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一
《童蒙須知》 (一作《訓學齋規》)為南宋學者、理學家朱熹寫的一篇啟蒙讀物,收錄在《東聽雨堂刊書·儒先訓要十四種》。下面是關于童蒙須知原文注釋譯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今逐目條列,名曰《童蒙須知》。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圣賢典訓,昭然可考。當次第曉達,茲不復詳著云。
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涓潔:潔凈,清潔。《逸周書·大匡》:“昭潔非為,為窮非涓,涓潔於利,思義丑貪。”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儒家以修身為教育八條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治心:修養自身的思想品德。窮理盡性:窮究天地萬物之理與性。《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典訓:《尚書》中《堯典》《伊訓》等篇的并稱。指經典或《尚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準的所擬,志乎典訓,戶牖雖異,而筆彩略同。”昭然:明白貌。《禮記·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曉達:通曉。
兒童啟蒙之學,從穿衣戴帽開始,然后是言行舉止,然后是掃灑清潔,然后是讀書寫字,以及各種雜事,都是應當懂得的。今天逐條列出,名字叫《童蒙須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親、接物,以及窮究萬物的理與性的關鍵,自有圣賢的訓誡,明明白白的可以參考,應當循序漸進地通曉,在此就不再贅述。
宏謀按:前二篇,為學者定其綱宗,端所祈向。而蒙養從入之門,則必自易知而易從者始。故朱子既嘗編次小學,尤擇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為《童蒙須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織至悉。皆以閑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即此而在矣。吾愿為父兄者,毋視為易知,而教之不嚴;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聽之藐藐也。
宏謀按:前二篇,為讀書人定下綱領宗旨,端正學習導向。而童蒙養正所入門的地方,則必是從易知易學開始。故此朱子編輯了《小學》之后,又選擇那些切合日常運用、便于日常教誨的內容,編輯為《童蒙須知》,使他們由此入門,而能夠循序漸進。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義,無不細致周密。旨在約束放縱之心,涵養本善之德性,為來日進德修業、達于仁義的階梯,教學的目的就在此地。我愿那些作父兄的,不要看到容易了解,就教之不嚴;作為弟子的,更不要以為不需要學這些小事,而藐視不聽。
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凈整齊。我先人常訓子弟云:“男子有三緊,謂頭緊腰緊腳緊。頭謂頭巾,未冠者總髻。腰謂以絳或帶束腰。腳謂鞵韈。此三者要緊束,不可寬慢,寬慢則身體放肆不端嚴,為人所輕賤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結兩袵紐帶,不可令有闕落。飲食照管,勿令污壞。行路看顧,勿令泥漬。
凡脫衣服,必齊整折疊箱篋中,勿散亂頓放,則不為塵埃雜穢所污。仍易于尋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則不免垢膩。須要勤勤洗浣。破綻則補綴之。盡補綴無害,只要完潔。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有所濕。凡就勞役,必去上籠衣服,只著短便,愛護勿使損污。凡日中所著衣服,夜臥必更則不藏蚤虱,不即敝壞。茍能如此,則不但威儀可法,又可不費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雖意在以儉化俗,亦其愛惜有道也。此最飭身之要。毋忽。
端整:端莊整齊。鞵:同“鞋”。韈:同“襪”。先人:亡父。《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總髻:即總角。古時兒童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寬慢:謂蓬松散亂。輕賤:輕視。《三國志·魏志·衛覬傳》:“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衿:古代服裝下連到前襟的衣領。袵:同“衽”。衣襟。污壞:污染敗壞。頓放:安置;放置。《朱子語類》卷一一七:“未熟時,頓放這里又不穩帖,拈放那邊又不是。”仍:于是;乃。盥:澆水洗手,泛指洗。巾帨:手巾。日中:猶日內。敝壞:破舊衰敗。晏子:名嬰,字平仲,漢族,春秋時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晏嬰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做人首先要先整齊端正身體。從頭巾、衣服、鞋襪開始,都要收拾愛護,使之保持潔凈整齊。先父常訓誡弟子說:“男人有三緊。”是說頭緊腰緊腳緊。頭,說的是扎好頭巾,未成年人要總髻。腰,說的是用條或帶束腰。腳,說的是穿鞋襪。這三者,要緊束,不可散亂,散亂則身體就會散漫不端莊,被別人輕視。
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領,系好兩襟的紐帶,不可有遺漏。用飯時照管好,以免污染敗壞;走路時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
