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400字篇一
今天,什么“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情懷”“讀書能促進教師的精神生長”“書籍會使教師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這些大道理我也不再說什么,相信老師們都了解,如果要講,你們肯定比我還講的多。
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平時讀書幾種做法,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書本的知識,走進書的海洋,理解書本的`精髓:
書海卷軼浩繁,讀無止境。必須把書籍分類,規劃。從而一類一類的循序閱讀。
要養成手不釋卷,巧用點滴時間的習慣。
面對書籍的知識高地,要敢于橫下一條心,以冬戰三九,夏戰三伏的韌勁,以頭懸梁,錐刺股的拼搏毅力,攻破一個個知識高地。
學而不思則罔。遺忘是讀書的大敵,動筆則是加深記憶的良方。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及時把讀書心得、啟迪隨手記下來,把重點語句圈點劃線,是深化大腦記憶痕跡的有效途徑。因此,手中的筆墨是苦攻書籍最直接的利器。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網文上的一段話,相信很多老師都看到過,“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400字篇二
祥子給了我反思——《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合上書本,幽幽的吐了口氣。祥子最后的結局就像夢魔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帶給了我深深的反思。
茨威格說:“有些時候小說最后的結局甚至連作者也無法控制。”的確、樣子最后的結局估計連老舍本人也無法控制。虎妞的死讓他的家支離破碎,小福子的死是壓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一切讓他成為那故事最后的行尸走肉,這讓我不由得開始反思:
我始終難以忘卻那個最初朝氣蓬勃的青年,那個穿著小馬褂,拉著車,等到了地方才讓雇主付錢的青年。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悲劇呢?是虎妞的騙婚?是車子的三買三賣?是小福子的死?還是塑造祥子的老舍先生,他已定的結局?不是,都不是。是那個黑暗的時代,那個荒謬的時代。
這讓我不由得開始反思我自己一我比祥子好太多了。我吃穿不愁,周圍皆是好友。但是我卻仿佛一具行尸走肉,我沒有目標,我麻木的等待結局。我與樣子有區別么?有,不過是我離深淵還有一步之通。我的心一累,一種迫切來,一種慌亂像是烏云在心間盤旋。
我們無法選揉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我們無法改変他人,但是我們可以改変自己。我混沌的思維里仿佛因為祥子被炸開了一道光。我不想和他一樣,放棄自己的希望去妥協。我不想什么都不去做,麻木的等待結局。我要改變,要奮進,要努力,要在迷官里尋找出路。
祥子帶給我的`反思讓我清醒,我認為不論在怎樣一個時代,有光的時候就會存在黑暗,衰敗和墮落是常態。勃和奮進也是常態。但前者與后者卻是天壤之別,一本書寫到最后作者總有些東西想要告訴我們,我想老舍先生就是想以祥子的經歷去激起我們對生活的向往。從祥子身上帶給我的反思讓我開始對自己有了新的思考:
是選擇默默的等待結局,然后破生活壓垮,還是在黑暗的時代堅守本心,一直奮進?
我現在,毫不猶豫,選擇后者。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400字篇三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地工作。”
這是一居于繁華地層的勞動者心里對于底層命運的高聲抗議,是屬于他們的奮斗史。在底層的勞動者們又齊聲推出一個人物來,那就是起初善良老實堅忍自尊的“一個”祥子。
祥子在眾車夫里頭還算很整齊,平頭飾臉,身板兒能力也好。車夫總吃得年輕飯,祥子年紀小,不惜力氣,也不是咸魚,他有他一份打算。什么打算?先按下不表。
首先覺得他有精神氣兒,他和他的車全都漂亮精神。不錯的,“頭不很大……臉上永遠紅撲撲的”,樹似的全身挺脫,身體結實硬棒,心里頭明明朗朗磊磊落落,通透得連個影兒都沒。這時候他的不善言辭,挺少數的一些缺點,也都通通教人原諒了,而且認為是老實樸實的衍生品,又很喜歡。這是一個明朗卻樸實有力的年輕人形象。
但是好好的一個年輕人形象,偏偏又和車扯上淵源。
三起三落,沒有四起。
祥子是個農村人,農村人奠定他卑微底層的基礎。身世不好,遭事又慘。十八歲之際父母雙亡,分文無有,投到人和車廠去,當個打工仔。正當他以為打工仔生涯落幕,他攢夠積分能兌換一輛新車開始創業的時候,卻大膽錯了,連人帶車教憲兵抓去。幸而祥子有青年的樂觀精神,秉著這種樂觀精神,他認為上帝關門同時又開了窗,給他幾匹駱駝,意在支持他繼續創業。于是乎,賣駱駝,拼了命拉車,終于“二起”,迎來了他希望的又一個春天。再后來,遇見了人和車廠劉四爺之女虎妞,一個決定他命運的.人。辛辛苦苦地,歷經了好多事兒,也攢了一些錢,一朝主家曹家有難,牽扯到祥子,祥子的錢也悉數被孫偵探所騙,心底里也著實對人生開始抱著懷疑了。但憑著好青年的一腔熱血,祥子終于挺過來了。前表的虎妞是福是禍?縱使她誆祥子成婚,給祥子帶來無數煩惱抑或心性的轉變,也依舊給祥子買車,成為第三起三落的女主人公。就這精明潑辣的女主人公,也因難產早早死了,留給祥子一堆待辦對的喪事禮節。周濟不來,祥子賣車。原先心尖子上的車,此時縱使多么不舍,也得當斷則斷。然而小福子意欲和祥子結合,又給了祥子很大的鼓舞。得知得養活小福子一家,祥子樂觀依舊。正當他憧憬努力之時,卻得知小福子死訊。大風大浪,退潮后留給我們一具行尸走肉。
或許那年盛夏,你與車扯上淵源,一開始便是錯的。
又不對。在那個人如螻蟻的年代,有夢想也是咸魚。“一個人的命運不能全部歸咎于外界環境,而是人與環境‘交流’產生的結果。”祥子作為一群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命運的人的代表,投身“戰事緊張”的生活,不斷有人在開大炮,開冷炮,炸翻了一群一群的人。威力太大,沒法閃躲。祥子在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環境里,意欲用努力取得成功,我們都認可,可惜時事不允許。
“我招誰惹誰了?!”一句道出全部心聲。我們心里都明曉,祥子生錯了年代。做好人沒什么好處,當壞人還能落個“身心愉悅”。于是乎,我們體面要強好夢想的祥子,成了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在這個年代,誰也怪不得,有夢想的咸魚,也全被狂風撕碎。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400字篇四
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文學家說,書是人類的營養品。學生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那我們這些共產黨員人該說書是什么呢?是摯友?是恩師?是燈塔?是導航儀?是友情的行囊?是心靈的港灣?說它是什么都不為多。書是我們自己成長和幫助別人成長的扶手和階梯。因此,我們更要常讀書。常與書籍對話,與書中人物交談,與作者進行思維的撞擊。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要閱讀,科學,思品,社會,美術,音樂,體育都要閱讀。只是有的讀文字,有的讀圖形,有的讀肢體,有的讀網音符。人在一生中要讀的書很多很多,不僅要讀有字的書,還要讀無字的書。我們只有學會閱讀才會理解。閱讀水平的高低將決定理解的對與錯,深與淺。
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智,閱讀可以展開我們聯想的翅膀,遨游古今,暢游中外。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升騰起一個個美好的夢想。最是書香能致遠。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書,讓人學會思考。思考過去的得與失,對與錯,功與過。思考未來,思考未來的計劃與舉措。思考現在,思考現在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作為新時期的工作者,我們理當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研究。從書中汲取營養來滋潤和提升自己的素養,以飽滿的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以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細小的工作為樂趣,成就書寫自己的人生。
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19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全黨全社會的首要政治任務。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來進行,著力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著力堅定信念、增強信心,著力提升能力素質、提高工作本領,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持。李長春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勾畫了"十二五"時期宏偉藍圖,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全黨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是正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迫切要求,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迫切要求,是堅定理想信念、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迫切要求,是凝聚發展力量、順利實現"十二五"宏偉目標的迫切要求。