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感悟,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一
感受一:收斂鋒芒、圓滑世故更能收獲人心
曾國藩初辦湘勇團練,鋒芒畢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還常插手別人轄區內的事務,雖然出發點都是為國,但因過于剛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頭”稱號。更麻煩的是,和不少官場其他同僚的關系很僵,以至于籌餉銀無人支持,湘勇屢被人欺。人處于低谷時,諸多不順的事都會隨之而來,帶兵打仗三次險被俘,欲跳江自盡。好在曾國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見人心,跟著他年歲久的屬下都很敬重他,幾次自盡都被忠心的屬下救起,才沒讓這個將才消失在歷史中。而曾更是個有膽識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勢和自己的狀態對未來的仕途不利,趁父親去世的時機,借口卸職回鄉。
這一次的卸任時期,曾國藩的收獲很大,自己不斷反省,并接受高人指點,最終豁然開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處。當再次被啟用時,為人處世風格完全換了,慈眉善目主動拜訪其他官員,尤其是和嫉惡如仇的左宗棠冰釋前嫌。雖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認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諒他們,但只要臉上不顯山露水,對他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這也就是他后來能夠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總會跟大家一起吐槽誰誰誰城府深,現在想想,在官場上職場中混得開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別人,只是知道收斂,情緒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種表現,而這也是我欠缺的,已經在有意識地去改變。
感受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對上謹言慎行保烏紗
在滿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國藩作為漢人能手握重權實屬不易,自然能有這結果也是經歷了一番很不容易的過程。從每次勝仗時他上報圣上的奏折,都是謙虛謹慎,將自己放在功勞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動裁撤湘軍,并讓曾國荃卸甲歸田……如果說逆境中的隱忍是一種氣概,順境中的低調則是更為難能可貴的。
感受三:團隊力量重于個人能力
在曾國藩的軍事生涯中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結局和旁人對他的評價卻相差甚遠。第一階段的軍事活動是對太平天國的鎮壓,這也是曾國藩名噪千古的關鍵性事件,在曾國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諸多欽差大臣帶領綠營軍和太平天國對抗,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朝廷起用曾國藩辦理團練,逐漸發展為后來的湘軍。湘軍的將領大多是曾國藩選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國藩的心腹,忠誠度很高。湘軍在太平天國平定工作中能夠取得最后的成功,曾國藩本人都說是因為他那群得力的下屬干將,所以歷史對曾國藩有一方面的評價很高,就是他的識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國藩有幾次親自指揮戰事,以失敗收尾,且為不讓長毛抓住跳江自盡,后來因為鮑超在其他戰場打了勝仗才勉強保住臉面。在平叛的后期,他自己意識到他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能力欠缺,接管湘軍以來的勝仗主要都是下屬將領的功勞,因此有些重大戰役如攻克金陵之戰他故意離開戰場,全權委托給將領。所以在和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湘軍各級將領的作用占據重要地位。
再看后期的捻軍之戰,同樣的主帥曾國藩,結果卻大相徑庭,成了曾國藩仕途下坡的轉折點。平定太平天國后,多疑的清廷逼著曾國藩解散了湘軍,只留了少部分,后來跟捻軍的作戰,依靠部分剩余的湘軍和幾個老將領臨時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鴻章的淮軍。但此時的湘軍風氣跟士氣都遠不如和長毛對戰時,淮軍對曾國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滿親權貴在背后使絆,曾國藩布署的護防計劃失敗,被撤到原職。朝廷讓李鴻章接替,李鴻章的作戰方案仍然沿用曾國藩的計劃,只是李更圓滑,又有武器最先進戰斗力最強的淮軍支撐,遂得以成功。
同一個主帥,對手長毛只有比捻軍更強大,卻打贏了長毛,輸給了捻軍。是領導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戰斗力,打長毛時期的湘軍唯曾國藩的命令適從、目標一致、全力以赴,打捻軍時期軍隊內部、官場之間人心不和不穩,這是最大的差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只有群體的目標一致并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有可能興旺,這是亙古不衰的道理。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二
最近幾日翻看了數頁《曾國藩》,雖然內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頗深,尤其是“以誠待人,以和待人”這八個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待人誠心誠意,做事誠實守信,最終誠至金開······
以誠待人,這是一個做人的首要條件。我想每一位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最注重的詞句之一肯定有“誠實”。以真誠去締造真誠,換回來的才是別人對你的真誠。
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事業追求中,把集體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視為高于一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這種前提下來談待人,應該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處事,不與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無論何時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的標準去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
誠信為人,是做人的道德準則;對同事,對社會,對客戶,對合作伙伴,我們誠實守信,恪守承諾,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我們坦誠相待,推心置腹。
誠信是做人之本,立業之基;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誠信是你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圣潔的鮮花;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恒不變;誠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和”字,字祥意豐,意味深遠,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對人和善、和藹,對己平和、氣和;家和萬事興,鄰和勝親人;商場上和氣生財,困難時和衷共濟;人類向往和樂,世界需要和平······
我們做人就要待人和氣,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廣闊。我們不要在一些鎖碎小事上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靈比天空更大。
當我們揚起智慧的風帆,整理好行裝,就要出海駛向社會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告訴我們:一定要以“和氣”導航。駛進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港灣,“和氣”以它獨有的光輝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和”,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氣生財時,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以和待人的官員,廣納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廣結良友,人源滾滾;以和待人的國度,與鄰國相處融洽,沒有戰爭的干擾,百姓其樂融融······
以和待人,放飛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靈領土上的光環,傾聽心與心碰撞的聲音,追溯到心靈的腳步。跌倒時,它給人們陽光般的援助;迷惘時,它給人們星光般的鼓勵;失落時,它給人們清風般的慰藉;無助時,它給人們波濤般的勇氣。
以誠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們做到心與心的坦誠交流,人與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間有的只是快樂、財富和愛心,缺的才是悲傷、貧窮和仇恨,就讓我們為此努力吧!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三