凡是脫衣服,一定要整齊地折疊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亂放置,不要被塵土污穢污染。這樣容易尋找,不至于丟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處就縫補,有補丁沒有什么,只要完整潔凈。
凡是洗臉時,一定要用毛巾遮擋保護衣領,卷起兩袖,以免沾濕衣服。凡是勞動時,一定要脫去長衣,只穿短便服裝,保護衣服不要受到損壞污染。凡是日內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覺要更換下來,就不會藏虱子跳蚤,不這樣做衣服就會損壞。如果能這樣,則不但威儀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費衣服。晏子一襲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雖然其用意是為了以簡樸來感化世俗,也是因他愛護有道。這是警飭己身的關鍵,不要忽視。
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閧、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自議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隱默。久卻徐徐細意條陳,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當是偶爾遺忘。或曰:當是偶爾思省未至。若爾,則無傷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當如此。
凡聞人所為不善,下至婢仆違過,宜且包藏,不應便爾聲言。當相告語。使其知改。
凡行步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
詳緩:和緩。詳,通“祥”。高言:高聲說話。閧(hòng):古同“哄”,喧鬧。浮言:無根據的話。《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戲笑:玩笑;嬉笑。教督:教導督促。檢責:檢查。分解:分辯,解釋。隱默:沉默不出;緘默不言。細意:猶細心。條陳:分條陳述。若爾:如此,如果這樣。包藏:猶包涵;寬容。聲言:聲稱,揚言;聲張。趨蹌:形容步趨中節。古時朝拜晉謁須依一定的節奏和規則行步。亦指朝拜,進謁。跳躑:上下跳躍。
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態度謙恭,說話和緩,不可高聲喧鬧、玩笑嬉鬧。父兄師長,有所教導,只應當低頭聽受,不可妄加議論。師長檢查,有時有錯誤,不可馬上辯解,姑且緘默不言。過段時間再慢慢細心分條陳述:說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遺漏。或者說:應當是偶然沒考慮到。如果這樣,就不會忤逆師長,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對于朋友,也應當如此。
凡是聽到別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應當包涵,不應馬上聲張,應當私下以言語相告,使其改正。
凡是步行拜謁他人時,不能快步奔跑跳躍。如果父母師長有召喚時,應該快步向前,不可遲緩。
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凈。文字筆硯,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元所。
父兄長上坐起處,文字紙札之屬,或有散亂,當加意整齊,不可輒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錄主名,及時取還。
窗壁、幾案、文字間,不可書字。前輩云:“壞筆污墨,瘝子弟職。書幾書硯,自黥其面。”此為最不雅潔,切宜深戒。
文字:公文;案卷。凡百:一切;一應。《詩·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各敬爾身。”鄭玄箋:“凡百君子,謂眾在位者。”器用:器皿用具。《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嚴肅:謂嚴謹而有法度。紙札:紙張。加意:注重;特別注意。瘝(guān):曠廢。書硯:硯臺。黥:刺刻花紋并涂顏料。雅潔:雅致高潔。
凡是做人弟子的,應當掃灑住處的地面,擦拭桌子茶幾,使之保持潔凈。書本案卷筆硯,一切用具,都應當嚴謹整齊,放在平常放置之處。取用完畢,再放回原地。
父兄師長起居處,書本紙張之類,如果有散亂,應當留心整理好,不可擅自取用。凡是借的別人的書卷、資料,都用簿子抄錄下主人的名字,及時歸還。
窗子、墻壁、案桌、案卷之上,不可寫字。前輩說,弄壞筆,使墨污,是弟子廢弛職分。書桌硯臺,在上面刺刻涂抹,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
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污皺折。濟陽江祿,書讀未完,雖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齊,然后起。此最為可法。
凡寫文字,須高執墨錠,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執筆,雙鉤端楷書字,不得令手揩著豪。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寫文字,須要仔細看本,不可差訛。
整頓:整理。牽強:猶勉強。暗記:默記。漫浪:放縱而不受世俗拘束,這里是隨意的意思。皺折:衣物等摺疊的痕跡。急速:指倉卒間發生的事。掩束:掩蓋,綁扎。雙鉤:初練書法者臨帖。揩:擦拭,這里是接觸的意思。差訛:錯誤,差錯。
凡讀書時,必須先整理幾案,將其擦拭干凈,擺放端正;將書冊整齊放好,端正身體,正對書冊詳觀,字要看分明。
