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雷雨讀后感400字篇一
《雷雨》,“一個封建社會能有什么才是真愛”這個問題在我腦中徘徊了好久。為什么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悲情呢?只能說舊封建的家庭不改變思想,主動就是一部悲劇。
周樸園,作為一個舊社會的資本家,封建家庭的典型代表。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么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么慘劇也不會發生。可現實是不允許假如存在的,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后,魯四鳳、周沖、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很多人看完《雷雨》后,都會有一個疑問,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從一直隨身帶著的舊家具一直保留著夏天關窗的習慣,到幾十年都一直穿著的舊襯衣,都可以看出,周樸元是愛魯侍萍的,但那種愛僅僅存在于年輕時的那個魯侍萍身上,即事實樸園愛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幾年前那個美麗溫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現在他眼前的這個女人。周樸園所期望的是“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實際上它是一個丑陋的、混亂的家庭。妻子繁漪與他感情不和,處處與他針鋒相對,并且與大兒子周萍有私情。二兒子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實際又敬又怕,不愿與他多接觸,周樸園在這個家里,空有家長的尊嚴卻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間的真情。所以當年那個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當他思念的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慌了陣腳,資本家的勢利、狡詐暴露無疑。他認為侍萍會來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舊帳,害怕自己的名譽和財產受到威脅。這樣,一前一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便把他的嘴臉暴露了出來,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
看完書本后,印象最深刻得是繁漪,一個敢愛敢恨的女人, 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勇于追求真愛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瘋,可能這是她最好的下場了。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為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也是因為作者憐惜她,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我重讀《雷雨》,依舊對他二人頗有感觸。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構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沖。
周蘩漪。她瘋了,不斷地有人說她瘋了,周樸園,周萍,讀者,最后她真的瘋了。作為妻子,她背著丈夫偷人;作為繼母,她與兒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銳,她魅惑,她也勇敢。她無視那些所謂的“金科玉律”,沖破道德的枷鎖,違背人倫。是誰迫她如此這般?是那死氣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蠻橫專制的周樸園?是年輕男人的氣息與誘人的愛情?或許,她只不過是生錯了年代。
曹禺與那位寫下“紅樓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許相似,有一個無望的家。終日彌散著鴉片的煙霧的家;有一個廢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宮刑之辱,或許就沒有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想或許也就是這樣一個家造就了一個五四青年,一個戲劇大師,一個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會對女性的性愛壓抑,專制男人對女人的統制,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這個年代造成了一個雷雨式的人物的爆發,其中就有一個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個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兒子周沖不知為何沒有她那動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許是劇中最脫離“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個孩子,有點傻氣的孩子。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嘆于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并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著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于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沖,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于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里,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復復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后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后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茍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初讀《雷雨》是因為高中的語文書上有雷雨的片段,那時候剛剛接觸戲劇就被情節里的人物所吸引了。當我一口氣讀完并合上最后一頁時,仰頭卻發現天上的星星也在對我慘白地笑著,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讀《雷雨》時,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了,而是劇本的思想。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著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周樸園,故事的源頭,作為一個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么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么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后,魯四鳳、周沖、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這個悲劇是因為封建主義家庭的權威不容他人打破,在封建權威的籠罩下,人們如同跌在沼澤里的馬,愈掙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沼澤里。掌權者也失掉了可貴的本真。周樸園生活在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斷層中。年輕時,他曾經試過跳出封建的束縛,追逐自由,真心地對待所愛的侍萍,然而他的懦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背叛了侍萍,飽受摧殘的侍萍便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她沒有權力去愛她所愛,恨她所恨,而是將一切罪責都擔在了自己身上,這既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又是一位對封建權威的臣服者。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后感是:是時代和命運在扭曲的人性中塑造的這一出悲劇。這就是我的雷雨讀書筆記。
如果說,魯迅的《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詩的輝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說是中國話劇創作第一次成熟而優美的收獲。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著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開始是郁悶熾熱熱,烏云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著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系。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懼膽怯,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如果一出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么無論它的劇情沖突多么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復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于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沖,曹禺也細心區分著單純與癡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干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著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銳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復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匯總而后升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位。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注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復雜的關系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并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志。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后,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凄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
