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一
槐花雪,攜著香氣的雪。朵朵白花在校園里若有若無未曾有一絲顧慮地生發,截然不同于白茫茫一片干凈的終結。懶洋洋的花不假思索地散,飄,飄進紅樓,一世富貴。誤入淤泥,莫名恩怨糾結。潔白,白紙;白紙,潔白。命運,被一條條垂下來的的柔枝以狂風為筆胡亂書寫。
9月,校園的槐樹被遺忘的季節。
十一歲的謝欣瓷被分在廣元中學123班,翻開了她初中學業的第一頁。多年后,本來被她重視的三年時光成了她荒謬人生的記憶藍本。
黃小花與謝欣瓷的初交緣于座位。劉老師安排欣瓷與文丹同桌。文丹扎著一根長長的黑辮子,成熟穩重,不是漂亮的類型,卻猶如鄰家的大姐姐,讓欣瓷覺著親近。謝欣瓷正準備高興入座,一個黑黑瘦瘦的矮女孩跑過來快言快語:“劉老師,讓她跟我坐。”謝欣瓷頗覺猶豫,她中意文丹那股子溫文敦厚的實在,這個野丫頭讓她有幾分不適應。拗不過黃小花的強烈要求,謝欣瓷成為了她的同桌。事后,黃小花很神秘而欣喜地對她說:“你小學是光輝小學111班的,我是112班的。你一進來我就認出你了,我們兩班是隔壁呢。”見謝欣瓷的反應不是很熱情,黃小花開始絮叨起小學的一些事情來。班主任的名字、長相、她的兒子等等等等。謝欣瓷首次見識了黃小花兩片薄薄嘴唇下的三寸不爛之舌。接下來的幾天,謝欣瓷漸漸聞到了黃小花身上農村孩子淳樸的氣息,與她熟識起來。黃小花家就住在學校的后門外,每天上學只要幾分鐘。她隔三差五給謝欣瓷捎來好吃的,玉米、油餅、蕎麥粑粑。謝欣瓷也會把媽媽給她備的早餐分一份給小花。一個雞蛋,兩根油條。兩個女孩吃得津津有味,全然不顧教室里散發的食物的香味,會讓班上的同學嘴饞。當兩人形影不離,連上廁所都你前我后的時候,有一天,黃小花對著欣瓷嗔怨地說:“有人剛來我們班時,還不愿跟我坐呢,還要跟前排的女生。”謝欣瓷毫不在意地把這句很用心的話撇了過去。她們長達十多年的交往可能是這種情形的縮影。黃小花是田埂上自由潑辣的野菊,謝欣瓷則是一堆銅壺鐵棒中脆弱易碎的白瓷。
黃小花家庭條件不好。父親是長惠市黑嶺區冶金廠的工人。當時工廠效益好,每月有一兩千元工資。黃小花家雖說是農村戶口,但有田有地,按說家境也還殷實。黃小花卻被熬成了苦菜花。父親把每月賺來的錢用來在外吃酒,還放出惡言說:錢花光了都不給花媽一分。謝欣瓷第一次見花媽時,委實吃了一驚。她身形矮小,臉上黑黃的皮膚下沒有肉,兩眼深坳,瘦的只有一把骨頭。一眼過去,只讓人瞥見她的一叢頭發跟拖著腿腳的背影。黃小花說,母親的腿是有一次被父親打瘸的。因為父親的粗暴,花媽的脾氣變得異常古怪。小花和姐姐小葉幾歲起就要干家務,做農活。花媽自己不下廚房,花爸也長日不回家吃飯。所以小花初中就會很多菜的做法了。煮豬食,挑尿桶,洗衣服,這些謝欣瓷在以前農村姑姑家見的事都落在了黃小花的身上。謝欣瓷在黃小花那感覺到了自己家庭的優越,也有點明白為什么她會那么喜歡自己了。
謝欣瓷的成績很好,次次考試都是班上第一。每次考完,黃小花會喜滋滋地摸著謝欣瓷的頭說,“你長的什么腦袋,這么聰明。”說得謝欣瓷美美的。黃小花迷上了寫作文。天天把武俠小說里的段落抄出在本子上。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對黃小花的文章格外青睞,常在班上讀她的范文。劉老師住在學校,對黃小花的家境有所了解,也很同情。她有幾次買了奶粉麥乳精之類的食品去探望黃小花的母親。謝欣瓷略感欣慰,劉老師這么善待黃小花,也是她的福氣。
然而,有一天,開家長會后。媽媽回來跟謝欣瓷說,昨天你們劉老師跟我說,有次黃小花的媽媽挑著菜經過校園,見了老師怎么理都不理。劉老師疙疙瘩瘩著呢。你去問問黃小花吧。謝欣瓷跟黃小花一說,黃小花很驚訝。她回去問她媽,她媽說沒看見老師。黃小花還在周記里寫了文章,跟老師說明了情況。劉老師和藹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
謝欣瓷幾次大大咧咧地跟同學說,劉老師最喜歡黃小花了。黃小花公然矢口否認。謝欣瓷不解為何,黃小花說,同學們會嫉妒的,我怎么會承認呢。謝欣瓷茫然地對著她,那張臉她有點看不懂了。
五月的校園操場的一角,洋槐花擠擠密密探出頭來。黃小花牽著謝欣瓷的手,領她來到槐樹下。“我告訴你,這花可以吃”。她擺出大人的姿勢說道。謝欣瓷覺得新鮮,怎么吃?于是兩人爬到樹上捋起花來。光一下午,沒歇一會捋了滿滿一籃。槐花的馥郁噴得滿鼻子都是,還有蜜蜂嗡嗡嗡地繞圈。她們折了幾枝,吃花的后屁股頭子,花蜜一吮就出來了。后來,又去黃小花的家里,用開水把花滌過,再調上蜂蜜。吃在嘴里,甜滋滋,香飄飄的。謝欣瓷以為,這便是春天跟友誼的味道了。
