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板書設計篇一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板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峨眉山月歌》詩句的意思。
3.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親友的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閱讀整體把握
1.出示《靜夜思》插圖幻燈片。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聯想到了哪首古詩?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讀,要求正確。
4.師范讀。
5.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檢查朗讀,指名讀;比較讀。(注意糾正,評價)
二、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1、解詩題
(1)整體感知古詩。
為何寫“峨眉山月”?
比較《靜夜思》、《峨眉山月歌》的異同之處。
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找一找在哪里?(板書:思,月)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靜夜思》里,詩人借月亮抒發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那么這首《峨眉山月歌》里,詩人還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嗎?
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流發向下(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么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2.明詩意
(1)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悟詩情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借助課本中的插圖,師配樂訴說: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偉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輪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樣,陪著我隨著江水流動。我乘著小船,從清溪出發,往三峽的方向駛去。但是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著,讓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和親友。看到了這樣的景色,體會這樣的心情,詩人是用什么語調吟出這樣的一首詩的呢?
分角色讀、齊讀。
三、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看插圖試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注意節奏。
4.課外拓展
詩仙李白是一個非常喜歡月亮的人,他的詩中經常會有月亮出現,用月亮表達不同的感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它所抒發的感情和本詩一樣嗎?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書自學,了解詩歌的大意,背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板書設計篇三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60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11? 古詩兩首)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課題)
2。解題。
《峨眉山月歌》
(1)簡介“蛾眉山”。
(2)簡介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3.初讀課文。
(1)范讀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查字典或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半輪? 影? 流? 夜發? 向? 思? 君? 下
③讀通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學生根據上述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②指名說說有關詞語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詞和句。
4.精讀課文。
(1)疏通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輪:(看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夜里出發。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①出示圖畫,看懂圖意。
②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他的表情會是什么樣兒。
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范讀、指名讀。
6.指導背誦。
朗讀背誦
抄寫詞語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板書設計篇四
《望洞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比賽背誦古詩。
2、洞庭湖簡介。
3、作者簡介。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2、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檢查自學情況。
四、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畫一畫:用畫筆畫出這首詩優美的意境,展示給大家看。
五、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六|、布置作業。
學習作者的寫法,運用色彩的描述,寫生活中的事物,并且會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朗讀背誦、復習檢查《望洞庭》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課文背景、作者簡介。
三、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哪些詩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四、檢查自學情況。
五、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指導掌握朗讀的基調,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想一想:
1、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視)——
2、詩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這樣?
3、議一議。
(四)、寫一寫:
1、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的是哪一句?用一段話把你讀后的感受寫下來。
六、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此前教學《山行》《絕句》《望廬山瀑布》等古詩,學生在入學前就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所以上課時他們往往急欲表現其背默的本事,無法沉下心來學習體會詩歌。因此,我就將計就計,一上課先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展示背誦水平,然后自學生字詞后默寫古詩,接著才開始理解詩意,練習吟詩成誦。
課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這兩首古詩孩子們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誦和默寫就成了一個難點。而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根據“理解記憶”原則,本課教學擬按如下思路來進行:初讀了解大意,學習生字;精讀品味欣賞,理解詩意;熟讀成誦感悟,體會感情。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