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一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時間如白駒過隙,朱顏辭鏡。又是一年清明時,一首余光中的《鄉愁》,道出了萬千游子的綿長相關之思。
他們或是踏上象牙塔中的學子,寄予了父母的期盼;他們或是祖國邊疆的官兵,保衛中華大地領土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們或是像我一樣的中國鐵建人,堅持施工生產一線,擔負繪畫祖國藍圖的使命……種.種原因,他們不能歸家掃墓祭祖,但是他們都有一顆熱切的心,把這種思念轉化了精神力量。他們或是努力學習,感恩父母,回報社會;他們或是刻苦訓練,為祖國繁榮昌盛,奉獻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他們或是不知疲憊,兢兢業業,建造一個又一個精品工程。
在我的印象中,清明是一個安靜清冽的節日,沒有除夕萬家燈火的繁鬧,沒有元宵煙花爆竹的狂歡,更沒有情人節花前月下的浪漫。對我而言,它是思念的符號,它是情愫的沉淀,它是一種憑吊和懷念的形式,讓我們在充滿浮躁的人生中沉靜下來。
遠方有琴,愀然空靈,聲聲催天雨。身在江西于都贛龍鐵路1標工地,不能回到家鄉,涓涓心事只能說給自己聽。爺爺奶奶的音容笑貌一一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清晰如昨,往事也歷歷浮現。多想沿著那條小路,走到爺爺奶奶墳前,去將雜草清除,然后虔誠地給他們上香,點燭,燒冥錢,灑思淚。煙雨迷蒙,青煙氤氳繚繞,我給他們敬茶酌酒。默念:泉下勿念,家人安好……
清明,雨絲在空中斜斜地密織著,模糊了天地,也模糊了我們的眼。在經濟與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國傳統節日觀念卻日漸淡薄、節日風俗日漸淡化。席卷大地的功利與浮躁之風甚至造成了傳統節日的商業化,世俗化。有時候我們需要追根溯源,拂去心靈上功利和世俗的塵埃,讓自己看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到現在,它是我們中國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蘊含著我們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與文化,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都有的血脈親情。無論是家族前輩還是已逝先烈,都是我們的根。時刻銘記孝文化并懷有對先祖的尊崇,才能牢牢抓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
祭奠先人,感恩父母,認土歸宗。清明將至未至,但雨已經浸潤我的心田……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灰朦朦的天空飄來綿綿細雨,灑下縷縷哀絲,讓遠在他鄉的我不禁離愁別緒,想起了埋藏在心底深處最寄思的那個人——我的爺爺。
____年7月最熱的時候,爺爺因腦中風而去世,享年80歲。走時老伴、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女都在身邊,猶記當時奶奶要我們孫兒幾個大聲喊爺爺,說爺爺聽到了就會舍不得走了,我和弟弟、妹妹幾個用力的一遍接一遍的喊,喊到嗓子喉嚨嘶啞,也不愿歇一下,生怕一停下來爺爺就會離開。當時爺爺早已話不能出,眼不能睜,但他雙手一直微微向我們喊的方向伸,最后,爺爺在父親懷里安詳的走了,眼角流下一行淚,現想,爺爺當天應該是不愿意走的,家人團聚,生活越來越好,他怎么會舍得一個人去那邊。
爺爺是個孤兒,農歷1929年7月生,十歲的時候被養父母收養,能識得幾個大字,25歲的時候被招進化工廠做搬運工,30歲才成家。在村子里,爺爺是外姓人,沒有哪家姑娘愿意嫁給爺爺,是后來托人說了好幾次才說著奶奶與他成親的。奶奶比爺爺小16歲,與爺爺婚后育父親、姑姑、叔叔3人,全家人就靠著爺爺一個月10塊錢的工資維持生計,就在當時那樣以解決溫飽為首要問題的__時期,爺爺硬是讓爸爸和叔叔都上完了高中。
爺爺一生清苦,忙碌了一輩子。我父親剛出生那會兒,爺爺的父親母親相繼因病去世,奶奶身體不好又要帶小孩,家里的農活只能等爺爺回來干,每年從春的播種、夏的耕作到秋的收割、冬的修葺都是爺爺一個人干。爺爺還愛拾掇,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喜歡在家“折騰”,聽奶奶說,當時在村里,爺爺是第一個用竹子把屋子圍成小四合院的,爺爺還在院里開了口水塘,養了魚,喂了雞,院子四周不僅種了栗子、枇杷、李子、橘子等果樹,還種了奶奶最愛的山茶花,每到碩果飄香的季節,爺爺總會摘些好的送給村里的老人嘗嘗。爺爺很勤儉,東西放壞了也舍不得丟,家里發臭了的魚都是爺爺偷偷吃掉的,爺爺舍不得坐車,到哪里去都是走路,每次去集市趕集,爺爺都是讓奶奶搭車,自己則省下那5毛錢,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直到后來家里生活寬裕些了,爺爺還是習慣了要走路。
我對爺爺的記憶停留在上初二的時候,那時爺爺已經73歲,父親母親要南下打工,只好把我和弟弟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照看,剛開始去的時候,兄妹倆還是有些抵觸心理,總鬧情緒,但爺爺卻對我們頗為細心,他帶我們體驗鄉村生活的無盡樂趣,春天上山采茶包,夏天下河捉魚蝦,秋天田野扎稻草人,冬天地窖里烤紅薯……還記得,爺爺那時特別疼愛我,夏天蚊子特別多的時候,我在一旁寫作業,爺爺就幫我用蒲扇趕蚊子,冬天特別冷的時候,就用竹子編成小爐子,把燒好的木炭放到里面,讓我暖手;只要奶奶喂的雞下蛋了,就偷偷的藏起來煮熟了給我帶到學校去吃;爺爺知道我喜歡吃魚,就把魚熏干儲存好掛在梁上等我回來吃。后來,我上高中了,一個星期才回去一次,每到村口,爺爺都會在那等我,然后慢慢的從口袋里掏出用幾層布包裹著的剛煮熟的雞蛋,那時候我才真正感覺到爺爺已經老了,他的身軀也有些彎了……
