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介紹云龍山的導游詞篇一
從北魏至民國期間,山上留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明代的興化禪寺、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跡?,F在又修復和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云閣、云龍書院、杏花村、觀景臺、同心臺等一大批歷史景點。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放鶴亭
放鶴亭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為文人隱士張天驥所建。亭南北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歇山飛檐,古樸幽雅。 張天驥自號“云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其結為好友。山人養了兩只仙鶴,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飛仙鶴,亭因此得名。元豐元年秋,蘇軾寫了《放鶴亭記》,除描繪了云龍山變幻莫測的迷人景色外,還稱贊了張山人的隱居生活,塑造了一個超凡出群的隱士形象。因此文膾炙人口,被選入《古文觀止》,云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此聞名于世。毛澤東曾來此參觀,并背誦《放鶴亭記》佳句:“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贝送榍迥┲亟?,匾額上“放鶴亭”三字乃蘇軾手跡。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碑廊
碑廊位于放鶴亭東側,與興化寺毗連。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長約30米,加上碑廊背面,總長度接近40米,廊內墻壁上鑲嵌著歷代碑碣54塊,書體包括真、行、草、隸四體,大字如斗,小字如蠅頭。另有石刻線描人物和山水畫各兩幅。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飲鶴泉
飲鶴泉在放鶴亭南側,何時所鑿已無法查考。但此放鶴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北宋以前云龍山叫石佛山,飲鶴泉當時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鶴亭,改名為飲鶴泉。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招鶴亭
招鶴亭是磚木結構,小巧玲瓏,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所以叫招鶴亭,此亭位于一節山最高處。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可廊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戶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順治十七年戶部分司徐渭弟又籌資因亭建廊,與亭相通。原廊左右開窗,風雨時可以關閉,此廊可有而不可無,故名可廊。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觀景臺
觀景臺坐落在云龍山第三節山上。臺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登臺臨欄遠眺,全城美景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入夜,霓虹燈光芒四射。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臥牛泉
臥牛泉修復工程于197月1日完工,并向游人開放。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匯集而成。因泉池東壁巨石形似臥牛而得名。池長約30米,寬6米,深5米。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三義橋
三義橋位于臥牛泉泉池中部,呈拱型,橋欄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龍戲珠、麒麟等傳統圖案,縣在橋東面立有三義碑。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云龍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于興化禪寺內,依山而鑿。1993年興建大雄寶殿時發掘?,F存7組、71龕、38題記、游記、195尊造像。上下兩部分有唐宋時期石階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為高浮雕。
徐州云龍山旅游景點之利濟亭
利濟亭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據《利濟碑》記載:清光緒年間,彭城義士楊文一等五義士,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資興建。
看過“徐州云龍山導游詞 ”的還看了:
介紹云龍山的導游詞篇二
