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商不變的規律黃愛華教學反思篇一
上課伊始,我帶來了學生愛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們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選擇了6000塊糖,當翻牌兒后,有的孩子認為6000塊多,有的孩子認為300人比3000人少,當孩子們細心觀察后發現其實每一種分法的結果是一樣多的。一個巧妙的設計不但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孩子們發現自己中計了,我疑惑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學迫不及待地說:“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這樣,本節課研究的四個算式讓孩子們說了出來。我接著提出問題:“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我熱情地鼓勵同學們認真觀察,開動腦筋,團結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奧秘所在。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說出了這些算式的變化過程,這時,老師追問:“那么要想商不變,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嗎?”同學們心領神會,拿起筆,用不同的算式開始了驗證。驗證之后,在大家不斷的補充、修改、完善下,同學們自己總結了商不變的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質疑,我并沒有親自解釋,而是引起同學之間的爭論,讓同學自己發現、探討,自己來解決疑問,在這種不斷的提問、解答過程中,更加深了對商不變性質的進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學生之間高水平思維的溝通,讓學生體會到課堂是大家學習探討的天地,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習,孩子們是愉快的。
同學們掌握了商不變性質,我又和同學們一起進入了有趣的練習。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找朋友”這個環節,后來因為時間關系,孩子們沒玩盡性,我打算在練習課上再帶孩子們玩一玩,從而加深對商不變規律的掌握。
商不變的規律黃愛華教學反思篇二
最初的教學設計有一個“猴王分桃”的教學情境,但我認為教學情境比較老化,同時情境的創設把學生放到一個的學習活動目標不是很明確的位置,所設計的問題也同樣顯得“泛”而不“精”,導致學生的回答漫無邊際,難以實質性地觸到商不變時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規律上去;因此,決定將“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發散思維的環節中,直接從計算引入課題。
這樣的引入,學生能直接切入主題,并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思考和發現隱含在算式中的變化規律;同時,在學生觀察、發現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規律時,不對學生的發現加以限制,而是及時引導學生驗證、反思自己所發現的規律,肯定自己的成功,發現自己的不足,充分體現出數學教學的核心,實現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課堂教學效率明顯得到提高。
在總結規律的時候,不是急于總結歸納,而是讓學生根據所發現的規律,寫出一組商不變的除法算式,讓學生在寫算式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的真正含義和思考怎樣把規律所蘊涵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學生寫算式并沒有泛泛而寫,而是老師寫出一個算式,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突出了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變化的規律,又能更好地在匯報活動中幫助學生思考和理解,同樣體現出教師的引導作用。
整個教學活動,貫穿著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為載體,讓學生在不斷的觀察、思考,交流與討論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觀察——思考——猜想——驗證——應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數學里的不完全歸納法等數學方法,并讓學生在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感受探究與發現的快樂,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商不變的規律黃愛華教學反思篇三
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這節課時,課堂上發生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初步發現了商不變的規律,接著學生自己舉例驗證商不變的規律。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斷定是不會出現異常情況的,于是我像往常一樣巡視著,發現多數學生是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整十或整百的倍數來驗證。我提示他們也可以同時擴大或縮小2倍、3倍等等。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擴大驗證的范圍,沒想到特殊的情況發生了。
當我問學生“誰有新發現”時,立刻有兩個女生驚喜地說道:老師,我發現了,商真的變了!我想,肯定是他們弄錯了,于是故意好奇地反問道:是嗎?并把他們舉的例子寫在黑板上。第一個女生所舉的`例子,很快被其他學生推翻了,而第二個女生所舉的例子卻讓大家頓時陷入了困惑之中。
她所舉的例子是這樣的:
6÷5=1……1
12÷10=1……2
18÷15=1……3
看到這樣的算式,有的學生說:商真的變了啊!有的學生帶著懷疑的口吻說:商不變的規律不成立?也有學生猜測道:商不變的規律只適合沒有余數的除法。我故意裝作不懂地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呢?此時,有個學生大聲說:老師,如果把商變成小數就一樣了。這個學生的想法提醒了大家。經過計算,這幾道題的商都是1.2,學生們也立刻打消了疑慮。于是我又指著上面三個算式問:那這些算式是怎么回事呢?學生都睜大眼睛,仔細觀察算式。我提示道:商和余數的意思相同嗎?學生又立刻爭論起來。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商和余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些算式的商沒有變,都是1,只是余數變了,還是符合商不變的規律的。
雖然這個女生的發現最終不成立,但是我還是表揚了她,正是她舉的例子給課堂帶來了新鮮空氣,讓大家明白了商不變的規律的廣泛性。同時我也看見孩子的潛力有多大,孩子的思維有多活躍!
這節“商不變的規律”我雖然教了多次,但是唯獨這次讓我終生難忘。一節課,按照教師的預設順利地完成任務固然好,但是像今天這樣的課堂雖然出乎意料,卻比順順利利地完成任務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值得回味。新課程改革的確給課堂帶來了變化,給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也給我們的教學生活增添了從沒有過的驚喜!我喜歡新課程,喜歡新課堂,喜歡這些活潑、聰明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