前天把曾國藩看完了,曾國藩從某種角度來說算是半個圣人,看完之后的確有過人之處,但離王陽明,孔子或者諸葛亮來說,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國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讀書的時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會背誦了,他仍然背的支離破碎,他的起伏得從團練說起,一手創建湘軍,嚴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國成功的熬死。之后又不貪大喜功,于是能夠終老。
不過我看曾國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勞不是很明顯,創建軍隊,抵抗太平天國的時候也是勝少敗多,他會識人,手下的兵將確實是將才,成功阻擊太平天國的進攻,給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如果太平天國不內亂,我估計曾國藩想有所作為就有些難上加難了。
除此以外,我覺得曾帥得勝以后不要太張揚,甚至讓弟弟罷官回家的舉動更讓人欽佩。曾國藩除了穩中求勝外,還有幾點需要學習。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認準目標不顧一切的性格值得學習;打脫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讓人欽佩;曾國藩還善于分析歸納,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做好準備不出馬;得勢時知道人生要絕對嚴肅;曾國藩的座右銘是慢慢來;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運用的相當嫻熟;他前半生層層碰壁,后來總結改過為,需要有謙的美德,必須要圓滑;只有相信運氣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謂人生。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讀死書,打呆仗,卻能建立不朽事業的曾國藩。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四
我本非文壇大家,也不是經世學者,粗略讀完《曾國藩》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處,有慷慨之氣,因此故作文雅,記錄文字,僅為自娛耳。
曾國藩是一代文壇大家,軍事統帥,中興之臣,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買主求安的賣國賊,是封建倫理的衛道士,這一點我們總所周知。
曾國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沒有什么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自幼飽讀詩書,刻苦鉆研,潛心休學,主張經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這是他以后能夠被賞識重用,官之極品,披堅執銳,叱咤風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條件。
身懷絕學,渴望建功立業,為國爭光的曾國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賞識,就必須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鑒名下,在一幫士大夫的保薦之下,終于在朝廷能夠為官做宰,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義上的轉折點。
曾國藩在兩次回家奔喪之間,都是臨危受命之際,在忠孝之間他明智做出選擇。由于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發起的反清農民起義,身處紅塵亂世國運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機遇,操辦湘軍,創立水師,創辦安慶內機械所,設立審案局,跟太平天國將領一決雌雄,他要應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國的重重圍截,而有咸豐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還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戰斗實力,例如招兵買馬,糧餉問題等。在與之較量中,無論是官場或是戰場,幕僚之間或是兄弟之間,軍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間,總能夠權衡利弊,進退自如,明哲脫身,真不愧為一代文武梟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國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權重的他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直隸總督,督辦蘇、浙、贛、皖四省軍務,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調遣、指揮。其實在攻破天京之際,作為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處事圓滑,城府極深,心思縝密的大將之才早就想過是否要成為第二個趙匡胤,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弦更張,這一點又體現出了傳統文人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特點。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軍力量,在能夠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國藩變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學思想,這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祿兩全。
再者,曾國藩殘忍暴虐,湘軍殺怒成性,這是事實。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委曲求全,投降賣國,只求自保,殘害同胞這也是事實。但是我覺得曾國藩本人比起他的學生李鴻章來,無論是才學、修養、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還是不要把曾國藩與李鴻章相提并論,不可同日而語。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五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靜心慕讀《曾國藩》。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為人宗旨,靜思其中沒有一項我能做的到位,特別敗在一個“悔”之中。心中積郁甚多如石頭般一層又一層壓著我,很想大聲哭泣只是欲哭無淚,淚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縱是心中一片憤然如火燒般揪心面上還是一片平靜。人以鏡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處。
“悔”字當頭:自不量力,投機取巧,沖動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強,不自信,不立達,不豁達,不勤勞,沒耐性,固執,敏感,驕傲,沒有一技之長。
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種種致使我現在一事無成,夢想離我如此遙遠,“青春有夢,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蠻干是沒有用的,還有識。御去吧,該放下的就該放棄,沙子終究是沙子——曾經寶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選擇了沙子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我也是一個質樸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緊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擁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遺棄的寶石。
現在終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數,該是你的趕也趕不起,不是你的強求也求不來。
曾國藩讀書心得感悟200字 曾國藩全集讀書心得篇六
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系網。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余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范本。
我對曾國藩做了這樣的歸納:曾國藩,富家子弟,靠讀書而升官,憑沙場征戰而權重。既要秣馬厲兵,叱咤風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諾諾;既要建功立業,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濟天下,又要獨善其身。雖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卻終能善始善終,這在腐敗險惡的封建官場實在不易。
雖然今天的官場同過去的官場不可同日而語,但既然都是官場,總有可借鑒之處。雖然今天的干部同曾國藩不可同日而語,但為官之道,有沒有相通之處呢?
一部《曾國藩》,不用寫得很精彩,不用寫得很漂亮,只要寫得扎實,曾國藩其人本身就能夠讓人讀得長吁短嘆,掩卷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