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10分鐘篇一
1、積累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辨析文中出現的常用詞語。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及今天的借鑒意義。
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出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賢明,二看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板書:標題;附帶簡單介紹劉向及《戰國策》的文字常識)
二、檢查預習
1、為正音。
2、為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正音:(幻燈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間進(jiàn)期年(jī)
三、學生朗讀全文,糾正斷句錯誤的地方,如“今齊地方千里”
四、重點詞語釋義(幻燈片)
修八尺有余
熟視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見威王
臣誠知不如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
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聞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完成常用文言詞語
“質”“及”“甚”“少”“異”“為”的辨析。
六、再讀全文
七、品味賞析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于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鄒忌的,有何不同?為什么?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5、諷諫的結果如何?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稍加點拔即可。
附板書:
鄒忌 齊王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內
家事──類比──國事
八、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1、發放臧克家的《納諫與止謗》這篇讀后感,學生快速閱讀之后,引發學生討論:鄒忌與齊威王的故事千載而下令人景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請同學們想想,我們今天的干部對上級領導如果都像鄒忌那樣,委婉諷諫,我們的群眾都像鄒忌那樣對自己的上司,對自己尊敬的長者,對自己的同事、親朋好友提出批評意見,你是贊成還是反對?你認為這是社會進步還是倒退?
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學生討論,教師加以引導啟發。
2、請同學們思考,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的從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觀點。
如:“良藥爽口更利于行”“貴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評”“不能由已之好惡左右作出正確的判斷”“要講真話”“講真話難。
九、奇異的“三”構
本文的結構層次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是三層;上、中、下賞賜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層;鄒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層;鄒忌的思想轉變也是三層:自以為不如、有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諷諫、齊王納諫、諸侯入朝。
十、發放課后練習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10分鐘篇二
知識目標:
1.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美育目標: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鄒忌舉重若輕的心智美,齊王從諫如流的胸襟美)。
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識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一篇比較淺易的文言文,要求學生用自學、答疑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對這篇自讀課的學習。
教學難點:學生對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會和運用。可通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一課時
1.本文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設喻論證的,文中鄒忌巧妙設喻,以私事比國事,從生活小事推及國家大事,由近及遠,又小及大,講述道理,表明見解,娓娓動聽。教師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諷諫”的好處。
2.本文結構層次別致,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相比的手法,如:三問、三答、三比、三賞等,學習時利用本文結構上的這一特點來指導學生背誦。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一些名言警句流傳千古,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有這樣兩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們知道這“良藥”確實“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讓忠言不必逆耳呢?戰國時就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鄒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鄒忌和齊威王之間的故事,來了解這兩個人物,從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意。
(四)學生再讀課文,并結合問題在文中找出答案。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啟發?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弊”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
板書以下內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果
強國——“朝于齊”
(五)分析人物形象。(結合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
2.鄒忌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子、妾、客,是不是很無聊?為什么?
3.鄒忌的“三思”使他從迷惑中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反映了鄒忌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4.鄒忌向齊王進諫時,為什么先要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說起?表現出鄒忌的什么本領?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b.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進諫后,寫齊王的反應只有——王曰:“善”。乃下令“……”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雖欲言,無可進者”與齊王有什么關系?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指導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齊威王: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歸納:鄒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足智多謀、嫻于辭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謀士;
齊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六)引導學生提出“設喻”和“類比推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點撥:1.“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是設置,“喻”是比方。
“設喻”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設置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說明一個二者共同蘊涵的道理。這里的甲、乙兩事物既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不同類的。毛澤東曾在1945年七大致閉幕詞時,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比方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說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2.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喻說理的?
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那私事去比國事,說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蒙,所以不能輕言信奉承話的道理。
3.提問:鄒忌用設喻說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國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邏輯角度講,他運用的是哪一種推理?
(類比推理——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論越可靠。
(七)總結擴展:
a.總結。
這篇課文記敘了鄒忌以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表現了鄒忌高超的諷諫藝術。
b.擴展
討論:鄒忌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八)布置作業。
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寫一個續集。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10分鐘篇三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了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自學定向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贊賞,就拜他為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后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后復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么關系)?