要從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順利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取得更大發展,不斷提升廣大黨員的學習能力、理論素養、工作本領,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李長春強調,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當前要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主要內容,廣泛深入地進行形勢政策宣傳教育。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切實抓好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深刻領會中央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增強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的意識和能力;深刻領會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深刻領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切實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深刻領會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重點內容,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堅持群眾立場,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作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的有力保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切實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認識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十二五"宏偉目標而奮斗上來。
李長春指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要堅持以思想理論建設為根本,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素養,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的自覺性堅定性。要堅持以領導干部為重點,帶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自覺加強學習。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展工作,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不斷創新學習理念,拓展學習內容,努力使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體現時代特點、貼近黨員需求、富有實際成效。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各級黨委要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科學完備的學習制度,加大輿論宣傳和理論研究力度,加強對工作的督促檢查,切實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踴躍學習,讀好書,多讀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任何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采取極端的方式或形而上學的方式,圖一時興起或熱鬧,而忽略實際效果。特別對于我黨的理論專著等書,我認為一定要這樣去讀,才能有益,才能有收獲。那就是細、實、活。
一要深入細致。要堅持通讀和精度相結合。首先要通讀,以全面掌握整個框架體系,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其次要精讀,以深刻理解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歷史地位,不能淺嘗輒止。在學習方式上,一要量化學習標準,要給自己規定每天必讀的篇目和時間以及撰寫心得體會的數量;二要深化學習形式,采取自學、集中學習、專題輔導、電教直觀式等靈活多樣形式的學習;三要強化學習的覆蓋面,不但黨員干部要學,人民群眾也要學,要通過全民學習,不斷提到全民族的政治理論素養。
二要落到實處。我們少數領導的政治敏感性特強,只要上面有什么動向,便會連夜掀起學習貫徹的高潮,而我們的一些信息工作者更會連篇累牘地進行宣傳報道。學習的高潮真能來得如此快嗎?肯定不是的,這里的浮夸和弄虛作假想必是存在的,這樣做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學習一定要結合實際,立足于指導實踐。切不可喊在嘴上、做在面上,更不可以編造所謂的假信息、假新聞來代替學習。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貫徹,重要思想作為全體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堅持"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同時,要通過學習,深刻對照查找個人存在的不足,并即知即改,不斷完善。
三要活學活用。理論的精華,更是思想的集萃;它不是教條,更不是框框。所以我們在學習貫徹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努力改造世界觀,在用字上下功夫,切不可死背教條或者斷章取義地進行記憶和理解,更不能將把書籍放在書柜中作擺設或裝點門面。要把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中心內容,引導廣大干部進一步深刻領會、全面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成果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使之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
最后,我想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改為"書山有路趣為徑,讀書無涯樂作舟"送給大家。與君共勉。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心得體會400字篇五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我們對此話頗有觸發,可將之引申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的職責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果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那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認為:教、學、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領,是引導,是為了學,最終是為了不教。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的規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術,導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說文解字》曰:“學,覺悟也。”學,是對教過程的理解和體悟,是教的終極目的。做,是為了鞏固學的成果,是教與學的反饋,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的過程,是聯系實際的過程,也是檢驗教與學的正確與否的過程。這個過程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僅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把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僅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是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教、學、做三者是學習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過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作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和諧融合。其理由是:經過認知、體驗、實踐,促進感悟,使之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主體認知和行為的過程。所以,教師的職責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資料、學的資料和做的資料必須和諧地統一齊來;教師不但要將教法和學生學法聯絡,并且要將自我的學問聯系起來。概而言之,教師的職責在于教學生如何學,教法必須貼合學法,做到邊教邊學。