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心中的奶奶篇一
這便是理想中的我,一個熱愛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我,一個追求著生活中真、善、美的少年。
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與理想不同。現實的我,在現實的生活中,總要有一些并非美好的經歷。
有時候,遇到一些挫折:考場的失意、意外的紛爭、師長難以理解的訓斥……心里的天空是陰陰的。這時候我想起了深山中的那些參天大樹。筆直的樹干聳入云霄,所有的枝葉向上伸著,如同一柄柄指向蒼天的利劍……可每一顆樹上,都有著許多的疤痕。那是狂風、暴雨、雷電、嚴霜、寒雪留下的印記。生命的成長哪能沒有挫折,哪能沒有疤痕?每一圈的年輪中,不都書寫著那一次次的傷痛?可大樹,不就是在風雪的考驗下成長,想到這些,我就坦然了。在心中寫下它吧,我對自己說,為了自己理想中的真實,寫下這現實中的挫折。也有的時候,會遇到地挫折更加難以忍受的經歷,那就是朋友的不理解。當我把心掏出來的時候,卻發現留給我的只是背影……心里的天空已不再是陰霾,而變成了電閃雷鳴。這時候,我就到河邊走一走,看一看奔流的河水。河水是這樣的,你無法把它們中間的任何一滴拿走。即使你拿走一滴,它被蒸發、成云、降雨、又回到江中。真是無法阻擋的結合!我的心也就恢復了平靜。朋友我在心底默默地說,縱然你在現實中暫時無法理解,可我相信,你會回來的!會重新和我在一起,去追求理想中的善良和美好!
而當我一個人在夜間獨自仰望星空時,我心中就會涌出一種寧靜,仿佛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刻。我總要想到康德的那句話“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就會有種情感,是對蒼穹的理解和心中道德律的升騰。”是的,唯有在那一刻,理想中的我,從遙遠的地方走來,同現實的我融為一體。我能感到這一追求。也許,真善美只有在理想的我才能全部擁有。可理想與現實的我所共同擁有的便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追求本身所帶給我的,便是美好!
美好。實際理想中的我,便是現實中的我呀!
我心中的奶奶篇二
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我還不忘在閑暇時翻開頭腦中那本“珍藏的記憶”,頓時,腦海中便浮現出我那純樸,慈祥的奶奶。
在生活之中,我時常會從奶奶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中,找到做人的啟示,學習的信心,前進的方向!
那時還是在小學,我學習不錯,第一次考試,就得了雙百,面對著這天大的喜訊,真是欣喜若狂,急忙拿這成績單,風風火火地跑回家,向奶奶報告好消息。
哎!奶奶就知道這么一句名言,今天可算“蘿卜栽對坑”了。
如今,奶奶已經永遠地離我而去,我多想再聽到“將來,我好沾沾大孫女兒的光,也享享清福”,可時間不會為我停留在那一刻,為了奶奶的愿望,為了盡我的孝道,為了讓前方坎坷的路變得光明平坦,方法只有一個——抬起頭,揮舞揚鞭起程,用實際行動證明:我能行!
我心中的奶奶篇三
淺談《史記》中理想人物
在《史記》選讀中可以看到第一篇就是司馬遷的其人其事,司馬遷采用漢初學者常用的問答形式,以問答結構全篇,一方面使問題顯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論說集中、明晰,行文生動活潑,增強了可讀性。例如“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司馬遷以回答壺遂問題為由,闡述了孔子為何而作《春秋》,還強調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行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馬遷對孔子作《春秋》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實際上是在暗示自己創作《史記》的目的,是在對《史記》作自我評價,同時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記》的作用。而《史記》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實,褒貶古今。
在《屈原列傳》中通過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表現了屈原的一生與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
在這篇文章中,其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緊密結合。在很多篇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人物傳記,除了傳末贊語之外,多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見,而是把自己的意見寓于敘事之中。《屈原列傳》與《伯夷列傳》等篇確實另一種寫法,這就是夾敘夾議,這是最明顯的,在敘事的基礎上展開議論,在議論部分又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即大贊《離騷》。