讀書時,定要字字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強背誦,只要一遍遍地多讀,自然能熟練,長久不忘。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書讀得熟了,無須老師講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凡是書冊,都須愛護,不可損污皺折。濟陽人江祿書未讀完時,即使有緊急的`事情,也定要待將書掩束整齊后再起身,這是很值得效法的。
凡是寫字,必須拿著墨錠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汁沾到手;手執筆的上端,呈雙鉤狀寫楷書,手指不得接觸筆毫。凡是寫字,不管寫得是否漂亮,必須一筆一畫地寫,做到字體端正,筆畫分明,不可潦草。凡是抄寫文章,必須要仔細對照原本,不可出現誤差。
凡子弟,須要早起晏眠。凡喧哄爭斗之處不可近,無益之事不可為。謂如賭博、籠養、打球、踢球、放風禽等事。
晏:通“旰”(gàn)。遲。思索:想要索取。
凡是弟子,一定要早起晚睡。凡是喧鬧爭斗的地方不可靠近,無意義的事情不要做。像賭博、養寵物、打球、踢球、放風箏等事。
凡飲食,有則食之,無則不可思索,但粥飯充饑不可缺。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舉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
焚爇(fén ?ruò):猶燒毀。
凡是吃飯,有就吃,沒有就不要思慮索求。但是粥飯等充饑之物,不可不吃。凡是對著火時,不要太靠近火旁。這樣不只是舉止不雅,更是要防止燒毀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凡對父母長上朋友,必稱名。凡稱呼長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則云某姓某丈。按《釋名》弟訓第,謂相次第也。某丈者,如云張丈、李丈。某姓某丈者,如云張三丈李四丈。舊注云。
折腰:彎腰行禮。稱名:自稱時不能只稱“我”,要稱自己的名。不可以字:不能以字相呼。字,乳名、小名。丈:對長輩的尊稱。弟行:排行第幾。
凡是相互作揖時,一定要彎腰。凡是對父母師長朋友,一定要報出自己的名。凡是稱呼師長,不可稱字,一定要稱某爹、某爺、某伯、某叔。如果是排行第幾,則說某姓某丈。這是古代注釋中的說法。
凡出外及歸,必于長上前作揖。雖暫出亦然。凡飲食于長上之前,必輕嚼緩咽,不可聞飲食之聲。凡飲食之物,勿爭較多少美惡。凡侍長者之側,必正立拱手。有所問,則必誠實對,言不可妄。
凡是外出,等到歸來,一定要向長輩說明事由并行禮。即使是暫時外出回來,也一樣。凡是在長輩面前吃飯,一定要輕嚼慢咽,不可聽到咀嚼啜飲之聲。凡是飲食之物,不要計較多少和好壞。凡是侍立長輩身旁,一定要端身拱手,長輩有所問,一定要誠實對答,不能有虛妄之語。
凡開門揭簾,須徐徐輕手,不可令震驚聲響。凡眾坐,必斂身,勿廣占坐席。凡侍長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震驚聲響:發出震動聲響。
凡是開門掀簾時,一定要慢,手要輕,不可發出震動聲響。凡是在眾人中坐,一定要收斂身體,不要多占了席位。凡是侍奉長輩出行,一定要處在路的右邊,歇息時則一定處在長輩左邊。
凡飲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廁,必去外衣,下必盥手。凡夜行,必以燈燭,無燭則止。凡待婢仆,必端嚴,勿得與之嬉笑。執器皿,必端嚴,惟恐有失。凡危險,不可近。凡道路遇長者,必正立拱手,疾趨而揖。凡夜臥,必用枕,勿以寢衣覆首。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于案。
疾趨:快而輕地小步走上前。寢衣:小被,即夾被。覆首:蓋頭。案:古代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
凡是飲酒,不可到喝醉的程度。凡是去廁所,一定要先除去外衣,之后一定要洗手。凡是夜行時,一定要有燈火,沒有燈火就不要去。但凡對待婢女仆人,一定要端莊嚴肅,不要與之開玩笑。手拿器皿,一定要端正嚴謹,以免失手。凡是危險的地方,不可靠近。凡是路上遇到長者時,一定要端身拱手,快而輕地小步上前行禮。凡是夜里睡覺時,一定要使用枕頭,不要用夾被蓋頭。凡是吃飯時,拿起湯匙時,要放下筷子;拿起筷子時,要放下湯匙。飯后,則把湯匙和筷子放在木托盤里。
雜細事宜,品目甚多,姑舉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違,自不失為謹愿之士。必又能讀圣賢之書,恢大此心,進德修業,入于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品目:事物的名目。謹愿:誠實。恢大:猶弘大。進德修業:增進品德,修養學業。《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孔穎達疏:“德謂德行,業謂功業。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脩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汝曹:你們。
弟子應遵守的細碎事情,名目很多,暫且大略列舉,但是大概具備了。凡是這五篇,如果能遵守不違反,自然不失為誠實之人。如果又能讀圣賢之書,發大愿力,增進德行,修養學業,要進入那些品德高尚之人的行列,就沒有什么不能夠做到的。諸位應該勤勉踐行。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二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公輸盤給楚國制造云梯這種器械,制成后,將要用它去攻打宋國。老師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都,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有什么教導嗎?”
