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中國的科技成果小報篇一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中國樓……一個個奇跡般的工程,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是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
“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全球創新指數
報告
顯示,中國成為進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創新
決定著文明的走向。隨著中國在創新
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并跑”甚至“領跑”,中國帶給世界的驚喜會更多。創新奇跡:成果“井噴”實現歷史性跨越
這是一個堪稱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由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蘭渝鐵路的建設構想,一百年前,就出現在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中。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這條鐵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歷經9年的攻堅克難,2017年9月29日,長達886公里的蘭渝鐵路全線通車。
跨越塞北風區,蜿蜒嶺南山川……5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填補了“高鐵空白”。中國高鐵通車里程超過2萬公里,躍居全球第一。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紀錄的中國高鐵,又開始“走出去”,興建土耳其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
“蛟龍號潛得越來越深了。”在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眼中,這是整個深潛團隊最為驕傲的事。從南海50米海試起步,到馬里亞納海溝7000多米的世界最深處的跨越,“蛟龍”號的一舉一動,吸引人們的目光。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不久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內地的全球競爭力上升至第18位,在“經濟表現”中高居全球第2位。
“總體上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我們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們從無到有,一步步見證祖國的強大。”當自主創新的速度和進度頻繁被刷新,中國人的創新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
“科研成果涌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
激蕩熱土:中國創業者擁抱“黃金時代”
北京海淀,玉淵潭畔。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展示墻上,用火炬標注的創新示范區建設情況,格外醒目。
從孵化器到眾創空間,從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到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火炬熊熊燃燒,照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神州。
逾40億元的投資基金、全國性雙創品牌“硬科技創業營”、國內首個科技創業生態系統……西安光機所一系列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的舉措,讓創新驅動發展的藍圖找到了現實依據。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中科院推薦的9個示范基地建設單位已累計發起和管理基金逾20支,基金總規模超過50億元。
創新創業是一所沒有圍墻、沒有邊界的“大學”,“雙創”工作者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傳遞更多創業創新的基因密碼。蓬勃發展的新經濟越來越展現“魔力”。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17年7月,中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約1600萬輛,帶動10萬人就業。平均每輛共享單車的騎行頻次超過3次,達到3.125次。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
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成為這些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這些閃亮的“中國名片”,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不久前,《金磚國家綜合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7)》黃皮書在京發布。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對世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逐漸提高,已經成為所在地區的標桿和“領頭羊”。
“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創新氣質和潛能,使得中國的科技創新奇跡寫在世界各地。”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趙新力說。
驅動發展:改革書寫歷史答卷
“機者如神,易遇難失。”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唯有敢于創新的國度,才是充滿希望的熱土——
從上海張江到深圳南山,從武漢光谷到成都天府……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這些創新正在塑造著面向未來的新型經濟,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
唯有勇于追夢的民族,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激勵自主創新、突出價值導向,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邁入“深改時間”;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主動,出臺國家級人工智能規劃;破擊難點堵點,改革新突破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東中西部協同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總體格局……
尋找中國發展的創新動力,“改革引擎”強勁發力。
“必須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方程。”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制改革譜寫出“多重奏”“交響樂”,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涌流。
世界向東看,日益成為世界目光的一個習慣性視角。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中國的科技成果小報篇二
21世紀迎來“20年代”。從今天開始的2020年,注定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
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消除絕對貧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5g全面商用……一系列國家大事和民生關切,讓2020年備受期待。
這些時間節點很關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迎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后,對于中國而言,2020年又將是一個新的時間坐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2020年3月,全國兩會將在北京召開,關鍵的時間節點,中國將要如何規劃這一年的發展藍圖,備受期待。
——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伴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絕對貧困也將在中國全面消除,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
過去40年,中國完成了卓越的經濟轉型,8億多人成功脫貧,這是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這些大事很重要
——中國健兒出征東京奧運會
2020年,日本東京將成為亞洲首個兩次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體育迷們即將迎來奧運盛宴。
根據東京奧組委消息,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東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分別于2020年7月24日和8月9日舉行。
2016年里約奧運會之后,在又一個4年的奧運備戰周期中,中國健兒厲兵秣馬,奮勇爭先。2020年的東京“大考”,他們已經蓄勢待發。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在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提上日程。
按照計劃,2020年,中國將通過長征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并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后,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時間的飛行抵達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的行星之一,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沖日”,這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會達到極近值,這段時間可以使用較小的代價將探測器送往火星,因此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通常也會每隔26個月出現一次高潮。在2020年就有一次“火星沖日”的機會。
