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00字篇一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說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總的來說,人們不太注意哲學家,他們太懶了,他們不知道哲學家開始了危險的旅程”。事實真的如此嗎?然而我想說的是:“并不是!”雖然人們公認真理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對真理的發問,童年時期,簡單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都是哲學性問題。對于曾經同真理擦肩的人們而言,他們或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是關乎哲學的東西。由于生活中缺乏啟迪,探索真理成為了少數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為了一種高深的事物。
對于《蘇菲的世界》這一本哲學性著作,《新聞周刊》(國際版)評價到“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對于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的確,當我帶著一種對哲學崇高的敬意首次翻開這本著作時,我驚嘆于喬斯坦·賈德的天才化寫法使得哲學通俗化。他仿佛是在召喚哲學初學者們游覽于哲學的沃土之上,不用擔心嚴寒冰霜將真理凍結,因為哲學的大門永遠會在你伸出雙手時自覺開啟。
在近乎一個月的自律閱讀后,長達45萬字的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在物質化層面上可以說是圓滿完結,但在思維化層面上,它卻是不朽的,仍在延續。關上讀物,我在知乎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通俗化”是《蘇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嗎?一名“沙發”(即由于被點贊較多而居于首位的言論)網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寫給15歲青少年關于哲學啟蒙的圖書,世界文壇對《蘇菲的世界》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圍繞于該書將哲學的通俗化。它能作為一部優秀的哲學入門讀物而廣為人知,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轉念一想,世界上那么多的哲學家,他們在出版讀物時,肯定也嘗試過“通俗化”這一行文技巧。為證實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來的哲學性著作,驚訝地發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里,曾有一大批同《蘇菲的世界》一樣將哲學通俗化的作品。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它們都沒有像《蘇菲的世界》那樣取得成功?所以,在這里,我想就小說“《蘇菲的世界》究竟采用了何種方法,在玩轉通俗化這一概念時,能夠甩尾其余人,成為哲學小說史上的泥石流”這一問題來表達我的看法。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先允許我對這部小說的概要進行梳理。故事發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歲的少女蘇菲同其母親居住,蘇菲的父親是一艘大油輪的船長,常年出海,僅憑書信與其妻女聯系。在蘇菲15歲生日臨近時,她在家里收到兩封神秘信件,里面寫有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好奇這些問題,但更好奇來信者,她期待來信。最后,在會說話的漢密士的牽引下,自稱哲學家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于出現在她的面前,并開始教她哲學史。有趣的是,授課方式全憑信函!一封信一般講解一個時期的哲學,或是介紹一個西方代表性的哲學家。在這位神秘導師的帶領下,蘇菲走進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響人類命運的各個時期,思索哲學和藝術的真諦。穿插在其中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偉大哲學家。在蘇菲與艾伯特的故事里,明信片里寫著的“轉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誤稱蘇菲為席德……讓蘇菲無時無刻不想探查所謂“席德”的真實身份。在小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場景突然切換為席德的臥室,席德竟與蘇菲如復制般的相像!在描寫有關席德的生活情節時,透 過席德同父親的電話交流,故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席德的父親,其實是挪威聯合國部隊駐扎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熱愛哲學和寫作,而《蘇菲的世界》一書正是他為女兒席德準備的15歲生日禮物,他希望借此激發女兒對哲學的興趣。在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她的媽媽、她的朋友和哲學家都是上校筆下的小說人物。當然,小說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點、事件等實際上都來自于席德的現實世界。席德閱讀一章又一章的關于蘇菲與哲學的故事,,而蘇菲的世界又與席德的世界產生交叉重疊。
讀到這里,以上的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喬斯坦·賈德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蘇菲學習哲學的多樣方式帶讀者進入“通俗化”的哲學世界。但它也并是一本單純的哲學小說,在我的認知程度上,它類似于一種魔幻型小說,將虛假的事物進行近一步地虛無,從而讓人剝離現實層面,投入極大的腦力來辯證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所謂“小說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講義”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讀到一半時,你會發現《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禮物,即蘇菲是虛幻的人物,元小說概念由此證實,也正因此,現實世界開始神秘化,書本上的內容吊足了他們的胃口。當童話、歷史、宇宙……一切人類思維所能想象到的問題像雨珠一樣傾泄而下時,講義的枯燥乏味被人們忘卻,因為它以講故事為主體,忽略了所謂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讀者寓學于樂的“味口”。
此外,文章內容的豐富也不可小覷,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西方哲學家的薈萃館,在這里,留于史冊上的哲學家們都會出來發表他對于哲學的觀點。柏拉圖的理型論、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虛空論、笛卡爾的方法論、康德的因果率、黑格爾的辯證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些不僅僅是哲學的世界,更是人類進化的象征。當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閱讀時,作為一個當代人,你一定會對歷史產生一種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竊取的”,但是文明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學習與繼承。所謂“歷史的過客”總要留下些什么來證明他們的存在,而我們也是如此。因此,當哲學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于眾時,讀者們定然會如饑似渴般地汲取。
拋去小說哲學上的內容豐盈這一特點,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巧妙的敘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贊服。關于哲學的問題,喬斯坦·賈德總是在故事前讓讀者思考“為什么”,然后再通過故事解答“為什么”。比如,小說開篇蘇菲在毫無目的的前提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也可以帶動讀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發散思維,自由暢想。他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利于打開我們閉塞的思想之窗,讓我們原本的思維天性得到復蘇,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尋屬于自己的智慧。
