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教案含反思篇一
1、初步感受歌曲輕松、歡快的旋律,學習用各種不同動作表現b段歌詞,并嘗試演唱。
2、借助教師的動作及圖片提示,記憶相關歌詞內容,知道動作或圖片對自己的學習會有所幫助。
3、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扮演角色的樂趣。
1、根據歌詞內容畫出的10只不同動態的羊。
2、布袋手偶貓,音樂磁帶。
一、欣賞a段歌曲旋律,理解歌詞內容。
1、教師出示布袋手偶小貓,激發幼兒欣賞歌曲的愿望。
師:天黑了,森林里的動物們都睡著了,只有小貓翻來覆去睡不著。月亮姐姐悄悄告訴小貓一個睡得著的好方法,聽一聽,是什么方法呢?
2、教師播放歌曲a段,引導幼兒重點聽辨、理解a段歌詞內容。
師:你們聽清楚是什么方法了嗎?
幼:假裝躺在草地上數小羊。
二、完整欣賞,結合動作、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記憶b段歌曲。
1、小貓共數了幾只羊,每只羊又在干什么呢?我們來聽音樂。
2、教師結合動作,幫助幼兒理解、記憶b段歌曲中10只羊的不同動態。
①小貓一共數了幾只羊?
幼:8只/9只/10只。
②每只羊在干什么?
幼:第六只,想跟你玩。
幼:第五只,在跳舞。
幼:第八只,慢吞吞。
幼:第二只,像你。
教師以正確的歌詞內容和節奏提升幼兒的回答,并做相應的動作。如當幼兒說“第六只,想跟你玩”時,教師即刻反饋“第六只,真——是——皮”,邊說邊做打響指的動作。
(教師對幼兒的回答不是僅僅給予重復和表揚,而是予以提升,并做相應的動作。如此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及羊的動態。)
③小貓究竟數了幾只羊?每只羊在干什么?小朋友們有些記不清楚了,那我們再聽一遍音樂。
教師清唱b段歌曲,邊演唱邊隨歌詞內容用動作表演10只羊的動態。
師:誰聽出來了?幾只羊?
幼:10只羊。
(當幼兒處在有任務監控的意識狀態時,其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師:第一只羊在干什么?
幼:在拉手風琴。
教師按照歌詞節奏結合動作反饋“第一只,拉著手風琴”。用同樣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第三只羊和第四只羊。
師:第五只?第六只?第七只?第八只?
大部分幼兒只能回答“第八只,慢吞吞”,顯然幼兒對記憶10只羊的動態有困難。
師:第九只?第十只?大家記不住沒關系,今天老師帶來了圖片。
3、教師逐句演唱b段歌曲,并借助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記憶b段歌詞。
教師出示隨意貼在黑板上的10張姿態各異的羊的圖片。
①這就是剛才小貓數的羊,請你們幫它們排排隊。先找找看,哪張圖片是第一只羊?它在干什么?
教師邊唱邊做相應動作,唱至“拉著手風琴”時放慢速度,并注意吐字清楚。以下各句依此類推。
(速度放慢、吐字清楚,目的是給幼兒充分的思考與反應時間;動作參與的目的是提醒幼兒注意圖片與動作的對應關系。)幼兒從10張圖片中找出“拉著手風琴”的小羊圖片(見圖一),教師將它粘貼在黑板的左上角。
②教師邊唱邊做指點動作:第二只,好像你。
師:第二只羊在哪里?哪張圖片是“好像你”?
幼兒指向“跳舞的羊”的圖片(見圖五)。
師:她認為這張圖片就是“好像你”,我們來擺擺試試看。
教師邊說邊將該圖片放至第一張圖片旁。有幼兒提出反對意見:這張是“跳個不停”。
師:那請你來找找看,到底哪一張圖片是表示“好像你”。
該幼兒上前指出做指點狀的小羊是“好像你”的圖片(見圖二)。
師:我們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等會兒看看到底應該選哪一張。
(從教師提供的圖片看,選擇圖二和圖五比較符合“好像你”的意思,故而教師沒有即時對幼兒的選擇作出“對”與“否”的評價,而是接納了兩種不同的意見,這是教師的有意之為與高明之處。因為她預計到幼兒在為歌詞“第五只,跳個不停”選擇圖片時,必將產生認知沖突,因此留待后面讓幼兒分辨與思考,從而作出更合理的選擇。教師讓幼兒為歌詞選擇匹配的圖片,其實是培養幼兒學習能力的一種策略與方法。)
③幼兒依次找出了第三和第四只羊的圖片(見圖三與圖四)。
④教師邊唱邊做跳舞的動作:第五只,跳個不停。
師:哪張圖片是“跳個不停”?