墨子說:“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憑借您殺掉他。”
公輸盤不高興了。
墨子說:“請允許我獻給你千金(作為殺人的報酬)。”
公輸盤說:“我崇尚仁義的人,絕不能平白無故殺人。”
公輸盤被說服了。
墨子說:“(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停止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說:“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公輸盤說:“好吧。”
楚王說:“一定是有偷竊毛病吧。”
楚王說:“好呀!即使這樣,公輸盤替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
于是,召見公輸盤。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用木片當器械。公輸盤多次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多次擋住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衛方法還有很多。
公輸盤屈服了,但他說:“我知道用來抵擋你的方法了,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用來抵擋我的方法,我也不說。”
楚王問他原因。
楚王說:“好吧。我不去攻打宋國了。”
(1)公輸盤:戰國初魯國的巧匠,又寫作公輸般或公輸班,有人說他就是傳說中的魯班。
(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稱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個“子”是其學生對他的尊稱;后一“子”字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
(4)起于齊:自魯國出發。起:起身,出發。
(5)郢(y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荊州江陵西北。
(6)夫子:先生,這里公輸盤是對墨子的尊稱。
(7)何命焉為:(有)什么教導呢?命:教導,告誡。焉為:兩個字都是表達疑問語氣的句末助詞。
(8)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謙稱。
(9)藉:憑借,依靠。
(10)說:同“悅”,高興,愉快。
(11)請獻千金:請讓我獻給你千金,(作為殺人的報酬)。“請”在此為表示敬意的副詞。金:量詞,前期秦朝以二十兩為一金。
(12)義:崇尚仁義
(13)固:本來,從來。
(14)再拜:表示鄭重的禮節,一拜再拜。
(15)請說之:請允許我向你說一些話。說,陳述,解說。
(16)何罪之有:有何罪。這里的“之”字,沒有實義。
(17)荊國:楚國。
(18)見:拜見。
(19)爭:同“諍”,直言相勸。
(20)類:對事物作類比進而明白它的事理。
(21)然:(既然)這樣。
(22)胡:為什么。
(23)已:停止。
(24)見(xiàn):引見。
(25)文軒:裝飾華美的車。
(26)敝輿:破車。
(27)褐:粗布衣服。
(28)粱肉:指好飯好菜。
(29)何若:什么樣的。
(30)猶……之與……也:好像……同……相比。
(31)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2)鼉:鱷魚。
(33)文梓:梓樹。
(34)豫章:樟樹。
(35)長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國小而窮。
(36)善哉:好呀。
(37)雖然:即使這樣。
(38)牒:書板,木札。
(39)九設攻城之機變: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九,表示次數多,古代“三”,“九”常有這種用法。機變,巧妙的戰術。
(40)詘(qū):(辦法)窮盡。
(41)所以:用來......的方法。和現代漢語里用來表達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42)寇:入侵。
(43)距:通“拒”抵御。
(44)守圉(yù):守衛,圉通“御”,抵擋。
(45)禽滑(gǔ)厘:人名,魏國人。
(46)雖殺臣,不能絕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47)文:彩飾。
(48)軒:有篷的車
(49)選自《墨子公輸》。《墨子》一書現在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墨子(約前476—前390),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是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三
:《觀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經典作品,節選自《武林舊事》第三卷。它的原文以及譯文如下。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于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并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帶善于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里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夸耀自己的才能。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為盛。方其遠出海門④,僅如銀線⑤;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⑧。
①節選自《武林舊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刪改。周密(1232—1298),字公謹,宋代湖州(現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錢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遠出海門〕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⑤〔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⑥〔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大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⑦〔沃日〕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①②〔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京尹,京都臨安府(現在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戰船。
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意思是,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⑤〔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
⑦〔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無跡〕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⑨〔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⑩〔逝〕去,往。
