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一
認識幾分之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因此我認真鉆研教材,細細品讀了教學參考,集中力量教學1/2,讓學生用學習1/2的方法主動認識其他的幾分之一。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四個蘋果兩人平分、兩瓶水兩人平分、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得幾個”,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半個又叫做1/2個。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體會分數的產生來自于生活的需要。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積累經驗。實踐證明,讓學生表示半個既強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認識1/2找到了原型,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的意義打下了基礎。
動手操作,深化認識,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折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1/2的表象,同時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1/2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1/2的含義。接下來我進行類比遷移,認識幾分之一,請學生用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通過放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的意義。1/4、1/6、1/8等等,學生很輕松的就創造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分數,同時也進一步明白分數的含義。在教學中我還要求學生折紙的`同時,還要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幾分之一。由于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松。
整節課上完后,我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特別是語言。學生的語言表達沒有跟上思維,他們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這反映出我在平時的授課中,沒有把培養學生的素質作為一項重點,其實學生并不僅僅是要學好知識,關鍵是要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良好的數學品質,這樣才能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具有良好數學修養的人。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二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游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欲望,引發學生思維。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扎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艷的“花朵”。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三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并且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從而知道將分數應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這堂課我以“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紙片為道具,結合白板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去發現數學知識。
通過6個新課的學習和4個練習課結束了本單元的學習。從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由于分數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過讓學生在分蘋果過程中導出“一半”,從而順利解說“二分之一”的寫法以及讀法。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二分之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為接下來學習的幾分之幾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和同分母分數大小時,暴露出問題,學生無法區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關系,出現概念混淆的現象。我借助數形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但是離開圖后,學生概念模糊,經常張冠李戴,錯誤率較高。
2、由于班級中有些學生不是很活躍,因而我在“說寫分數”、“比大小”、“智力沖刺”等環節讓學生在組內交流,這樣學生就不會怕出糗而“保持沉默”。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但是合作學習的過程也出現小插曲。有些問題一個組內沒有一位同學可以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
3、課堂效果雖然不錯,但是課后效果并不理想,導致新知識沒有一個良好的消化過程,所以加大了課堂的容量,加長了學習的時間。
從以上的問題中,我思考到:學習一定要有一定的過程,要讓學生學會在做中學,所以后階段也為學生準備一些相對應的復習資料,保證每天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四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學習完整數后,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后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獲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里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說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么來的,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后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說二分之一的含義。并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么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復的說,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導致后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復的說,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為單一。直接影響到后邊環節的講授。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說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后,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并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么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么樣的分不得。在之后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表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里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說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并不局限于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折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折紙、涂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紙涂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通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盡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夸獎,僅是說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聯系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通過這些聯系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并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五
《認識幾分之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92—93頁內容。這節課也是本人在這學期執教的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和多次試教,讓我在收獲中成長。現將執教中的反思作簡單的文字記錄。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分月餅。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條香蕉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師:剛才我們都是怎樣分的?
師:什么是平均分呀?
(3)現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數學作業紙上表示表示吧。
師: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數嗎?(分數)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么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通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后,我安排了一個用各種圖形來折出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知道不同的物體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在認識1/4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用同樣一張正方形紙折出1/4,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相同的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同一個圖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并初步感知分數的大小。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經過手腦并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用陰影表示出手中圖形的幾分之一。(每組的幾名同學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說一說,每個分數表示什么意思。
比較陰影部分表示分數的大小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發現1/2與1/4,1/3與1/4比較大小的規律: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這樣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這節課里的亮點。我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讓他們覺得分數這個內容沒有那么枯燥,但是有個小遺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組活動結束以后,我沒有反饋,我應該請小組的成員發言,讓小組的成員來匯報結果,說一說剛才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折?這樣學生再來說分數的意義就容易一些。
聯系生活實際還不夠。我出示的關于幾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學生也沒有感受到身邊還有哪些幾分之一,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幾分之一與生活的聯系,那么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就不會太深刻,不久就會忘記。
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放在第二課時講比較好。這節課就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能寫,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聯系生活,整節課就把重點放在幾分之一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和寫法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課堂小結篇六
分數是學生在學習整數之后,又一關于數的新的領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今后學習分數的起始點,為下一階段較全面的認識分數,同分母分數加減,分數大小比較,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等學習奠定基礎。我執教的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我采用的是分東西的情景。4個蘋果、2瓶飲料能平均分,那1個蛋糕能不能平均分,經歷了一系列數的變化,引入問題。在分蛋糕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征。學生在分蛋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學生明白分數的好處,并能用語言準確的表述是比較困難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內化為語言。為了能夠吸引學生注意聽,我故意這樣問:“聽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說謊了吧?(學生一愣說沒有)”此時學生并不能準確描述,我再來總結時,學生注意力已經由聽轉變為如何去說。在那里也有問題:雖然我一再強調平均分,但部分學 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現一個反例,學生的記憶或許會更深刻,平均分或許會掌握的`更扎實些。
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進一步探究分數的好處,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透過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處后,我安排了一個找長方形的1/2,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同樣一張長方形紙,學生的折法不一樣,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2也不一樣,透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盡管折法不一樣,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這一環節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斜著折長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長方形的1/2,學生并沒有出來,而是教師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問學生:是不是平均分?有不一樣意見嗎?都同意嗎?學生都給于肯定回答。當學生都認為是的狀況下,還有沒有必要再裁再演示進行驗證值得商榷。
第二次動手操作是用不一樣圖形折出心中的幾分之一,并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過程。透過兩次動手操作,經歷手腦并用的過程,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潛質,數學語言表達潛質。
本堂課的教學資料包涵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和簡單分數的比較。涉及的資料比較多,容量比較大。這幾部分資料,我是這樣定位的:幾分之一是重點資料,幾分之幾是拓展延伸,簡單分數的比較是拔高檢驗。三部分資料圍繞分數的好處進行開展。在教授的過程中,對語言也提出了要求,培養學生能夠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分數的好處。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與遺憾。
1、資料偏多,有些冗長。教學幾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顯得有些拖沓?
2、細節之處,有些粗糙。語言不夠準確,有點啰嗦。講述幾分之幾所設計的長方形,也沒有能物盡其用。
3、老師掌控過嚴,氣氛壓抑。過于時時關注學生,是否會給學生造成壓力,有礙于他們的自我表現,值得思考。課前沒有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致使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學生思維沒有打開。數學課堂就應激蕩著智慧,有歡笑有快樂,有正確有錯誤,在辨析中成長,在糾錯中前進。我感覺本節課學生表現的雖然很穩,但氣氛還不夠活躍,反映的也比較遲鈍,在情感體驗中沒有一種學習后的愉悅情緒。這也是我教學目標沒有到達的一處。
講完以后,感覺挺壓抑,許多問題仍停留在腦海里沒有解決。如,學生的思維為什么沒有完全打開?為什么在名師的課堂中,學生學習是興奮的,而在我的課堂里學生卻沒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環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課的問題,還是老師自身素質的問題或是教學潛質的問題?也許是自己數學修養不夠,站的高度比較低,因此看不到問題所在。以后我將加倍發奮,用心反思、用心評課、反復研究,以期望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