15年后,謝欣瓷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了設計研究所。黃小花讀職高,考中專,又被分配到一個賓館當前臺。其間輾轉,兩人的聯系也是逛逛街,吃吃飯,斷斷續續而不頻繁。
一天晚上,謝欣瓷突然接到黃小花的電話。她說她想開個幼兒園,想在銀行貸款,麻煩謝欣瓷給她擔保。謝欣瓷猶豫了一晚,最終答應了。三萬元,三年。黃小花滿口應承不會有事,說還會有分紅。哪曉得兩年后,幼兒園垮了。黃小花經營不善,還欠了一屁股債。她可憐兮兮地對謝欣瓷說,我實在沒錢還了,看在這么多年的情分上,你就救救我,幫我熬過難關吧。我在銀行只還了9000元,剩下的只能算你的債務了。以后我有了錢,一定還你。謝欣瓷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待她緩過神來后,她橫下一條心說,好吧,看在我們姐妹一場的份上,我替你擋這次。以后你有了錢再慢慢還我。黃小花千恩萬謝地回去了。后來,黃小花還了一次5000元后,就再也沒人影了。謝欣瓷去她娘家找她,她媽說,她去深圳了。可能再也不回來了。謝欣瓷問她可有手機?她媽說,她沒錢配手機呢。我們都沒有她的號碼。謝欣瓷五雷轟頂,猶如晴天霹靂。這人怎么能說都不說一聲就走了呢?當時連借條都沒打一張的,悔恨、懊惱、焦急通通涌上心頭。她本想要花媽負責,但是看著花媽憔悴的樣子,她實在開不了口。回家去,她不敢跟家人還有丈夫說,怕他們罵。大病一場熬了兩個月后,她整整瘦了十斤。
黃小花再也沒有回來,謝欣瓷漸漸把這事給忘了。那是一道不能為人說起的傷疤,匍匐在往事的深處。她再也不去同學聚會,也不跟同學聯絡了。
25年后的春天,謝欣瓷公園里一朵一朵地掐著玉蘭、芍藥、月季、玫瑰還有薰衣草。混合的香氣蕩得她腦子暈乎乎的。
這時,她的女兒雀躍著拽著一枝槐樹條過來,“媽媽,這是什么花,好漂亮!”她的臉色乍然變了,咆哮起來,不準拿這種花,丑死了!她奪下女兒手中的枝條,狠狠地用力剁上幾腳,還抽了女兒一個嘴巴。女兒哇哇地嚎啕大哭起來。她抱著女兒氣沖沖地走了。
身后,幾朵槐花殘破地沾著黑腳印,又被過往的人跡踏碎。一陣陣月季、玫瑰的濃香猖狂地襲了過來。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二
大山也有名字,每條溝,每架坡,每爿壩坪。
我家老房子正對著的那片坡就叫老蟆坡。
老蟆坡是土坡,少石頭,多槐花,綿延成片,無邊無際。憑這便平添了她無窮的魅力和神秘。
槐樹,最燦爛的季節是五月。所以在我孩提的記憶中每年五月,是老蟆坡最嫵媚最富樂趣的時候。
這時,一望無際的槐花相繼乍開,頓時,滿山遍野一片銀白,酷似一位披著婚紗的新娘,風情惹人,秀色可餐。空氣亦被她弄香了,吸一口,甜絲絲的膩人。蜜蜂、蝴蝶在花間嗡嗡嚶嚶,穿梭不息;姑娘、媳婦、孩子們在林間忙忙碌碌,吵吵嚷嚷。這時的我呢?總會和幾個最調皮的伙伴,爬上那些最大最高的樹梢,使勁地搖著“船”,扯破嗓子的呼朋喚伴呢!?
槐花是世間最甘美的食物。小時候我總這么認為,也難怪啊,在那些“瓜菜代糧”的年月,在多少個青黃不濟的五月,槐花確實幫了人們許多忙。大家幾乎一樣,一天三頓飯都上坡去“索食”,真好像上自家的菜園子。
槐花可以做菜吃,也可配合糧食做主食,比如包子、餃子、麥飯、菜團子……吃起來香甜可口,百吃不厭。
最可貴的是山上的槐花花期長。她不象平地上的一天內開花三日后敗,來也沖沖去也匆匆。老蟆灘上的槐花可開一個多月,她總是步履從容的開著。先是山腳下的,其次是半山腰的,最后才是山頂的。同一架坡上的,也是先開陽坡的,再開陰坡的。甚至在同一棵樹上,也會先開樹頂的,再開樹冠里的,其次才開樹底下的。就這樣,在整個的五月里,老蟆坡每天都會奉獻給人們新鮮充沛的食物,直到早杏黃大麥上新場。
記得在我六歲時,五弟也來到了人間,正是鬧饑荒的歲月,父母為此憂心忡忡,商量著將我送人,主家都聯系好了,就在那天我逃進了槐樹林,我一天都沒有吃飯,但并不覺得餓,因為我已把槐花塞滿了肚皮,我爬上一棵大槐樹,在樹膛里甜甜的睡著了。
當我醒來時,我發現母親正在樹下焦急的哭著。原來母親找到我,已是黃昏時分,她疲憊不堪,既不能爬樹,又不敢呼叫,怕我受驚嚇摔下山去,正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呢!?
