦實事,把群眾裝在心里,為了群眾利益出發,甩開膀子干,干成事、干好事,并堅持到底才是人民群眾擁護和愛戴的,才能與群眾血肉聯系,把與群眾的關系搞成魚水關系,我們黨的根基才能更為牢固。?
依靠誰?
一切依靠群眾。群眾中珍藏著智慧,蘊藏著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變革和前進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訴求,理解群眾疾苦,才能避免關起門來決策,閉著眼睛空談,拍著胸脯表態。只有充分尊重群眾,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并把一切為了群眾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群眾,群眾也才愿意讓我們依靠;也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貼近群眾生活,貼近群眾愿望和訴求,貼近群眾的心靈和情感,才能在不斷密切與群眾的魚水關系,血肉聯系中做到依靠群眾,群眾也才心甘情愿的,積極主動地讓我們依靠。
總之,“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整體。既互為因果,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通過正確認識和把握“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增強自身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增強貫徹群眾路線的堅定性和自覺性。結合當前進行的正風肅紀教育整頓活動,重新認識自己,查找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隨時牢記“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為人民群眾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是誰張譯篇二
“我是誰 為了誰 依靠誰”討論發言材料
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我應該提高認識、率先垂范,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群眾路線大討論,我要重新擺正位臵、明確方向、改進方法,以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根據會議安排,我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從“我是誰”的界定中自我剖析。我們的一切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服務于人民,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牢記宗旨、牢記責任,自覺服務于人民。一是要堅持一心為民、無私奉獻。要增強公仆意識,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為民造福作為首要目標,始終保持謙虛謹慎、平等待人的作風,增強服務意識,用真心、真情去關心愛護黨員、干部和人才。要淡薄名利、甘為人梯,切實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善于發現好干部、培養好干部。二是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和責任,秉公用權,自覺接受干部群眾監督,不為物欲所惑,不為利益所動,敢于主持公道,要時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用廉政準則規范自己行為,堅決抵御各種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蝕,守住做人、處事的底線。三是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作為一名組工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擔負起帶頭學習和參與指導服務的雙重責任,做到學在先、走在前、當先鋒,爭做一名政治堅定、黨性純潔、公道正派、勤奮敬業、務實創新、清正廉潔的組工干部。
二、從“為了誰”的思考中自我檢查。組織工作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了誰”的問題上,必然同黨的性質、宗旨相一致,歸根結底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是要為群眾推薦好干部。要牢牢把握干部工作方向、標準,按照黨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選干部,確保各級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中,把在工作中立場堅定、旗臶鮮明、態度堅決、步調一致的干部選出來。二是要為黨和人民事業凝聚人才。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我們興國富民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群眾,要緊緊圍繞全縣中心工作,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激勵機制,激發人才扎根基層、奉獻基層熱情,為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持。三是要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干部直接面對群眾、直接服務于群眾,基層組織建設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制度,加強村組干部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村委會活動場所標準化示范點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工作水平。
三、從“依靠誰”的實踐中自我改進。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各項事業取得不斷勝利的力量源泉。實踐證明,組織工作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一是要讓群眾參與,擴大群眾民主權利。要順應群眾期待,滿足群眾需求,積極動員群眾參與組織工作,把組織工作真正臵于群眾的監督之下。發展什么樣的人入黨,要給群眾
建議權和評審權;組工干部形象怎樣,業績怎樣,要給群眾監督權和批評權,最大限度的提升群眾參與組織工作的熱情,最大限度的擴大群眾參與組織工作的范圍。二是要拜群眾為師,集群眾聰明才智。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組織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扎根于基層和群眾之中,集中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才能充滿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我縣是黨建先進縣,“黨員承諾制”就是最早在我縣的招安鎮楊圪堵村的村民黨員首創的,后來在全縣乃至全國予以推廣。今后,我將盡力做到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在向群眾學習的同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三是要請群眾評判,回應群眾意見訴求。群眾意見是最好的標尺,最能體現工作成效。我們的工作都與群眾密切相關,干部是否選用好了,基層黨組織是否發揮作用了,都直接影響著群眾利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深入基層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全面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
只有弄清“為了誰”,牢記黨的宗旨,才能找準前進的目標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誰”,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弄清“我是誰”,牢記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確定位,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我是誰張譯篇三
我是誰?為了誰?