在蘇菲與神秘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上校與女兒席德間的對白的相互切換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情節的進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時表現出哲學無處不在的一個典例。《蘇菲的世界》屬于一種“嵌套式”的結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于“莊周夢蝶”般撲朔迷離。雖然我們都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里,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那么,所謂“影子”的蘇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是否所謂的席德也是某一個“上校”創造的呢?就像蘇菲說的:“假如上帝創造了人類,那么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種東西創造……到底什么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于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那么,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為其中的蕓蕓眾生,又該如何自處呢?在《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部分,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為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
認真讀完《蘇菲的世界》后,我對自身學習哲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前,我僅僅只是針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來進行哲學方面的學習,想著憑“最優思想”而少走彎路,可是到最后,我發現自己在哲學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脫軌,仿佛成為一個機器,只會去記錄思想的機器,這不僅使我對哲學發展缺乏整體上的感知,更讓我對哲學有了一種“生疏感”。或許是一種所謂的“能量守恒”讓我在歷經失敗之后尋得希望,《蘇菲的世界》展現給世人的“通俗化”不僅勾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致,同時也助力我在學習哲學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筆墨的形式,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愛好哲學的初學者們都能夠利用自身的空余時間,好好地讀讀這一本優秀讀物——《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00字篇二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非常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內容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讓人們發覺到世界上還有非常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不只是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責任。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學的心情。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作者帶領讀者跟隨一個可愛聰穎的小女孩從遠古羅馬暢游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那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討論的題目以及這些哲學家們的經歷和遭遇,都詳細的收錄書中,生動自然的將整部世界哲學史演義出來。內容廣泛卻不紊亂,作者細心的將書中內容分成多章節,每節都有題目點出章節的中心內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節都闡述蘊含了它的真理,詮釋了看似高深難懂的哲學問題。這樣的分節讓讀者讀來輕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書中的觀點,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人能夠在談話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點,使其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卻由于過于直言,被他曾指責過的上層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結束也要堅持真理。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于為了真理而戰,為了真理而犧牲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蘇菲的世界》全書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問題卻蘊涵著非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著文明的精華,彌散著哲學的氣息。在這樣一本小說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極具魅力。一直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學問,生澀難懂,但其實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學。這本小說系統地涵蓋了各種哲學思潮。隨著小說人物在書中不停的追逐和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越來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么,在哪里,給非常多哲學著作敲了鐘,或是指明了路。非常多研究哲學的學者都認為“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并以自己能用艱澀的語言描繪為榮。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哲學理論不能普及和推廣,
但《蘇菲的世界》改變了這一現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哲學史,本身也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命題,隨著探求進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學原理。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是在欣賞一部人類文明通史的真實演義!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0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00字篇三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筑、數學等許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嗎?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它讓我感到恐懼。或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吧。
有時候我會想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后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我認為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沒有多少人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在這么大的世界中,我無法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魔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