我趕緊溜下樹去,為母親拭去淚花,乞求她說:“媽,你留下我吧!嬸子說過過繼的娃將來不氣長,會受欺負的,咱家沒有白米白面我不怕,我只吃槐花能活的。”母親抱緊我,大哭,以后再也不提給人之事。
從此,我總是默默地念叨著,是那片槐樹林留下了我。
后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我也上學了,而且越來越遠離家門。但我從來沒有忘記老蟆坡那片槐樹,每年五月都要特別回家一次,吃母親親手做的槐花麥飯。
眼下,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門前老蟆坡那片槐林,又令我桑梓之情夢牽魂縈。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三
鮮活的槐花,或含苞,或綻放,一朵朵,一簇簇,像云,像雪,像霧,更像一只只充滿青春活力的白蝴蝶,紛落在繁茂的枝葉間、綠色里。
站在槐樹下,輕輕翕動著鼻子,一股清涼的、帶有淡淡清香的氣息沁入肺腑,好清新哩!此時,嘴角不由自主地流出口水來,于是,禁不住誘惑的手伸了出去,摘下一串兒槐花,急急地擼下花瓣,一把塞進嘴里,嚼起來:香、脆、甜。終于嘗到了槐花的味道了!
就是這味兒,陪我走過了三十多年,從剛記事兒的童年,到天真無暇的少年,到血氣方剛的青年,直至走向成熟的壯年。
每到槐花盛開的季節,只要能脫身,我都會不遠千里、萬里飛回到她的身邊,聞著她的香味兒,一切勞累,一切煩惱,一切不開心都會煙消云散了。雖說她不是酒,但也醉人哩!
兒時,我的最大童趣,就是和小伙伴兒們一起摘槐樹花。
每年的五月間,正是槐樹花盛開的時節。人家門前,村子路邊,河畔山澗,村莊里里、外外,處處槐花飄香。
開花的槐樹,有高有矮,高的幾丈高,像一把撐開的白布傘,矮的,齊肩膀。這些樹,有爺爺的爺爺栽的老樹,也有爸爸和哥哥栽的新樹。這些樹,有的長得高高大大,是樹中的白馬王子,也有長丑的,駝背,弓腰,像拾荒的乞丐。
她們或獨立在人家門前,深溝坎沿兒,或三三兩兩,結伴在田間地頭,院里院外;也有成片集中在山洼里,高崗上,在溝底,在鄉間小道旁;靜靜地生長,長成五月小村里的一道耀眼風景,長成我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槐花飄香的五月,干凈且溫暖,既沒有白毛風帶來的塵土飛揚,,也沒有乍暖還寒時的襲人冷風,天氣宜人,不冷不熱,萬物悄然生長。
槐樹,如淳樸的農民,只要有陽光,有些許的雨水,她就會生長,而且生長得蓬蓬勃勃。她從不張揚,悄悄地結出成簇、成串兒的槐花,那些酷似小精靈一般的花朵,隱藏在繁茂的綠葉后面,在無聲無息中,偷偷地把她特有的花香,均勻地散發在空氣中,誘惑著人們的鼻子。憑著對她獨特的清香記憶,人們發現,是槐花開了!
“槐花開了!要有槐花餅吃嘍!” 孩子們雀躍著。
大人們有大人們要做的事兒,所以,采摘槐花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孩子們的頭上了。
那時間, 每到午后上第四節課的時候,我和伙伴們,就急不可待地期盼著下課鈴聲,至于,老師在課堂上講什么,我一句都沒聽進去。
“叮鈴鈴!”
下課鈴,終于在我心千呼萬喚中響了。于是,我便像那脫韁的野馬,拎起書包一個箭步沖出教室去……
到家后,母親一手接過我的書包,一手把早已準備好的筐子遞過來。我顧不得擦一把臉上的汗水,就跑去找約好的小伙伴了。背后,傳來母親的叮囑聲“記住了,坎子邊兒的樹不能摘,枝細的樹不能摘!”我嘴里答應著,腳下卻早就跑遠了。
待我和伙伴兒來到槐樹林時,里邊早已是人聲鼎沸了,孩子們的吵鬧聲、女人們的說笑聲不絕于耳,有熟悉的、有陌生的……小樹林里頃刻間變成了人的海洋。
摘槐樹花,除了裝花的筐、籃外,還要有采摘的工具,這工具很簡單,有根綁著夾子的竹竿即可,沒有竹竿兒的孩子,隨便找一根長一點兒的棍子,用刀將細的那頭兒劈開,再塞進一截樹枝進去,這樣,一把簡單的夾槐花的工具就做成了。也有人拿著綁了鐵鉤子的桿子,鉤住長滿槐花的枝條,用力一拽,把折斷的枝條勾下來,然后,坐在樹下從從容容的擼。也有的小孩什么工具都不帶,直接爬上樹去摘。
我膽小,又不會爬樹,所以總是站在地勢高、少人去的地方摘。當然,也有時借來小伙伴的工具用一下,果然好使,可以說指哪兒“打”哪兒,時間不大就能摘一筐。
不知不覺間,太陽落到山后面去了。身上感覺有了涼意,樹上的槐花也變得“花”搭了。。槐林里響起人們呼喚回家的聲音,有媽喊孩子的,有孩子喊媽的,也有伙伴相互喊的,長長、短短,高高、低低,聲音交織起伏,此起,彼落。
到了晚上,家家的煙筒重新升騰起裊裊炊煙,不過,這不是做飯,而是蒸槐花。
第二天,早飯的時候,挨家挨戶的廚房里,都會飄出槐花飯、槐花糕、或槐花包子、槐花餃子的香味兒,餐桌上,人們盡情的品嘗著槐花帶給他們的美食佳肴,享受著五月奉獻的喜悅!
