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牢中國飯碗 確保糧食安全篇一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 7 年穩定在 1.3 萬億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豐收的田野上,每一份收獲的喜悅背后,都離不開在糧食領域長期耕耘的功勛模范。
英雄模范,中華民族的閃亮坐標;功勛榮譽,激勵前行的精神動力。" 雜交水稻之父 "、" 共和國勛章 " 獲得者袁隆平,"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玉米專家、" 最美奮斗者 " 李登海……在糧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勛模范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 年 9 月 29 日,在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 8 位英雄模范頒授 " 共和國勛章 "。被稱為 " 雜交水稻之父 " 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 " 三系法 " 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 兩系法 " 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幾十年來,袁隆平領銜的科研隊伍接連攻破難題,超級稻畝產 700 公斤、8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世界紀錄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說起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我國稻谷生產量世界第一,2021 年達 2.128 億噸,其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一半,累計種植面積超過 6 億公頃;從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雜交水稻已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面積達 700 萬公頃。
在我國南方,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而在我國北方,被譽為 "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 的李振聲將一生交付于小麥研究,通過培育小麥良種,一度讓小麥的產量超越水稻。
1956 年,面對小麥條銹病瘋狂蔓延致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的危機,李振聲決定培育抗病良種,提高小麥對抗疾病的免疫力。經過 20 多年實驗、失敗、再實驗的過程,他率領團隊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
李振聲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終于為中國的小麥種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0 年,抗病新品小偃系列開始推廣,種植 1.5 億畝,相較于之前增產 60 億公斤。與此同時,小偃系列的其他良種也培育成功,累計 70 個,種植面積多達 3 億畝,增產 75 億公斤。
2006 年,李振聲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現在,李振聲依舊與小麥為伴,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堿地小麥生產課題。
與李振聲一樣," 最美奮斗者 " 李登海也依然堅守在玉米育種科研一線。
多年深耕玉米育種行業,李登海培育出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品種,更加耐密植,利于高產。他帶領的種業科研團隊不斷刷新玉米單位產量:1989 年," 掖單 13 號 " 夏播玉米畝產 1096.29 公斤,成為我國第一個畝產突破 1000 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并首創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隨后,又創造出我國第一個畝產超過 1100 公斤和畝產達 1239.14 公斤的高產紀錄;2013 年," 登海 618" 在新疆種植,畝產達到 1511.74 公斤,成為我國第一個春玉米畝產突破 1500 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目前,李登海團隊育成的 120 多個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 13 億畝。
除了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還有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周衛,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萬權,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獲得者金黎平……在糧食生產領域,在農業科技研究一線,一大批功勛模范矢志不渝、無私奉獻,助力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穩健前行。
端牢中國飯碗 確保糧食安全篇二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近日,為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糧食安全宣傳教育長效機制,2022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在線上啟動,宣傳主題是“保障糧食供給 端牢中國飯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被擺在了突出位置。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糧食安全,就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在保量的同時,更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從而有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提高產出效率。今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一系列嚴格的政策規范,為耕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為糧食供給打下了堅實基礎。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政府要增加資金、人才投入,遴選發布高產優質多抗主推品種,加快優良品種選育推廣;還要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加快研發和應用農機裝備,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力。今年以來,多省布局規劃種業藍圖,中國國家級育制種基地新增至216個,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據農業農村部統計,良種對中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但為糧食安全提供了 技術支撐,更推動其在高質、高效、綠色、生態的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邁進。
此外,還應提高農作物最低收購價格,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強化極端天氣災害補救措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等。通過落實一系列“長牙齒”的硬舉措,糧食安全保障成果顯現。據統計,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8285萬噸,比上年增長2.0%,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483.5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除了保供應,更要節糧減損,減少不必要的浪費。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實施,節約糧食在道德要求之外更有了法律約束。“珍惜糧食”應當成為全民共識。在今年的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通過主題表演、云課堂、倡議書等形式,倡導民眾踐行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飲食新風尚。加大宣傳、科普,讓節約糧食的觀念更深入人心,中國飯碗也就端得更牢。
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中國解決好自身糧食安全問題,就是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繼續把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才能筑牢大國根基,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