——京沈、京雄等多條高鐵開通
在2020年,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中國高鐵,將迎來京沈高鐵、京雄城際鐵路等多條重磅新線。
其中,京沈高速鐵路連接北京市與遼寧省沈陽市,正線全長698.294公里。按照計劃,京沈高鐵將于2020年底全線通車。屆時,北京至沈陽運行時間將由4、5個小時縮短至2.5小時。
而京雄城際鐵路則起于北京西站,終至河北省雄安新區,正線全長106公里,預計2020年底投入使用。該線路建成通車后,對于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支撐建設雄安國家級新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走進“空間站”時代
在中國航天的“超級2019”之后,中國航天又將開啟“超級2020”。2019年1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袁潔透露,中國將于2020年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
據載人航天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駐留,在軌運行10年,將向國際社會開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間應用平臺。
作為執行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的主力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預計將在2020年迎來首秀,這也將加速我國載人空間站建設的步伐。
——北斗導航覆蓋全球
備受關注的北斗導航也將在2020年迎來新進展。
根據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一周年有關情況發布會的消息,2020年6月前,中國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
2019年1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袁潔透露,2020年,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系統將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范圍延伸至全球,真正做到“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這些民生熱點要知道
——5g網絡將覆蓋所有地級市
2019年,中國正式啟動5g商用,這讓人們對于5g時代的生活充滿期待。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5g網絡建設,深化共建共享,力爭2020年底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0年,5g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9億部,占總出貨量14億部的14%,同比增長1.5%。
無人駕駛、ar演唱會、服務機器人……5g,不只是比4g多1g。伴隨著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更多人將享受到5g帶來的高速率、低時延的上網體驗,見證一系列產業的變革。
——港澳臺居民可在內地(大陸)參加社保
2020年起,港澳臺居民也可在內地(大陸)參加社保了。
2020年1月1日起,《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施行。
《辦法》將在內地(大陸)就業和在內地(大陸)居住未就業的兩類港澳臺人員納入適用范圍,并規定在內地(大陸)就業的港澳臺居民應當參加五項基本社會保險。依照《辦法》,參加社會保險的港澳臺居民,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新政策的推出,無疑將大大提升港澳臺居民的融入感和獲得感。
——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啟用
伴隨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0年1月1日正式啟用,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將進一步減輕。
經過調整,新版目錄共收錄藥品2709個,與2017年版相比,調入藥品218個,調出藥品154個,凈增64個。
值得注意的是,有70個新增、27個續約藥品共計97個藥品經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平均降價60.7%、26.4%。更多患者將享受到降藥價帶來的實惠。
這些時間節點要關注
——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戰火紛飛的前線,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抗美援朝一仗,打出了新中國國威,也打出了新中國的和平環境。
但在那場戰爭中,成千上萬的志愿軍戰士在戰場犧牲,每一個熱烈燃燒的忠魂之中,都蘊藏著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
一個是新中國主動擁抱世界的試驗田,一個是近代以來外界接觸中國的重要窗口,深圳和浦東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回顧2019年,從深圳先行示范區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我們在回顧篳路藍縷創業路的同時,也期待兩地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描繪出新的藍圖。
——上交所30周年
1990年11月26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開業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上交所30年的快速成長,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一個縮影。回顧30年,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全球重要的新興市場,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回望過去50年,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巨大飛躍,更也看到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更受期待。
中國的科技成果小報篇三
1、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筑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大橋項目總設計師是孟凡超,總工程師是蘇權科,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是林鳴。
2、復興號動車組列車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3、射電望遠鏡fast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簡稱fast。
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4、海上鉆井平臺“藍鯨2號”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鉆井平臺,其最大鉆井深度達15240米,相當于兩個珠峰的高度,世界上其它的海洋石油裝備無人能及。海上鉆井平臺是海洋開發的重要裝備,有著“流動的國土”的美稱,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和發展方向。
在十年前,我國在該領域還嚴重依賴于國外,而到今天,我國不僅能自主制造,還領跑全球。
5、水陸兩棲飛機ag600
鯤龍-600(ag600):是中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是中國自行設計研制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2016年7月23日總裝下線(一期產品),原預估最大平飛速度555公里/小時,一期產品為500公里/小時。2017年2月13日成功試車。
6、世界最大單臂全旋回起重船“振華30”。
振華30號是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起重船的名字,是世界最大,起重量12000噸,總重約14萬噸,2016年5月13日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并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
7、c919大型客機。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
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于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截至2017年6月13日累計獲24家客戶600架訂單。
8、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我國首個具備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空間實驗室。它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擁有了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多個第一。首次實現航天員30天中期駐留、首次應用推進劑補加技術、提前驗證空間站技術、并開展大量載荷科學和應用試驗。
9、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10、“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英文:darkmatterparticleexplorer,縮寫:dampe)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制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