其實,槐花不僅是人們飯鍋里的美食,她還有其他別的用處哩:
比如,槐花蜜:健胃,潤肺、止咳,通便,抗過敏,抗衰老,增力補氣,舒張血管,降血壓等藥用價值。外用:還可消炎,止痛,止血,減輕水腫,促進傷口愈合。
槐花粉,還有美容、養顏之功效。
另,據《本草綱目》記載:“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崩中漏下。”
近年來,不少有經濟頭腦之士 ,在“槐花”上做起了文章:“大連槐花節”,“遼陽槐花節”,“首山槐花節”各展神通,充分體現了槐花的價值。以及她帶給人們的享受與快樂!
我突發奇想,如果把“槐花”引進省城,把母親做“槐花糕”的獨特技術,推薦給致力于傳承中華美食傳統文化的‘美食家’,然后再幫他設計一個,專門經營純天然食品的“美食城”,讓吃膩了龍蝦、鮑魚、‘老邊餃子’、‘狗不理包子’的都市,品嘗一下純綠色食品的美味兒,那該有多愜意!
經過一番努力,我的夢,終于在2016年的夏天實現了——在省城最繁華的街面開了一家具有獨特風味的“遼西風”槐花糕專賣店,讓母親做槐花糕技術得以傳承。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四
五月槐花開,如雪似蝶徘。
微微風簇浪,串串浮陽臺。
陣陣清芳沁,翩翩天使來。
問君為何事?還世一清白。
這是代詩人源林煙的一首五律《槐花開》,讀著這首詩,再回首,時間又推移到一年一度的槐花盛開時節,槐花飄香又一年,面對這飄來的香味,又一次引起我對過往的回憶!昔日記憶里的歲月如槐樹上的槐花,在溫暖的夏風里悄然綻放著,青青綠綠,綴滿在族族葉子里的槐花,究竟是香味如故,還是往事依舊?我顧不上思慮,隨便寫下這篇槐花開在五月時的文字,我想,至少也是對往事記憶的一次彌補吧?
槐花,樸實,清香甘甜,據有關史料記載,槐花含有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等功效。槐花還可以用來做湯、拌菜、燜飯,有的地方亦可做槐花糕、包餃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那就是蒸槐花(又名槐花麥飯),中國不少地區都有這一習慣,做法很簡單,如將洗凈的槐花加入面粉拌勻,再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味料,拌勻后放入籠屜中蒸熟即可。此外,槐花還在制作粥、湯時還可加入適量槐花等等!飯的味道清香可口!
說起槐花的用途,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難怪人們對槐花過多的偏愛,我喜歡槐花,除此以外,主要與我的記憶密切相關!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是五月中旬……
早晨,我推開窗花,一陣清香隨著涼風撲面,聞著那股清香的味道后我下意識地去尋找著這香味的源頭,抬頭平視,發現在我家院子旁邊的一棵槐樹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開花,白白的花一瓣,潔白的鮮一嫩,在晨風里微微起舞!啊,這五月的槐花,再一次走進我的眼簾!
凝望著窗外的槐樹,心里突然有些興奮,槐樹不是名貴的數種,但是在我的記憶里,卻留下深深的印痕!
不是槐花情依舊,只是香如故!一年又一年,風依舊,情依然,我默默地讀著從歲月里飄來槐花香味,無數次將地在帶走的日子翻閱,原來發現老去的是自己的容顏,年輕的心一直不變!
陣陣清芳沁,翩翩天使來。每每在五月來臨的時候,槐花就會發出醇香,彌留在這個季節深處!
多少年已經過去,再一次帶著一份心情走進這槐花盛開的五月時,心情總是那么的沉重,如今我已經走進人生的不惑之年,可童年的記憶一如窗外在晨風里搖曳的槐花,始終浮現在我的眼前!一份感嘆、懷念與思念如槐樹上族族的綠葉,青青的,布滿了一個季節無數的心思!
又到一年一度槐香飄舞時。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五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驀然又是一年槐花香。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耳邊縈繞謝軍的那首槐花香:又是一年槐花飄香//勾起了童年純真的向往//兒時的玩伴杳無音信//讓人不由得心傷//又是一年槐花飄香//心上的人兒不知在何方//在這個槐花飄香的季節//又想起那個溫情的夜//故鄉的槐花船那是我的童年//童年的故事又浮現在眼前//愛人的槐花船香飄在心間//心間裝滿愛比花還要甜//又是一年槐花飄香……
記憶中的故鄉,幾乎家家院子都會種著一棵或是幾棵槐樹。每當槐花綻放的時候,村子上空彌漫的就是甜甜的槐花香,那是一種令人陶醉和向往的味道,如今它早已成了對故鄉記憶里最深的念想。
喜歡五月的槐花,不僅僅是因為它不去爭艷于春暖花開之時,而當那些爭艷的花褪去繁華消失在春風細雨里,它才悄悄而來,寂靜地綻放在五月天。喜歡五月的槐花,還是因為它裹著甜潤的那一抹抹清香。喜歡五月的槐花,更是因為它默默綻放著迷人的圣潔。或許它沒有百花之中開花最早的迎春花那么鮮艷貴氣,又或許它沒有桃花似仙子般的粉嫩嫵媚多姿,再或者它沒有梨花似雪、凝脂欲滴的冷艷清麗。但是它以獨特的姿態綻放,沒有凌人的傲氣,一串串潔白垂掛在翠綠間。微風徐來,宛若是一串串風中舞動的鈴,晃動間散發著叮鈴鈴的清香。即便是在遠處,又或是隱秘的林中,假如它的花期來臨,你無須翕動鼻翼,那馥郁的花香裹著縷縷甜意便會直沁入你的心脾。哦,是槐花香,此時你便知道那里定會有槐樹了。
槐花的花期盡管一般只有10-15天左右,但它以其他花香所無法比擬的純厚香意,把其短暫的一生開到燦爛極致。把五月渲染出一抹別樣的美,純凈的彌香。若是有一場雨淅淅瀝瀝,槐花便會欣然羞澀地回味著那細雨的一個個輕吻;看雨霧細細,氤氳彌漫著的是滿天散著清香裹著的絲絲甘甜。此刻,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那花香陣陣襲來,甜潤的香氣似乎要將你包裹起來。空氣都會夾帶著一絲軟綿綿的甜,而人仿佛置身于一個透著香甜的壇子里,釀一壇甜美。此時此刻,我眼眸里的槐花是脫俗的,也是婉約的,更有成熟的韻味。它宛若一個不施粉黛的絕代女子,透著濕的綠葉顯然是一把傘;而那一串串沾著雨滴卻似珍珠飾面的潔白,儼然就是婷婷站在雨中,舉著一把綠傘一身素雅白袍的芊芊女子。它是迷人的,直抵你的心底;它那醉人的香,濃入你的骨髓,靜靜地在你的血液里流躺著無盡的芬芳。
如今的故鄉,村口那棵老槐樹是否依舊?槐花是否依舊會綻放?
