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人最為奇妙的能力就是一旦張開想象的翅膀,便會觸及遙遠的意蘊深處,一切盡在眼前,身心俱可感受其中。陶行知也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筆者以為要讓學生感受文本所傳達的生命張力,必須融入文本之中,情境縈繞,想象為伴,必會感受到語文的精妙。
(一)詩畫寫意
以詩畫引人入境,寫意的內容變成真實的感受。課文中有著濃密枝葉的大樹,充滿著活力,油然而生的美感,這情愫是學生無法一見文字便油然而生的。筆者借由大樹詩詞給學生一條通幽的小徑:在冰雪融化的季節里,一幅簡單的林間水墨畫配上幾行古典大樹詩詞,大樹的那種“美”便在這寫意中凸現,便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了意象。
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抓住課文內容,融合葉子的特點寫成一首五言小詩作為相應的板書:擎天一樹綠,數片葉度春。葉子成了詩化的形象,詩凝聚了葉子無私奉獻的象征,既是概括,又是贊嘆。
(二)想象抒懷
冰雪融化,大地復蘇,葉子……
烈日炙烤著大地,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葉子……
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葉子……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做一片美的葉子》,讀到這個課題,我就喜歡上了這篇課文。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葉子的外形之美和內在之美,再由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以此啟迪人們要像葉子那樣立足本職、無私奉獻。文章語言清新、美麗,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一邊講一邊思考,本文文詞優美,意蘊深遠,耐人尋味,如果濃縮一下就是一個“美”字。何不由“美”字展開,讓教學成為對“美”的解讀:大樹之美美在顏色,美在形態,綠葉之美美在形態各異,顏色嫩綠,美在其境界――為大樹奉獻了自己的乳汁。抓住重點句研讀,如:“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著重感悟“生命的乳汁”,“生命”是誰的生命,明明是“樹汁”,為什么說是乳汁?葉子會怎么想,大樹呢?從而體會到在葉子心中樹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樹沒有葉的乳汁便很成為一棵大樹,甚至于會死去。因為樹汁就像嬰兒的奶水一樣珍貴。這樣對“奉獻”的理解就豐滿了。學生對于葉子的尊敬與感激便油然而生。期間的感悟無須教師過多的牽引,只是點撥而已,而結合感悟的讀更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所要做的是穿針引線,推波助瀾。在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大樹,為生活的大樹奉獻時,我鋪設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葉子,那么我們生活在哪兒,誰是我們生活的大樹呢?”
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困難,很快不少小手舉起來了。
“家庭是我們的大樹,我們生活在家庭里。”
“學校是一棵大樹,我們是葉子。”
“地球是一棵大樹,我們人都是葉子。”
“地球那是一棵超級大樹嘍!上面的葉子有五十多億呢!”“還有什么也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繼續鼓勵。
“祖國也是一棵大樹。”
“我們的家鄉也是一棵大樹,我們生活在家鄉的懷抱里。”
“老師,老師,班級也是大樹。”“我知道了,我們生活的集體就是大樹。”……
“是啊,我們生活的集體,像班級、學校、家鄉、祖國,乃至整個社會,整個地球都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們就是這些大樹上的一片葉子啊!可是,我們怎么樣才算是一片美的葉子呢?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討論。”隨即,我出示了一個說話練習,讓大家自由練說——
“ 是一棵大樹,
我是一片 的葉子,
我要 ,
讓 。”
一時間,教室里炸開了鍋,孩子們的熱情很高。這樣的一個因疑而思,從議到說的教學環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文中蘊含的哲理,還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我努力追求了教育無痕的境界。
我忽然覺得,孩子們就是一棵棵小樹,課堂是一片耕耘的沃土。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為了讓幼苗長成棟梁,讓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
首先,讓孩子們了解葉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葉子的工作,才能體會它的生存價值。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很輕松地知道了葉子的工作就是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我給孩子們介紹了植物的蒸騰作用和葉子的光合作用,讓學生了解樹葉的存在對于大樹的意義,
我又問孩子們:秋冬季節,樹葉葉落歸根,是不是不再為大樹工作了呢?一些讀書較多的孩子告訴大家,樹葉落地,也是一種滋潤大樹的肥料。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孩子們明白了樹葉的一生都在為大樹工作,周而復始,一直在奉獻、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樹對于樹葉的意義。我讓孩子們讀7、8小節,讓他們說說大樹為葉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們從文字上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一個整體。我知道,他們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我告訴孩子們:一片樹葉脫離了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你見過一片獨自飄零獨自生存的樹葉嗎?