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二地理選修三課本 高二地理選修三知識框架篇一
知識目標: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類
2.分析鄉村、城市的起源和條件
3.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身邊聚落形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德育目標:
通過聚落的形成,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統一
[教學重點]鄉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學難點]聚落的概念
[教具]電腦多媒體
[課型]新授課
[教法]圖例分析引導法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與人類獲取食物的歷史同樣久遠。人類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區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類
[結合圖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義及分類]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
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2.聚落的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過去我國鄉村居民幾乎全是農民,所以鄉村又稱農村。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3.研究意義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對人類社會反饋的區域。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與規模,既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也要有利于生產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聚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下形成的,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規劃、建設并管理好聚居環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鄉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類的本性和需求
鄉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2.形成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業、農業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村聚落階段。
3.鄉村的發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4.地理環境對鄉村形態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村的形態,能反映地理環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的差異,這體現聚落的環境適應性。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系?(古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
3.古代城市的發展受農業自然經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境的變味,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系統,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結
一、聚落
1.概念
2.分類:鄉村與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鄉村形成的原因
(1)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
(3)鄉村的發展
(4)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現必備的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課后思考
1.討論我國南、北方鄉村景觀的形態差異及其原因。
2.討論早期城市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堂鞏固]
單項選擇題
1.關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錯誤敘述是()
a.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
b.城市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鄉村和城市是同時出現的
2.關于鄉村聚落的正確敘述是()
a.世界上開始有了人類就出現了鄉村
b.世界上開始出現畜牧業就出現了鄉村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與環境條件的關系不大
3.關于村落的形成與地區環境的關系的正確選項是()
a.平原地區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呈圓形和不規則的多邊形
b.沿河谷分布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塊狀
c.平原地區的鄉村,因自然條件相對均一,平面形態多點狀
d.黃土高原上的鄉村多為帶狀平面形態
4.河流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區,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
b、暖濕的氣候,密集的人口
c、豐富的礦產,先進的技術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歷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數誕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緯度和沿海
d.資源豐富的內陸
6.關于城市和鄉村景觀差別的錯誤敘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鄉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鄉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縱橫交錯,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d.城市人口多,鄉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二地理選修三課本 高二地理選修三知識框架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3.掌握季風環流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了解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關系。
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亞洲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特別是東亞、南亞季風形成的區別。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德育目標:
1.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教學重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教學難點
1.三圈環流形成的動態過程。
2.季風環流形成,東亞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一邊引導啟發,一邊畫板圖和讀圖講授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難點。
2.講授要循序漸進、前后呼應、步步深入,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促使學生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準備: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氣時刻不停地運動著,運動的形式和規模復雜多樣,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運動,像上節課我們所學內容可以說是小尺度的大氣運動,也有規模很大的全球性運動。那么,全球性的大氣運動又是怎么樣運動?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2.4全球性大氣環流”(板書)
新課教學:
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節課主要講述典型意義的兩種環流形式: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三圈環流。
一、三圈環流(板書)
為了簡化起見,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而且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此時,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因而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在終年嚴寒的兩極地區,大氣冷卻收縮下沉。這樣,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極地,大氣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區形成低氣壓,兩極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氣由兩極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極地之間形成了單圈閉合環流。如圖。
1.全球大氣運動——單圈環流(板書)
但實際上赤道與極地間的這種閉合環流是不存在的,因為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大氣一開始運動,馬上就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三圈環流。
2.全球大氣運動——三圈環流(板書)
由于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著,此時仍然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說明此時大氣運動情況。
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畫箭頭①),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偏轉成西南風(畫箭頭②),到30°n附近上空時,風向偏轉到與等壓線平行,變成了西風。這樣氣流就不能繼續向北流向北極,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了。由于赤道地區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空氣密度加大產生下沉氣流(畫箭頭③),這樣使得低空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低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大氣在向南流動過程中逐漸向右偏轉,形成了東北信風(畫箭頭④)。這樣在赤道與30°n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流圈。
(1)低緯環流(板書)
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一部分氣流向赤道低壓帶流去。另一部分氣流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南風逐漸向右偏形成西南風,也叫盛行西風(畫箭頭⑤)。與此同時,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的氣流,逐漸向右偏形成東北風,又叫極地東風(畫箭頭⑥)。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這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在低空形成副極地低壓帶。上升氣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上空(畫箭頭⑦)為補充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的來源(畫箭頭⑧)。這樣在30°n與60°n之間形成一個中緯環流圈。
(2)中緯環流(板書)
北緯60°附近的上升氣流,另一部分流向極地上空(畫箭頭⑨),補充極地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箭頭⑩)。這樣在60°n與極地之間形成一個高緯環流圈。
(3)高緯環流(板書)
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使氣流向左偏轉,所以環流的方向與北半球不同。
這樣,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投影圖)
7個氣壓帶即:赤道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南、北半球的極地高氣壓帶。
在氣壓帶之間的風帶為: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問:赤道低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是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是大氣運動所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氣壓帶是由動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讀圖2.17)。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有規律地南北移動,常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
承轉:上述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的理想模式。實際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勻的,由于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大氣環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二、海陸分布與大氣環流的影響(板書)
請同學們先讀圖2.18“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和圖2.19“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分布有何不同特點?