還記得曾經的年少嗎?那一年,也是槐花綻放的季節,你靈巧的像只小猴子攀爬到樹杈,我歡喜地仰望著樹杈上的你,“摘那一朵”“摘那一串”,你總是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左右忙碌,忙得不亦樂乎的樣子。我的嘴里嚼著香甜的槐花,唇齒間溢出絲絲甜甜。你把一串串槐花從樹上拋灑下來,我撿拾著甜蜜和快樂。枝頭有一只鳥兒,似乎沒有被我們的吵鬧嚇跑,在疏枝光影里蹦來跳去。我凝望著那只小鳥兒,你轉身間鳥兒飛走了,一會兒又飛回來傲立枝頭,似乎是在與我們嬉戲。那是一個多美的下午啊,天藍藍的,平日里悠閑的白云羞澀地躲在槐花叢里,享受著甜美的槐花香味。我們沐浴著明媚的陽光,望一眼碧藍的天空,我們的眼睛也是藍的,雜著槐花,閃著潔白的光芒。
午后的暖陽,透過密枝的綠投來一線細光,打量著坐在槐樹下的你和我——一個英俊年少,一個豆蔻年華。兩顆虎牙總是出流露在你笑意間,你笑著問我:“我摘的槐花甜么?”“又香又甜。”那個羞澀的我,兩只大眼睛撲閃著快樂。你采擷了一些綠葉帶花相間的嫩枝,我問你做什么,你只笑不答,兩只手卻一直不停地編著你的嫩枝,我仿佛看見一個潔白的夢在靈巧的雙手間即將完成它華麗的轉身。
鳥兒又開始在枝頭嘰嘰喳喳,微風陣陣夾著花香迷醉了觸來的目光。槐花是甜甜的,空氣是甜甜的,惹來蝴蝶翩翩飛舞,最忙碌的當屬蜜蜂了,嗡嗡地飛來飛去采花蜜。我猜想著用槐花釀成的蜜一定是更甜、更醇美的,小嘴卻不由自由地憑空想象著開始吧唧起它的味道來,不知不覺竟然跌進甜蜜的夢鄉。“一襲潔白漂亮的婚紗,一個用白色槐花扎成的花環系在脖頸上,零星點綴的幾片綠葉隨著脖子的移動而靈動起來,那是綠蝴蝶么?我手挽著一直夾著甜甜微笑的你走向婚姻的殿堂……”鼻間一股濃烈的槐花香,叫得我很不舍地醒來。原來那只是一個短夢,睜開眼,你正將一串槐花在我的鼻尖壞壞地晃動著。“小懶貓,偷睡蟲。”“做什么好夢了,一直傻笑。”你用微笑親吻著我。是啊,那一個甜美的短夢,以至多少年后,我還不曾忘記的那個夢。你不再追問我的夢,而我也笑而不語,一切秘密都藏在槐花香里。此去經年,原諒我沒有把那個夢告訴你,那或許只是一個懵懂的記憶。在曾經的那段深深淺淺的記憶里,你不只是躲在我的記憶深處,游走在浮光掠影里,我依然會常常拾起有關你的記憶。盡管,那只是一個片段,一個無法繼續的旅程;但它一如那五月的槐花香,沉淀在記憶里,直至記憶深處永遠也不會抹去,長久散發著潔白的芳香。
那天,當你把編制好的一個如我夢中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花環遞到我手里的霎那,你似乎沒有讀出我眼里的那顆晶瑩,花季的懵懂。情竇初開的或許會是一顆晶瑩的破碎,卻彌散著耀眼的光芒。我說:“好漂亮的花環啊!”你說:“若是喜歡,以后我還會給你編。”只是以后,我們沒有以后,只有曾經的懵懂。人生的夢,就如一個物件,被時光拋向何方總會有許多的未知。
又是一年槐花香,故鄉的你,還好嗎?在他鄉,我依然記得村口的那棵老槐樹,槐花香依然飄著它特有的香甜而來,沁人心脾。哦,五月槐花又香了。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六
又一年五月將至,五月家鄉的槐花盛開,花香陣陣飄逸,五月的親情因槐花濃濃的思念。
母親和小姨是堂姊妹,她們感情盛篤,小姨家住向陽鄉趙家村,小姨家有幾畝田地,全種了疏菜、瓜果。她有三個兒子,小姨每天起早去賣菜,有時給我家捎去新鮮的疏菜,所以我經常去小姨家。
小時候喜愛坐船,喜歡欣賞渡口的美麗景色,渡口景色怡人,賞心悅目。河水深澈幽深,船家一根撐桿清澈見底,轟隆隆的馬達悠揚、激昂,馬達卷起的浪花朵朵,猶如白色透明的玉蘭花,新穎、好奇。倆岸青山白云相連,天藍藍,山沉沉。以至兒時留戀這美這景……
小姨家在這美麗旖旎的渡口咫尺之遙的趙家村,走進小姨家,那時候小姨家還是平房,門口正面是一株槐花樹。每年五月的季節,槐花開了,白紅的槐花香氣飄逸,槐花一簇簇,一枝枝相擁相連,給人一種美麗、高雅、大氣,樸實、自然、閨秀的視覺魅力。凝望白紅槐花
猶如凝視花仙子,超凡出眾。暮春時節,蝶兒、蜂兒爭相涌來翩翩起舞如入春境,給人喜悅美的愉樂。
小姨是個農村女人中佼佼者,不僅僅心靈手巧,勤勞樸實,還有一手天生廚藝,她會做槐花餅、槐花包子。晨曦起來魔術般做好了槐花餅,發好了槐花包子,香噴噴的,有點垂涎三尺的味兒。加上小咸菜,豐盛、可口,抵得上任何美味佳肴。
說起小姨廚藝,色香味具全,我非常愛吃,百吃不厭。欣賞小姨的廚藝讓人佩服,心生愛慕。小姨做菜時先架起火,需要先預熱。然后聽見嘩啦啦、嘩啦啦的水聲,洗好菜,一陣快速切菜聲,隨著滋、滋聲,一陣鍋盆交響曲,美妙極了。小姨做我喜歡吃的老鴨湯、紅燒戶子、肉沫蒸蛋,咸菜辣椒片子、咸韭菜。飯前