念大三的時候,爺爺因腦中風而過世,走時他已經想不起來我是誰了。多年以后,爺爺來到我的夢里,我看見他坐在院里的栗子樹下乘涼,安然自若,隱約聽到他對我說:“他在那邊過得很好……”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三
老師們,同學們:
此時此刻,我們莊嚴肅穆地站在國旗下,是否想到這面代表著共和國的五星紅旗,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灑盡熱血、獻出生命染紅的呢?
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同學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成棟梁的機會。大家要通過廣泛地了解先烈們的感人事跡,來體會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對小學生來說,你們現在可以做到的、必須做到的就是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使我們上實附小的學生都有文明行為,健康成長。
同學們,看你們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多么優越,可是不少學生因為條件太好了,而不愛學習,整天只知道玩。有的同學不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沒有強壯的身體,長大了怎樣報孝國家;
有的同學一有空就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眼使近視了,也染上了不良習氣;
有的同學現在不愛學習。這樣下去,當他們長大以后,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沒有愛的能力啊,到那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只有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小事做起,好好規范自己的行為,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將來才有能力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學們,英雄的先烈們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昨天已經過去,今天,是大家實現先烈遺志,報答父母,為校爭光的時候了!讓我們銘記英雄先烈,人人爭做家長放心、老師滿意、社會稱贊的好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偉大的先輩,無愧于祖國的未來。
最后讓我們一起高呼口號:爭做四好少年全體同學一起宣誓:
1、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
2、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
3、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
4、爭當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四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記清明可到家”。——題記
徒步走在荒涼的街道上,遙望四周,廖無人煙。怕也是因為這清明緣由吧,我自嘲的望著天地。
看著這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當真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終于我看到了些許人煙,她們齊齊奔向祭祖之路。踏青山,拜青冢。我不禁跟上她們的步伐。
終,我走到了一片白樺樹林。此時此刻,一股溫熱的暖流流淌在臉頰。
是啊,這便是他最后的棲身之所啊,這是我親愛的母親啊。我跪在地上已泣不成聲。微風緩緩佛過我的臉頰,仿佛是想擦去我的淚水。這白樺林還是白樺林只是少了一位白發婦人倚在這罷了。
我慢慢向前挪動,摸索著母親的`墓碑。“娘,我回來看您了”。只可惜她再也聽不到了。這是她最愛的白樺林,她最愛的孩子啊!雖未能對著白色的蠟,燒堆蠟黃色的紙,放匹響亮的鞭炮。我則只能在此向著您的墳頭深情拜別。
微風吹起片片樹葉,卷起絲縷灰燼,伴著裊裊炊煙,直上云霄。
“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城市和鄉村,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的一切他者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成就了我。”那些過去的再美好也終究是過去,是回憶。此時,春光正絢爛,負出清明的承重。
這天地廣闊無垠,人生何其渺小。看世間花開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泣且喜。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五
依然還記得,每一天清晨,小區里,就有老人傳唱著那永不磨滅的歌,唱的是那個年代的歌,那個年代的活力,是那段似乎快被人們遺忘的歌詞。當那老一代的歌曲重新奏響時,我能感受到那是老一輩革命者用心用血寫出來的歌,那是他們在青春的日子里,記載的故事。
霧蒙蒙的天,飄然而來的一段柔美的前奏剪破了這虛緲的紗。一位老人,額頭上滿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一雙安靜卻不退當年熱情的眼睛。他,身著一身樸素的衣裳,陶醉在音樂的懷抱里。手微微抬起,朝著天空。歌聲飛揚在天空下。回憶著他所走過的革命路程,他沉醉了,沉醉在回憶里,將回憶里的故事,傾吐于藍色天空下,與藍天白云共同分享.....