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力求學習深一步,切實把黨的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把握準、理解透。筆者認為,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起碼要弄清這么幾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聯系誰?我是誰?這些基本問題搞清楚了,就能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為了誰?“為人民服務”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全部的奮斗實踐中。從打土豪、分田地,到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1944年9月8日下午2時,張思德烈士的追悼大會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會上致悼詞。正是在這次講話里,毛澤東概括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隨后,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闡發。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他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也是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指出:“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這句話如果和司徒雷登在總結國民黨失掉大陸的原因時說的一段話對讀,就更能顯示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深遠意義。這位美國駐華大使說:“整個來講,不論是對中國的民眾(特別是農民),或者是對國內國外的觀察家,共產黨都能給他們這樣一種印象:她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事業的,她真正希望促進中國的民主事業,希望中國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獲得一個真正獨立而強有力的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對廣大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按照黨的十八大的統一部署,當前我們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在解決作風不實、不正、不廉上取得實效,在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取得實效。
依靠誰?“一切依靠群眾”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反復告誡黨員干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
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曾為郟縣縣委題詞“站在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其中隱藏著一段艱苦歲月中催人淚下的故事。當時胡宗南大兵壓境,郟縣是國民黨軍隊伸入解放區的一根“釘子”,必須堅決拔掉。
要打仗,3萬多西北野戰軍將士就要吃飯。郟縣之戰前,上級給該縣的任務是,要準備夠3萬軍隊吃3天的糧食。郟縣只有10多萬人口,土地貧瘠,糧食本來就很困難,下派這樣的任務,可以說是勉為其難。但是,郟縣人民義無反顧,沒有絲毫討價還價,接下了這個任務。全縣老百姓把自己的口糧和已經堅壁清野的能夠找到的糧食都拿出來,供軍隊吃了一天;第二天,把田里沒有成熟的青苗割了,又供軍隊維持了一天;第三天,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把養的羊和驢都殺了,又維持了一天。老百姓相信共產黨,把糧食都給了部隊,自己只能吃“觀音土”,最后一天,郟縣被打了下來。
毛澤東把“一切依靠群眾”概括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具體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這就是要有真心、誠心和虛心的態度,要真正尊重群眾,拜群眾為師,向群眾請教,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激發群眾的創造,從群眾中找到創新思路、改進工作的源頭活水。
聯系誰?“密切聯系群眾”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也是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我們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非常融洽,猶如血肉關系、魚水關系。井岡山時期有一首民謠傳唱至今:“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和平建設時期、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干群關系、黨群關系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密切聯系群眾顯得尤為迫切。聯系群眾有個方式方法問題,如地方黨政干部下村包戶與群眾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進步),部隊團以上領導和機關干部下連當兵與連隊官兵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學習、同訓練、同執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增進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只有在感情上同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融為一體,時刻明白自己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時刻想著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裝著群眾的冷暖疾苦,時時處處為廣大群眾謀大事、謀難事,辦實事、辦好事,才能真正把“為群眾服務”落到實處。