一籠小籠槐花包子,小巧玲瓏,美味、可口。一陣虎吞狼咽,吃了余味回旋。
每次去小姨家,她會用頂杈杈上許多槐花下來給我帶回家。我曬干做成槐花茶,清熱降火。
每當喝上槐花茶,想起小姨槐樹下穿梭、忙忙碌碌的身影,想起小姨給予我的關懷和溫暖,只是那時我并沒懂得小姨的愛心。
自從離開了家,也離開了小姨,已經十八載時光,時光彈指一揮間,驀然回首時光已在闌珊深處,想起槐花,想起小姨的容莊,她正如一朵槐花惹我思念,悠悠飄香,迷漫心間,迷漫思緒,迷漫鼻息。深深思念,思念她的一顰一笑,思念她的溫暖撫摸,更思念她的槐花餅和美味佳肴。這一切仿佛發生在昨日,仿佛我做了一個夢……
五一將至,小姨家的槐花一定花開正妍,小姨您兒孫滿堂,您一定幸福的微笑,正如五月的槐花溫馨、飄香。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七
夜深了,我留戀臺燈下的那片昏黃,仍然倘佯在書的海洋里。
朦朧中一陣久違了的淡淡甜甜的幽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我急忙去尋找,找遍屋中的旮旮旯旯,終不知香從何來。瞥見臺角的日歷,才恍然大悟,哦,五月!槐花盛開的季節。可是槐林在哪里?槐花在何方?找不見槐林,尋不到槐花,卻覓出心中的記憶一串接著一串。
那年,一場罕見的洪水沖毀了家園,我們住進工廠臨時蓋起的簡易房。室內設施異常簡陋,沒有隔間,從南到北的一鋪大炕,占去了整個屋子的三分之二;沒有頂棚,坐在自家炕上可以和隔壁鄰居破謎語,聊大天。墻壁粗糙得打聲噴嚏都會嘩嘩啦啦掉沙粒……
然而,屋子后邊的槐樹林,則彌補了這些缺憾。那海樣的林子,濤般的林聲,給饑腸轆轆的童年以希望與遐想。到了五月,那潔白、晶瑩的槐花啊,象雪花編織的花辮,茸茸嘟嘟地掛滿了枝頭。要不是那醉人的芳香,引來了蜜蜂,招來了蝴蝶,嗡嗡嚶嚶地飛舞其間,你一定分不清這是鮮花盛開的春天,還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隆冬。假如蹬上高處看槐林,就象云海在腳下涌動,使人常常想不起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每當這時,左鄰右舍們便相邀了,端著盆,提了籃,聚集在花的海洋中,選棵花繁葉茂的大樹,有腿腳利索者,噌噌幾下便攀了上去,挑那些旁枝余杈扳下來,扔給樹下的人們。大家熱熱鬧鬧、謙謙讓讓地相幫著將花辮變成花瓣,裝入你的盆,捋進他的籃。盆滿了,籃尖了,人們象捧著銀饅頭似的,喜滋滋地回到家中,不一會兒,家家都飄出了誘人的槐花飯香。然后,你家送我家一碗槐花蒸面,言明手藝有限;我家端給他家一盤槐花餡餅,說是嘗嘗味道是否更鮮。如果誰家因故未采摘槐花,他家便成了奉送的中心,那各式各樣的槐花飯啊,準夠辦個槐花宴。
日月旋轉,斗轉星移。隨著座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槐樹林逐漸的消失了。我家也隨之離開了干打壘,離開了槐樹林,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湊巧,在我們新居的樓口也有一棵大槐樹。粗壯的樹身,伸展著遒勁的枝椏,撐開了華蓋似的樹冠,給人們獻上一片濃蔭。每每走進這片濃蔭,總忍不住駐足片刻,不為納涼,不為觀賞,只為尋找心中的記憶。然而,記憶僅僅是記憶。這片濃蔭雖然為樓民提供了交流的場所,時常有人聚集在這里下棋,打牌,聊大天,侃大山。特別是五月來臨,大槐樹象披著雪白婚紗的新娘,把馥郁的芳香送進萬戶千家時,樓民們便紛紛朝這里匯集,就連那些老死不相往來的人也端著盆,提著籃來到大槐樹下。一陣你推我讓后,終于有勇敢者爬上了大樹,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猛挫猛折,美麗的“新娘”霎時變成了禿尾巴雀。樹下的人們蜂擁而上,你奪我搶地裝滿盆,捋滿了籃,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槐花的芳香還未散盡,槐花飯香便彌漫了全樓,卻不見各家房門的啟動。
后來,因為馬路要拓寬,樓前的大槐樹一夜之間不見了蹤影。沒有了大槐樹,再走到這里,心中便生出幾分淡淡的憂傷和惆悵。
五月槐花香散文作者篇八
