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一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后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于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系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本,不夠深入。于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并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后,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后,感受著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著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二
新一輪課改的實施,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也由多媒體教學逐步走向網絡教學。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借助網站這個更加廣闊的平臺,搜集資料,探究各種問題,交流心得,學習變的更加得心應手,網絡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而教師,在新的課堂環境里,進一步的轉變觀念,主要職能為引導點撥,組織交流等,不再單純的傳授知識,可以真正的起到“導師”的作用。
這堂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語文課,對于我和學生們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嘗試。難得的是在電腦非常普及的今天,學生們對于在微機教室上課并不陌生,而且他們具備一些基本的使用電腦的技能,這些給我們的課程順利進行提供了幫助,他們通過巴東三峽專題網站里的學習,瀏覽三峽的景觀,查閱資料,就仿佛身臨其境一般,遠比過去單純的使用課本教學更加形象直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一堂整合課程來說,網絡制作人員與語文教師的配合是否默契對整堂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次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參與網絡制作的人員和課程指導老師和作課教師積極配合,互相幫助,交換意見,順利完成了這次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網絡制作和教學錄像任務。
不足:由于課程整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教學設計還是畏首畏尾,沒有太放開,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還有待研究提高。
這種課程剛剛接觸,教師對網絡教學比較陌生,使用多媒體廣播教學操作起來顯得不流暢。
希望以后有機會多參與一些這樣的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三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扎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
2、循環反復,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復中提高。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里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睘榍腥朦c,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于簡單,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后,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四
一、賞識學生可以無限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么,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貧窮落后,鎮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教師,以前來過幾位老師都沒有留下來。這時又來了一位男教師,當他來到學校,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又臟又亂,不懂得文明禮貌,有門不走,進進出出都跳窗戶,個個都好像沒有教養。上了幾天課后,老師正在教室里備課,“嗖”地一下從窗戶跳進來一位學生,那位老師連忙把他叫到身邊,拉著他的手來看,還說著“我給你看看手相”。說著像模像樣地看著,“喲,小伙子,你的手相相當好了,如果我沒說錯的話,你將來會是這個州的州長。”那位學生還有些不相信,便問“真能嗎?”“能,我不會看錯的。小伙子,你現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從那以后,那個學生果真就像老師所期望的那樣,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就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一次州長競選中,選出的州長竟是那個當年被預測為州長的小伙子,當各屆人士和一些知名記者問其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話筒說:“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他的那位老師并不是真會算命,而是為他設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給他以極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師給以學生什么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行進方向。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有一次經歷讓我終生難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教學時,猛然發現我的一個學生在桌上趴著睡覺,我腦門一熱當場真想“收拾”他一頓,可是我冷靜地一想,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說:“你是那么聰明,老師一直對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滿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動聲色地回到講臺,那個學生聽了我的話馬上坐好,積極地加入到我們的課堂中。記得第一次平時章節測試他打了66分,其它好同學有好幾個打滿分120分,他就一直覺得很不好受,根據我平時的觀察該學生確實很聰明,只是基礎差了一點,這一次綜合考試考差一點也是正常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學后找到我,哭著要求我批評他,說他辜負老師。我心靈受到大的沖動,我沒有想到他會有這么強的上進心,我沒有批評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勵他以后的學習中要仔細,嚴謹,好鉆研,讓他從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師沒有放棄他。從此,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實說真的,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的學生,我連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見,賞識學生不僅誘發和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激情,并且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直影響。
二、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1)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復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復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卜、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對象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于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2)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于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梁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3)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闭n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歷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歷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用數學實驗和游戲吸引學生。
在新的實驗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和游戲,我對這些資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這些實驗和游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中發現數學的一些內在規律并能熟練加以運用,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寓教于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概率的有關知識時,教材中設置了摸球游戲,讓學生通過摸球游戲感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實驗次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課后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學生對概率有了較為清晰的初步認識,并對進一步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的很到位。
(5)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在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能給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比如,在講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時,我拿出一個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劃出了一道弧線;然后我又打開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轉動,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然后我告訴學生,這分別就是“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我調動了起來。
此外在教學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答對問題的喜悅,發現規律的興奮,而對知識不封頂,充分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思考,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提出表揚,對學生的新發現、新方法盡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給予推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有幸成為第一批實施新教材的一員的我越來越感覺到: 轉變評價觀念,就是要清楚評價的最終目的改變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給學生貼上標簽;而是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鉆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 ,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五
今天,我教學了長春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11板塊的第一課——《永遠的一課》。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了文本帶給我們的教育與熏陶、感悟,并深深的感動。我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而我不禁思考: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結合我這節課我覺得,努力從以下方面入手,久之,會有所成就。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苯虒W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哈爾威船長》一課,通過介紹對哈爾威船長的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和他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他大義凜然的精神,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知道什么是英雄嗎?誰能列舉以為英雄?談一談你對他的認識?”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英雄的熱愛與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于對英雄的膜拜,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開展各種讀課文的形式,鼓勵學生從讀中感悟,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內心的共鳴。與潛移默化中感受語文,卻不留刀斧之痕。
總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反思篇六
《望大陸》是小學語文11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是中國臺灣詩人于右任的代表作。從詩文的字里行間渲染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以及對中國臺灣回歸大陸的深切期 盼。本節課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從讀中悟”、“個人學習與他人合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誦讀中去體會、感受詩文的情感。這一節課下來,自己細細反 思,發覺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1、注重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詩的寫法。即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這首詩寫得 比較淺顯,卻能夠打動人心,流傳至今?通過對比體悟“兮”與“啊”字在這首詩中的不同表達效果,理解“兮”字在詩中那種古樸、厚重、傷感的韻味;在詩句中 去掉“我”字,對比體會作者在詩中強烈的情感,即大陸是我的故鄉,是我真正的祖國;學習“葬我于高山上兮”的這種反復的寫法,更加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回家無 望,只有寄希望于來世的那種深切的傷痛。學生對幾處寫法體會得較為深刻,也加深了對這首詩的理解。
2、能抓住重點教學。為體會詩文所散發 的濃郁的思鄉愛國情,以教師朗誦來渲染詩的意境,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自然入情。接著又讓學生自讀,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來體會詩情,接著又在 學生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播放課件范讀詩文,通過讀把學生帶入到詩人所渲染的意境、情感中去,使學生的情感體會有了一個升華的過程。
3、注重 對詩文的整合。這課是一篇略讀課,是現代詩。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的比較緊張。我注意詩文的整合教學。采用對比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對比學習中體會到詩 內容,表達情感的風格。也為詩歌的理解節約了時間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在有限的時間里盡最大可能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4、本節課關注了學情,從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設計本節課,層層渲染,步步為營,讓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詩人心中的痛苦及愿望,沒有很強的說教意味。
二、問題所在
1、對課堂節奏把握不夠準確,整節課有點前松后緊。
2、課備得不夠細致,不夠熟練,中間有一處播放課件出現小差錯,這是不應該的,以后要注意精備課,讓課堂的每一處細節都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