暫不說《屈原列傳》的故事情節更是精心設計,獨具匠心的藝術虛構和安排,但就其開頭間敘了一些事實,寫至“王怒而疏屈平”,立即寫出大段議論來,評價《離騷》寫作的緣由,《離騷》的體制及其藝術價值。就是寫到“屈平既嫉之”以下數句,也是概括《離騷》大意。最后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稱,而人品不及,正所以證明《離騷》為千古絕唱。在仔細看看篇中歷敘懷王的愚昧,大段文字,中間只以“屈平既絀”、“屈平既疏”相關照,便覺這些也可以說是表明《離騷》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介紹。所以可以看出這一篇,是屈原的傳記,也可以說是《離騷》的序言,這里也滲透著司馬遷的濃重的感情色彩,一個虛擬的自我。而者也正是源于他對作者與作品關系的正確理解。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對懷王的昏聵無能直接進行了評價,予以強烈譴責,也間接贊頌了屈原的遠見卓識。第三部分,采用寓議于敘的手法,顯示屈原之死的深遠影響。司馬遷之所以這樣寫,一方面是他有強烈的感情要借題抒發,另一方面也是有關屈原本身的資料太少的緣故,或者可以說漢代以前的史料沒有任何關于屈原其人其事的記載,包括楚國和秦齊各國的史料,屈原皆不見半點蹤影。
想必大家對負荊請罪、澠池之會都很熟悉,司馬遷也對其二人作了一篇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通過描寫人物去表現歷史事件的典型作品,他成功地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一文一武的歷史人物。在《史記》選讀中只節選了部分,作者通過選取的三件典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表現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廉頗的勇于改過,高度贊揚了二人的愛國精神。文章以寫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輔。在寫藺相如的時候,沒有寫他一生的事跡,只選擇了他一生中的三個片段來寫,寫藺相如的一生或顯得累贅,選擇三個充分表現他的性格特征的片段也足以看出他的為人,他的品格,他的精神。這三個片段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司馬遷寫他對敵斗爭的大智大勇;“負荊請罪”,寫他對內的顧全大局,團結為重。三個典型事件從不同側面表現了藺相如的思想品質,取得了集中、凝練、鮮明的藝術效果。寫廉頗,則只要從“負荊請罪”這個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變化和性格特征,同時也在前兩個事件中給讀者以暗示。
如這個歷史人物是在秦國威脅利誘趙國,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又在秦國朝廷上與秦王面對面緊張而尖銳的斗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他處理與廉頗的矛盾時,是那樣的謙讓,似乎是在逃避,卻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對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從中我們能清楚地、全面地認識藺相如這個歷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這篇傳記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在這篇文章中,在對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對話占據了很大的篇幅。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藺相如勸繆賢不要逃亡,藺相如建議趙王答應秦王以璧易城的對話,分析厲害,提出對策,不由得人信服。藺相如在秦國朝廷項秦王說的話,有時語氣平和,恭敬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怒而不可遏,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并濟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出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權、有勇有謀,有勇有智、能言善辯的外交家。這不由地讓我想起周恩來,他與不同國家參加的會議,走路的姿勢,顯現出來的氣魄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動作,每個眼神,每個用詞都體現出一個外交家的對待某事的態度,對待某事的重視程度。為廉頗的對話在選段中只有三處,他在澠池之會前與趙王分別的一段話,表現他很有政治頭腦。在“負荊請罪”事件中,他先前說的一番話,表現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正是由于廉頗的這一性格特點,到后來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與真誠。“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這是多么的坦誠,多么的可愛。
在《李將軍列傳》中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其的熱愛贊美之情。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勇于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作《李將軍列傳》。”這篇傳記就是司馬遷為漢朝名將李廣作的傳記傾注了他深厚的熱愛贊美之情。文章圍繞李廣精于騎射、用于作戰、仁愛士卒等特點,刻畫了李廣一代名將的英雄形象,也對李廣坎坷的一生尤其是他悲慘的結局,表現了無限的惋惜與同情,對排擠并殘害李廣的封建帝王和權貴們表現了極大的憤慨,對漢代的用人制度進行了有利的批判。
