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物理電阻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設計實驗,通過討論來設計電路圖,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步驟。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有所提高,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主探究,他們都能積極地實驗,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從而落實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得到了科學思維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悅是學生的終身學習愿望、對自然科學的親和力等情感態度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養。物理課程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本節在實驗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活動中,學生小組合作比較成功,組內同學能夠達到互動的.目的,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并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到了一種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深刻地理會了方法的實質,在探究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依據問題設計電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創造了條件,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搭建了舞臺。從學生的檢測和調查反饋情況來看,就學生的學習這一塊的目標基本達到。
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心理素質不好,遇到公開課這樣的場合,有點怯場。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
物理電阻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物理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物理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學活動中,了解物理的價值,增強物理的應用意識,獲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物理,物理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綜合以上觀點,我在《電阻》這節課中注意下幾個觀點:
新課標中指出:“物理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在一節物理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于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在這節課的開始,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臺調光燈,并調節燈的旋鈕,問:你觀察到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答出燈的亮度發生了變化。燈的亮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根據前面的知識同樣可以知道是由于電流發生的變化??梢杂檬裁捶椒ǜ淖冸娐分械碾娏鞔笮∧??請你嘗試利作課桌上的器材設計相關的實驗。這樣設計,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認識了物理知識的價值,從而改變被動狀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節課的第二個實驗是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學生們很難憑空去想像電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我就舉了一些生活中簡單易懂的例子。如:
(1)某人要從a地到b地,一條是泥濘的小路,一條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問一下,哪一條路人走的時候受到的'阻礙?。浚ㄆ教沟乃嗦罚┛磥砣怂艿降淖枇Ω孛娴慕M成材料有關。
(2)同樣是這個人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一條是直線到達,還有一條是要轉一大圈子才能到達,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松,也就是說受到的阻礙比較?。浚ㄖ本€到達的比較輕松)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人所受到的阻礙跟人所通過的距離的長短有關。
(3)電影散場了,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是打開大門還是打開旁邊的小側門讓觀眾出去?(打開大門)為什么呢?(如果僅僅打開側門,很多人就會被阻在門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開大門人們很快地就能通過了。)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過門的快慢跟門的大小有關,也就是跟門的橫截面積有關。橫截面積越大,人群越容易通過,也就是受到的阻礙越小。利用這種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內容,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的建構。
物理教學是物理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助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物理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掌握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物理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變化規律的過程。如本節課的第一個實驗嘗試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從時間上考慮應設計成演示實驗比較好,但從認知效果上考慮設計成學生實驗較好,最后還是定為了學生實驗。我認為讓學生自己經歷觀察(物體接入電路時燈的亮度)、比較(不同物體接入燈的亮度不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的過程,比教師在講臺上做告訴他們結論要好的多。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物理作為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余地,如:在做嘗試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實驗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1)改變電路中的電壓。
(2)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
在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時,我提供給學生各種實驗器材,讓他們接入電路進行對比。在實驗前學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對學生提供的辦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認識到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不一樣,進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總結改變電路電流的方法。這是一個開放題,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吸收信息以及從取得的信息中總結規律的能力。
課程改革以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物理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學生主動學習的培養落到實處。
物理電阻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本節課是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三節的內容。在設計本節教學時,首先明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電阻的概念和電阻的影響因素。在引入部分,通過演示實驗,改變燈泡亮暗,提出電流在導體中是否受到阻礙,從而引出電阻概念。在這里強調了電阻是導體的一種屬性,與導體兩端的電壓、電流大小無關,為接下來猜想電阻的影響因素做鋪墊。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實驗能力。
本節課還是我的第一次公開課,初出茅廬,很多東西還很不成熟。感謝老師們給予我頗具建設性的建議。
1、學生做完實驗,在ppt的模板上回答完結論之后,應該要進行總結。結論要強調前提條件是什么。
2、邊總結的時候邊在數據上處理,教會學生處理數據。
3、第一組上去的時候就應該規范他們的.操作,讓后面上來的學生模仿。
1、語言不夠嚴謹,板書“電阻的因素”應改為“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板書“概念:電流、大小”應為“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實驗過于累贅,每一組都上來測兩組數據,測過的數據就可以不用再測一次了。
1、讀錯字了,提前查字典不要給學生起哄的機會。
2、當學生上來講臺操作有錯誤時,應該面向全班改正學生的錯誤。
3、將ppt上的結論模板打印下來,作為學案給學生們寫下來,增加他們動筆的機會。
4、在學生操作完應該總結一下,把結論簡練地打在ppt上。
5、后面時間不夠,前面引入概念時應該要更緊湊一些。
6、說完后面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時候,應該用剛學的知識去解釋引入的第一個實驗,讓課堂變得更完整。
7、阻礙電流作用的大小是電阻,兩個概念都比較抽象,應該用一下類似的事例去形象化一些。
最后,我自己也有發現了一些問題:
1、剛引入電阻這個概念,說完阻礙電流作用大小是電阻后,應該接著說:阻礙作用越大、電阻越大;阻礙作用越小,電阻越小。給多一點學生與理解這個概念。
2、多說一些延伸知識,例如歐姆是一個人科學家、人的電阻有多大等等,增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3、沒有說電阻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u、i無關。
4、沒有提及超導體、半導體材料元件。
物理電阻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1.知道什么是電阻.
