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春節聯歡晚會心得體會篇一
根據公布信息,在3·15晚會接到的投訴中,有關假貨、山寨貨的投訴占比較大,服裝類產品是山寨貨的重災區,食品類、飲料類、家用電器類的產品也常出現山寨貨的情況。
去年11月,安徽的寧先生在某平臺店鋪購買品牌服裝,店家稱其為正品。但寧先生在試穿時卻發現多處線頭、脫線,衣服吊牌正面是品牌,反面還有“__衛衣”標志。商家雖然聲稱是正品,卻無法提供專賣授權。寧先生在與商家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于去年12月申請平臺深入調查,工作人員原本承諾24小時辦結的投訴,結果一再推脫,至今仍未給予正面的解決回復。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3倍。但從實際投訴案例上看,商家往往一退了之,并不額外賠償。同時,平臺也處理得比較簡單草率,甚至缺乏嚴格審核導致出現假旗艦店,給不法商戶售假提供了“安樂窩”。
2、電動汽車隱瞞續航實情
近年來越來越熱的新能源汽車也成了投訴熱點,集中在經銷商為了銷售業績向消費者隱瞞續航里程的真實情況。
新疆張先生買了一輛電動汽車,購車時出廠設置標明了續航里程是305公里,但實際駕駛中未能達到100公里。“有回我夜間行車電量耗盡,車子拋錨在高速公路上,情況非常危險。后來我去找車輛經銷商和廠家反映情況,卻沒有得到解決和賠償。”張先生說。
3·15晚會的投訴平臺收到了大量關于汽車消費的投訴。除了經銷商翻新舊車、以次充好之外,消費者在買車時還會遭遇捆綁高價保險等商品等問題。尤其是熱門車型的經銷商利用消費者急于提車、不想排隊等待的心理,強迫消費者購買附加商品。此外,還有的經銷商為消費者代辦貸款手續后,卻不向消費者提供銀行借貸合同,甚至強制消費者到指定銀行貸款并收取高額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