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書心得500字篇一
不是這樣的,福貴你要去反駁他,你要從這個世界里找尋生存之地,沒有幸福我們仍然要活著。
忘了是多久之前看的碟,有些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鞏俐飾演的家珍用粗布麻衣的真摯去換取身著旗袍的典雅,來獲得福貴的不離不棄。葛優飾演的福貴在戰爭后的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擁到妻子兒女的踏實感。想必他是幸福的吧,對未來充滿期待,想著逝去的切還來得及救贖,卻沒想到死亡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到來,一錢錢地凌遲那顆逐漸老去的心。先是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而后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最后家珍、二喜、外孫苦根……無人幸免。
哦,不對,還有你福貴和那一頭“福貴”。
一開始在體育課上看完這本書,我坐在高高的臺階上放眼望去,綠草為裳,陽光為佩,交錯相應,延伸到視線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天氣很好,天空一碧如洗,云好像繡上去的一般,精致輕盈。這個故事的盡頭,似乎痛苦而又平淡。
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懷疑和不信、死亡和背叛的世界里,活著原本的面貌就是活著。小人物沒有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活成一場盛大。喜歡豆瓣上一個人的影評:“如果哪一天不堪忍受了,可以學黛玉那樣,把過往都燒了,燒出另一個世界。”
爺爺剛離開的那幾天,我天天以淚洗面。我不想任何人告訴我生活會變得好,因為處在幸福中的人的安慰顯得蒼白無力。我一遍諞地讀《活著》,一遍遍和福貴比慘。
最終他贏了,我也活過來了。
前兩天我和奶奶在那邊疊衣服,我忽然對奶奶說:“我夢到爺爺了。”奶奶笑笑:“那他過得好嗎?”我說:“好啊,他在夢里沒有痛苦,和朋友大口吃酒、賭牌,快活得不得了。”奶奶把衣服蒙在眼睛上,喃喃:“那就好,那就好……”
姜夔有詩:“人間別久不成悲,兩處沉吟各自知。”說的是:雖往事已矣,但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并沒有改變伴侶之間的深深眷戀。于余華的“生存和生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讀出了它的另一層意思,這一層意思無關風花雪月。
在那一條“再也看不到兒子有慶赤著腳跑來”的田壟上,老人和牛漸行漸遠,空曠而又溫暖。
活著讀書心得500字篇二
《活著》是一部讀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翻開書頁的不忍,那種合上書后的隱隱不快,我很想知道一個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撐他在遭遇到一連串的打擊后還能頑強地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終于的落單與那頭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福貴是生者的贊譽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同情卻又不得不為他的淡然而新生絲絲敬意。他用平靜的面容掩飾著他內心的波濤洶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著真好。
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去了一個城里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的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的父親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經常借錢給福貴的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救母親的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名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也被墻砸死了。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人,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里那時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的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作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失去結束自己的命。
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是啊!活著真好,更何況是活在幸福之中。一直以來都是個平凡的人,也曾幻想過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過的轟轟烈烈,然而我的父母告訴我,平凡。平凡了就會淡然,就會寵辱不驚的學會淡然,學會堅強。老師說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讀書,在浮躁中積淀,成長。朋友也說,平凡了就能每天過得充實滿足。平凡好,平凡了自己成就了別人是一種幸福。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恒追尋。想想關于“活著”,這樣廣大而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向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恒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沒有永恒的方向,迷茫的活著。
當我們聽故事的講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的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云突變后,掙扎的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著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的角色的擔任,看盡生死后,麻木而樂觀的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放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默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亦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年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后來飽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的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年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的讓我們看到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未猶豫,讓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歲月,因為并未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輕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忍耐,堅強。這應當便是活著的證據。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讀書心得500字篇三
