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一
《鴻門宴》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這樣的具體矛盾:劉、項因爭奪關中產生了不共戴天之仇,軍事力量處于劣勢的劉邦,宴會前,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宴會中,又可能遭受殺身之禍。然而劉邦支竭智逞才,隨機應變,轉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向著他既定的目標跨出了一大步。而事后,項羽卻泰然自若。為什么一場預料著將要發生巨大變數的暗伏,會如此出人意料地在平靜中落幕?
這,也許就與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有關,劉邦善于用人,把向他告密的項伯很快就籠絡成自己的人,而項羽卻自大輕敵,輕率地對待向自己告密的人。劉邦能言善辯,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以滿足其自大的心理。另外加上項羽的“婦人之仁”,我們不得不否認這些因素就是導致項羽悲劇的發生。
然而,性格的差異并不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畢竟,當時項羽與劉邦的經歷和年齡上都存在差異。也許,還要加上個人的志向與認清自我的能力。
據說,有一次,秦始皇出游,當時的場面是多么的壯觀。當項羽看到此況時,“彼可取而代也”脫口而出。而劉邦卻感嘆一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許,這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吧。
試想,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誰又能肯定地說項羽就得到了天下呢?即使他得到了,那又能是多久的君王呢?憑他的性格、為人,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失去天下?
不管怎么樣,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只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了!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二
漢武帝時司馬遷揮毫潑墨,精心點染鴻門盛宴。惟妙惟肖再現化干戈為玉帛的微雨,清疑云反戰場的金星,呈歷史說事實的歌舞。撲朔迷離,再三流連。沛公曾經一介平民,項羽則富英雄氣概,卻為何扭轉乾坤?予就此掩卷長思:區區介子何以稱帝?
志存高遠,智取人心
《史記》記載:“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智不在小”,范增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古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沛公志不在小,深謀遠慮,因而智取人心。以之為稱帝之途,何嘗不可?實屬當然!
民心所背失天下之史古今皆有之。予又憶起當年幽王昏庸,貪圖美色,為博寵姬褒姒一笑,不惜點燃烽火,愚戲諸侯,驅其長關直入失望而歸。自此失民心!待敵實攻,無一人救駕,王亡姬慘。真是一笑傾城,再笑“傾”國,戲劇性的結局暗蘊諷刺!可見有志才有心,而沛公運用恰如其分,知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史記》記載:“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殺戮叛者之余,前還重用張良與樊噲,對之言聽計從。而后鮮明對比分層設色:項羽又何為之?置聰穎忠誠亞夫而毋用,偏任變節不忠項伯而為之!不禁引人深思,差異于此矣!
予再憶起梟雄曹操患頭疼,而用神醫華佗以治之。華佗曰要開頭顱可治,欲為之手術。奈何曹操生性多疑,不懂醫術的他以為取命而亡,心生憂慮,一日持劍殺之。后頭痛欲裂,反反復復,卒隕。天下醫者父母心,況華佗醫術精湛高明眾所周之,又何以謂之不信任?拿命開玩笑,只因多疑?不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乃王道之重也,怎說不是?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史記》記載:“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且“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把“三思而后行”之道理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項羽則沖動自負又優猶寡斷,缺乏政治遠見。成王稱帝者心中應有一把刀一片刃,性情謀略應如弓一般能屈能伸,伸縮自如,否則宛若琴上緊繃的弦,一彈便斷,奏不出清音伴淺唱盤恒于花開盛世!
予腦海潛游旋繞勾踐一代國王,失國不忘恥辱,臥薪嘗膽,終不負重望,滅敵復國,光宗耀祖;焚高生前鮮為人知,他默默無聞,憑胸中一腔熱血,躬身于《向日葵》,綻放出生命的絢爛,終為人所知;瑪格麗特。米切爾自幼寫作,前有書成卻未出版,后著有《飄》名聲大操,轟動于世。當今社會志存高遠者不乏,忍辱負重者又何其多!難道就此放棄?逞得一時,利于一刻,結于一隅皆不可取也。可取者,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此亦為王道乎!