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保衛家鄉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一句句充滿活力的歌詞,響徹小區,讓早起的我,精神百倍,干勁十足。
啊,飛揚的紅歌,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代人。
我們聽著這些紅歌,讀著這些革命故事,回憶起了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滿腔熱血的時代。
我們仿佛在這些紅歌里看到了老一輩的熱情和堅持。我們仿佛在這些紅歌里聽到了老一輩人對我們的期望和叮嚀。他們想讓我們進取地應對生活,他們想讓我們發揚他們不怕苦的精神,他們想讓我們充滿熱情.他們的期望,全寫在了紅歌里,他們的那份熱望,經過紅歌傳遞給了我們。
紅歌,這是老一輩的人們,用心譜寫的旋律。如果你遺忘了,請翻開那些塵封的故事和飛揚的紅歌,記住它們。因為它們能夠催你上進,它們能夠拉你走出沉淪,它們讓你從陰晦走向光明,它們讓你走出絕境.這是一些能讓我們發奮的歌曲。它洗滌著人們的靈魂,讓我們回到那個年代,那個奮進的年代。那艱苦的歲月就像黑夜,期望卻照亮了我們的心靈。夜半三更喲,盼天明羅。寒冬臘月喲紅歌,讓我們在黑夜里尋找黎明,去迎來初升的太陽,與那神圣的光芒!
紅歌、革命故事這些讓人永遠銘記的經典,停留在我們內心最深處。它們飛揚在空中,像我們的五星紅旗,始終高高地飄揚在藍天下。
不朽的革命精神、革命紅歌、革命故事,那些永存的經典,將永遠指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向未來的路前進!前進!!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六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瞻仰××革命烈士墓。
感謝上級領導安排,使我有機會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讓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凈化。
面對著英雄的墓碑,我心情激動,思緒萬千。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五十年前的一副場景:一群新四軍戰士,被無數的受蒙騙的群眾圍追堵截,他們為了不傷害無辜群眾,始終不放槍不還手,而是耐心的做群眾工作,直至全部壯烈犧牲。他們嚴守革命紀律,愛護人民群眾,甘于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永垂不朽,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革命先烈們,你們安息吧,明年我們再來,從你們身上我們將汲取無窮的精神和力量。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七
在我記憶里,有很多事情讓我難忘,可是電視劇《亮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亮劍》講述的是我軍李云龍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從他任八路軍某獨立團團長率部隊在晉西北英雄抗擊日寇開始,一向到他1955年受銜為止,作為一部戰爭史詩和傳奇色彩融會貫通的一部軍事題材作品。
《亮劍》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斗智與斗勇交相輝映。“當然不能退縮,要不你憑什么當劍客這就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你就別當劍客。”從這句話中,很容易看出是對英雄的評價標準,其實是相當傳統的:血性、講義氣、豪爽。
《亮劍》是一個縮影,它濃縮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中國解放初期的所有事件。
說實話,我對戰爭的事情不是很感興趣,可是看了《亮劍》以后(雖然沒有全部看完),卻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對我的觸動也很大。我問爸爸很多關于戰爭的事情,我也所以明白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發生了許多事情,讓我感動的是,為了新中國勝利,很多勇士犧牲了。我也深深地明白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亮劍》成為了我的記憶,更成為了我的紅色記憶。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八
清明前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沉寂了一冬的梨園突然就生動了起來。前兩天還是將將躍上枝頭的含苞待放,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一朵朵欺霜賽雪的梨花就已悄然綻放,帶給忙碌著的人們一份小小的驚喜。
在一個雨后的清晨,特意起了一個大早,呼吸著泥土特有的樸實味道,來到項目部附近的梨園,想在第一時間來感受、親近這樣“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客桃李占年華”的清雅。剛剛走近梨園,仍帶有絲絲涼意的春風就攜著一抹若有若無的淡淡馨香撲面而來,可若是細細去尋,卻只覺無蹤,也是,只有這樣“香非在蕊,香非在萼”的骨中清韻才配得上充滿著靈氣的冰肌玉顏吧,若是如牡丹、玫瑰一般的馥郁芬芳,豈不俗了?