第一次讀完《活著》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余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于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么要活著。"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于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的悲哀的莫過于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余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活著讀書心得500字篇四
余華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我始終為內心的需要而寫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寫作。
在余華的這部小說《活著》中,初看時這就是人間悲劇,主人公經歷了一個人所能經歷的所有苦痛。命運就是在捉弄人,主人公福貴悲慘的命運,從富家公子變得一貧如洗,后來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被奪走,到最后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當我把這本書讀完之后似乎在悲傷之外還有一些別的感觸,主人公福貴屈從于命運,也在和命運進行著無聲的抗爭。我覺得余華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活就是如此,我們無力去改變我們遭遇的一切。而活著的意義就在于:即使命運奪走你身邊的一切,即使你的生活已經千瘡百孔,我們能做的只有默默承受,依然努力的堅持活下去,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可以被時間和命運遺棄,但沒有權利和理由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作為一個人的無能為力吧!改變不了活著遭遇的現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只要活著,總能活出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不好。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慰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為了活著而努力過。
感覺到生命力的存在。這句話看似普通,但是現在的人能悟出這個道理也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我認為這句話是《活著》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現在,很多人體會不到生命力的存在,總是會為了一些瑣事和俗事抱怨命運的不公,更有甚者會因為一些不值一提的事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對生命最大的褻瀆,作者利用主人公福貴凄慘的遭遇并沒有被打倒的故事告訴我們活著的每一個人,生命是多么的頑強,活著就要隱忍、堅強的活著。活著看似殘酷的同時也是善良,更是美好的,因為她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生命是自然賦予我們最珍貴的財富。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能豐富多彩的活著,這都是生命的境界。我們沒有權利去評論誰的生命更有意義、更多姿多彩,因為每個人都要聽從內心的驅使去活著。跟隨內心并拼盡全力,我認為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至少對于我自己而言是這樣。
我們已經告別了愚昧的年代,也正在將一些陳規陋習徹底封印在屬于它們的歲月。一個嶄新而文明的時代屬于幸福的我們,我們要敬畏生命,敬畏活著所能經歷的一切。
活著讀書心得500字篇五
近日,又讀了一遍余華的《活著》,主人公福貴之前是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于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啞巴。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后,因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而鳳霞死后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這本書我之前是讀過兩遍的。第一遍,是在初中,那時候看了只是為這樣一個悲劇感到震驚,福貴先是輸光家產,然后他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去世,經歷了一切終于活下來了,可是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頭老牛……這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大學,我又讀了一遍,悲劇之外,我體會著書中人物的遭遇,每一個角色的遭遇,一個時代,一場戰爭,一個家庭,一個個體。
這次是我第三次看這本書。這次我的感受又有些不同:福貴他是如何承受住這一次次的巨大的打擊的,這得多堅強?他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們平時也常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新聞:有一家五口蝸居在老舊房子里,奶奶多病,孩子有智力問題,父親傷殘,只靠母親一人苦苦支撐的,全家年收入6000元,上個月看病就花了4000元;有98年拿了50萬連環創業失敗,到現在臥床不起,靠妻子賣大餅雞蛋相濡以沫的,家里卻養了八條狗;也有抱怨生活壓力大被一旁的母親哂笑工作不努力的……凡此種種,世間百態,我們發現這世上不如意之人并不少。看到這些,你會不會想:為什么要這樣艱難而又毫無尊嚴地活著,意義何在?然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某些瞬間,可能也會發出這樣的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恰逢這段時間我由于這樣那樣的一些事情,情緒有些低落,內心頗感迷茫,有時也會突然冒出這樣的疑惑: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其實,余華在書的開頭就給了我們答案:“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是啊,也許活著就是活著,本沒有什么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由你自己的主觀意識所賦予的。你認為事業有成是活著的意義,那它就是事業有成。你認為每天能吃一個甜甜圈是活著的意義,那它就是每天能吃到一個甜甜圈。胡適在《答某君書》中也說過,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全憑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高尚、卑劣、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
我想,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萬年,在于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飽經滄桑,也要承受著,也有著咬著牙再活個幾十年的強大。就如福貴,即使到最后,無親無故,也要在田野里含著麥秸,帶著打不倒的意志,活下來。有人說“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情,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也許只有當所有你能失去的都失去之后,你才會發現,什么是別人無法奪走的,什么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你才會發覺,活著,才有希望!
讀了三遍,每一遍感受都不一樣。最開始讀,只單純的想從書中學習一些人生的經驗或智慧。可是后來才發現自身的閱歷也影響著對書的理解。記得楊絳先生說過:“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所以,且行且讀書,且讀且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