眾人以為沛公不及項羽,不應稱帝,而予不以為然。從鴻門一宴便可洞悉:沛公足以稱帝。為帝者,無論平民百姓;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言:“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此謂予心中所仰的哈姆萊特:沛公足以稱帝!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三
順利解決一部國產影片鴻門宴。
我只是個小女生,于是所以的勾心斗角全部忽略,然而主題也因此突顯出來:信任與愛。被信任的人愛真好。我不是感情絕緣體,也很容易被touch,也許有的時候再open一點會nicer(抱歉,完全是被別人帶的)
回到主題,鴻門宴是男人的爭霸,所以柔情才更顯得難能可貴,所以亦菲更楚楚動人一些,西楚霸王和虞姬的感動在此彰顯。所以男人們,找一個信任的愛人,做到不離不棄是一件難事么?我懷疑。從來就沒有什么非愛不可,非你不嫁,我選擇的是適合的人,能讓自己內心舒服的人,而非榮華富貴卻隔著一層紗的虛情。我任性,總是按我的思維,因此我還會主動。我沒耐性,所以不愛的請遠離,想愛的不多深思。
愛吾之所愿,做吾之所信,足夠了。
西楚霸王爭天下,不料陷入溫柔鄉。溫柔一曲平私心,忠魂難得返故鄉。
依舊月流離,依舊楚歌聲。恰如青石向晚,跫音篤篤,露寒星疏,憂思彌布。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四
比武招親才結束,小王爺就派人下貼相請,看來是迫不及待要動手了。
他這樣膽大妄為,哪里有楊鐵心的俠義之風,分明就是完顏烈的翻版。
完顏烈當初就是如此,對包惜弱見色起意,然后滅了人家滿門。
是狼子野心,也是狼性作風。沒想到楊康倒是學了個十足十,這個兒子不是親生,勝似親生。親兒子也不外如是。
原文是――玉陽子王處一收下完顏康送來的果點,問明穆易所住的店房,走了進去,只見穆易臉如白紙,躺在床上,他女兒坐在床沿上不住垂淚。兩人見王處一和郭靖入來,同時叫了一聲,一個站起,一個在床上坐起身來。
王處一看穆易雙手的傷痕時,只見每只手背五個指孔,深可見骨,猶如被兵刃所傷,兩只手腫得高高的,上面已搽了金創藥,只怕腐爛,卻是不敢包扎。王處一大惑不解,心想:“看這完顏康武術招數,必是丘師哥所傳,但我全真派中,那有這種陰毒狠辣的傷人手法,其中必有蹊蹺。”轉頭問那姑娘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姑娘低聲道:“我叫穆念慈。”王處一道:“令尊的傷勢不輕,須得好好調治。”從懷中取出兩錠銀子,放在桌上,說道:“明日我再來瞧你們。”不待穆易和穆念慈相謝,拉了郭靖走出客店,只見四名錦衣親隨又迎了上來,請了安后說道:“小主在府中專誠相候,請道爺和郭爺這就過去。”王處一點了點頭。郭靖道:“道長,你等我一忽兒。”奔入店房,揭開完顏康送來的果盒蓋子,揀了四塊點心,用手帕包好了放在懷內,又再奔出,隨著四名親隨,和王處一逕到王府。
來到府前,郭靖抬頭一望,只見大門前兩根旗桿高聳入云,兩頭威武猙獰玉石獅子,盤坐在朱紅的大門兩旁,一排白玉階石,直通到前廳,派勢豪雄之極。大門正中寫著「趙王府”三個金字。
郭靖知道趙王就是大金國的六太子完顏烈,不由得心頭一震:“難道那小王爺就是完顏烈的兒子?完顏烈認得我的相貌,在這里相見,大事要糟。”正自猶疑,忽然鼓樂聲喧,小王爺完顏康頭戴束發金冠,身披紅袍,腰圍玉帶,已搶步出來相迎。
王處一見了他這副富貴打扮,眉頭微微一皺,也不言語,隨著他走進廳堂。完顏康請王處一在上首坐了,說道:“道長和郭兄光降,真是三生有幸。”王處一見他既不跪下磕拜,又不叫他師叔,更是心頭有氣,問道:“你跟你師父學了幾年武藝?”完顏康笑道:“晚輩懂什么武藝?只跟師父練了兩年,三腳貓的玩意真叫道長和郭兄笑話。”王處一哼了一聲,道:“全真派的功夫雖然不高,可還不是三腳貓。你師父日內就到,你知道么?”
