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那只松鼠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那只松鼠》是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小姑娘夢寐以求地想擁有一只活潑伶俐的小松鼠做自己的伙伴,而他的父親在山林路邊等車時,意外地抓到了一只。父親別提有多高興了,可是當父親想與小松鼠親近時,松鼠在絕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動了父親,經過一番激烈地思想斗爭之后,父親終于戰勝了自我,放小松鼠回歸山林。當女兒得知此事后,不但沒有責怪父親,反而和父親一樣關注那只小松鼠的命運。父親自覺放松鼠的行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兒對小松鼠命運的關注反映出她的善良純潔。課文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緊扣讀者心弦。
在上課之前,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抓文中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教學重點是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人物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教學難點是揣摩父親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聯系上下文談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課的幾個關鍵句子,將它板書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著它,盡力體驗著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著我,猜不透在動什么樣的腦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讓學生自己先找出這些句子,然后我在將其出示,通過讀、思、說、寫這幾種學習方法來揣摩父親放松鼠之前經歷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真切感受父親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戰勝自我時的那份堅定與果敢。通過對關鍵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父女的美好心靈,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此達成教學目標。
課已上完,教學效果馬馬虎虎,如果課堂的滿分為一百,這堂課恐怕只能算個及格了。回想起來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與反省,現將它們一一列舉。
1、成功之處
這篇課文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記松鼠。從完成教學任務來看,這三部分都學習完畢,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在逮松鼠部分,我讓學生找出表現小松鼠活潑可愛以及父親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畫在書上,并啟發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通過自讀、小組讀、齊讀,學生對小松鼠的可愛和父親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另外,本課的板書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脈絡,比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點。
2、不足之處
(1)突破難點力度不夠
本文的重點是放松鼠部分。這一部分包含了教學重點里的關鍵詞句,而抓住這些關鍵詞句來揣摩父親如何戰勝自我放松鼠回歸山林,也是本課難點之所在。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質疑:父親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為什么又將它放了?找出文中相關詞句。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了兩個:“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而我課前還挑了一個父親和松鼠對視的句子學生卻沒有找到。根據我對文本的理解,我認為這個句子也是表現父親情感變化的一個關鍵句子。我通過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它找了出來:“
3、我望著它,盡力體驗著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著我,猜不透在動什么樣的腦筋……”我將課前先寫好這三個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來,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讀,在學生反復朗讀時,我讓他們思考:松鼠在絕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過這一連串的發問,學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剛剛還算熱鬧的課堂一下子冷清了下來,片刻之后,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了出來。一些學生還在繼續沉思,我因為擔心剩下的時間不夠充足(因為還有惦記松鼠部分沒有學),所以就急著對學生說:“你們說得都很好,那請把你們說的松鼠在絕境中求生的話批注在書上吧。”雖然,有幾個學生回答了出來,然而大部分學生還在沉思,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聯系上下文談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讓他們批注,導致有的學生批注得不夠具體、生動。因而對松鼠絕境求生理解不夠深入。松鼠的絕境求生打動了父親,父親有些動搖了。我本打算用“我望著它,盡力體驗著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著我,猜不透在動什么樣的腦筋……”這個句子來讓學生體會父親的心靈矛盾,讓學生批注父親此時的心理變化,雖然有個別學生批注出:“父親此時心里很糾纏,好不容易抓來一只女兒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憐巴巴的樣子,該怎么辦呢?”(這是學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為一部分學生還沉浸在上一環節的問題上,加上我忙著“往下趕”,急切地引導他們對父親的變化作批注,導致這個句子的理解也不夠透徹,批注得不盡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誤,學生對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這一難點顯得不夠深入透徹,因此,教學難點的突破顯得力度不夠。(2)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記得葉老曾經說過:“入境始于情。”在教學突破難點的那三個句子時,我想讓學生通過反復地情感朗讀,逐漸進入情境,體會松鼠絕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動了父親,父親因此而心情矛盾。為后面能準確說出父親的心理活動做好鋪墊。結果學生讀了很多遍,仍然沒有達到我預設的那種情感氛圍,于是,我便自作主張地范讀了第一個句子,我認為這個句子最能表現松鼠絕境中求生的欲望,既然是求生,就應該讀出松鼠的掙扎,松鼠的抗拒。因此,我讀得有些聲嘶力竭,并引導學生也像我這樣來讀一讀。其實,課后想來,新課標本來就提倡閱讀個性化,學生對松鼠絕境中求生的理解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或許一些學生會認為這個句子應讀出松鼠誠肯的乞求,讀得可憐巴巴而又低聲下氣。我不應該在此環節范讀,應讓學生讀出松鼠不同的求生語氣,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3)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在整堂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雖然得到了發揮,然而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有些地方顯得重復而羅嗦。例如:在學完逮松鼠部分之后,我說:“唉,父親逮只松鼠可真不容易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癱倒在地上,可是又起來繼續抓,最后終于用網袋網住了一只,估計是我,早就累趴下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其實,我可以直接說:“父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網住了一只松鼠,真是太不容易了!”
