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一
在小說中,揮金如土的大富翁蓋茨比,夜夜舉辦著歡歌縱飲的派對,然后他內心唯一的牽絆卻是住在河對岸的黛西——他曾經的戀人和如今的女神。“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飄渺的夢,他心中的女神也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蓋茨比在真相大白后,選擇了隨夢一起幻滅的歸途。生的孤獨,是吉光羽片,死的孤獨,是永恒。這本書的文字也是如介紹所說的“詩般夢幻”,唯美的很,就連車禍,槍殺,死亡這些與美沾不上關系的場景,菲茨杰拉德仍然能以詩一般的手法展現。
喜歡《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歡開頭那句父親的忠告:你在評論他人的時候,要記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優越的條件。喜歡看著蓋茨比站在海邊遙望黛西家碼頭上的綠燈,喜歡看著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歡那種驚奇和熱切;喜歡蓋茨比豪宅上徹夜不明的燈光,和從花園里隨風飄至的音樂和笑聲,那樣聲色犬馬,醉生夢死。以及蓋茨比躲在這一切繁華背后的孤獨和被壓抑的欲望。喜歡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歡看著那輛來自另一個世界盡頭的汽車來到豪宅門口,卻沒有發現美好的宴會早已散場。也喜歡書中的語言、隱喻、講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卻縝密的結構。只有在反復閱讀之后,你才會發現原來書中的每個人不僅豐滿、獨立,而且在無形之中又被歸攏在情節的網羅里,成為情節的一部分。
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會站到了黛茜的一邊,而蓋茨比則會永久的站在我們的對岸,憂傷但并不哀怨的注視著等待的哀歌無盡的包圍古老的悲劇。我們都曾堅持過什么,也許已經忘記,也許仍舊銘記卻無力實現。
這僅僅是一個夢碎的故事,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過是為碼頭盡頭的那盞綠燈的熄滅鋪墊的。
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委屈。為我們自己。大人們稱我們是“浮躁的一代”。美國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二
因為小李子出演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剛上映時,聽同事說那場面奢靡的一定要親自去影院感受下,結果到我讀完原著還沒看電影。
沒看完這書之前,我一直這是一本偉大人物傳記(請原諒我總以為是比爾蓋茨的傳記),按照美國商業電影框架:一個小人物從開始奮斗--失敗--機遇--再奮斗--最后成功的故事。然后并不是!我是在出差間歇看完的,之前原以為是大部頭的書,看到kindle顯示還有30%剩余時盡然讀完了,后面30%是英文原版。
:
以作者尼克角度,講述了自己鄰居蓋茨比為了追求初戀所有的付出,結果換回自己死亡的愛情故事。
不知道這么總結對不對,作者厲害之處就是用文字給我們描畫出幾位性格鮮活的人物,不經意間的描畫把當時大環境展現出來。
:
蓋茨比:主人公,懷揣浪漫的夢想家
黛西:蓋茨比的初戀情人,在面包和愛情之間選擇面包
湯姆:黛西的老公,富二代
尼克:小說敘述者,黛絲的表哥
默特爾:湯姆的情婦
威爾遜:默爾特的丈夫
:
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蓋茨比在期待第二天黛西能跟他回頭時就這樣死去,算是保留對黛絲5年來美好的期望中結束。故事的最后,那些酒肉朋友竟然沒有一人參加蓋茨比的葬禮,只有尼克,這個算是萍水相逢的鄰居和蓋茨比的老父親。讀完書,松了口氣,覺得幸好蓋茨比還是帶著對黛絲美好愿景而死去,幸好這世間還有一個名叫尼克的人記得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三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是美國的f.s.菲茨杰拉德,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菲茨杰拉德于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在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一個小商人家庭。他家境不佳,全靠親戚的資助才上了東部一所富家子弟的預科學校,但卻因此很痛苦,因為他是個窮孩子。
一九一三年,他又在親戚的資助下進入貴族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經歷種種,他決定從事創作。他下定決心要成為史上最偉大的作家。
他始終記得年輕時父親告訴他的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條件。”他明白他的意思遠遠不止那一句。這使學多人向他傾訴,同時也使他成為了一個受害者。一九二〇年三月,小說出版,轟動一時,作者也如愿以償地和那位“金姑娘”結了婚。但是,他卻永遠沒有忘記:這個一年之后口袋里金錢丁當響才娶到“金姑娘”的男人,將永遠重視他對有閑階級的不信任和敵意。他痛苦的經歷和“農民的郁積的憤懣”加深了他對美國社會的認識,為他后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感性的素材。菲茨杰拉德一舉成名之后,就像他小說中的某些人物那樣,沉湎于酒食征逐的生活,揮金如土,成為紐約和巴黎社交界的名人。這種熱狂的'生活不僅影響了他的健康和創作,而且也使他經常入不敷出,為了掙錢揮霍又不得不去寫一些他自己也為之感到羞恥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發表后不久,他的妻子得了精神病,他本人長年飲酒過度,以致引起精神崩潰。“在靈魂的真正的暗夜里,”他在《精神崩潰》中寫道,“日復一日,永遠是深夜三點鐘。”長篇小說《夜色溫柔》于一九三四年發表之后,受到評論界的冷遇,菲茨杰拉德從此一蹶不振。三年以后,他不得不移居好萊塢,去為電影公司寫電影劇本謀生。