每到槐花飄香的時節,我就會想起故鄉,想起故鄉那些可愛的人兒,想起兒時的伙伴,想起和姥姥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孩童時代的我,總喜歡住在姥姥家,姥姥總是做好吃的給我吃,總喜歡賴在姥姥身邊看姥姥不停的忙碌的身影。姥姥家院中有一棵大槐樹,樹干粗大,一個人伸開雙臂才能抱攏過來,枝葉茂盛,高大的樹冠把個小院遮擋的嚴嚴實實。那些做針線活的女人們總愛在槐花樹下乘涼納鞋底,她們說笑著,談論最多的就是自家男人和婆婆的是非問題。
槐花香裝飾了我的孩童時代,每當槐花綻放時節,我都會用仰望者的姿態打量著這棵槐花樹,陶醉在槐花香的世界里,每到五月正是槐花飄香散溢的時節,院子里的槐花開得正艷,從院子里走過會惹來一樹花香,會招來一群群的小蜜蜂在花叢中忙碌,它們不知疲倦的在花叢中穿梭飛舞,一會兒在這朵花上嗅嗅,一會兒又在那朵花上聞聞,一會兒探出小腦袋,一會兒又淹沒在花叢中。清晨,一朵朵槐花帶著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折射下,閃爍著光芒。陽光懶洋洋的灑在槐花樹上,把槐花的枝干映襯的更加晶瑩透亮,熠熠發光。
在我的記憶里姥姥曾是個小腳女人,一生共生養了五個子女,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聽姥姥說,她的娘家曾是大戶人家,家里雇著長工,家中有兄妹三個,姥姥是長女,姥姥的父親當年被日本鬼子打死在路上,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在姥姥肩上。每到農忙時節,姥姥總是和長工們一起下田勞動,姥姥別看是小腳女人,干起活來一點兒都不含糊,耕,犁,耙,種樣樣都是能手,和年輕的小伙兒好不遜色,那些長工們都對姥姥伸出大拇指大加贊嘆!。
姥姥三歲時就開始裹腳,那時候村里和她年紀相仿的人都裹了腳。走起路來,只能邁著小碎步,一扭一扭的,兩只胳膊不挺的左右擺動掌握著平衡,酷似鴨子在跳舞似的神態。那是封建社會遺留下的殘俗,她們堅守著“足不出戶便是德的信念”一個個細心呵護著那雙小腳。只有到了晚上,插上房門,才敢把纏了一層又一層的裹腳布打開讓腳得以放松。裹腳布是用白色或著黑色的粗布做成,是一個長三四米,寬三尺的粗布折疊而成的布袋。
那時的女人們都細心呵護著這雙小腳,這種小腳在那個年代也算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時代的文明烙印。更像一對轉基因的胡蘿卜成標準的錐形,袖珍而美妙。四個指頭緊緊擁抱著大拇指,酷似精心雕琢的工藝品。又像是四個士兵圍攏著一個大將軍,威武雄壯。這雙小腳算得上當時最為上品的“三寸金蓮”就是這上品的“三寸金蓮”在姥姥十四五歲談對象的時候,給她添彩了不少談彩禮的姿色。
姥姥是個心靈手巧又能干的人,姥爺常年在外工作,舅舅還小,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在姥姥肩上。家里家外都是姥姥一個人忙乎。姥姥是上炕一把剪子,下廚一把鏟子,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左鄰右舍提起姥姥都是贊嘆不已。我小時候最愛吃姥姥烙的白面饃,那時白面很少,可我每次去姥姥家,姥姥總是烙白面饃給我吃,因此貪吃的我更喜歡住在姥姥家。
每到五月正是青黃不接之時,也是各種蔬菜稀缺之時,這時的槐花正在綻放,整個小院都彌漫在槐花香的世界里。
姥姥會用自制的鉤桿去采摘槐花,給我們做槐花饃吃。我那時最愛吃的就是姥姥做的槐花饃。鉤桿就是一根長長的竹竿,頂端綁上一個自制的鉤子,這樣采摘起來就比較方便。姥姥嫻熟的采摘著一朵朵槐花,我的任務是跟在姥姥身后撿拾那一朵朵遺落在地的槐花,然后放到籃子里。有時候,稍一用力,一株株槐花就會灑落在地上,我會用稚嫩的小手把槐花撿拾,放到鼻子上嗅嗅,好香啊!然后放進籃子里。
采摘完槐花,姥姥就會把采摘好的槐花倒在一個大盆里,然后放上清水開始清洗。一朵朵槐花在水中漂浮,就像一枚枚潔白無暇的珍珠,又像是一枚枚首飾。看著一朵朵槐花在水中散溢,我也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幫姥姥打撈。姥姥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飽經滄桑的臉上漾開了花,姥姥的青絲不再烏黑,已有了些許斑白。姥姥把這些槐花用笊籬撈起盛放在一個笸籮里,控去水分,準備做槐花饃用。