其實,教師僅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本事,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本事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本事,即使離開了教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猶如快馬加鞭,一日千里,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因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僅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此乃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教學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此刻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所以,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所以,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因而做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首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當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今日我們有幸拜讀《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黎明的曙光,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陰影和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讓我們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何謂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包含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說,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識和經驗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實踐,知識的內涵與生活的內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誕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其實,“教學做合一”與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就是說,生活是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這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僅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歸根結底則是一句話:“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本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所以,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耽讀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嶄新的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日,我們回顧陶行知先生的話,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創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徹頭徹尾的.形而上學思想,是脫離客觀實際的唯心主義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范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唯物主義教育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夢想的教育。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么,我們就教育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育什么。學生需要面包,我們就得過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么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學情景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教師。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進取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資料進行教學,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教師應當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個有生命的蠟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黨的教育事業,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繼續奮行,引領我們繼續探索和領悟。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也是“教學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僅有愛其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偉大旗幟。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甚至于學生愿不愿學,是否開心歡樂,均不為教師所關心。我們無論在教學資料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情感活動的中心是愛,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的交流,聯系這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就是愛,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圖在其《夢想國》中認為,人的心靈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構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調控人的物質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則指向主體的存在被社會所認可和肯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漂亮;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可愛;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聰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所構成的。教育應當把育愛與教真有機地整合起來,其終極價值是使人真正成為有自然情感、社會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受教育者富有“愛滿天下”的人,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自我、熱愛他人、熱愛知識、熱愛智慧、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熱愛事業、熱愛生活。僅有育愛,才會使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會自覺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學做真人,踐行真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系正在構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激發愛的情感,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師生互動,充當學生的一員,與他們交流、溝通、合作、互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在人生的教學道路上用自我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們深深感到,愛心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播下愛的種子,“被陽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溫暖的,被師愛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為一名教育者,自我心中應當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里,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滴水,能夠穿頑石;清泉,能夠潤心田;愛心,能夠撥心弦。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期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后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擔負著黨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對學生有愛、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不斷提高自我的知識素養及業務水平,努力使自我成為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成為學生的一頭源遠流長的“活源頭”,用自我的愛編織著學生成長的搖籃。在自我熱愛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用我們的愛心鑄造我們崇高的師魂!讓我們一齊努力,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而奮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