蘇北名山,是徐州市內重要的風景山林,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云龍山長3公里,北頭毗連市區,海拔142米,由九節山頭組成,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宋蘇東坡在徐為太守時,常登山覽勝,醉臥山石。他寫并書“放鶴亭記”碑文現存山中?,F山上滿布松柏,四季常青,山頂建有亭廊,供人休息。山上主要風景有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碑廊;東麓興化寺內有云龍山石佛,西麓大士巖有石造觀音像,云龍書院內有東坡石床,黃茅崗摩崖石刻。
云龍山山勢巍峨,曲折回旋,頗有誘人之處。每逢夏日,山花爭艷,清香四溢。冬天,青松疊翠,素裹銀裝。游人緩步入山,如登云鳥瞰,可見到“西溪靈井”勝跡。有小橋流水,又有飛瀑如練,樓臺亭閣,掩映于山水之間,景色十分美麗。走過“望山樓”,便到了“觀水亭”?!坝^水亭”座下有一石雕龍頭,水從龍口噴出,仿佛飛珠瀉玉,緊連“玉瀉橋”。橋北有石牌坊一座,直上數十臺階 ,可到龍王廟。廟東有“澄碧樓”,樓中水井,清澈澄碧,偶見游魚,歷歷可數;廟西有鐘樓一座,懸掛大鐘,聲聞十里;廟后山腰,有小型石窟兩個,平面皆方形,造像面相清癯、肉髻磨光,典型的北朝風格,為最有價值的歷史遺跡。此外,還有典雅古樸的“棋盤亭”,構制精巧的“四明所”、“翰俗軒”、“掌陀廟”、“觀音堂”等等,雖為近年所筑,但一處一景,配以優美的自然風景,仍令人流連忘返。這里已成為人們游覽、小憩的場所。云龍山上蒼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臺掩映,四時風光不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篇《放鶴亭記》對其贊美曰:“_,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放鶴亭:放鶴亭為宋神宗(趙項)元豐年間(公元1073年)春張天驥所建。張天驥自號云龍山人,又稱張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現已修建),并養兩只仙鶴,隱居山上。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期間,常率賓客在亭中飲酒,和張天驥交成好友。于元豐元年十一月,蘇軾寫了一篇《放鶴亭記》,現立碑文于放鶴亭南側,這篇文章膾炙人口,并被選入《古文觀止》,徐州的云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文而聞名于全國。
招鶴亭:此亭是磚木結構,小巧玲瓏,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所以叫招鶴亭,此亭位于一節山最高處。
飲鶴泉:在放鶴亭南側,何時所鑿已無法查考。但此放鶴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北宋以前云龍山叫石佛山,飲鶴泉當時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鶴亭,改名為飲鶴泉。
觀景臺:坐落在云龍山第三節山上。臺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登臺臨欄遠眺,全城美景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入夜,霓虹燈光芒四射,宛如瓊樓玉宇,人間仙境。
臥牛泉:臥牛泉修復工程于7月1日完工,并向游人開放。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匯集而成。因泉池東壁巨石形似臥牛而得名。池長約30米,寬6米,深5米。三義橋位于泉池中部,呈拱型,橋欄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龍戲珠、麒麟等傳統圖案,縣在橋東面立有三義碑。
云龍書院: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0_年)淮徐同知孫國瑜曾在此辦學。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造為書院,并命名云龍書院。書院為清初宮式建筑。著名詞人、探花馮煦當過院長,進士王欽霖、劉庠當過教師,其學生韓志正曾當選為孫中山大總統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書院最初為清初宮式建筑,內有講堂、四賢祠、文昌閣、宜福堂、紫翠軒、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在辛亥革命后,駐地軍政府肆意踐踏,任人破壞,迄今保留的古跡有:望湖亭、醉石亭、東坡石床、黃茅崗摩崖石刻等。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于唐朝開元年間。歷經數朝代,古跡眾多:大雄寶殿、濟公殿、鐘樓、藏經樓等,其中較出名的是北魏時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約三丈二尺。這就是與云崗和龍門石窟同時代富有盛名的云龍山石佛。
大士巖:大士巖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20_年),徐州知州姜焯創建的,原為放鶴亭僧舍。興建僧舍挖地基時,發現一巨石長約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為觀音大士像,原石當中有白紋一道,橫亙腰間,隨示名玉帶觀音,統名為大士殿。大士巖院內有清代種植的古柏兩株,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云龍山名稱由來
云龍山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有史載,亦有民間傳說。
一說,“山有云氣,蜿蜒如龍”。其山九節山峰,高低起伏,其狀恰如一條臥龍,而春夏云霧繚繞時,又如龍起舞,故名云龍山。