一九四〇年,他已病體支離,但精神振作,立志要寫一部杰作,即小說《最后一個大亨》,但只寫出了六章就在圣誕節前四天因冠心病猝發而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四
上個假期,兒子給我推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讀完之后很后悔現在才讀這本書,但是一想到沒有錯過這本書,也就淡然了。
也許每個人都和蓋茨比一樣對于生活,愛情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幻想。即使現實把自己折磨得殘破不堪,也不會輕易放棄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輕時的蓋茨比和黛茜深深相愛,但是自己貧寒的家境和養尊處優的黛茜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現實讓蓋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滅。然而他并沒有被現實打敗,懷揣著對黛茜的愛和對理想憧憬,他發誓要成為百萬富翁,滿足物質女黛茜,以便和她長相廝守。但是一個人即使非常的優秀,萬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時間成功。蓋茨比的地位和財富,在黛茜結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湯姆結了婚,她沒有等他。
五年后的蓋茨比無疑是成功的,不過人都是不幸的,總是會有煩惱,成功者也不例外。他們鶴立雞群,站在眾人之上。有的由于沒有對手會感到孤獨,有的希望有人分享這份成功。蓋茨比無疑是后者,他深愛著黛茜,沒有她,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也就沒有意義,因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襯。來來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歡聲與光彩奪目的燈光直到深夜才會慢慢褪去。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讓黛茜看見,看見現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見現在的他有足夠的金錢和地位滿足她;看見現在的他是如何的愛她!最終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幫助下,讓黛茜看到了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動與熱淚也使蓋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愛他。
黛茜的丈夫湯姆生性暴虐,做了種種對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婦威爾遜夫人越軌之事不僅不諱莫如深,還搞得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絕望,但是她又能怎樣,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這是她自己選擇的丈夫。
然而蓋茨比的再次出現重新點亮了這個絕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飾的流露著對蓋茨比的愛。這一切也讓蓋茨比無比堅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熱淚中流露的除了愛戀之外還有金錢。然而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見了黛茜已經不是蓋茨比深愛的那個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湯姆的嫉妒成為了蓋茨比悲劇的導火索,在蓋茨比和黛茜的關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爭論使得黛茜情緒激動異常。情急之下撞死了湯姆的情婦威爾遜夫人,駕車離去。然而蓋茨比承擔了這一切,在湯姆的詭計之下,威爾遜為報夫人的仇,在蓋茨比的豪堡中響起了槍聲。