穿過虬勁的枝椏,仰著面,去感受那一份令人感動的美好。枝頭上,一簇簇一叢叢,白如凝脂的花瓣嬌嫩欲滴,粉紅的花蕊點綴其間,卻又于清雅中添了點點的嫵媚,讓我不禁屏住了呼吸,只怕吹落那落入凡間的精靈,更不忍觸碰,只因沒有蜜蜂、蝴蝶那般的輕盈。順著小徑緩緩走入梨園的深處,突然有一陣恍惚,竟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處,整日中忙忙碌碌、是是非非,卻不知這世間還有這么一方純凈靜謐的讓人無法產生任何雜念的天地,這已非凡境?還是,這才是真正的人間?
仿佛有一種聲音在召喚,不禁往更深處踱去,這里的花枝越發的稠密,樹干也更顯剛勁粗駁,是樹齡更老的緣故吧,據說這里的梨樹有的甚至已歷經了百年,百年的滄桑與三天后就會凋落的柔美,剛與柔、黑與白,卻是如此奇異的和諧。一陣輕風徐來,只覺幾滴涼沁沁的水滴正落在臉上,是昨夜的雨滴抑或是清晨時的露水?古人掃梅花上的雪水烹茶,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留下段段佳話,被贊風雅絕倫,要我說,若有一黛玉、妙玉那般的絕代佳人持一銀壺在清晨踏露而來,取這梨花花瓣、花蕊中的雨露,烹一壺早春的新茶,這“春”之滋味已盡在其中,那又該是何等的香韻尤絕……
一輪旭日已高懸在清朗的天空,從如畫的美景中走出,回到項目部,該開始一天的忙碌的工作了。身為一名鐵建員工,雖然“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工作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與舒適安逸無緣,常年遠離家鄉與親人也讓我們的心永遠有一份扯不斷的牽掛。但我們的人生中,錯過了一些,不是也得到了一些嗎?也許錯過了家鄉三月的水秀山清眉遠長,錯過了漫山遍野姹紫嫣紅的杜鵑花,但皖北梨花的清靈姿態卻養眼又養心;也許錯過了家鄉鮮嫩清香的春筍,但在酥梨豐收的季節嘗一只剛從樹上摘下的水靈靈的梨子,潤喉也潤心;錯過了寶貝兒子的第一次幼兒園表演,也無法分享他成長中的每一次歡笑與眼淚,但一條條高速鐵路、公路我們的腳下一米一米的向前延伸、一座座大橋在我們的手中飛架南北,在“見證奇跡的時刻”那種小小的成就感也會讓你有一份簡單的幸福吧。
等到明年,再到梨花開時,我們的高速路就可以載著更多尋訪春天的人來到這里,去欣賞去感動……
很多年后,再到梨花開時,也許我們會坐在快速駛過的汽車上,看著窗外蓬勃滋潤的一片片繁花怒放,記起曾經在這里的時光,記起那些堅持、喜悅、委屈,那些汗水、淚水、微笑……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九
大家好!
又是一年清明時。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斗中遠去,我們全校師生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來到了烈士墓前緬懷革命先烈。看著眼前的烈士紀念碑,聽著烈士的感人故事,我心潮起伏,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的心酸了,我的眼睛濕潤了,“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后英靈”。歷史的長河記載了多少英雄的事跡,有多少英雄為了保家衛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多少革命烈士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惜自己的生命為我們開拓了一片廣闊的天空,讓我們無憂無慮地自由飛翔。而他們卻在這里靜靜地躺了下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烈士們做出了不平凡的壯舉。我們歌頌他們,他們的大無畏精神鋪造了我們這一代的光輝前程;
我們緬懷他們,他們的堅定信念,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中華兒女。革命先烈為我們踏出了一條光明大道,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報答祖國媽媽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嗎?