幼兒意見不一:有人選擇了“跳舞的羊”(已在步驟②中和“好像你”圖片放在了一起),也有人選擇了“唱歌的羊”(見圖十)。教師認可幼兒的觀點,將“唱歌的羊”的圖片放在了第五只羊的位置。
(果然,幼兒在選擇第五只羊的圖片時產生了不同意見,而且沖突進一步激化,圖十似乎也可以表示“跳個不停”。這時,選擇圖片的過程顯得越加復雜。)
⑤按①的方法,幼兒找出了第六只羊的圖片(見圖六)。
⑥教師邊唱邊做暫停的動作:第七只,它來管秩序。
幼兒找出了相應的圖片(見圖七)。
師:你為什么認為這張圖是“管秩序”?
幼:因為這上面有一個“停”字。
師:“管秩序”是什么意思?
幼:“管秩序”就是讓大家都停下來,不要亂。
(有些幼兒早已認識“停”字,有些幼兒通過此環節也認識了。這種識字活動非常自然,是音樂教育領域與其他教育領域相互滲透的一種思路。)⑦此時黑板上只剩兩張圖片:“長得肥肥的羊”(見圖八)和“大汗淋漓的羊”(見圖九)。教師邊唱邊做動作:第八只,第八只,第八只慢吞吞。
有幼兒認為圖九中的羊像是那只慢吞吞的羊。教師緊接著邊唱邊做急忙跑來的動作:第九只,來得急。
師:到底哪只是“慢吞吞”?
幼兒選擇了圖八。
師:你說這張是“慢吞吞”,為什么?
幼:因為它很像慢慢的啊。
師:因為它長得怎么樣啊?
幼:肥肥的。
師:哦,肥肥的,走得很慢的樣子。
教師將第八、第九張圖片相應地排放好。
⑧注意,我們還沒有選好第二只羊、第五只羊和第十只羊的圖片呢,我們來唱一唱。教師帶領幼兒邊指圖邊演唱b段歌曲。當唱至“第二只,好像你”的時候,教師夸張地做出指點的動作,同時放慢速度。幼兒一致同意“做指點狀的小羊”就是第二只。
⑨教師將“跳舞的羊”撤下,繼續邊唱邊做動作。待唱至“第五只,跳個不停”時,幼兒立刻作出反應,認為剛才被撤除的圖片就是“跳個不停”的羊。教師按照幼兒的意見將“跳舞的羊”重新放在相應位置上,同時將原先放在該位置上的“唱歌的羊”撤下。至此,第二和第五只羊的圖片已選定。
⑩教師邊唱邊做動作:第十只,說再唱一曲。
幼兒一致認為畫有音樂符號(即五線譜符號)的圖片是表示第十只羊——唱歌的羊(見圖十)。
4、師幼一起邊用手指圖片邊朗誦歌詞,同時用動作表現10只羊的動態。我們好不容易把10只羊排了一個隊。這次我們伸出手來數數看。
5、師幼一起邊唱邊做動作。
師:這次我們來當小貓,一起聽著音樂來數羊群。輕輕起立,注意聽音樂的前奏。
三、教師引導幼兒反思圖片、動作策略對學習歌曲的作用。
1、剛才我們唱歌的時候,是什么幫助我們記得每只羊在干什么的?
幼:月亮姐姐。
師:我們數羊群的時候,是看著什么來數的呢?