2.知道電阻的各種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3.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四個因素.
1.能認識到電阻是導體本身的屬性.
2.能進行電阻不同單位之間的變換.
3.能根據決定電阻大小因素,判斷比較不同導體電阻的大小.
4.初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思路.
5.培養學生依據物理事實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學精神.
本節首先提出一個學生能常見的問題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思考不同的金屬都可以導電,而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選材卻不同.
本節所有的結論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實驗引入導體雖然可以導電,但同時對電流有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然后通過“控制變量法”把影響電阻的因素一一導出.
本節宜采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本節的所有結論都是由實驗推導而來,應該增加學生動手機會,以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學生初步領悟“控制變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驗證分組實驗,學生信服,培養思維和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驗數據能力.
導體能夠導電,但同時對電流又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在物理學中用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導體電阻一般不同,電阻是導體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與其兩端的電壓及其中的電流無關、導體的電阻只有通電的時候才表現出來.
由于決定電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實驗研究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即每一次只讓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然后再觀察相應的電阻的變化.
為了表示導體的電阻跟材料的關系,可用電阻率表示.某種材料制成長 ,橫截面積為 的導線在20℃的電阻值叫做這種材料的電阻率.
本節內容一是讓學生知道電阻是表征導體對點流阻礙作用的物理量以及電阻的單位;二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物體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三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知道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本節教材以電阻概念的定義、電阻的大小和單位、常見的電阻器為核心展開,直接給出了電阻單位的名稱、簡稱、符號。在講授新課時,我采用導學案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識點。
首先,我通過知識鏈接環節,回顧導體和絕緣體、電流和電壓以及電流表的使用,以備課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學習新課環節,我采用學校所倡導的“問題導學、交流合作、展示提高、當堂達標”四個教學環節展開。問題導學部分,我提出問題:導線多用銅、鋁制成,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為什么不用它來做導線呢?隨后通過演示實驗:將甲、乙兩段導體分別連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燈的亮度,引入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再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電阻部分的基礎知識點。通過對常溫下導體和絕緣體的排列順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導電或絕緣性能不同,進而引導學生展開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學生通過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評價得出結論。最后再通過當堂達標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了一種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深刻地理會了方法的實質,在探究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依據問題設計電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創造了條件,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搭建了舞臺。但縱觀整節課的實施,我仍感到很是失敗。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沒有放開手,而是讓學生在一個老師有所限定的范圍內,根據老師的意愿來猜想;在進行實驗環節,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導,學生對導學案的使用有些脫節,只是盲目的去連接電路,而對于為什么連?怎樣連?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實驗環節花費時間較長,最后的當堂達標未來得及完成。
在評課環節,各位老師給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1.問題導學環節設想不夠全面,致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學生為什么要學電阻?電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從輸電線、電爐、電燈等對電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電源,而所連接的小燈泡只需2伏的電壓,那應怎么解決呢?2.猜想環節可讓學生對著導線猜想,交流設計方案,并且為學生解釋為什么要用鎳鉻合金線做實驗?3.在總結實驗結論環節,應引導學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學生活動時間,增大練習量。怎樣在探究的過程中加強同學間的協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也反映出在新的課堂模式下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