如今,我們作為跨世紀的一代新人,面對未來,祖國的前途無限光明燦爛,我們更應該具有愛國之情、樹立報國之心;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今天在這里,面對一座座矗立著的豐碑,我們怎會不肅然起敬?他們是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驕傲、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崇敬和愛戴!烈士的英名和業績,將與江河共在、與日月同輝!
先烈們,請安息吧!雖然你們離開了我們,但蒼天在上,英魂永存。我們不會忘記先烈,我們不會忘記歷史!我們要繼承先烈的革命傳統,發揚前輩愛國精神,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為我們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祖國美好的明天!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十
同學們,老師們:上午好!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民族的文化,清明節和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的節日已被定為我國的法定節日。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總是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目的是在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一所學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著革命先輩。
有的同學說:什么是愛國主義啊?對小學生來說,愛國主義就是愛家庭、愛學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就是同學們的文明行為,文明學習,文明成長。
愛國主義要有愛的能力,能力來自今天的自覺規范、修養,來自刻苦努力的學習。有的同學不能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有的同學今天不愛學習,不好好學習;這樣下去,當我們長大以后,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有沒有愛的能力啊!只有今天好好規范自己的行為,刻苦地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孝敬父母、報孝祖國。
今天,我們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與優越的學習環境。園林般的校園,寬敞而明亮的教室,還有那循循善誘,無私奉獻的老師……讓我們煥發昂揚的斗志,為祖國的明天更加繁榮美好而刻苦努力吧!
清明節祭拜先祖講話稿篇十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來臨之際,總是伴隨著淅瀝瀝的春雨,天空灰蒙蒙的一片,仿佛上天在這個時刻也在沉思。此刻,總能掀起許多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總能勾起許多人對往事的追溯和懷念,總能升華許多人心靈的惆悵和感嘆。
宋代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許多人終日為金錢而煩惱。但“金錢”是永遠沒有止境。在欲望的驅使下,絞盡腦汁,爭得頭破血流,過一輩子的煩惱生活,真是得不償失。倒不如清貧一點,簡單一些,快樂一生,更有價值。人是感性動物,不是只懂得造錢工具。有錢沒情感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沒錢只講情感的人,生活不下去。因此,我們要在利與情之間把握好人生的尺度,在得失之間權衡利弊,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發揚光大。
古語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祭拜先祖亦是含了這么一層含量的。當許多人懷揣一顆虔誠的心,向長眠的親人、友人,頂禮膜拜之時。當許多人鏟一鍬黃土,覆一層哀思;栽一棵新枝,植一腔緬懷之時。你的心是否得到洗禮?你是否從他的故事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一堆青冢一部書,一塊墓碑一故事。曾經的擁有和離棄,翩然遠遁;曾經的富貴與卑微,煙消云散。當許多人直面人生的盡頭之時,新愁與舊愛,陡顯幾分蒼白,紅塵中的欲望和貪戀,瞬間被擊成碎。逝者已去,生者祭奠。然而紅塵中的人們,又有誰能看破紅塵:為權困、為錢困、為親困、為情困。“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清明,有多少人能清?有多少人能明?又有多少人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物洗則潔,心洗則清”。清明時節伴隨著翩翩細雨,往往正是洗心之時。心為何物、心居何處、心欲何為?人生似船,心則為舵。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對功名利祿看淡、看清,需要對風花雪月之事正確對待。世間諸事,事事源于心。但是,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受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和物質利益、金錢、名利思想的誘惑因素的影響,許多人的心靈會沾上污泥濁水,進而發生病變,走上邪路。許多“老虎”“蒼蠅”的腐敗,許多家庭的破裂、許多親朋好友的反目,不正是“不清明”的寫照嗎?誰都知道名利、戀色、貪欲都是害人害己之源,但誰又不是趨之若狂呢?心病還需心藥醫。清明節洗心,是一劑良方。洗心明理,歷久彌新,長洗不疲。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擦亮心境,點亮心燈,靈魂清澄,心明眼亮,才能清明,才能讓心靈站立。“行源于心,力源于志。”人心者,人心之美,人間至美就在于讓心清明。清明要清心、要靜心、要交心、要凈心、要善心、要赤心、要忠心、要公心、要廉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心。清明是一種胸懷、一種底氣、一種人格、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