幼兒答非所問,似乎不理解教師的問題。教師指著圖片說:這些都是羊的圖片,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每只羊在干什么。
(在啟而不發的情況下,教師采用了直接告知的策略。啟發、引導、鼓勵與支持固然都是好的教學行為,但是對于缺乏相關經驗的幼兒來說,直接告知也不失為一種經濟的方法。這是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對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意識反思的過程。)
2、如果不看圖片,剛才還有什么方法幫助我們知道每只羊在干什么?
幼:唱歌的時候,在黑板上寫字。
幼:可以畫點。
師:寫字、畫點都是和圖片一樣的。
幼:做動作。
師(及時肯定):哦,他看到我做動作了。
師:這次,你們看看老師的動作究竟能不能幫助你們,好不好?
教師帶領幼兒學唱歌曲,并用相應動作表現10只羊的動態。重復演唱兩遍。
師:剛才老師的動作是不是幫助你們了?
幼:是!
(教師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一方面是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演唱機會,更主要的是讓幼兒有意識地反思“看動作,記歌詞”這一學習策略的應用效果。)
四、教師請幼兒嘗試用相應動作表演10只羊的不同動態。
師:小貓數羊群數了那么久還是睡不著。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們幫它數,誰愿意來做這10只羊?
表演前,教師逐個問幼兒:“你扮演的是第幾只羊,它在干什么?把動作做出來,擺好造型。”并交代:“唱到哪只羊,哪只羊就跳出來,還要做這只羊的動作。”
在音樂聲中,10個幼兒相繼跳出,分別用動作表演10只羊的動態。(兩遍。)(在表演之前先讓幼兒明確自己的身份,并且想好動作,擺出造型,可避免幼兒在演唱的過程中因即興表演而出現反應時不夠,進而造成混亂、焦慮的'狀況,使幼兒的注意得到適當的分配。)五、教師引導幼兒完整聽磁帶演唱歌曲,幫助幼兒理解為什么唱到“第八只……”音樂就停。
1、播放完整音樂(a、b兩段),師幼一起演唱。
2、重復演唱b段音樂。教師逐漸退出,用動作提醒幼兒歌詞。當重復唱至“第八只”時,教師將錄音音樂的音量逐漸減弱,并做睡覺狀,且越來越輕地說:“第八只,第八只,第八只……”活動室里十分安靜。
3、教師伸懶腰,并提問:“我剛才睡著了沒有?”
幼:睡著了。
師:我數到第幾只羊的時候睡著的?
幼:第八只。
幼:你剛才是數第二遍的時候,數到第八只才睡著的。
師:你真不簡單。
六、引導幼兒討論,學習用正確的、健康的心態面對遇到的問題。
師:你們平常睡不著的時候,會用什么方法呢?
幼:閉上眼睛不要睜開就可以睡著了。
幼:躺一會兒就睡著了。
幼:玩累一點。
幼:要是你不累的話,可以看一會兒書再睡。
幼:可以請爸爸媽媽給你講故事。
師:你們講的方法都很好。不過今天小貓又教給了我們一個方法,是什么方法啊?
幼(眾):數——羊——群。
師:對,數——羊——群。讓我們謝謝小貓,謝謝月亮姐姐。
大班教案含反思篇二
1.在觀察和討論中,進一步鞏固折紙符號的理解,嘗試看圖獨立折出作品。
2.了解蟬的生活習性,學習折紙蟬并進行添畫,感受手工活動的快樂。
折紙步驟圖、卡紙若干,幼兒用書資源,水彩筆,繪畫本,膠棒。
一、猜謎語,引出蟬,了解蟬的生活習性
(一)謎語:唱歌不用嘴,聲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錐,專吸樹枝水。
(二)生活習性介紹。
二、看圖示,引導幼兒學習折蟬的方法。
(一)出示蟬的折紙步驟圖,引導幼兒自主觀察步驟圖,介紹材料,嘗試折紙。
(二)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請幼兒清楚地講述制作步驟,教師總結。
(三)教師再次示范并講解折紙過程中的難點。
(四)幼兒再次嘗試,教師總結。
(五)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引導幼兒進行添畫。
三、作品欣賞與評價分析
(一)幼兒自評、互評。
(二)教師有目的的組織、引導幼兒欣賞作品。
大班教案含反思篇三
1、在活動中探索竹條與竹筒的多種玩法,發展鉆、跑、跳的能力。
2、能與同伴相互合作,體驗玩農村自制玩具的樂趣。
1、人手一根竹條、一個竹筒。
2、動感音樂。
(一)事先讓幼兒拿好竹條每人一根四排站好,跟隨音樂幼兒和老師一起跳竹條操。
師:“小朋友讓我們拿起竹條跟著音樂一起來熱熱身吧!(上肢運動、體側運動、腹背運動、體轉運動、跳躍運動)
師:“做玩竹條操之后是不是感覺渾身很舒服呀!請小朋友快快地到老師身邊來!