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寫李廣戍邊抗擊匈奴,突出他出雁門擊匈奴和任右北平太守的經歷,贊揚了他治軍的方略和熱愛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司馬遷生動地刻畫了李廣這樣一個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一代名將的形象,同時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并揭露了統治者的任人唯親、薄情寡恩以及對賢能的壓抑與扼殺。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是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如文中寫李廣智勝敵人:李廣打仗不僅勇猛,而且頗有“心計”,而且常以智勝敵。他為上郡太守時,一次追擊敵之射雕者,追至縱深數十里之外,三個射雕者被生擒一,殺二。但發現匈奴有數千騎,李廣只有百騎。敵眾我寡,如跑,必被追殺,全軍覆沒;如留,則可麻痹敵人,讓敵人以為他們是誘敵之師,比不敢擊。果然,匈奴中李廣之計,不敢襲擊,引兵而去。李廣亦于次日平旦之時,歸其大軍。這充分表現了李廣的智慧謀略過人。又如,文章采用典型事例和細節寫李廣的箭術與熱愛士卒。他箭術精湛,力大無窮。一次,將石頭誤當成老虎,竟將箭射入石頭之中,可見其力之大。他為人清廉,熱愛士卒。他將賞賜及俸祿均分給士卒,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他不善言辭,常在地上畫起行軍的陣勢與他人一同做游戲。他帶兵總是吃苦在前,如行軍途中喝水,士兵沒有喝到水,他絕不走進水邊。他對待士兵寬和,不苛刻,因此能得到士兵的擁護。他射箭,一定要在離敵人幾十步內才射,百發百中。這些都突出了李廣的軍事才能及熱愛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
全文沒有雕琢的詞語,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議論。但在那看似平淡的敘事之中,卻蘊藏著極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獨有的評價。在文章結尾李廣“引刀自刎”后,寫道:“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里沒有議論,沒有抒情,而作者對李廣的贊美、同情,以至悲憤和心酸,都蘊涵于敘述之中。
我心中的奶奶篇四
在我的記憶中,奶奶是個勤勞、慈祥、節約的老太太。
她每天是全村最早起床的人。天不亮就扛著鋤頭去山里干活,她的午飯總是在一點之后,剛吃完午飯她又急急忙忙的出去干活,中午的太陽又大又曬,像個大火球,蟬不停的叫著,汗水淋濕了她的衣服,她依然一鋤頭一鋤頭的鋤著雜草。
然而在我兩周歲的時候,一件事卻改變了她的一生。一天我哭著喊著要去成娃家玩,當時爸爸和爺爺都去山里干活了,家里只有奶奶和媽媽,媽媽不理我,于是奶奶說:“好孩子,走吧。”接著就過來牽住了我的手,緩緩出發,走過舊學校下的路畔時,由于剛剛下過雨,所以路面很滑,奶奶一腳踏空,就跌入溝里。我當時嚇得失聲痛哭,引來了許多鄰居,然后有幾個人把奶奶放在大籃子里抬了上來。之后,奶奶的命運就徹底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由此惹來各種疾病,高血壓、肺心病、糖尿病……全靠爺爺伺候著她,唉,爺爺也真辛苦!
我真痛恨我自己,如果當時我不去別人家玩,也許奶奶現在還健健康康的,我真希望奶奶早日康復,和以前一樣開開心心的忙里忙外。
我心中的奶奶篇五
記憶中,奶奶有講不完的故事。那時,我總是依偎在奶奶懷里,聽嫦娥奔月的故事;聽孫猴子大鬧天空的故事……一提到孫猴子,奶奶就會輕輕捋一下我蓬亂的頭發,說:“這就是我喜歡的猴子。”話語間洋溢著自豪。但有時奶奶也會隨著故事情節的悲傷而流淚,每當這時,我就像個小大人似的安慰奶奶:“別哭,奶奶,我長大了一定讓你時時刻刻開心。”奶奶欣慰地點點頭,夸我是最乖得孩子。
記憶中,奶奶總是準時站在家門口喊到處瘋玩的我:“我的兒喲,鐵匠(媽媽)要回來哦。”所以,在媽媽眼中我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我心中的奶奶篇六
記憶沒有體積,它卻既可以讓人敞開襟懷去擁抱整個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兒狹窄得芥蒂難容。記憶沒有色彩,它卻既可以使人的心靈蒼白、幽暗,又可以讓人的內心世界絢麗、輝煌。記憶沒有標價,它卻既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個人的靈魂貶值到零以下。
奶奶很疼我。小時候,我一直跟奶奶奶睡。夏天多么炎熱啊!當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時,總會感覺到伴隨著奶奶手臂有節奏的搖動,絲絲涼風吹來,吹走了我的炎熱和煩躁,不久我便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有時一覺醒來,又覺其熱無比,翻來覆去,很快,那不大不小的習習涼風便又輕撫我燥熱的身軀,直至我全身涼爽,又美美地進入夢鄉。多少個夏夜,奶奶把涼爽給了我,把炎熱留給了自己;把舒服給了我,把疲勞留給自己。
又是夏夜,孤燈下,奶奶手搖蒲扇為我扇風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看她那慈祥的笑容,聽她那親切的話語,不由讓我奮筆疾書……我在寫著一封信,寄給疼我愛我的奶奶,寄給黃土地下那顆慈愛的心,帶著我無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