完顏康道:“我師父就在這里,道長可要見么?”王處一大出意外,忙道:“在那里?”完顏康手掌輕輕拍兩下,對親隨道:“擺席!”眾親隨傳呼出去。完顏康陪著王郭兩人向花廳走去。
一路穿回廊,繞畫樓,走了好長一程子路。郭靖那里見過王府中這種豪貴的氣派,只看得眼花繚亂,又記掛著若是見到完顏烈如何應付,頗有點心神不定,來到花廳只見廳中高高矮矮,有六七個人候在那里,其中一人頭上有三瘤墳起,正是三頭蛟侯通海,向著郭靖怒目而視。
郭靖微微一驚,但想有王處一伴在身邊,諒他不敢對自己怎樣。
完顏康滿面堆歡,向王處一道:“道長,這幾位久慕您的威名,都想見見。”他指著彭連虎道:“這位彭寨主,兩位已經見過啦。”兩人互相行了一禮。完顏康伸手向一個紅顏白發的老頭一張,道:“這位是長白山參仙梁子翁梁老前輩。”王處一一凜:“怎么這老怪竟在這里?”梁子翁拱拱手道:“能見到鐵腳仙王真人,老夫這次進關來可說不虛此行了。這位是西藏密宗的大手印靈智上人,咱們一個來自東北,一個來自西南,萬里迢迢的,真可說是前生有緣了。”這個參仙老怪梁子翁竟是十分的健談。王處一向靈智上人稽首為禮,那藏僧雙手合什相答。忽聽一人嘶啞著嗓子說道:“原來江南七怪有全真派撐腰,所以才這樣橫行無忌。”
王處一打量那人,只見他一個油光光的禿頭,頂上沒半根頭發,雙目布滿紅絲眼珠突出,看了這副異相,心中斗然想起,說道:“閣下可是鬼門龍王沙老前輩么?”那人怒道:“正是,原來你還知道我。”王處一心想:“咱們河水不犯井水,不知那里得罪他了?”當下溫顏答道:“沙老前輩的大名,貧道向來仰慕得緊。”
那鬼門龍王名叫沙通天,武功可比師弟侯通海高得很多,只因他性子暴燥,傳授武藝時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所以一身深湛的武功,四個弟子竟是學不到他之十之二三。黃河四鬼在蒙古一戰,折在郭靖手里,沙通天得知訊息后暴跳如雷,拳打足踢,將四人狠狠的責罰了一頓,命師弟三頭蛟侯通海去將郭靖擒來,那知又遭了黃蓉的戲弄。他越想越氣,顧不得在眾人之間失禮,突然伸手就往郭靖胸口抓來。郭靖倒退一步,王處一舉起袍袖,擋在他的身前。
王處一與郭靖才見了穆易父女,小王爺這邊就又來催邀,擺明了是有詭計。
真的有誠意,親下聘禮不就行了。
真要應允這個門親事,何必打了半天呢?
看來是要換一個場地繼續打架,如果到了趙王府,豈不是他們的主場?
那是有理也說不清。
看來哪里是熱情相邀,分明是鴻門宴。
沙通天率先發難,打架就對了,本來請他們來,就是甕中捉鱉。
彭連虎、梁子翁、靈智上人、沙通天、侯通海,這五個人一起上的話,王處一不一定吃得消。
又是兇多吉少的節奏,郭靖這時候武功不高,麻煩倒是挺多的。好,明天繼續!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五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澤東的詩文名句。鴻門宴上,楚霸王未聽范增之語,卻被項伯一言蠱惑:“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而輕易地放跑劉邦,給其以卷土重來的機會。“敗于不肯納諫”是為霸王失敗的主要原因。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用在霸王身上恰如其分。一直以來,世人對其褒少貶多:自矜攻伐、胸無城府、優柔寡斷、沽名釣譽……似乎每個缺點都是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曾幾何時,年輕氣盛的他,出世反秦,敢為天下先。逐鹿中原,他拔劍向殷、營救趙歇,取代上將;面對強敵,他一馬當先,奮勇向前,巨鹿敗秦;后身陷垓下,四面楚歌,他寧愿自刎,亦不肯過江,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佳話。
一個敢愛敢恨、敢喜敢怒的項羽;一個胸無城府,重情重義的項羽;一個令人敬佩,又讓人唏噓不已的項羽。一部《鴻門宴》是其人格的真實寫照!