(二)教師引導幼兒玩竹條的興趣。
師:“小朋友竹條可以用來做操,那它還可以怎么玩呢?請小朋友動動腦筋想一想?
師:“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每個小朋友要想出不同的玩法,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玩,看誰想的玩法多?
(三)展示自己的玩法,幼兒個別展示自己玩竹條的方法以及自由結伴交流合作不同的玩法,,教師和其他幼兒表示鼓勵和贊揚。
師:“朱老師發現小朋友用竹條想出了很多好玩的辦法,誰能將你玩的方法講給其他小朋友聽一聽呢?”你一個人是怎樣玩竹條的呢?(跳繩、挑水、拉弓)
師:“剛才朱老師發現還有些小朋友是一起合作玩竹條,那請你們來說一說你們是怎樣玩竹條的呢?(鉆山洞、并排跳竹條)
師:“好,現在我要請紅隊與黃隊的小朋友做山洞,其他兩組的小朋友來鉆山洞,小朋友我們在鉆的時候不僅可以正著鉆,還可以側著鉆。(提醒做山洞的小朋友將竹條可以由低到高慢慢地提升)
(四)總結:
剛才我們小朋友想出了很多玩竹條的好方法,一個人玩的時候可以當繩跳、可以挑水、可以拉弓,一起合作的時候可以放在地上并排跳、可以做鉆山洞,小朋友們真棒!
(五)引導幼兒探索竹條與竹筒結合的多種玩法。
師:“今天朱老師還帶來了一個能干的小幫手,你們看?它是竹筒。(出示竹筒)
師:“現在我想讓竹條和竹筒兩個成為好朋友,我們可以想什么辦法呢?(滾竹筒)
(六)游戲活動。
1、師:“竹條和竹筒成為好朋友,那小朋友想不想一起來玩一個游戲呢?
(請女小朋友和男小朋友各站一排進行比賽)
2、四組競賽。
師:“剛才我們是男女小朋友進行了比賽,現在我們小組來進行比賽,看你們哪一組能夠獲勝!獲勝的一方有獎勵哦!我們讓客人老師一起幫忙喊加油吧!”(播放動感音樂)
大班教案含反思篇四
1。欣賞各種卡通小豬圖片,形象地感知胖胖豬的外部形態特點。
提問:小朋友們看了小豬的圖片,小豬長什么樣?
2。教師小結:小豬有胖胖的身體、圓圓的頭、短短的四條腿、細細的小尾巴。
(一)造型啟發
故事《三只小豬》你們已經聽過了,你們最喜歡哪一只小豬?如果請你用學過的方法制作一只小豬,你會怎么做?
(二)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學做卡通小豬,好嗎?請小朋友先看看老師是怎么做的:
1。先把橡皮泥攆壓成厚薄均勻的泥板;
2。把報紙揉成紙團,用攆好的泥板包起來做小豬的身體;
3。用搓、捏、連接手法分別加上小豬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尾巴、腳等身體部位;
4、最后,啟發孩子可采用輔助材料裝飾小豬。
1。用卡通的方法把你喜歡的小豬做出來。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不受真實物象局限。
3。對于動手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請幼兒大膽介紹自己制作的小豬,采用哪些方法。把做好的小豬放到桌上,說說你喜歡哪只小豬,為什么?