然而當蓋茨比的尸體躺在豪堡中時,卻沒有人來祭拜。整個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熱鬧景象似乎本來就與這座豪堡沒什么關系。更加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這時的黛茜正和湯姆在歐洲度假,享受著他們的“美好人生”。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見了蓋茨比幻想的破滅;看見了理想世界和現實的差距;看見了人性的冷漠無情;看見了為物質所動的一切虛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就是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一個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卻深愛了一個物質女,并為其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對于書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蓋茨比、尼克、黛茜、湯姆、以及威爾遜。蓋茨比,本書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愛不敢恨,總是將一切想象的過于美好,最終悲劇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過我想他是成功的,因為直到死他似乎也沒有意識到黛茜的背叛,帶著對黛茜的愛離去,也算是美滿。蓋茨比了不起不在堅守一份愛情,而在于在那樣一個時代仍能堅守對未來,對一個“我們”的憧憬。誰說菲茨杰拉德這本小說的主題是美國夢的覆滅?我看恰恰相反。蓋茨比見到黛西那一瞬,慌亂中強自鎮定,雨水順臉頰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卻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這個故事的真實。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黛茜,精致美麗得像是個瓷娃娃。在我看來,黛茜是一個符號,是美麗和軟弱的符號,也是金錢和情欲的符號。她是蓋茨比的一個虛無的未來的主人,也是蓋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夢,男人們取悅她,愛她,討好她,蓋茨比用最奢華的舞會吸引她,而她只是個被蓋茨比多年來高估的一個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說法,她是一個人形的“美國夢”。黛茜,一個典型的物質女,因為物質,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物質的驅動下又將其重拾了起來。然后在犯罪的恐懼下又再次的放棄,完結了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不知道當來生再見到蓋茨比,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她又會因為什么而再次愛上蓋茨比,當然,如果有來生。湯姆,一個典型強勢暴虐,用情不專之人。因為“愛”,應該是嫉妒而成為蓋茨比悲劇導演者。威爾遜,或許是書中最悲劇的人物,無錢,無地位,工作不努力。渾渾噩噩之下連老婆出軌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結束了別人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觀其一生做過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騙到了手。尼克,整個過程的見證者,也是最后的承擔者,承擔著這個冷漠的世界。
人必須要有夢想,它激勵著我們步步向前,但是卻不能活在“美夢”之中。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五
成百上千的人受到蓋茨比的款待,然后就成了了解他的過往經歷的權威。
蓋茨比和戴茜的重逢,讓他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一種關系,而那是一種什么關系呢?記者的職責便是把它深挖出來,昭示大眾。而此時,曾經出入蓋茨比家的各界人士便眾說紛紜起來,貌似曾經參與過蓋茨比的聚會活動,就有了權威的發言權一般,躍躍欲試著為大眾引領方向,從而虛構的故事開始滿天飛。
這讓我不禁聯想起韓劇《皮諾曹》中的一個情節:
一個大媽在健身房運動過度,心臟麻痹死亡了。她曾經是體重超過90公斤的重度肥胖者,而死亡前已經減重到70多公斤。大眾紛紛揣測大媽不惜付出生命代價而減肥的原因。媒體記者到健身房了解情況,熱心的健身房員工們紛紛貢獻出自己的八卦:
"大媽的前夫兩個多月前再婚了,對象是一個特別苗條漂亮的女人。"
"大媽一定是受刺激過度,不肯接受現實才下決心執意減肥的!"
之后,媒體以"切勿因為愛美而過度減肥"為主題,播報了一則新聞,呼吁大家適度運動,珍愛生命。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大媽迫切減肥的背后,有著多么悲傷的理由:
大媽和前夫有一個讀高中的女兒,兩個多月前,女兒被檢查出肝硬化已經到了末期,只能接受肝臟移植才能活命。
大媽和女兒的血型吻合,但醫生說大媽患有脂肪肝,只有減重30公斤之后,才能給女兒做移植手術。于是,為了能在短期內迅速減重,大媽沒日沒夜地在健身房跑步,就是為了救她心愛的女兒。
所以,很多人信口開河已成習慣,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時候,以己度人、妄加評論。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六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霸權建立破曉時分的故事。那是百余年前的北美大陸,經濟發展的火車疾駛向前,機器的摩擦轟鳴,卻也過多地掩飾了一時的人心。這本書,便是那段歷史點滴的印記。
究竟是其一個人的“杯具”,還是整個社會的“杯具”,或許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她;而我,也不是當年那個愣頭愣腦的毛小子了。花天酒地的派對,奢靡豪華的住處,五彩絢麗的衣衫,只是為了他心中摯愛的黛茜。回想初見之時,絢麗繁華,一段草樣的年華,荏苒而逝,卻又奈何命運弄人,心中摯愛已為他人紅顏知己。蓋茨比所謂的所有夢想與完美,在金錢的面前,不堪一擊,散于風中,了無蹤跡。愛得愈深,傷得愈切,不于現實,只沉浸于夙愿的完美之中,不料卻模糊了前行的視野。無力的槍聲落下,將余下的感情,被一點一點的磨去鋒利和偏激,慢慢的銷聲匿跡。