二說,因劉邦曾藏于此山。公元前220_年,劉邦在豐澤斬白蛇,舉義旗,宣布抗秦起義。但當時不過20余人,勢單力薄,便南下徐州,來到云龍山。為安全計,劉邦每天換一個地方。可呂雉每次從沛縣來,都能很快就找到他。劉邦問其故,呂雉說,山上某個地方的上空,總有一片祥云,形狀如龍。我就直奔過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劉邦后來當了漢朝的開國皇帝,皇帝是“龍”,他藏過身的山,也就稱為云龍山了。
三說,南(朝)宋皇帝劉裕曾來過此山,故名。古彭城有個劉裕,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東晉時期為大將。為消滅割據勢力,曾在彭城設幕府,指揮戰事。期間,曾多次登云龍山,傳說見有云中之龍環繞。四年后,劉裕當了南宋朝的皇帝,為人間之龍,為紀念劉裕故山名云龍。
四說,云龍山為一條惡龍所變。惡龍長期把持黃河,危害徐州百姓,常汲黃河之水,吐水為災。后被徐州一見義勇為青年用劍刺死,化為此山,故名云龍山。
五說,云龍山為一好龍所變。徐州干旱,一龍未經允許,行水救民,被玉皇大帝懲罰,奄奄一息。當地一個姑娘,救活此龍。此龍化為一山,永遠留在徐州,后人便將此山命名云龍山。
六說,源于一個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個名叫云龍的小伙子與鯉魚精變化的大鳳姑娘戀愛,大鳳為救徐州于大水,假意答應嫁給九小龍王,后撞死于山石之上。云龍死后,兩人合葬山上,故名云龍山。
介紹云龍山的導游詞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云龍山是徐州市內重要的風景山林,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云龍山長3公里,北頭毗連市區,海拔142米,由九節山頭組成,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風景名勝云龍山山勢巍峨,曲折回旋,頗有誘人之處。每逢夏日,山花爭艷,清香四溢。冬天,青松疊翠,素裹銀裝。游人緩步入山,如登云鳥瞰,可見到“西溪靈井”勝跡。有小橋流水,又有飛瀑如練,樓臺亭閣,掩映于山水之間,景色十分美麗。走過“望山樓”,便到了“觀水亭”?!坝^水亭”座下有一石雕龍頭,水從龍口噴出,仿佛飛珠瀉玉,緊連“玉瀉橋”。橋北有石牌坊一座,直上數十臺階,可到龍王廟。
廟東有“澄碧樓”,樓中水井,清澈澄碧,偶見游魚,歷歷可數;廟西有鐘樓一座,懸掛大鐘,聲聞十里;廟后山腰,有小型石窟兩個,平面皆方形,造像面相清癯、肉髻磨光,典型的北朝風格,為最有價值的歷史遺跡。此外,還有典雅古樸的“棋盤亭”,構制精巧的“四明所”、“翰俗軒”、“掌陀廟”、“觀音堂”等等,雖為近年所筑,但一處一景,配以優美的自然風景,仍令人流連忘返。這里已成為人們游覽、小憩的場所。 云龍山上蒼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臺掩映,四時風光不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篇《放鶴亭記》對其贊美曰:“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云龍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
山上文化古跡眾多,從北魏至民國期間,留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明代的興化禪寺、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跡。解放后云龍山又修復和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云閣、云龍書院、杏花村、觀景臺、同心臺等一大批歷史景點。最佳旅游時間云龍山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平均氣溫介于13~16℃,四季皆適宜旅游。歷史文化云龍山的文化積淀歷史悠久而厚重,尤以名人文化著稱。宋代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懷古抒情,留下許多傳世佳作名篇。云龍山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云龍山導游詞模板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家看這塊石頭,這就是傳說中赫赫有名的東坡石床。蘇東坡酷愛旅游,又喜歡喝酒,但酒量不大,常常幾杯酒下肚,就醉了?!白碇凶呱宵S茅岡”,便是其中的一次。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十七日,蘇東坡和他的好友在張天驥處飲酒作詩。此時,正值蘇東坡率領徐州軍民取得抗洪勝利不久,心情舒暢,不覺就多喝了兩杯。酒后忽起游興,就約幾個朋友一起登云龍山。醉意朦朧的蘇東坡走到岡頭時,就不勝酒力,只好仰臥在一塊較為平整巨石上休息。路人瞧見,禁不住拍手大笑:太守醉了!此情此景,激發了蘇東坡的詩興。 這石頭,于是就成了蘇東坡在徐州的一處遺跡。
東坡石床長3.3米,寬1.3米,其貌不揚,但因為有了這個傳說,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大家看看蘇軾的雕像,端著酒杯,望天而坐,盡顯豪邁之氣。
愛旅游的人能長壽。蘇軾那個年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 蘇軾體弱多病,又屢遭貶官,但最終還是活到66歲,當時也算是長壽了,這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他對旅游的熱愛。希望大家工作之余,能多出來走走,大李在這里祝各位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