從圖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基本上沿緯向呈帶狀分布,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而北半球氣壓帶則斷裂成塊狀,特別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氣壓帶被_為一個個范圍很大的高壓區和低壓區。
問:為什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南北半球的氣壓分布有這樣的差異?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對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就可以看出這是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顯著增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的緣故。
問:海陸性質不一樣又是怎樣影響氣壓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邊沙灘上會感到熱乎乎的,而在水里卻是溫和的;冬季恰好相反。這主要是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的緣故。在同樣的太陽照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冷高壓。海陸的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具體的氣壓分布情況,請同學們再來看圖2.18和2.19。
從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可以看出,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特別是亞洲大陸夏季增溫強烈,亞洲熱低壓(又叫印度低壓)最為突出,這就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和北大西洋的亞速爾高壓。在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副極地低壓帶也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尤其是亞洲高壓(又叫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控制范圍最廣。亞歐大陸的東部幾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這就使副極地低壓帶也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島低壓。
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天氣、氣候有著重大影響。這些大氣活動中心位置和強度一旦異常,就會造成世界各地天氣和氣候的異常。
同學們課后要閱讀“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了解一下副高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會引起我國哪些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等情況,從而認識規律,認識自然。
綜上所述,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投影片)
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情況,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那么下面我們來學習季風環流這部分內容。
三、季風環流(板書)
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本了解什么是季風?
1.季風的概念(板書)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
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圖2.20“亞洲季風”,看看季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風向怎樣變化?
2.季風分布及其風向(板書)
季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這一地區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正如歌曲“黃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實際上指的就是東亞季風。
問:為什么亞洲東部的季風最為典型?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風形成原因(板書)
亞歐大陸是世界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東亞居于兩者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區顯著。冬季,東亞大陸位于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見圖2.20),海洋是低壓,這樣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氣流由陸地指向海洋,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東亞地區冬季形成西北季風。同樣道理,夏季,東亞大陸受印度低壓控制,海洋上則是高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東亞夏季刮東南風,由此可見,東亞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形成的。
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干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和多雨。
讀圖2.20,同學們再看一下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的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怎樣?
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冬季是東北季風,夏季是西南季風。
問: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又是怎樣形成的?
冬季,南亞地區也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在海陸間由于海陸熱力差異從而形成東北季風;夏季,則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壓帶和風帶位置也隨著北移,這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就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向右偏轉而形成西南季風。
由此可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等也是形成季風的原因。
我國氣候深受季風的影響,同時季風也給我國帶來一些好處,請同學們看“活動”2,討論季風給我國帶來哪些好處。
舉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亞、北非。我國處于這一緯度帶上的長江以南地區,所以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主要是受惠于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
受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我國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比世界同緯度的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使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都能種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我國水稻、棉花的種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最多的季節。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都十分有利。
課堂練習:
住在海濱或去過海濱旅游的同學,都會有這種體會:盛夏白天,站在海邊,只覺海風習習,暑熱盡消。為什么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海風),夜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陸風)?