提示: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系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妻→私:偏愛贊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蒙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于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余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于今有何積極意義?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于《占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實驗中學柴紅森)
教案點評: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語言較淺顯,可使學生讀讀、議議、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課前教師曾讓幾個學生粗讀課文,通過了解,學生對本文意思能夠基本了解,只有個別字詞難以確定其意義和用法,而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均未及考慮。據此,自學指導的重點可定為對文章的思想意義和說理方法的引導上,兼及重點字句的疏通。
同時,本文篇幅不長而語美理嚴,可通過多次朗讀,體會本文設喻的說理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10分鐘篇四
[設計意圖]
中學古文教學,以往的程式為介紹作者、背景、解題、翻譯、串講、歸納段意、總結中心等。本設計試圖從引導學生領悟前人結構文章的妙處入手,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探究,舉一反三,學會汲取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
[設計提要]
這篇教學設計為提要式,由三方面組成:1.《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下簡稱《鄒》文)的整齊美;2.《鄒》文的參差美;3.《鄒》文的哲理美。
[說明] [所據版本: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一冊]
《鄒》文字淺顯,高中學生自己能夠讀懂,所以在指導學生自讀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釋之后,即可進入下面的導讀。
[設計實施]
一、《鄒》文的整齊美
[引導]鄒忌是齊國的美男子,文章寫他以比美設喻,巧妙諷諫,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寫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齊美,即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注意從頭到尾,先后出現了幾個“三”?
[討論明確]
1、鄒忌有三問: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6、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三變”之后,達到了內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從而出現了“四國朝齊”的“國際”局面。
[點撥]也許是無意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個故事組成了“三疊排比”的奇特結構,敘事如江水東下,十分暢達,并且前后呼應,上下關照,使文章具有一線貫穿、曉暢淋漓的特點。這樣的結構,不僅使文章從全文看來有一種整齊的美,而且使其內在韻律有一種進行曲般的節奏美。這樣寫,看來有些過于理想化,但仔細斟酌,卻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
二、《鄒》文的參差美
[引導]《鄒忌諷齊王納諫》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別;若有,說出原因。
[明確]1、“三問”:鄒忌問其妻,自稱“我”,用較隨便的口語化的自稱;問其妾,自稱“吾”,用較莊重的書面語化的自稱,端著架子;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還是端著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鄒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與徐公比較)?”從文章開頭描寫看,鄒忌稱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再穿上華貴的官服,更顯得風度瀟灑、氣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為這樣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驕傲,再加上是結發夫妻,恩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較低(從“妾”字構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著學說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雖只比其妻少了三個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對鄒忌不如妻那樣發自內心的贊美。接下來,面對在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其客說:“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討好主人的話,語氣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這三問三答,雖然未寫一個字的個人心理、神態,但每一處問答,每一個人的表情乃至內心世界,都能使讀者描摹出來,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們再來看“三比”。從第二節開始,鄒忌以他策士善辯的風格,首先向齊王說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連串地說出他的妻、妾、客分別“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說他“美于徐公”的事。這里的每一句話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個層次的意思,這一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內容。這樣寫,既避免了重復,又使行文顯得參差變化而且簡潔明快。正當齊王充滿興趣地聽他講“比美”故事的時候,鄒忌適時切入主題,以家事比國事,一一比照對應,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齊王身邊種種易受弊的情況,并得出推論:“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嚴重啦!”鄒忌雄辯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諷喻,使齊王如夢初醒,立時了解到了政治積弊之所在,從而痛下決心,懸賞納諫,廣開言路,進行改革,這才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齊國逐漸跨入了戰國七雄的行列。
[點撥]《鄒》文既有相對整齊的結構美,又有錯綜變化的參差美;在這變化錯綜之中,又從人物語言的角度,十分恰當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態,確實起到了言簡意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國古代文學簡練典雅的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三、《鄒》文的哲理美
[引導]通過鄒忌比美、設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也來個“三”)。
[討論明確]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鄒忌這樣,幽默風趣、娓娓到來、順理成章地使國君納諫除蔽,從而達到使國家政治清明、繁榮昌盛的目的,豈不美哉!2、作為領導者,也應樂于納諫。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古往今來那些胸懷寬闊、雄才大略的領導者的優秀品質,齊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沒有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百姓的安危禍福著想的胸懷,不但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就連順耳的勸諫也難說聽得進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為普通人,也應有自知之明。鄒忌之所以“三問”,徐公來了之后又“窺鏡而自視”,終于發現自己“弗如遠甚”,可見鄒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約而同地捧他,也沒把他捧暈乎。所以,才能“暮寢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們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當:“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從本文中歸納出的)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導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導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附:板書
問、答、思 整齊 善于進諫
三 參差 樂于納諫 “三”
比、賞、變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訓練設計
(一)選擇題,指出下列各組中,與例句加點字意義相同的項:
1、鄒忌修八尺有余
a.外結好孫權,內修政 b.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主
2、朝服衣冠,窺鏡
a.一朝而滅,莫之哀也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
b.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二)判斷題,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a.“門庭若市”的“庭”與“拜送書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個字。
b.“納諫除蔽”的“蔽”不是“興利除弊”的“弊”。
c. “暮寢而思之”的“寢”,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樣,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覺。
d.“地方”在本文中是兩個詞,“地”指領域、領土;“方”是周圍或縱橫,修飾后面的“千里”。
(三)背誦題(生源好的班級,當堂背誦)
1、先用半分鐘時間,背誦第四節。
2、用三分鐘時間,背第二、三節(男生背第三節,女生背第二節,競賽)[建議:參照并利用本文板書設計 ]
