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除夕的風俗和寓意篇一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
2、飲屠蘇酒
這個習俗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屠蘇是一種藥酒,喝了能強身健體,祛除身體的不正之氣,這就全家老少皆可喝,最有趣的是喝屠蘇酒的順序是從小到大喝起,并非我們傳統的長者先飲。
3、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4、點長壽燈
臘月三十點長壽燈是北方一種習俗,當臘月三十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掛上紅色的大燈籠,時間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而且每晚都要把燈籠點亮,直至白天才熄滅,這樣做是為了讓家人延年益壽,香火不斷。
5、貼門神
門神是我國自古就流傳的神話人物,都傳說只要貼了門神神荼和郁壘,就能庇護一家平安,吉星高照。門神像一般是分兩張各貼在大門兩側,門神像有很多,但主要還是貼神荼、郁壘兄弟比較多,因為它倆是專門管鬼的,所以大鬼小鬼都不敢入門為害,因此你的家宅才能平安順利。
6、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墻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7、守歲
中國傳統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國是一種表達喜慶的慶祝方式,當新年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都要鳴放爆竹,是響聲來迎接新年的到來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嚴禁燃放爆竹,但人們還有很多方式來制造爆竹聲響,因為只有聽著爆竹聲,才有過年熱鬧的感覺和氛圍。
9、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一起吃年夜飯還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溫馨快樂,而每年除夕吃年夜飯也成了家家戶戶團聚的象征。
10、包餃子
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說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征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11、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傳統民俗活動。
除夕的風俗和寓意篇二
>除夕的風俗有哪些② 年夜飯源于古代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和祖先后團圓聚餐;
④ 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2. 守歲
① 守歲是一家人圍著旺火,通宵不睡一起辭舊歲迎新年;
② 守歲一方面是子孫們希望長輩長命百歲福壽綿長,另一方面是長輩們希望子孫健康成長快樂長大!
3. 灑掃庭院
灑掃庭院意思是在除夕這天人們要對房子的里里外外都要清掃,然后燒香祭祀上天,萬事萬物在送舊歲中迎來新年,過去的一年也在今天晚上結束!
4. 春聯
② 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再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 貼福字
② 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壽桃,壽星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圖案的!
6. 燃放煙花爆竹
② 但是現在為了保護環境,還是建議盡量不要在隨意燃放煙花爆竹了!
7. 生旺火
民間有十五的花燈,年三十的火的說法,除夕夜生旺火一夜不熄,意思是年年歲歲,紅紅火火,生生息息!
8. 貼窗花
貼窗花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可以烘托節日氣氛,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神話故事,戲曲節目,民間故事,十二生肖等,可以把氛圍營造的紅火,熱鬧喜慶!
除夕的風俗和寓意篇三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例:除夕,元宵節,端午節,清明,中秋節……每個節日都有它各自的風俗特色。讓你們跟隨我的字跡,領略我國除夕的傳統風俗吧。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夕一般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是農歷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天。
照我們廣東的規矩,除夕那天為了增加節日氣氛,要將舊的對聯換掉,換上大紅的對聯在門上;也可貼上“倒福字”,以示福的到來寓意,還要將大紅的燈籠換上新的。上“倒福字”,以示福的到來寓意,還要將大紅的燈籠換上新的。
除夕那天下午人們要換上新衣服,顯示出萬象更新。接下來就要開始祭祖,人們把臘月二十九前準備的年貨把上桌,點上香燭進行祭祀儀式。祭祀完后一家人就要圍著一張桌子吃年夜飯(團圓飯),桌子上菜肴有:魚,雞,鴨……豐富多彩。
吃完年夜飯后,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就會發壓歲錢給晚輩,表示長輩對晚輩的祝福。然后,一家人就在一起吃零食瓜果,放鞭炮。放鞭炮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最后在一起守歲,守歲有強固身體,延年益壽的意思。
跟隨我的字跡,是否對中國除夕的傳統習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呢?
除夕的風俗和寓意篇四
在除夕的前幾天,家里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除塵。家里被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后爸爸要去買年貨,媽媽要包餃子了,孩子們買鞭炮、買燈籠……各式各樣的玩意兒。
眼看除夕就要到了,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著紅紅火火的春聯,不同的春聯,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希望在新年里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除夕是孩子們的快樂日,不管犯了什么錯,家長也不會批評。孩子們放鞭炮、點煙花、穿新衣,可以收到壓歲錢。這一天總是最開心,最放松的一天。
到了晚上,我們必須要吃團圓飯。一家人團坐在一張桌子前,吃著色味雙美的年夜飯。家人們分享這一年的新鮮事兒,談一談這一年的收獲,笑容總是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除了餃子,魚也是這頓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預示著年年有魚(余)。
吃完年夜飯,我們還有一個活動,那就是守歲。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和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跨年,“……3、2、1”——新的一年到了。在鐘聲敲響的最后一刻,我總會許愿,希望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喜氣洋洋,熱熱鬧鬧。
除夕的風俗和寓意篇五
驚蟄護肝有門道,愛護你的小心肝,枸杞養肝又明目,泡水嚼食都適宜,增加戶外運動量,加速排毒促循環,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驚蟄的寓意和風俗,供大家參考。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F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薄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睂嶋H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相傳是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時下正值驚蟄(3月6日—20日),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從大眾養生的角度來看,驚蟄的飲食應以溫性生發為主,同時兼顧健脾去風,所選用的食材如:牛肉、鵪鶉、鱔魚、芹菜、核桃、黑豆、洋蔥、南瓜、土豆、蜂蜜、大棗、山藥、蔥姜蒜。
春季早晨出門還是有一些涼,為了抵擋風寒預防感冒,臨出門可以喝一碗紅糖姜水。日常,市民也可以自我進行經絡按摩,如:大腸經、膽經(風齒、風市)、三焦經(翳風、耳門),經常按摩都可以起到防止邪風和抵抗病菌的作用。
陰虛體質的人生內熱,會表現出手心腳心熱、口干、口渴、舌燥、干咳、無痰、便干、尿黃。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飲食調養注意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百合、沙參各20克水煎服。白蘿卜去皮當水果吃,都是不錯的選擇。
體育鍛煉時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陽虛體質的人生外寒,會表現出畏寒、面色發白、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陽虛者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飲食調養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可以在做菜的時候,添加干姜、小茴香、八角茴香等。
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血淤體質者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發紫、舌頭有淤點或淤斑、有乏累感,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于血淤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淤傾向。
飲食常吃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藥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日常也可以選擇三七粉,每天3—5克分兩次服用,連吃1—2周。
體育鍛煉時應多做有益于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際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位都活躍起來,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濕熱體質者濕熱重濁粘滯,易于化熱,通常表現出頭痛如裹、肢體沉重、口苦、舌苔黃膩、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
飲食方面,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作料以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去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去濕的作用。
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薏米50克,煲粥可以去濕。白蘿卜去皮生吃,有去濕利尿功效。
濕熱體質是以濕濁內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這樣可以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排泄多余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將健身力量練習和中長跑結合進行鍛煉,健身力量練習采用杠鈴阻力負荷方法需在健身房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鍛煉。
要點1:飲食有節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和新鮮蔬菜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并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要點2:防病有方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
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驚蟄時節,屬肝病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要點3:運動有法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于身體健康。
所以,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外出踏青、郊游、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
要點4:起居有度
驚蟄過后,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人們也就越來越會感到困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于入睡;
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
3.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赏苿友獨膺\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于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