解析:如圖所示
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白天(如左上圖),陸地增溫快,在近地面形成熱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海洋增溫慢,相對形成近地面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就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壓指向陸地低區,所以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這就好比東亞夏季風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圖),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壓,高空形成低壓;海洋則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因此,在低空氣流由陸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這種形成過程好像似東亞的冬季風的形成。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其中典型意義的是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
首先,要求同學們明確三圈環流的形成同樣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氣壓帶和風帶是大氣環流在近地面的結果。
其次,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在隨季節而改變的氣壓帶和風帶沿緯向的分布被破壞,北半球尤為明顯。
再次,掌握季風的形成和風向的變化情況,以及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高二地理選修三課本 高二地理選修三知識框架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教學設計]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時間推移到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觀測證實,銀河系是范圍有限的恒星體系,并建立了銀河系的天文體系,從而將人類認知的宇宙范圍拓展到星系級別。
之后,隨著科學繼續發展,技術不斷進步,人類的宇宙范圍觀念也日漸擴大。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分光儀、射電技術的成熟,人造衛星、探測器等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使天文觀測的尺度大大擴展,達到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域。
這里的光年是一個長度距離單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傳播的距離,我們知道光的傳播速度約為30萬km/秒,照此計算,1光年約為94605億km。那么,能否說宇宙的范圍大小就是這百億光年呢。顯然不行,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們所能觀測到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認識的宇宙范圍一定會繼續擴大。
我們在前面講過,宇宙是物質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物質的東西,總有個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體”。仿此,宇宙(天)的物質存在形式就是一個個的“天體”。
就像我們人體有高矮胖瘦的體態差異,黑白黃褐的膚色差異,男女老少的性別、年齡差異等等方面的差異一樣,天體在大小、質量、光度、溫度等方面也存在著差別,這就是天體的多樣性。
天體的多樣性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閃爍的恒星(這是一種能夠自行發光、發熱的天體)、輪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為h,呈云霧狀),這兩種天體是宇宙空間中最基本的天體。還有較明顯位移的行星(繞太陽[恒星]運轉、反射太陽光線)、以及有圓缺變化的月亮、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巴的彗星。
此外,在宇宙空間中,還有一些我們單憑肉眼看不見的天體,比如一些星際氣體和塵埃,以及人類制造發射到宇宙空間的人造天體:如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空間站等。
(邊引導學生看圖講解邊板書)
<板書>
3、宇宙的物質性
(1)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
(2)天體的多樣性
自然天體:恒星------星光閃爍(自行發光、發熱)
星云------輪廓模糊,主要成分為h,呈云霧狀)
行星------移動(繞恒星運轉、反射恒星光線)
衛星------月亮(地球的衛星,有圓缺變化)
流星------一閃即逝
彗星------拖著長尾巴
星際氣體和塵埃
人造天體: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空間站等
這里有一點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天體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間(星際空間)的物質。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隕石、隕鐵等就不能被稱為天體。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天體,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屬部分就不能稱為天體,如地球大氣、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等。
我們前面講過,宇宙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這就是宇宙的運動性。
根據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天體只要有了質量,就會相互吸引。而如果天體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就形成天體系統。那么是否所有的天體都屬于天體系統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的天體才能稱為天體系統。
目前,人們將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月球繞地球運行構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衛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際氣體和塵埃等構成太陽系,太陽系又和跟太陽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構成銀河系,而銀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簡稱星系)共同構成總星系──這是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的范圍。
講了上述的內容,同學們不免要問:宇宙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
關于宇宙的起源,我國有盤古開天劈地的傳說,西方則有“上帝創造宇宙”的信仰。我國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是這樣的:“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盤古出,而天地分,陽清者為天,陰濁者為地……盤古日長萬八千丈,天日高萬八千丈,地日厚萬八千丈。”這與我們現代天文學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思想上十分接近。
宇宙大爆炸的觀點認為: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此時,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由于高溫,這些物質極不穩定。在150億年前的某個時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脹開來,這些物質迅速向外輻射出去,剎那間,宇宙空間擴大了1029倍,溫度亦隨著宇宙的膨脹而迅速下降。當溫度下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或衰變,或與質子結合成重h(氫)、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繼而捕獲電子,早期化學元素開始形成。當溫度繼續下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弱,此時,宇宙主要物質是氣態的,之后氣體逐漸凝聚成星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期間,也有一些已經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進一步塌縮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脹成紅巨星。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因此,我們說宇宙中的天體不是同時形成的,各自都有其發生、發展、衰變的歷史。作為整體的宇宙,也經歷了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
<板書>
4、宇宙的運動性
(1)天體系統:天體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
天體系統層次:(見文中)
(2)宇宙的演化: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
ⅲ、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暫時講到這,下節課我們將繼續進一步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請同學們做好預習,并著重掌握前面所學的各種天體的特征以及天體系統的層次結構。
(來源:原創作品)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教學設計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于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高二地理選修三課本 高二地理選修三知識框架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二地理選修三課本 高二地理選修三知識框架篇五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動畫游戲】讓學生回答,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場景應該如何自我保護。
【課件演示】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總結出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特點的三個方面。結束授課。
探究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題目】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通過總結探究活動的成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產生的間接和直接影響,以及如何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御。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2.搜集典型的四類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例如比較典型的地震災害,典型的火山噴發災害等等。
3.整理篩選搜集的資料,挑選最典型和深刻的資料,其中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應該區分哪些災害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哪些不是;
(2)應該從正負兩個方面來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尤其是火山噴發;
(3)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地質災害以及對災害所進行的研究,并對如何積極防御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
【成果展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展示探究活動成果的方式:
1.論文方式,要求資料準確,引用得當,觀點明確;
2.制作成板報,要求精簡內容,條理清楚,形式美觀,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用計算機完成演示(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