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篇一
2、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臺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4、青精飯: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5、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6、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7、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8、馓子:一種油炸面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9、清明螺: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篇二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很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謝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
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篇三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說,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饑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于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說: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獎賞。帶著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后來,有人在一棵干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尸體。介子推后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團、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