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月餅教案及反思篇一
1、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2、在共同品嘗分享月餅的氣氛中,體驗節日的快樂。
3、有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1、月餅、各種水果。
2、學習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準備關于月亮的故事。
3、民間故事《嫦娥奔月》,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1、出示月餅,引出話題。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時候吃月餅嗎?你知道中秋節是那一天嗎?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使幼兒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提問:你知道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嗎?(講述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或豐收節,為什么?
教師小結: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最亮,人們看到月圓就會聯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把中秋節叫團圓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所以中秋節又叫豐收節。
3、了解人們是怎樣過中秋節的以及中秋節的有關習俗。提問:你喜歡過中秋節嗎?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中秋節都吃些什么?不同的地方人們是怎樣過中秋節的?中秋節的月亮是怎樣的?
4、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使幼兒進一步體驗節日的快樂。
觀察月餅的外姓,知道月餅又圓又大,表示團圓的意思,又表示圓滿、豐收之意。
提問:中秋節為什么吃月餅?為什么要把月餅做成圓形的?月餅品種一樣嗎?你知道有哪些口味的月餅呢?
播放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品嘗月餅、水果,體驗分享的快樂。
(1)幼兒結伴講有關月亮的餓故事,或念月亮、中秋的詩。
(2)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分享自己帶來的中秋食物。
幼兒園大班月餅教案及反思篇二
1、理解歌曲的內容,懷念紅軍爺爺,了解革命老人,尊敬革命老人。
2、喜愛學唱革命歌曲。
給孩子們講過紅軍的故事。
1、欣賞與感受
①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意義。
②熟悉歌曲中的歌詞。
理解歌曲的內容幼兒在欣賞中,教師可用語言激發幼兒去感受,當年紅軍生活艱苦,沒有糧食,吃草根:沒有棉布、穿草鞋,他們卻在中秋節為娃娃們打月餅。紅軍爺爺關心小娃娃;小娃娃關心、敬愛革命老人等感人情景。在欣賞中,幼兒可能會出現許多的提問,教師可讓幼兒討論,也可以直接解答。由于孩子的情感形成是來自外來的影響與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因此反復欣賞歌曲,強化記憶,能使幼兒的情感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加大革命傳統教育的影響和尊敬革命老人的情感。
2、學唱與表演。
①聽老師完整地演唱一遍。
②集體學唱,師生共同感受歌曲的音樂和節奏,共同學唱歌曲,讓幼兒基本熟悉歌曲與內容。
③講述歌詞,通過提問歌曲中的歌詞內容,可讓幼兒反復強化記憶,以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歌中的寓意與情感,以教育與影響幼兒。
④自由組合,結伴學習唱歌。
⑤幼兒可根據歌曲的節奏,內容自編表演的動作,在"我來表演"中,充分發揮幼兒創編的能力以及對音樂對情感的感受力與表達力。
幼兒園大班月餅教案及反思篇三
過小橋,送月餅
1、發展平衡能力和上下肢動作的協調性。
2、能持物走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平衡木。
3、培養幼兒的團隊意識。
布置場地,在場地兩端畫起跑線,相距50米,中間擺放平衡木。小型月餅盒兩個。
1、談話:中秋節到了,小朋友們要去慰問解放軍叔叔,大家在路上要走過一座小橋才能到達目的地。你們敢過小橋嗎?
教師提醒幼兒,人或月餅不能從平衡木上掉下來,違反規則要重新走。師幼一起練習,教師示范講解平衡木的動作要求,幼兒依次練習,教師指導。
2、游戲:過小橋,送月餅。
玩法: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每隊分成兩組,分別站在場地兩端的起跑線上,游戲開始,兩隊第一組的排頭手體月餅盒,跑到小橋前,走過小橋,跑到本隊另一方,將月餅盒交給第二組的排頭,站到隊尾。第二組排頭按上述方法過小橋送月餅,依次進行。先完成任務的隊為勝。
規則:一是在小橋上只能走,不許跑。如果人或月餅盒從平衡木上掉下來,要從掉下之處重走。二是等待跑的幼兒不能跑出起跑線接月餅盒。
3、游戲結束。
收拾物品,歸放到原來的地方。帶領幼兒一起走出游戲場地。
通過此游戲充分鍛煉了幼兒身體機能,增強了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體驗到集體合作的快樂和滿足,并能自主參與到游戲中,體驗游戲的樂趣,嘗試游戲合作的技巧,感受運動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