3、用八分鐘左右時間,全體背誦第一節[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讀,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對話式情境(老師可充當解說)最后全體背誦]。
4、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或抽查背誦全文。
(四)閱讀題(課外閱讀,也可放在當堂,寫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閱讀下文,思考一下,這篇文章跟《鄒》文相比,主題有什么區別?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打獵用的兇猛的鳥),買一鳧(野鴨子)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于地;又再擲,又投于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鶻,可以獵兔耳,乃鴨也?”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運用擬人手法,說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長,才能人盡其才)
(五)作文題。任選一,課下完成:
1、善諫與納諫 2.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附:客觀題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10分鐘篇五
話說戰國時期諸侯林立,爾虞我詐,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間, 因勢據時為國君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鄒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九課《鄒忌諷齊王納諫》。
1:大聲朗讀課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詞,句。大家給老師推薦一位嗓門較大的同學,請他為我們讀一下課文,(同學推薦,朗讀課文)
讀得不錯,聲音洪亮,語句流暢,看來是有備而來,但在某些字的讀音上還稍欠準確,其他同學能否幫他更正?(謗,bang讀第四聲;燕,yan讀第一聲)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幾組需要特別注意的字,詞,句的練習,檢驗一下自己課前預習得怎么樣(預習2):
朝服衣冠,窺鏡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見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謗譏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_______________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_______________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_______________
上述這樣同一個字根據不同的情況,其解釋不同,通常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一詞多義現象。)
翻譯以下各句,特別注意黑體的詞與劃線處的譯法。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一詞在《廉》中已經學過,溫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7.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相信通過預習,我們對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體會,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4
人一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發言。(2位同學進行了闡述)
剛才我們的同學各抒己見,有理有據,談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時間關系,還有一些沒有機會發言的同學,我們課后還有時間。一篇好的文章,能給人一多方面的啟示與感受,那么,老師有一個問題,提出來與大家商討:本書的編者將這篇文章放在第二單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樣也沒作為課外讀物,我想并不是很隨意的,你們同意嗎?(深思片刻后點頭)
好,那么你們想想編者究竟要讓我們從這篇文章中學會什么?(互相討論,在座位上發言,大部分同學都能在短時間內得出答案,讓我們學會品味語言)
非常正確,把書翻到單元主旨(打幻燈):
品味語言,除了要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外,還要重
視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語言的使用單位,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進而理解篇章的含義。
品味句子,對于看似平常但含義豐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細
心體會它們所具有的表現力。
史老師先來體會,把我在這方面對這篇文章感觸最深的部分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感受一番: 有感于鄒忌的三問
三問,鄒忌問了哪三個人,他們的回答分別是什么?
(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問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可千萬別小看這三問,先來體會
第一問: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軼麗-------修引申為身高;
1,八尺請問有多高?
(同學可互相討論)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現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軼麗指容貌與體形光艷照人。由此可知鄒忌是個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窺鏡。
試問一位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對著鏡子一照,問他的妻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心里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結果。
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充滿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問: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
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問此句的時候,應帶有疑慮,并且急于知
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
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模仿)
第三問: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到。(模仿)
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我和徐公比誰美,但由于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細細品位這些語言,人物的形象更鮮明,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掌握文章。
老師就體會到這里,接下來,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討論一下,文章中還有那些語言可供我們品味的。(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參與,時間10-15分鐘,按情況而定)
分別請同學發言:
學生1:既然剛才說的是三問,那么我來說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媽媽一樣,有哪個母親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會說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時間長了,會有一種關愛。(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時自然要有所顧忌,否則的話可能會失寵,所以直接就用反問的語句加強肯定語氣。
客,他是有事拜訪,有求于鄒忌,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回答總得讓對方滿意,其實客人
是能分辨誰更美的,從他的否定句的語氣中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以,這三句話的意思也是一樣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們的回答,語氣與神
態也就有差別。(言為心聲)
老師:這位同學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運用日常生活的點滴體會進行論證,有理有據。為了進一
步體會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組,分角色朗讀一下,品味品味這些看似平常的語句所
體現出的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生四人一組投入朗讀
請四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讀旁白。
學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值得品味外,鄒忌進諫的話語同樣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的。2句整句3個對照
鄒 忌 齊 王
妻------ ( )------宮婦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內
老師:好在什么地方?
學生2:一一對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師:這些原因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什么?
學生2:受蒙蔽。
老師:很好。其實像這樣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諫國事,由小及大的設喻令齊王廣開言路,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們稱為
學生齊聲回答:諷
老師:書本上對諷字的解釋是什么?讀出聲來,
學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規勸。
老師:很好。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進諫的方式,我們對此了解有多少?(請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