3、再教設計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善教者難避其失,只有如實記下失誤點,然后進行分析研究,進行再教設計,就能使教學“長善而救其失。”
如果讓我再講這篇課文,我會改正之前的失誤,在突破教學難點的句子上,不再范讀,盡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多抽學生朗讀,讀之后讓他們說出為什么用這樣的語氣讀,從他們自己的理解入手,對松鼠絕境求生的感悟或許會豐富得多。在對父親與松鼠對視的句子以及父親、咬牙放松鼠的句子,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深思、暢談、批注、匯報交流。我想那樣的效果應該比這一次的好很多。
那只松鼠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丑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著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系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營造寬松、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于、善于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于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說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于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說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于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贊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本進行補白,那么就會激活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只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本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于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說“假如你是這只松鼠,你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弦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著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說“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了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么。”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本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著生命的痕跡?在這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生發的世界,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新課標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于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只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著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只松鼠,又會發生什么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展與升華。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本;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那只松鼠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課,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特性,介紹了關于花生的科學基礎知識。課文語言生動,富有情趣,是一篇蘊涵道理又淺顯易懂的文章,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里特點。能讓學生在閱讀故事中獲取知識、樂在其中…
在這節語文課上,我們遵循語文教學中,兒童是本義上的探究者和自由者這一理念,讓孩子成為學習中主要的探索者、發現者,老師則盡量以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出現在課堂上。由于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老師如何引導才不失兒童主要學習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文中一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小松鼠的心里變化在故事中是這樣的:先是奇怪、到高興、又到奇怪、最后又很高興,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感受著可愛的小松鼠的情感變化。
同時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探究發現。課堂上學生知道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學著通過對語言文字反復朗讀去對比小松鼠的情感變化的原因、懂得運用語言文字去讀書,比如利用表情來讀書、來表演等。
學生在這節課上,他們在學習中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與眾不同的表達、以及更多知識能力訓練的積累。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中,學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它充分考慮學生怎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考慮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全面而協調的發展。以人為本的課程,精選人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重視每一個人學習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自己去獲取知識,建構知識。
那只松鼠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今天執教《跑進家來的松鼠》,有收獲也有很多不足,現總結如下:
以謎底導入松鼠,以松鼠圖片及資料使學生對松鼠有一定的了解,以問題“假如有只松鼠跑到你家,你會怎么對待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通過課題來提問,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及閱讀能力,培養學生不僅善于回答問題更善于提問題,使他們學習的角度更加擴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以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集體閱讀能力,讓學生善于閱讀課文,善于發現,善于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很重要的方法。讓學生找出作者一家對小松鼠喜愛之情的相關語句及字詞,及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善于分析的能力。如“他整天滿屋亂跑從來沒有碰掉過一件東西”、“蹭、咬”、爸爸哈哈大笑、心里空落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用語來感觸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以喜愛之情讀出來,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對學生的注重了對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領悟,可忽視了對寫作方法的傳授,雖然課中也照顧到了,但只是隨機的提了一下,并沒有當做重點來講,這一點一直是我的語文課堂所欠缺的。
2、沒有刻意地請學生積累任何語段,僅僅只是在感悟,在體會,缺乏積累,缺乏運用,使課堂容量顯得太小了,學生的收獲也不會太大。
3、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問還是較窄,有時也想讓每個學生參與,但總是有學生不積極,能躲就躲。
4、對多媒體的使用方面還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以致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5、對書本的個別詞語的讀出現錯誤。
1、積累豐富的詞語,加強口才鍛煉,積極以不同的方式及詞匯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
2、對課文的寫作手法也是要經常提點學生并上學生學以致用,用所學的方法進行習作達到鞏固的效果。
3、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4、經常讓學生示范朗讀,加強他們的朗讀能力。
5、全面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
6、認真對待每一堂課,不懂得方面多請教其他教師。
7、加強多媒體的使用,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