孩子們都搖搖頭,我給他們介紹了樹葉生存的需求,讓孩子們明白,沒有大樹,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體會樹葉為大樹奉獻,同樣大樹也對樹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再次,得了解樹葉與人的聯系。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找兩者的相似點,未進行深層的聯系。我給了他們啟發:我們三(1)班就是一棵大樹,你們就是?孩子們立即回答:一片片樹葉。就這樣找到了聯系,繼而延伸出了偉人、英雄、凡人這樣的類似于樹葉的人,又延伸出了集體、國家、地球這樣的大樹。孩子們明白了樹葉離不開大樹,要為大樹奉獻一生,人離不開集體,要為集體榮譽而奮斗。最后,我呼吁: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了我們的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最后,完成課后練習4。課快結束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課后練習4,通過說,來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說,再次感受樹葉的奉獻精神。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本文描寫了大樹的美、葉子的美,揭示了大樹和葉子的內在聯系,透露了大樹和葉子結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道理,抒發了作者“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思想感情,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并且獲得情操的陶冶,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教材。
在學習本文過程中,怎樣緊緊扣住“美”來具體理解呢?怎樣涵詠其中,反復體味,從而獲得理性升華呢?我們以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設色敷彩、描形繪態的色態美
俄羅斯藝術大師列賓曾經指出:色彩就是思想。本文作者在描繪“美的葉子”的時候,以“綠色”作為貫串全篇的基調,因為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十分鮮活,充滿生機,使人頓生喜悅之感。你看,大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這形象的比喻,多么貼切;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綠云升起又多么輕盈可愛!
大樹的枝頭,葉片叢生,每一片葉子都形態各異,顯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態飄逸,各式各樣,絕不雷同,否則哪來的豐富多彩!自然,“美的葉子”盡管以綠色為主調,但是也并非純粹單一,如同萬物都在運動變化一樣,這美的葉子的“美”就美在隨著季節的交替更迭而不斷變異,它春天“嫩綠”,夏天“肥美”,秋天“變黃”,冬天“飄零”,固然順應了自然規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終結,醞釀著又一個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這是內蘊的“美”的質素。
應該說,作者抓住“美的葉子”設色敷彩,描形繪態,讓讀者的美感油然而生,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頗見功力的。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聯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描寫“美的葉子”不是孤立的、游離的,而是將其與大樹、太陽、土地有機交融起來,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輝,令讀者尋繹難盡:
“綠葉為大樹而生。”它接受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合作用,釀造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使大樹茁壯、蔥翠地成長。同時,“美的葉子”在春、夏、秋、冬展現了不同的風采,然而葉落歸根,直到生命的終結還要化為護樹肥料,融進肥沃的土壤,使大樹來年萌發更加繁茂的枝葉,挺立于大地之上,這是多么可貴的奉獻精神啊!
另一方面,這“美的葉子”裝點大樹,奉獻乳汁,最后化為護樹的養料,但它一點也沒有居功自傲,更沒有一星點兒炫耀自我的意味兒,而是自覺地讓大樹把它們“結為一個整體”,在大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它們知道,如果沒有大樹,這“美的葉子”就會無所依附啊!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謙遜自處的精神……
“美的葉子”對于大樹來說,貢獻殊多,功不可沒,但它依存于大樹,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一旦離開大樹,它就失去生存發展的余地了,這里邊蘊含著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發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發聯想的情意美
美的葉子、美的大樹,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煥發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如同人類社會一樣,生活之樹為什么能夠常盛不衰?就因為我們每人都像葉子,為生活的大樹輸送營養,促成了生活之樹蒸蒸日上,茁壯成長!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以“為了我們的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收篇,顯然是由物及人、生發聯想,飽含著美好的濃情深意: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為人類社會的生活之樹作出奉獻;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在人類社會生活之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類社會的大家庭中;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永遠進取,為生活之樹添色加彩,讓我們的社會生機蓬勃地健康發展……
愿生活之樹常青,美的葉子更美!