近來讀了曹禺的《雷雨》,也許是以我現在這個年齡還不足以了解吧,看完后只覺得一陣戰栗、一陣心酸。寫《雷雨》時,曹禺還只有23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吧,所以才會如此徹底地披露出封建時代中國家庭內里的不堪,才會采用如此極端的結尾,短短一天之內,兩個家庭,八個人里,一下子死了三個,瘋了兩個。該贖罪的死了,可無辜地盼望著美好事物的人,也死了。
一切的源頭,或者說,最該死的那一個,卻健健康康地活著,貫穿了整本書的始末。這樣的情節,恐怕也只有23歲的曹禺,才寫的出了吧。書的最前面,有學者寫的序;最后,有曹禺自己寫的后記。這兩篇小文章里都提到了書中的各個人物,無一例外的,周蘩漪最為他們所傾心。我不明白為什么,在我看來,天真無辜的周沖才最令人感嘆,他向往著美好,但在那樣一個家庭里,他無法去追求美好,他不能像魯大海一樣,有那么激進的精神,他畢竟是周公館的二少爺。他也太天真,他想當然地幻化出一個美麗的、無瑕疵的世界,并認為這世界真實存在著,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最后幻想破滅時,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令人惋惜。其他的人物,例如周萍,幾乎令人愛恨交加。
他犯下了錯誤,他也愿意去改正,可他又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更大的錯誤,在最后認清四鳳是他的妹妹后,他該是恨透了自己吧,那一聲槍響,也許是他贖罪后的嘆息。四鳳,她同她的母親一樣,有著剛烈的性格,這種剛烈又不同于周蘩漪,蘩漪幾乎是病態的,她愛就愛到骨子里,恨,也要恨得徹頭徹尾,不留一絲喘息的機會。四鳳不同,她很年輕,她沒有蘩漪那么瘋狂,最后的死亡,也只好是她的歸宿。看完《雷雨》,不知該做什么評價,只好這樣胡亂評了幾句,抒發一下內心的不安吧!
小學生雷雨讀后感400字篇二
初讀《雷雨》是因為高中的語文書上有雷雨的片段,那時候剛剛接觸戲劇就被情節里的人物所吸引了。當我一口氣讀完并合上最后一頁時,仰頭卻發現天上的星星也在對我慘白地笑著,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讀《雷雨》時,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了,而是劇本的思想。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著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周樸園,故事的源頭,作為一個舊社會的資本家,言行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圖和陰險狡詐。假如當初他沒有拋棄魯侍萍,那魯四鳳、繁漪就不會出現,那么周萍的兩段戀情就不會發生,那么慘劇也不會發生。可這只是個假設,事實上因為他的貪婪,他的無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導致悲劇的發生,但是到了最后,魯四鳳、周沖、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他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
這個悲劇是因為封建主義家庭的權威不容他人打破,在封建權威的籠罩下,人們如同跌在沼澤里的馬,愈掙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沼澤里。掌權者也失掉了可貴的本真。周樸園生活在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斷層中。年輕時,他曾經試過跳出封建的束縛,追逐自由,真心地對待所愛的侍萍,然而他的懦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背叛了侍萍,飽受摧殘的侍萍便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她沒有權力去愛她所愛,恨她所恨,而是將一切罪責都擔在了自己身上,這既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又是一位對封建權威的臣服者。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后感是:是時代和命運在扭曲的人性中塑造的這一出悲劇。這就是我的雷雨讀書筆記。
小學生雷雨讀后感400字篇三
如果說,魯迅的《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詩的輝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說是中國話劇創作第一次成熟而優美的收獲。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著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開始是郁悶熾熱熱,烏云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著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系。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懼膽怯,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如果一出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么無論它的劇情沖突多么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復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于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沖,曹禺也細心區分著單純與癡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干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著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銳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復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匯總而后升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位。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注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復雜的關系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并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志。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后,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凄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
小學生雷雨讀后感400字篇四
我重讀《雷雨》,依舊對他二人頗有感觸。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構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沖。
周蘩漪。她瘋了,不斷地有人說她瘋了,周樸園,周萍,讀者,最后她真的瘋了。作為妻子,她背著丈夫偷人;作為繼母,她與兒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銳,她魅惑,她也勇敢。她無視那些所謂的“金科玉律”,沖破道德的枷鎖,違背人倫。是誰迫她如此這般?是那死氣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蠻橫專制的周樸園?是年輕男人的氣息與誘人的愛情?或許,她只不過是生錯了年代。
曹禺與那位寫下“紅樓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許相似,有一個無望的家。終日彌散著鴉片的煙霧的家;有一個廢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宮刑之辱,或許就沒有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想或許也就是這樣一個家造就了一個五四青年,一個戲劇大師,一個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會對女性的性愛壓抑,專制男人對女人的統制,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這個年代造成了一個雷雨式的人物的爆發,其中就有一個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個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兒子周沖不知為何沒有她那動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許是劇中最脫離“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個孩子,有點傻氣的孩子。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嘆于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并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著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于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沖,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于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里,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復復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后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后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茍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