大班教案含反思篇五
運用多種形式練習穩定的節奏感,初步培養幼兒的多聲部協調配合的能力。
1.撲克牌1副,插牌用的底卡4條(自制,以便將幼兒創作出的節奏卡片展示出來)。
2.金屬類(三角鐵、碰鐘等)、木制類(雙響筒、響板等)、散響類(串鈴、鈴圈等)、鼓類4類樂器與幼兒人數相等,分類擺放在小椅子下面。小椅子在活動室內擺成半圓。
3.金屬類、木制類、散響類、鼓類打擊樂器卡片4張,磁板1塊。
4.錄音機,《老友進行曲》、《鈴兒響叮當》音樂磁帶。
1.幼兒聽《老友進行曲》,一個跟一個走進活動室,按順序坐在小椅子上,隨音樂拍手。
教師在幼兒面前的地上擺8張背面向上的撲克牌(簡稱白卡片),即白白白白 白白白白。教師從左到右指卡片,幼兒看教師指揮打拍節。(教師注意在指揮這8拍時,正好與《老友進行曲》的一個樂句合拍。)
幼兒節奏拍穩定后,教師任意將一張白卡片翻過來(正面向上的撲克牌簡稱花卡片),表示拍到這一張時空拍。
如:白花白白 白白白白
拍空拍拍 拍拍拍拍
教師可任意改變花卡片位置,同時點指卡片指揮幼兒拍節奏,游戲玩到《老友進行曲》結束。
2.提問:剛才玩的花卡片、白卡片游戲還可以怎么玩?
(1)花卡片代表一個字,白卡片代表一個字。
如:白白花白 花花白白
叮叮當叮 當當叮叮
(2)花卡片拍身體的一個部位,白卡片拍身體的一個部位(即聲勢)。
如:白花白白 花白花白
手腿手手 腿手腿手(拍)
3.請幼兒擺卡片設計語音和身體聲勢。
幼兒分4組圍坐,每組發8張牌,1個插牌用的底卡。幼兒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分別將每組插好的卡片貼在磁板上,各組幼兒到前面表演自己創編的節奏及語音、身體聲勢,其他幼兒跟著學一學。
第一組:白花白花 白白花花
嘩啦嘩啦 嘩嘩啦啦
手腿手腿 手手腿腿
(拍)
第二組:花花白白 白白花花
嘰嘰呷呷 呷呷嘰嘰
腿腿肩肩 肩肩腿腿
(拍)
第三組:白白白花 花花白白
滴滴滴答 答答滴滴
腳腳腳手 手手腳腳(跺腳拍手)
第四組:白花白花 白花花花
轟隆轟隆 轟隆隆隆
左右左右 左右右右(跺左右腳)
4.猜一猜,花卡片和白卡片還有幾種玩法――用打擊樂。
幼兒自選樂器坐在相應的小椅子上,師生協商哪一類樂器打哪一條節奏卡片。將4類樂器卡片貼在相應的節奏卡片旁。此時花卡片代表空拍。
(1)放《鈴兒響叮當》音樂一段,各組幼兒敲打擊樂,教師指揮。各組可調換節奏卡片。
(2)教師提建議:4類樂器和4種節奏一起打,每1組請1名幼兒指揮,放《鈴兒響叮當》音樂,練習一兩遍。
如果4類樂器合在一起打,幼兒掌握不了,也可以兩類樂器打一種節奏卡片,另兩類樂器打另一種節奏卡片。
結束。
鼓勵幼兒用花卡片代表一種樂器,白卡片代表一種樂器,為樂器配伴奏或進行多聲部合奏。
本次活動開始部分選用節奏鮮明的世界名曲《老友進行曲》,能夠幫助幼兒掌握穩定的節奏,也可以選用《拉德茨基進行曲》。《鈴兒響叮當》是幼兒熟悉的樂曲,歡快活潑,適合進行打擊樂伴奏。如果想讓幼兒接觸一些民間音樂,也可以選用《喜洋洋》等樂曲。另外,教師應在今后的延伸活動中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卡片玩法及樂器的伴奏方法,逐漸增加難度,在玩的過程中發展幼兒音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