課文的作者金波,在談到自己創作的這篇文章時說,樹是最富于犧牲精神的。它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人類,毫無怨言。我自己寫的時候,從外表看,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跟葉子相比,有很多相同之處,這棵樹是個象征。可以是祖國、可以是集體,我覺得這篇文章倒不是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從奉獻來說,是人就應該有奉獻精神,就像樹一樣。作者,為我們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奉獻。
這片課文的核心問題,是做一片美的葉子。葉子沒在哪里?一是每片葉子都很美,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說明它形態各異;二是每片葉子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說明它樂于奉獻,三是葉子飄零,回歸大樹低下的根,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鞠躬盡瘁。形態各異是它的外在美,后兩點是它的內在美。這是一種豐富的統一。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我們的大樹,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教學時,從抓課題入手,提出一個問題:葉子美在哪里?學生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句(形態各異、奉獻、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學生通過閱讀,知道葉子美在外表,更是美在心靈,從而體會到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最后響應作者的號召,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的生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
剛備課的時候,我感覺教學這篇課文是比較難的,所以從網上也查閱了不少詳案,從諸多教案中獲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引導方式。最終決定,充分借助板書,通過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領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義。教學中,我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教學的:
首先,得了解葉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葉子的工作,才能體會它的生存價值。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很輕松地知道了葉子的工作就是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我借助簡筆畫的方式給孩子們介紹了植物的蒸騰作用和葉子的光合作用,讓學生了解樹葉的存在對于大樹的意義。我又問孩子們:秋冬季節,樹葉葉落歸根,是不是不再為大樹工作了呢?一些讀書較多的孩子告訴大家,樹葉落地,也是一種滋潤大樹的肥料。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孩子們明白了樹葉的一生都在為大樹工作,周而復始,一直在奉獻、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樹對于樹葉的意義。我讓孩子們讀7、8小節,讓他們說說大樹為葉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們從文字上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一個整體。我知道,他們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我告訴孩子們:一片樹葉脫離了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你見過一片獨自飄零獨自生存的樹葉嗎?孩子們都搖搖頭,我給他們介紹了樹葉生存的需求,讓孩子們明白,沒有大樹,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體會樹葉為大樹奉獻,同樣大樹也對樹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再次,得了解樹葉與人的聯系。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找兩者的相似點,未進行深層的聯系。我給了他們啟發:我們三(3)班就是一棵大樹,你們就是?孩子們立即回答:一片片樹葉。就這樣找到了聯系,繼而延伸出了偉人、英雄、凡人這樣的類似于樹葉的人,又延伸出了集體、國家、地球這樣的大樹。孩子們明白了樹葉離不開大樹,要為大樹奉獻一生,人離不開集體,要為集體榮譽而奮斗。最后,我呼吁: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了我們的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最后,完成課后練習4。課快結束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課后練習4,通過說,來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說,再次感受樹葉的奉獻精神,通過說,加深對“愛”的理解。
教學下來,感覺還可以,當然,我想還有不少孩子對于其中的聯系還是糊涂的。不過,我想,通過兩堂課的教學,孩子們對“愛”的概念更清晰了一點。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通過對葉子的形態美和內在美的描述,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本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
在教學時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朗讀的時空,激發學生參與讀書的欲望。同桌互讀、指名賽讀等讀書方式的運用能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感悟文本語言;能有助于學生在與同伴交往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片段一:在教學1、2段的時候,出示“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
師:誰找到了美的東西?
生:大樹很美。
師:是啊,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美在——
生: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強調“綠色”,但是沒有輕盈、靈動的感覺)
師:我聽出了美在顏色。誰能讀出大樹上升的,動態的美。
學生這一次讀得非常動情,把“升起”拉得很長,很飄,長的過程很足。
師:默讀第三、四節,說說,走近樹的時候,發現樹美在哪?
生:葉子美在形態各異。
師:什么叫形態各異,誰能用書上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你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
你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嗎?
師:這是它的外在美,還美在哪?
生:無數片葉子雖然形態各異,但卻做著相同的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
師:金波老先生是不是老糊涂了?綠葉哪來的乳汁給大樹吃呢?
生:沒有陽光大樹就會生活在黑暗中!
師:好,你來讀出綠葉對大樹的深情。表述美和美的底蘊。
在學生精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不僅能把對話引向深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能引領學生再一次地回歸到文章的整體,體悟文本的蘊蓄和情愫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也是對文本音韻美、形象美、蘊涵美等多層面進行整體欣賞、品味的過程。
在教學最后兩節的時候,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談感受說看法,從樹的色彩美、動態美,從葉的形態美、個體美,到樹與葉的整體美,雖然沒有直接講出與概括著幾個專用術語,但是學生頭頭是道,盡顯感悟個性,至此已水到渠成,較好地達到“感悟句子寫得好和產生的感想”這一閱讀的目標。
但是老師并沒有停留在淺層上,而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我們的身邊,有像葉子一樣的人么?一生說:“老師,徐虎就是一片美的葉子。”一生說:“老師,也是一片美的葉子,天天辛苦地教我們。”我有點竊喜,生已經明白了。我又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的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們是一片美的葉子么?一石激起千層浪,生暢所欲言,明白,只要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為社會做貢獻,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有效閱讀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
我設計的“口頭贊美”是內化課文的語言與自己的感悟為口頭的積累的規范的語言文字,怎樣做一片美的葉子呢?組織了一次小練筆,希望可以啟蒙他們盡職盡責的人生。
最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誦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透過文本的語言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傳達美,陶冶心靈,培育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