吳兒善泅者數百①,皆披發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沒于鯨波萬仞④中,騰身百變⑤,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①〔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善于游泳的吳地健兒。
②〔披發文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文,動詞,畫著紋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
④〔鯨波萬仞〕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⑤〔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②,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④。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羅綺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③〔倍穹〕(價錢)加倍的高。穹,高。倍,動詞,加倍。
④〔僦(jiù)賃(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容,許,使。雖,即使。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四
《君子有所思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4卷第2首。此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社會的一種認識及基于這種認識所持的生活態度。詩人認為, 月圓則虧,日中則昃,物盛則衰,人壯則老;故勿積財,勿懼死,有酒當飲,及時行樂。
君子有所思行
作者:唐·李白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
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廄馬散連山,軍容威絕域。
伊皋運元化,衛霍輸筋力。
歌鐘樂未休,榮去老還逼。
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
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
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
《樂府古題要解》:《君子有所思行》,陸機“命駕登北山”,鮑照“西上登雀臺”,沈約“晨策終南首”,其旨言雕室麗色不足為久歡,晏安鴆毒(貪圖享樂等于服毒自殺),滿盈所宜敬忌,與《君子行》異也。
1)、紫閣句:言終南諸峰,連綿不斷。紫閣,終南山山峰名。以日光照射,呈現紫色而得名。在陜西戶縣東南。終南山,秦嶺主峰之一。在陜西西安市南。
2)、青冥句:謂青蒼幽遠的山色,直接天邊。青冥,青蒼幽遠的山色。
3)、宮闕句:言皇城中宮殿羅列。北極,本是北極星,后以喻帝居。宮闕,即帝王宮殿。帝王宮門有雙闕,故名。闕,城門、宮門兩邊的高臺。
4)、萬井句:謂房廊屋舍,鱗次櫛比,繁華如畫,使人吃驚。井,古制八家為井,后因指鄉里、人口聚居處。
5)、九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6)、渭水句:言渭水清如銀河。
7)、朝野二句:言從地方到朝廷,文士、百官眾多,衣冠華美,呈現出太平景象。文物,文人、學士。赩赩(xīxí),光色盛美的樣子。
8)、伊、皋二句:謂文臣掌管教化,武將捍衛疆土。伊即伊尹,商湯臣,佐湯伐夏桀,致于(達到)王道。見《史記·殷本紀》。皋即皋陶(gāoyáo),舜之臣,掌管刑獄之事。《史記·五帝紀》:皋陶為大理。元化,帝王之德化。衛、霍,指漢武帝名將衛青、霍去病。輸筋力,以武功報效朝廷。
9)、歌鐘二句:謂在無休止的娛樂中,不知不覺已到老年。歌鐘,本指編鐘,后泛指樂歌。榮去老還逼,青春易逝,衰老易來。
10)、圓光二句:謂月圓則虧,日中則昃,喻物盛則衰。
12)、無作句:謂不要因怕死而痛哭流涕。《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齊)景公游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流蕩)去此而死乎?”淚沾臆,淚沾胸。臆,胸。
紫色臺閣連綿直到終南山,天際一片青冥色。倚憑丹崖遠望咸陽城,宮闕羅列北極。
街道如萬井畫出,九衢如弦筆直。
渭水如銀河清秀,橫垣天際奔流不息。
朝野文花鼎盛,衣冠光色鮮艷。
廄馬散布連山,軍容威震絕域。
文有伊皋大運元化,武有衛霍貢輸筋力。
歌舞鐘樂日日不休,但嘆榮華逝去老來歲月相逼。
月光猶有圓缺盈虧,太陽也已過中午。
散盡東海那么多黃金,也難以不讓夕陽西下。
何必作牛山之悲,惻愴之淚沾滿衣襟,要遵守自然規律。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社會的一種認識及基于這種認識所持的生活態度。詩人認為, 月圓則虧,日中則昃,物盛則衰,人壯則老;故勿積財,勿懼死,有酒當飲,及時行樂。
詩分兩段。“輸筋力 ”以上十四句為第一段,是寫景敘事部分。寫京城長安山河壯麗, 宮闕巍峨,市井繁華,道路整飭,武備充分,文治武功。 反映出盛唐時期太平樂年,國力強盛的景象。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流不息”以上八句寫山川形勝,城闕市容。青蒼幽遠的終南山既是長安的背景,又是詩人遠眺長安的處所。以下景物,盡是遠眺所見:宮闕羅列,萬戶櫛比,道路筆直,渭水清澈,如河漢在天。
“輸筋力”以上六句寫國力強盛,文治武功。廐馬連山,軍容壯偉,代表武備不懈,國防強大;文臣如伊尹、皋陶,武將似衛青、霍去病。“歌鐘”以下八句是議論抒情部分。前四句 言人生易老,物盛則衰。“不散”二句勸人勿吝金錢,及時行樂。末二句言面對死亡,應慷慨無畏。
全詩的`主旨由議論表明,描寫敘事則是議論的基礎。本詩是詩人對自己觀點的表白,是對眾人的奉勸,也是對當政者的警告。唐王朝的命運,充分證明了詩人的遠見卓識。唐開元、天寶間確是如日中天,但當安史亂起,頃刻間土崩瓦解,一蹶不振。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君子有所思行
作者:唐·李白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憑崖望鹹陽,宮闕邏北極。
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廄馬散連山,軍容威絕域。
伊臯咴,霍輸筋力。
歌鍾樂未休,榮去老還逼。
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
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