姥姥從一個瓦盆里用一個白瓷大碗舀了些許玉米面粉,放在一個瓷盆里開始和面,在和面的過程中要掌握水的用量,不能一次加的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恰到好處。太多面會太稀太軟,不容易做成型,太少面會太硬也做不成型。面和好后,要醒上一刻鐘,讓水分完全吃進面里。在醒面期間姥姥就開始做餡,先把槐花在沸水中抄一下,然后迅速撈出放在涼水里進行降溫,然后再撈出。開始放作料,蔥,姜,油,鹽還有自制的豆瓣醬,然后開始攪拌。餡做好了,面醒的差不多了,制作饃的過程也就拉開了序幕。
姥姥把做好的餡放在一旁備用,在另一個面盆里熟練的掐了一小()塊面粉,放在手里三番五次的揉搓,直到揉成扁平狀,在一手拖面,另一手用筷子放餡,弄好后放進蒸籠里開始蒸饃。時間仿佛在那一刻停止,站在一旁的我都看呆了,看著從姥姥手里捏出來的饃饃,一個個晶瑩剔透,就像欣賞一件件藝術品。看著看著我也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幫姥姥做起饃來,我也學著姥姥的樣子,把一塊面粉放在手里來來回回的揉捏,感覺面粉總是圓的,做不成姥姥弄的形狀,而且還很粗糙,總沒有姥姥的細膩,光滑。這時姥姥就手把手的教我,耐心指導。揉的時候需要技巧,不光使勁的揉,還要用力向下壓,直到成扁平狀。在姥姥的耐心指導下,面餅做成功了,緊接著開始放餡,那些餡像是故意和我作對似的,一個勁的向外逃,揉著揉著就跑到了外面,還要姥姥重新加工。“這些個我給你做上記號,蒸熟了讓你自己吃,”姥姥邊做邊和我微笑著說。姥姥看著我天真無邪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饃饃做好之后,然后開始蒸饃了,姥姥把饃一個個放到蒸籠里,蓋上鍋蓋就開始蒸饃,這時蒸饃的`過程才真正拉開了序幕。那一刻的我無比期待,幻想著饃饃的清香,那一刻的我也無比的勤快,一會兒給姥姥遞火柴,一會兒給姥姥抱柴火。姥姥看著我勤快的樣子微笑著說:“我的小外孫女長大了,知道幫姥姥干活了”。姥姥一手拉動風箱,一手向灶里添柴,火光映紅姥姥滄桑的臉,姥姥更加蒼老。一縷縷炊煙從姥姥家老屋里冒出來,若隱若現,變幻莫測,直到化為天上的云朵。不一會兒,蒸籠里散發出槐花的清香,充斥著整個小屋,乃至整個小院。
姥姥打開鍋蓋,香味充斥著鼻孔,充斥著小屋,我這個小饞貓早已侯在鍋旁,眼巴巴的瞅著鍋里的饃,饞得咽著口水。姥姥從蒸籠里用筷子夾了幾個饃放到笸籮里,我顧不得燙手,拿了一個斯哈,斯哈斯哈得吃起來,邊吃邊到過來掂過去的降溫,姥姥看著我滑稽的樣子說:“慢慢吃,小心別燙著,鍋里多著說,讓你吃夠”。等我吃飽喝足,姥姥還會順手讓我帶回幾個給妹妹們吃。
姥姥是個熱心腸的人,左鄰右舍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都愛找姥姥幫忙。隔壁姥姥時常把小孫子送來,讓姥姥照看,還有的到中午做飯時,這家向姥姥借一把煙,那家向姥姥借一把米等著下鍋。姥姥從不吝惜,都是樂呵呵的幫忙。因此姥姥在鄰里的口碑一直都很好。
還有一次,一個年輕人路過姥姥家門口,餓的實在走不動了,就向姥姥討要一個玉米面菜餅子,那人也許真的餓了,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的就把整個餅子吃完了,姥姥看他可憐又隨手遞給他一個餅子,那個人感動的眼淚都流出來了,嘴里不住聲的說:“真是遇上好人了,真是遇上好人了。”對姥姥是千恩萬謝,姥姥微笑著說:你也不用客氣,誰叫我遇上了呢!”
在院子里,那個人看到一個小男孩在院子里自個玩耍,腿一瘸一拐的,那個小男孩就是我的舅舅。問明原委,那人從包里拿出一包銀針,在舅舅的腿上熟練的扎了幾下,又讓舅舅靜養了一會兒,當舅舅再下地行走時,腿競奇跡般的恢復了原狀。
原來這個年輕人曾懂點醫術,鄰居誰有個腿痛,腰痛的,經他的妙手診治都能奇跡般的恢復,姥姥是千恩萬謝,磕頭作揖,嘴里不住聲的說:“遇上好人了,遇上神醫了”兩人你謝我,我謝你,相互感謝,最后兩家結成了世交。
如今的姥姥已是百歲高齡,跟隨舅舅去了城市居住。身體雖不如從前,卻也健康,還能自理。耳朵聾的什么都聽不到,想和她說句話,就像是兩人在吵架,但神智還很清醒。我真心向天祈禱:祝愿我的姥姥在有生之年,更加健康!平安!
多年之后,當我再次來到那個曾經熟悉,無比真切的小院,來到槐花樹下,把往事重溫,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浮現,巡回放映,曾經那些氳氤著槐花香的歲月,還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人心醉!讓人留戀!我懷念兒時在姥姥家度過的美好時光,更懷念姥姥做的槐花饃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