書中最后一句寫道:“我們繼續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后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歲月。”
蓋茨比,他了不起,正是他因時代的落敗而崛起的魄力,更正是他因追尋完美的情愫。
一個夢想,如何至極,唾手可得,卻也奈何之遠,難以到達。試想如果我們是蓋茨比,是選擇華貴,有權有勢,實現了“夢想”的生活還是選擇平淡無奇,沒有實現“夢想”的生活。這個答案無從而知,無從而解。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有不甘的成分。他沒有做錯過什么,只不過是這人去樓空罷了。
我們認為的故事最好的結局,便是蓋茨比與戴茜一起度過余生;而現實,蓋茨比卻換來了愛人的背叛,敵人的嫁禍,終其被害致死。世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故事,其實它一直就在我們眼前,只不過還沒有被發現。
當你望向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望著你,可以看,但不可以看太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世。見過了太多黑暗,便很難再適應光明。
所有的光鮮靚麗都敵不過時間,并且一去不復返。閱盡繁華,歷盡滄桑,我們年少輕狂,不懼歲月漫長。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七
零零碎碎好幾天,終于看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其實我在沒看這本書之前,心里一直有一個疑惑:這個蓋茨比到底怎么個了不起。
看完之后,感慨良多。看到了社會、人性的險惡,看到了美國泡沫般的繁榮。
在這里,我卻更想說蓋茨比與黛西之間的愛情。
汽車上的兩人有說有笑,蓋茨比對黛西一見鐘情。蓋茨比當時只是少校軍官,一個窮小子,而黛西卻是富家千金,不過你有情、我有意的兩人終究還是相愛了。
其實愛情就是這么簡單,沒有摻雜什么雜質,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歡。
遇見你,是我今生最開心的事,因為遇見你,我知道了愛情的模樣。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八
一切都看似如此的完美,如果不是這件事的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蓋茨比被調往了歐洲,從此兩人分隔兩地。在當時如此動蕩的年代,他們幾乎沒有聯系。
就算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隨時可以打電話,開視頻。可對于異地戀的情侶來說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愛情最終沒有戰勝距離,黛西和蓋茨比分手,嫁給了出身富豪家庭的紈绔子弟湯姆。蓋茨比悲痛萬分,而黛西的婚后由于丈夫出軌,生活也并不幸福。
宮崎駿說過一句話: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問你有沒有帶傘,可是我忍住了,因為我怕你說沒帶,而我又無能為力。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九
今天開始讀菲茨杰拉德的書,應該說這是一本名叫《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說集,看目錄這本書收錄了六篇小說,第一篇就是今天我在看但還沒看到結局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敲下這行字時,屏幕右下角顯示的時間是22:48,大概五十分鐘前,十點的鐘聲將將敲響,那是一個多好的時間啊,說不定今天十一點半就能香甜地蜷縮進被窩。我懷揣著熱騰騰的期待把書合上,預備寫讀書筆記。
忽然——寫不出來啊,我想。
一縷散發出渾濁煙味的焦慮感攫住了我,把我黏糊糊地網在里面,五十分鐘,我像沒頭蒼蠅般瞎轉悠,做各種各樣的雜事,就是不坐下來敲鍵盤。
管他三七二十一,什么再咀嚼一層沉著冷靜的思索,把腦子里“咕嚕嚕”溫泉水似的冒出來的話全照樣描畫下來再說,別想那么多。
總之,五十分鐘“滴答”“滴答”邁著輕捷的小步子,在我沒有成效的自我安慰中,昂首走過去了。“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條件。”
開篇第二段就是一句眼熟到燒起來的話,我在很多地方看到過。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站的角度,在我所能觀察到的狹隘范圍內,這句話并非偶然地,出現了許多次。
從前看不覺得,現在嘛……這句話也、太有優越感了吧?幾乎是天然的,把“你”放在很高的地方,露出好奇的眼睛往臺階下看,看到那些卑劣的人和他們卑劣的舉止,卻又帶著貴族般的矜持,在呵斥前先一步原諒了他們。
“你”心里對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那些人的確有這些問題,只是不用說出口,因為你要去諒解他們,要明白他們是被生活條件和成長經歷所局限。
菲茨杰拉德其實在接下來的段落也說到了:“如同我父親帶著優越感所暗示過的,我現在又帶著優越感重復的”,這句話根本從骨子里透出三個字,“優越感”。仿佛神明俯下身來,對可憐可鄙的凡人施以憐憫至深的一瞥。從來沒有站在平等的位置,盡管他們分明是平等的兩個人。學識淵博的大腦未必就比愚昧無知的更高貴,再見多識廣的眼睛也得長在眉毛下邊,都要喝水吃飯睡覺尿尿,有個會死的身體和欲望支配的腦仁,裝什么藍血貴族天生優等?
