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
部隊軍營,戰功赫赫。
1948年,24歲的張富清離開陜西漢中洋縣的家,光榮入伍,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的一名戰士。先后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子戰場冒著槍林彈雨,不顧自身安危保家衛國,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他正是時代最可愛的人,可歌可泣,可愛可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3周年,時代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奮勇當前的開拓者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老革命們的流血犧牲,現在是我們這代人奮斗的時刻,每個人都應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做時代弄潮兒。
退役轉業,低調奉獻。
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他克己為國,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張富清首先動員的.,竟是自己的妻子;他輾轉多個崗位,一直默默地做著一顆螺絲釘;他年逾八旬截肢,自己鍛煉用義肢走路,沒給國家添過一份負擔。
他正是時代最需要的人,克己奉公,兢兢業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全體黨員干部要奮勇朝前,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將政策做細、做小、做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今年是改革開放44周年的開局之年,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呼喚更多的改革先鋒、匯聚更多改革力量,接棒繼續跑好偉大復興的接力賽,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學習張富清事跡心得體會,張富清事跡學習感悟。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他是時代最可愛的人,謙遜,務實。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向老英雄張富清學習,立足當下,充滿斗爭精神,永懷愛國情懷,為國家披肝瀝膽,奉獻一切。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2017年底,一個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大個子走進燕剛家,這個人就是邱軍。了解情況后,他多次上門,一面鼓勵燕剛振作起來,參加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一面聯系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等定點幫扶單位,為像燕剛這樣的農村青年找出路。
在他的努力下,2018年4月,華池縣第一期焊工技術培訓班開班。燕剛和華池20余名青年走進課堂,經過3個月的專業培訓,獲得資格認證。有了一技之長的燕剛,在邱軍的推薦下,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在一次次的家訪和電話聯絡中,邱軍漸漸成了燕剛家一員,燕剛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事先給邱軍打電話商量。邱軍也像兄長一樣,時常打電話關心燕剛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38歲的饒曉恩是城壕鎮廟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近些年他幾乎都是在外漂,因懶、因“浪”,日子過得一貧如洗。這兩年,鄉親們發現——饒曉恩變了!他家硬化了院子,住進了新房,務工收入也增加了,還摘掉了“窮帽子”。
饒曉恩的變化,離不開“貴人”邱軍的反復鼓勵和支持。
“年輕人不應該自暴自棄,生活要不斷向前看、向前走”“無奮斗不青春”“要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一次次、一遍遍的鼓勵讓饒曉恩幡然醒悟。
2017年6月,經邱軍介紹,接受了培訓的饒曉恩找到一份月薪4500元的工作,成了“有薪”一族,饒曉恩從里到外也變得精神起來。
不只燕剛、饒曉恩,在邱軍的多方協調爭取下,多種“訂單式”技能培訓在華池及周邊縣展開,先后有千余名貧困農村青年參加培訓,掌握了“看家本領”。
扶上馬,送一程。開展培訓之余,邱軍銜接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及所屬企業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面向華池縣、環縣開展招聘,優先錄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別是未脫貧的貧困戶。先后有175名大學生、23名貧困農村青年在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所屬企業穩定就業。
在邱軍的努力下,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所屬東華公司還與華池縣建筑企業簽訂了2個幫扶項目,以“央企+民企+貧困戶”的形式,秉持“就近、集中”原則,帶動勞動力就近輸轉,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貧困群眾的就業渠道。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她是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師德標兵。2020年10月,云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號召全省黨員向她學習。
張桂梅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系困難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著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傳說傳說傳說,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她是一個瘦弱且慘淡的女人,沒有詩和遠方的追求,只有咬緊牙關的堅持;她是一名普通且神奇的老師,拼盡全力改變了成千名女孩的命運;她是一名平凡又偉大的共產黨員,用生命踐行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她是這個時代的楷模——張桂梅。
三寸粉筆系深山,燭光千里耀云嶺。為了堅守那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拖著已經患有20多種疾病的身體駐扎在深山執教20年載,已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她節衣縮食的幫助學生,在中國貧瘠的大山里建立了第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高。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不忘初心,用一言一行,用心血和汗水,堅定守護著自己的信仰,踐行著自己忠心向黨的誓言。張桂梅曾今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桂梅同志這樣說,也這樣做,從未動搖過,用實際行動踐行忠黨愛國、一心為民的崇高理想。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們身邊,也有一群人,踐行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們也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堅守初心,無私奉獻。在我剛參加工作時,我在文山州廣南縣的一個鄉鎮小學任教,在這里我認識了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5年,被稱為麻風村的“啟明星”,被叫為“老師大爹”的——農加貴老師,由于家庭貧困,讀到高二時不得不輟學在家,在叔叔百般勸說下,農加貴承受著家人的反對、冒著失去戀人的風險,還擔心著自己會被疾病傳染,帶著恐懼心理的來到了麻風村小學任教,這讓當地的村民看到了希望。1986年9月“麻風村”小學正式開學上課他成為“麻風村”小學的第一任老師,為了那批12個大小不一的孩子讀書上學、文化啟蒙,喝醫藥酒精“預防”,手把手教他們寫字;當看著曾經人們避而遠之的“麻風村”孩子一個個走出大山,一個接一個步入多少人羨慕的大學,我想這才是教育的意義。這樣的教育是喚醒,是點燃,是啟發,是心靈的膠著,是靈魂的碰撞。
上學期我有幸能回到新文小學工作,在這里我遇見了挺著大肚子,站到孕晚期的老師;遇到了被病痛折磨著任仍然擔任著數學教學的孔光榮老師,他雖然忍受著病魔的煎熬,卻從不因身體不適而推脫工作;在這里我遇到的同事無論年齡多大,身體怎樣,心情如何,只要站上講臺,他們永遠眼里有光,充滿力量!
一個人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則是這個民族的幸運,如果說華坪山區的那些孩子遇到張老師是他們的幸運,那么我想說我們的民族有這么多沿著張桂梅老師的足跡而前行的老師,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我們光榮的人民教師,愿意延續張桂梅教師的星火,將紅梅精神內化為心外化為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繼續譜寫新時代人民教師的無疆大愛!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莘莘學子,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流,卻覺得幸福。”冰心老師的這一段話闡釋關于一個教師愛與責任的真諦!這正是對張桂梅老師的寫照,她這一生都在為貧困孩子的教育奔波操勞,為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教育是植根于愛與責任,愛與責任是教育的源泉。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是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持不懈?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體現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轉眼間,七年的教學時光隨著學生的成長從身邊流逝。2014年,對于剛畢業的我來說,很榮幸成為了一名教師。出于領導的信任與支持,讓我承擔了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至今,我都忘不了我上的第一節課。我揣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一雙雙好奇的眼睛里出現。從此,一方神圣的講臺,把我引向多彩的教師生涯,引向無窮智慧的未來。我的第一聲“上課”,學生的第一聲“老師好”,便成了我生命中最難忘的記憶。在這七年多時間里,我自身也成長了許多。我漸漸意識到,我的成長是孩子們教會我的,是他們教會我,成長是需要愛的。孩子們也需要老師的愛,這份愛就是老師對孩子們的理解、關懷、尊重和責任。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感動著我們每個人,她是我們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宏大出自平凡,我應當向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欣賞孩子、信任孩子、鼓舞孩子。
左手攜愛,右手扛起責任,用最蓬勃的氣勢將我們的孩子高高舉起,托起他們挺拔的脊梁,在人生的云梯上奮力攀爬,未來的路更高、更遠、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