無作牛山悲,測愴淚沾臆。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五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xiàn)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節選自《墨子·公輸》墨子(約前476—前390),名翟(dí),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戰國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墨家的經典之作)主張非攻、兼愛。郢(yǐng):楚國都,在今湖北江陵。(1)公輸盤: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或“公輸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說他是傳說中的魯班(未經考證)。(2)云梯:攻城的器械,因其高而稱為云梯。將以攻宋:以,用來;將:準備(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前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是弟子們對墨翟的尊稱。(4)聞之:聞,聽說。之,代指攻宋這件事。(5)起于魯:起,起身,出發;于,從;從魯國出發。(6)至于郢:至,于,到達。郢,春秋戰國時楚國國都,在現在湖北江陵。(7)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這里是公輸盤對子墨子的尊稱。何命焉為:有什么見教呢?命,教導,告誡;“焉”與“為”,兩字都是表達疑問語氣的句末助詞,合用,表示疑問語氣。(8)侮:侮辱。臣:墨子的自我謙稱(秦漢以前對一般人也可自稱“臣”)。(9)借:憑借,依靠;愿:希望。(10)子:對男子的尊稱,相當于您。(11)說:通“悅”,高興,愉快。(12)請獻千金:允許我奉送(給你)千金。請,和下文“請說之”的“請”,大致相當于今天說的“請允許我”。金,量詞,先秦以二十兩為一金。(13)義:崇尚仁義。(14)固:本來,從來。(15)再拜:表示謙虛、恭敬,一拜再拜。再:兩次。(16)請說之:請允許我解說這件事。請:請允許我。說:解說。之:代詞,代墨子下面要說的話。(17)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我在北方聽說您制造了云梯,將要來攻打宋國。為:做,造。以,用來。(18)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19)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荊國有的是土地而沒有足夠的人民。(20)荊國:楚國的別稱。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余。(2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余的,不可以說是聰明。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葬送本來不足的人而去爭奪已經多余的土地,意思是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土地。智:聰明;不可謂:不能說是(怎么樣的);于:在于;而,表轉折,卻。(22)仁:對人親善,友愛。(23)知而不爭:知道這道理而不對楚王諫諍。(24)知類:明白事理類:對事物作類比進而明白它的事理。(25)服:被說服。(26)然胡不已乎:但是,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國的計劃)然:但是,如此。胡:為什么。已:停止。王:指楚惠王。(27)胡不見我于王: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胡:為什么見:引見于王:狀語后置語。(28)諾: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29)文軒:裝飾華美的車。文:彩飾。軒:有篷的車。敝輿:破車。褐:粗布衣服。(30)粱肉:好飯好菜。(31)何若:什么樣的。(32)猶......之與......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33)云夢:楚國的大澤。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鼉:鱷魚。(32)文梓:梓樹。楩:黃楩木。豫章:樟樹。(33)長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國小而窮。(34)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35)善哉:好呀。雖然:雖然如此。(36)見:召見。(37)牒:木片。(38)九:多次,表約數。(39)距:通“拒”,抵抗。(40)守圉:守衛,圉:通“御”,抵擋。(41)詘:通“屈”,折服。(42)所以:用來...的方法。(43)禽滑厘:人名,魏國人。(44)寇:入侵者。(45)已:停止。(46)雖:即使。(47)雖殺臣,不能絕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公輸》(《公輸》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兩個字)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在這篇文章里,墨子對戰爭的性質看得是比較清楚的`。他能明確指出楚攻宋之不義,因而他不辭辛勞,長途跋涉趕到楚國都城,以實際行動去制止戰爭的發生。正因為墨子站在正義一邊,所以自始至終,都以主動進攻的姿態向公輸盤及其主子楚王進行了無可調和的斗爭,而且理直氣壯,義正辭嚴。當時楚大宋小,楚強宋弱,而且楚攻宋之心蓄謀已久,要想制止這場戰爭的發生,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終于制止了這場戰爭。這固然同墨子的機智善辯頗有關系,但更重要的卻在于他能夠針對敵方的要害展開攻勢。首先,他從道義上擊敗敵人。墨子至楚后,公輸盤問他為何而來,他說:“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先是使得公輸盤“不說(悅)”,繼而逼出“吾義固不殺人。”但公輸盤只知道殺一人謂之不義,卻不知興師攻宋殺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義。所以墨子接著指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把公輸盤說得啞口無言。在十分狼狽的情況下,公輸盤不得不把責任轉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見楚王,同樣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從道義上譴責楚攻宋之不義。他以富人盜竊窮人為喻,問楚王“此為何若人”?使楚王承認并說出此人“必為有竊疾矣”。既然承認這種人“有竊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國而攻伐貧窮之宋,正“為與此同類”。在墨子強有力的論據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諾諾稱是。公輸盤的“義不殺少而殺眾”和楚王以富竊貧,在道義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們理屈詞窮,弄得尷尬不堪。但是公輸盤和楚王決不因在道義上的失敗而放棄侵宋之心,公輸盤把責任推到楚王身上,楚王又把責任轉嫁到公輸盤身上的事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而說明對于強大而又頑固之敵,只是在道義上攻破它還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還必須在實力上同敵人較量,并壓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棄勃勃野心。墨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他“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這雖然還只是停留于近乎紙上談兵,然而卻是一次戰術上的較量,在較量中大大滅了公輸盤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囂張氣焰。公輸盤雖被挫敗,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說出即使把“我”殺掉,“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時,在實力的對抗之下,才使公輸盤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于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從寫作特點來看,本文又是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圍繞矛盾沖突來闡明道理,突現人物的。