按理說我們應該成為什么都懂一些的人,什么都去接受一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任何觀念都別第一時間排斥,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明白一些事物運轉的邏輯,我們所生存之處是怎么搭建成今天這個樣子。
然而現狀是,越是某個狹窄領域內的專家,專而精,越是受歡迎。
站在某個單一的立場,只為某個部分的人群發聲,反倒能輸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讓那道尖細的嗓音傳得很遠。
混沌的一團意念太難接收理解,也難傳遞給下一個人。
我們觸碰到的信息太多太快了,所以只想要一個答案,最清晰最好懂,最短,所有答案里最符合我們自己的理念。
結果就是,每個人眼前都變得很窄,約莫一指寬,剛好夠你想聽的那個答案站出來。
像什么?你戴了一朵玫瑰,就聞不出海棠的香味。
難怪菲茨杰拉德說,“光從一個窗口去觀察人生究竟要成功得多”。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書筆記第一章篇十
和很多人一樣,是因為村上知道了菲茨杰拉德,知道了蓋茨比。雖然喜歡村上,然而我并沒有追隨喜愛的作家讀書的習慣,于是雖然暗自確信我將會喜歡這本書,卻遲遲沒有找來看。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籠罩在此書頭上的那個陰云般的碩大詞語:“美國夢”。正如翻譯者施咸榮那番令人作嘔的序言導致了我始終沒有看過《麥田里的守望者》,正如電影《美國美人》的海報一映入眼簾大腦里便浮現出“中產階級”一詞,“書寫了美國夢的幻滅”這樣的定性也使得我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產生了由衷的排斥。美國作家向來具有密切關照社會生活的傳統,所以,美國作家的作品是很符合某些評論家的口味的吧。
看過之后,小說的故事本身并沒有引起我很深的感觸,也許,是這樣的感觸已經經歷太多——表現“資產階級的勢利虛偽冷酷”的作品,從巴爾扎克到卡夫卡,已經堆積如山。打動我的,是此書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菲茨杰拉德身上那股純真的頹靡味道。美國文學幽默輕快的傳統到了他這里,添加了濃重的抒情和感傷,添加了東方式的悲憫和關懷,從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滋味。小說中的對話很多,細節很多,這樣的小說很難寫得不乏味,到了菲茨杰拉德這里,卻被處理得津津有味。神經質的女人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比喻層出不窮,辛辣的議論一針見血,然而,那些令小說節奏停滯下來的長句的感懷,又具有抒情詩一般的氣質。人如其文,寫出這樣文字的作者,究竟有過怎樣的人生經歷?這讓我深感興趣。
于是找來菲茨杰拉德的生平資料,果然符合我的猜測。如果把作家的生活和創作之間的關系分幾種類型的話,菲茨杰拉德無疑屬于人生經歷和小說一樣精彩的那種。出身貧寒,飛黃騰達,生活糜爛,蒼涼死去,他不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者,一邊迷醉于塵世享樂一邊仰望天空的孩子,他是污泥中綻放的黑色玫瑰。其實他是詩人,或者說,他是那種詩人氣質濃郁的小說家,這決定了他作品的質地。他小說中細節的出彩來源于詩人那種為人間事物重命名的能力。
我堅信,那些積累在人類文明大廈角落的沉甸甸的作品,其內核都是一樣的。世世代代,大家書寫著同樣的主題,只是用不同的結構和語調。文學的魅力,就在于那種種美妙的說話方式;文學,保存著人類言說的能力。
“美國夢”這樣一個詞怎么可以概括《了不起的蓋茨比》所具有的全部內涵,沖破現實陰云的籠罩,我看到的是大海彼端那隱約可見的綠色燈光,那是蓋茨比看到的,那是廣告牌里的大眼看到的,那是菲茨杰拉德看到的,那是很多很多人都可以看到的。有的人,隨著時光的消逝漸漸看不到了,有的人能看到卻不再相信自己看到了,有的人一直都看得到,一直都在指著燈光的方向喃喃自語。那是一個恒久的姿勢,那個姿勢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