1980年7月10日,鄧小平到四川省成都市簇橋公社五大隊第二生產隊視察沼氣建設。在生產隊的沼氣動力房,他向當地干部一一詢問沼氣池的修建、管理方面的問題,隨后又來到社員吳紹清家。站在吳家的沼氣灶前,鄧小平仔細地觀看了爐灶、爐具,還彎腰仔細研究沼氣管是如何通到灶里去的,然后和吳紹清拉起了家常。他先問,燒一鍋開水要多長時間,能不能炒菜,吳紹清都一一作答。談話中,鄧小平突然提了一個問題:“嗨,你這個火炒腰花行不行?”吳紹清回答:“炒份把還可以,炒多了不行。”鄧小平聽后笑了。
只有親自下廚房做飯的人才能明白鄧小平這一問的含義。腰花要大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其實是用這一問了解沼氣火力有多旺,究竟合不合農民的需要。如果花錢費力建了沼氣,農民卻連個腰花都不能炒,那這個沼氣就不能算合格。
不真正了解農民,不真正心里裝著人民,是問不出“炒腰花行不行”這樣的問題的。而人民看我們的政策,看我們的干部,也是從一件件“炒腰花行不行”的實效中積累起來的。
我是誰?“既是學生,又是先生”
強調堅持群眾路線,并不是否認領導者的作用。恰恰相反,黨員領導干部在堅持群眾路線中,肩負著教育引導群眾、組織凝聚群眾、影響激勵群眾的重大責任。在“我是誰”的問題上,黨員領導干部還要確立“既是學生,又是先生”的理念,要有來自群眾、高于群眾的責任意識。這是因為,群眾的歷史認識與實踐創造往往是自發的、不系統的和分散的,需要領導者把群眾的活動統一和協調起來,把自發的創造活動上升到自覺的高度,把不系統的活動系統化,把分散的活動集中起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點,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要堅定地依靠群眾。但在另一個方面,群眾的力量只有通過干部才能組織起來、開發出來和凝聚起來。有了黨員干部的領導,群眾才知道往哪里走,跟誰走。所以,毛澤東強調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他還說:“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無論是執行戰爭、生產、教育(包括整風)等中心任務,或是執行檢查工作、審查干部和其他工作,除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外,都須采取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方法。”
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脫離群眾的命令主義傾向,一種是跟不上群眾要求的尾巴主義傾向。要通過思想政治領導、政策法規引導、自身形象引導、依靠典型引導、依靠輿論引導等方式,弘揚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把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把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來。
我是誰張譯篇四
“心里話”原稿
原稿:我 是 誰
領:要問我是誰
過去,我總不愿回答 因為我怕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話
合:他們的爸爸媽媽送他們上學 一路鳴著喇叭 不是開著本田 就是開著捷達
領:我們的爸爸媽媽送我們上學 一路都不說話 埋頭蹬著板車 褲腿沾滿泥巴 合:我們的校園很小 放不下一個鞍馬 我們的教室很暗 燈光只有幾瓦 我們的桌椅很舊 坐上去吱吱啞啞 但是我們作業工整 我們的成績不差、領:北京的二00八
也是我們的二00八 老師把它譜成了歌 同學把她畫成了畫
作文課上,老師說了這樣的話 “不要怕,不要怕 我們打工子弟 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樣 都是祖國的花 都是中國的娃
都生活在首都的藍天下” 合:不要怕,不要怕 大聲說出心里的話 領:要問我最想說什么 合:我愛我的媽媽 我愛我的爸爸 因為——
是媽媽把首都的馬路 越掃越寬 因為——
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樓大廈
我是誰張譯篇五
我是誰?
活動目標:
1.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進學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級凝聚力。
活動程序:
(一)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張a4影印紙。
(二)學生兩兩分組,一人為甲,一人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學為伴)
1.甲先向乙介紹「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乙則在a4紙上記下甲所說之特質,歷時五分鐘。
2.教師宣布活動的規定為:「自我介紹者,在說了一個缺點之后,就必須說一個優點」。
3.五分鐘后,甲乙角色互換,由乙向甲自我介紹五分鐘,而甲做記錄。
4.五分鐘后,教師請甲乙兩人取回對方記錄的紙張,在背面的右上角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動的心得或感受,并討論「介紹自己的優點與介紹自己的缺點,何者較為困難?為何會如此?個人使用那些策略度過這五分鐘?」。兩人之中須有一人負責統整討論結果。
(三)學生三小組或四小組并為一大組,每大組有六至八人。
1.兩人小組中負責統整的人向其它人報告小組討論的結果。
2.分享后,教師請每位同學將其簽名之a4紙(空白面朝上)傳給右手邊的同學。而拿到簽名紙張的同學則根據其對此位同學的觀察與了解,于紙上寫下「我欣賞你…,因為…」。寫完之后則依序向右轉,直到簽名紙張傳回到本人手上為止。
3.每個人對其他組員分享他看到別人回饋后的感想與收獲。
(四)全班學生回到原來的位子
1.教師請自愿者或邀請一些同學分享此次活動的感想與收獲。
2.教師說明了解真實的我與接納真實的我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