自矜攻伐,亦勇敢自信。不錯,劉邦先破秦入咸陽,按約“先破秦入咸陽王者之”。試想,若無項羽率三十萬大軍于巨鹿與秦軍鏖戰,劉邦何以能憑三萬之眾,從豫陜輕取秦都?論功行賞,入住咸陽者,霸王當之無愧也。然而,正是這自矜攻伐,小覷劉邦,不納諫言,放其歸山,使其丟了江山,也害了身家性命。胸無城府,亦坦蕩真實。曹無傷告密,本為線人,應加保護,面對老奸巨猾的劉邦不經意之間的探詢,其不會虛與委蛇,竟然和盤托出。此等真實,實乃政治上的幼稚,且害人害己!讀至此處,我倒覺得項羽坦坦蕩蕩,昭如明日,心無憂戚。若其得知曹無傷的下場,一定為己所為捶胸頓足!優柔寡斷,亦有情有義。范增數目不動,是其念劉為故交;樊噲闖帳不殺,是其重他為英雄;項伯告密不怪,是見其講義氣。這不動、不殺、不怪,既是其優柔寡斷的性格所致,也是其有勇無謀的證明,更遑論深謀遠慮?然而,也正是這不動、不殺、不怪,比之于劉邦,無意間更顯示其仁義寬厚的一面。“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言猶在耳。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英雄!少時,見秦王儀仗,即發下宏愿:“彼可取而代也!”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悲壯!窮途末路時,瀟灑認命,拔劍自刎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是人杰,死為鬼雄,勝則英雄,敗亦梟雄。他無怨無悔無愧,認情認命認輸,有大丈夫氣概,也有少年英雄氣。司馬遷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掩卷沉思……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六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學者周騁在《劉項關系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關,自己欲在關中為王。
劉邦此戰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在這里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中稱王的心理。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軍來到函谷關,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七
一、書名《鴻門宴的歷史疑點》(郭燦金)、《說不盡的鴻門宴》(劉玉琪)
二、摘抄
1、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2、盡信史不如無史。
3、歷史有多重解釋,但是真相只有一個。誰是誰非,也許永遠是個未解之謎,但是探究歷史的過程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4、我們的雙眼往往容易為歷史的表象所蒙蔽,而重回現場通過細枝末節排查可能的歷史線索,卻需要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
三、讀書有感
初識項羽,是小學作文書中隱約看到的“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后來愛上了看小說,于是知道了他和虞姬各種版本的風流韻事,我想,這是一個柔情如許的男子。爾后,繼續在書中徜徉,漸漸知道了霸王舉鼎、“力拔山兮氣蓋世”、“彼可取而代也”原來,柔情之外是熱血鐵骨,錚錚男兒骨,鏗鏘將士行。
經常聽到人們說起鴻門宴,但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想到的是,一學《鴻門宴》,項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轟然倒塌――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毫無頭腦,那還是我認識的那個意氣風發、裝置柔情的楚霸王嗎?
玄色說,歷史是個小姑娘,總是任人涂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可以接受后人稱他為失敗英雄,卻不想認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會如此白目,不聽謀士所言,一意孤行、輕視對手、婦人之仁。
我陷入了如此巨大的迷惘中,到底要如何才能掙脫那張巨網?
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馬遷寫史,采舊聞、博覽群書、涉獵頗多。有學者認為《史記》中的《鴻門宴》這部分是據陸賈的《楚漢春秋》所寫,而陸賈“客從高祖定天下”,那么他的作品不可能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抹掉小姑娘臉上的層層濃妝,《鴻門宴》還有另一種可能,項羽也許沒有那么不堪?
鴻門宴讀后感50字篇八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常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 篇章。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
(1)學者周騁在《劉項關系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
(2)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
(3)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