當墨子到楚國見到公輸盤,經過道義上的一番譴責之后,公輸盤“服”了。既然“服”了,將意味著矛盾得以解決。其實不然。當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這么一問,公輸盤卻把責任轉嫁于楚王。這既說明他口服而心不服的真相,又引出了與楚王的新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墨子又去見楚王,從道義上把楚王駁得體無完膚,致使楚王稱“善”。楚王既然稱“善”,看來矛盾該是解決了。其實不然。楚王同公輸盤一樣,只不過是耍了個花招罷了。他在稱“善”之后用“雖然”二字一轉,又把責任推到公輸盤身上,說什么“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這樣一來,矛盾就更加復雜化了。又是與楚王的矛盾,又是與公輸盤的矛盾,二者錯綜交織在一起。面對這樣頑固而又狡詐的敵人,如果還采取先前那種從道義上揭露的辦法對付他們,顯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樣解決這一矛盾,既是擺在墨子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課題,也是讀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墨子的機智多謀,來了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既然楚王和公輸盤都仗恃云梯這一攻城之械來攻宋,就需要把云梯這個迷信予以徹底摧毀。于是墨子便在戰術上與公輸盤來一次較量。較量的結果,公輸盤徹底失敗,屈服了。如是,矛盾該解決了。然而,矛盾非但沒有解決,且向縱深發展。公輸盤在黔驢技窮的情況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這個勁敵殺掉,妄圖掃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礙。但是這一陰謀非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進而一針見血地當面揭露了公輸盤的卑劣行徑,并嚴正告訴他們:“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在實力的對比和威懾之下,才迫使楚王不得不最后說出“善哉!吾請無攻宋矣”的話來。至此,矛盾才得以解決。試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動!矛盾沖突猶如波浪起伏,滾滾向前推進。
再者,作者還善于運用類比說理,進行層層推理。墨子見公輸盤和楚王,都不是直陳其事,開宗明義,而是先作比喻,然后進行邏輯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大大增強了說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而尤為突出者,是作者運用比喻之妙。諸如墨子見到公輸盤后,公輸盤問他有何見教,他并不正面直答來意,而說:“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他把問題說得十分嚴重,意在一下子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到這件事上,迫使對方對這件事立即表示態度,說出意見,亦即使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出的話來。可是公輸盤偏偏不說,只是表示不高興。公輸盤不說,當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來個火上加油,“請獻十金”。這意味著要拿金錢賄賂收買他,讓他去干殺人的勾當。這下子公輸盤可沉不住氣了,便脫口說出“吾義固不殺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興,繼而又激怒他,無非是讓他說出這句話來,然后再予以批駁。墨子見楚王,則是另一番氣象。一開頭就作比說:“今有人于此”如此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設字樣,好像是講一件實實在在的事,使對方不致發生錯覺,能夠聽得進去,然后讓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出的話來。墨子連用了三個比喻,然后問楚王:“此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說:“必為有竊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無必要再用激將的辦法進一步逼問了。但讀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輸盤那樣吞吞吐吐的話,墨子將會用別的辦法使他說出自己要他說的話的。可見,墨子是根據不同對象的表現,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總之,要他們說話,要他們說出自己想要他們說的話。不說話,不行;說了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罷。只要他們說了話,事情就好辦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這種引魚上鉤、先發制人的辦法,進行說理的,自始至終都以主動進攻的姿態出現,使對方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又是同這種說理的方法密不可分的。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六
漢皇:原指漢武帝劉徹。此處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學創作常以漢稱唐。
重色:愛好女色。傾國:絕色女子。漢代李延年對漢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后來,“傾國傾城”就成為美女的代稱。
楊家有女:蜀州司戶楊玄琰,有女楊玉環,自幼由叔父楊玄珪撫養,十七歲(開元二十三年)被冊封為玄宗之子壽王李瑁之妃。二十七歲被玄宗冊封為貴妃。白居易此謂“養在深閨人未識”,是作者有意為帝王避諱的說法。
麗質:美麗的姿質。
六宮粉黛:指宮中所有嬪妃。粉黛:粉黛本為女性化妝用品,粉以抹臉,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宮中的女性。無顏色:意謂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華清池:即華清池溫泉,在今西安市臨潼區南的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建湯泉宮,咸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擴建后改名華清宮。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凝脂:形容皮膚白嫩滋潤,猶如凝固的脂肪。《詩經·衛風·碩人》語“膚如凝脂”。
侍兒:宮女。
新承恩澤:剛得到皇帝的寵幸。
云鬢:《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形容女子鬢發盛美如云。金步搖:一種金首飾,用金銀絲盤成花之形狀,上面綴著垂珠之類,插于發鬢,走路時搖曳生姿。
芙蓉帳:繡著蓮花的帳子。形容帳之精美。蕭綱《戲作謝惠連體十三韻》:珠繩翡翠帷,綺幕芙蓉帳。
春宵:新婚之夜。
佳麗三千:《后漢書·皇后紀》: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費,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宮女子之多。
列土:分封土地。
可憐:可愛,值得羨慕。
驪宮:驪山華清宮。驪山在今陜西臨潼。
凝絲竹:指弦樂器和管樂器伴奏出舒緩的旋律。
漁陽:郡名,轄今北京市平谷縣和天津市的薊縣等地,當時屬于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史安祿山的轄區。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鼙鼓:古代騎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戰爭。
名。樂曲著意表現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九重城闕:九重門的京城,此指長安。煙塵生:指發生戰事。闕,,意為古代宮殿門前兩邊的樓,泛指宮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乘:一人一騎為一乘。
翠華: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皇帝儀仗隊用。司馬相如《上林賦》: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長安一百多里的馬嵬坡。
六軍:指天子軍隊。
宛轉:形容美人臨死前哀怨纏綿的樣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稱,此指楊貴妃。《詩經·衛風·碩人》:螓首蛾眉。
花鈿:用金翠珠寶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飾。委地:丟棄在地上。
翠翹:首飾,形如翡翠鳥尾。金雀:金雀釵,釵形似鳳(古稱朱雀)。玉搔頭:玉簪。《西京雜記》卷二: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
道。此地群山如劍,峭壁中斷處,兩山對峙如門。諸葛亮相蜀時,鑿石駕凌空棧道以通行。
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經過峨嵋山,這里泛指蜀中高山。
行宮:皇帝離京出行在外的臨時住所。
天旋地轉:指時局好轉。肅宗至德二年(757),郭子儀軍收復長安。回龍馭:皇帝的車駕歸來。
信馬:意思是無心鞭馬,任馬前進。
太液:漢宮中有太液池。未央:漢有未央宮。此皆借指唐長安皇宮。
西宮南苑:皇宮之內稱為大內。西宮即西內太極宮,南內為興慶宮。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內。上元元年(760),權宦李輔國假借肅宗名義,脅迫玄宗遷往西內,并流貶玄宗親信高力士、陳玄禮等人。
梨園弟子:指玄宗當年訓練的樂工舞女。梨園:據《新唐書·禮樂志》:唐玄宗時宮中教習音樂的機構,曾選"坐部伎"三百人教練歌舞,隨時應詔表演,號稱“皇帝梨園弟子”。
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墻,故稱。阿監:宮中的侍從女官。青娥:年輕的宮女。據《新唐書·百官志》,內官宮正有阿監、副監,視七品。
孤燈挑盡:古時用油燈照明,為使燈火明亮,過了一會兒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燈草往前挑一點。挑盡,說明夜已深。按,唐時宮延夜間燃燭而不點油燈,此處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環境的凄苦。
遲遲:遲緩。報更鐘鼓聲起止原有定時,這里用以形容玄宗長夜難眠時的心情。
耿耿:微明的樣子。欲曙天:長夜將曉之時。
鴛鴦瓦:屋頂上俯仰相對合在一起的瓦。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稱陰陽瓦,亦稱鴛鴦瓦。霜華:霜花。
翡翠衾:布面繡有翡翠鳥的被子誰與共:與誰共。
臨邛:今四川邛崍縣。鴻都:東漢都城洛陽的宮門
名,這里借指長安。《后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士。
致魂魄:招來楊貴妃的亡魂。
方士:有法術的人。這里指道士。殷勤:盡力。
排空馭氣:即騰云駕霧。
窮:窮盡,找遍。碧落:即天空。黃泉:指地下。
海上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
玲瓏:華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綽約:體態輕盈柔美。《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
參差:仿佛,差不多。
金闕:《太平御覽》卷六六。引《大洞玉經》:上清宮門中有兩闕,左金闕,右玉闕。西廂:《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日廟。西廂在右。玉扃(jiong):玉門。即玉闕之變文。
小玉:吳王夫差女。雙成:傳說中西王母的侍女。這里皆借指楊貴妃在仙山的侍女。
九華帳:繡飾華美的帳子。九華:重重花飾的圖案。言帳之精美。《宋書·后妃傳》:自漢氏昭陽之輪奐,魏室九華之照耀。
珠箔:珠簾。銀屏:飾銀的屏風。邐迤:接連不斷地。
新睡覺:剛睡醒。覺,醒。
袂(mèi):衣袖。
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這里形容淚痕滿面。
凝睇(dì):凝視。
昭陽殿: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寢宮。此借指楊貴妃住過的宮殿。
蓬萊宮: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這里指貴妃在仙山的居所。
人寰(huán):人間。
舊物:指生前與玄宗定情的信物。
寄將去:托道士帶回。
釵留二句:把金釵、鈿盒分成兩半,自留一半。擘:分開。合分鈿:將鈿盒上的圖案分成兩部分。
重寄詞:貴妃在告別是重又托他捎話。
兩心知:只有玄宗、貴妃二人心里明白。
長生殿:在驪山華清宮內,天寶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為作者虛擬之詞。而所謂長生殿者,亦非華清宮之長生殿,而是長安皇宮寢殿之習稱。
比翼鳥:傳說中的鳥名,據說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飛。
連理枝:兩株樹木樹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侶相愛、永不分離。
恨:遺憾。綿綿:連綿不斷。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七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何處去尋找武侯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后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長恨歌原文注釋及譯文篇八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
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發,后世稱圣賢。
君子應該防患于未然,不將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處境中。
經過別人家的瓜田不彎腰穿鞋,從李樹下經過也不要舉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親手遞交東西,長輩和小輩不并肩行走。
勤勞謙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內斂不露鋒芒比獨處時約束自己還要難。
周公到茅屋中訪貧問苦,禮賢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來不及吃飯。
洗一次頭三次握著頭發出來見客,所以后世的人們才稱他為圣賢。
納履:穿鞋。
勞謙:勤勞而謙虛。
和光:謂才華內蘊,不露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