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的作文篇一
諸葛亮聰明蓋世、神機妙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號稱“臥龍”。這樣一個明星般閃耀發光的人,歷史絕不會任由他像小螞蟻一樣無聲無息的生存著,所以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這段流芳千古的故事。諸葛亮被請出山后,很快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諸葛亮的聰明蓋世體現在許多具體實例中,譬如,七擒七縱孟獲。當時蜀國很多人都反對諸葛亮這樣的做法,認為既然抓住了孟獲,就應該立即斬首,以示蜀國國威。可那些人哪里明白諸葛亮的長久大計?若斬了一個孟獲,南蠻還會有我眼中的諸葛亮。
看《三國演義》時,我對一個人物記憶猶新,一個具有強烈傳奇色彩的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這么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于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這個上通曉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結晶化作一場場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輕搖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腦海中。
他本是個平民,深居簡出,清高脫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燴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效忠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
雖然他不是一員猛將,不會跨在戰馬背上揮刀浴血殺敵,但他在蜀國有著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為他的才智,還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采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這位有杰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不披鎧甲的英雄。
諸葛亮的作文篇二
這條路,充滿著荊棘和險阻……
年少喪父亡母的他自小跟著叔父漂泊,無奈在叔父離世后,隱居隆中。不枉他才高八斗,苦吟詩書。終在好友的引薦之下,識得以仁義著稱的皇叔明君,卻意外而注定地開啟這艱難而名垂千古的征程。
當初,關將軍失荊州,不顧一切企圖奪回南郡,卻被詐降的吳軍兵不血刃得了二城,反而責備呂蒙違背同盟,使軍心不定,無心戰事。殊不知遠離荊州的他因此殫精竭慮。望著軍營的手冊,他不禁潸然淚下。為未能固守荊州,悲傷而自責。
這條光復漢室的路,崎嶇而漫長,主仆二人攜手共進,也算順利前行。不料卻在白帝城受到重創。先主喚他來到床榻,千叮萬囑,將未盡的事業盡數相托。他含淚起誓,竭盡股肱之力,報效忠誠氣節而至死不渝。眼眸里閃過的,不知是不甘還是無望,但他仍抑制于心決定放手一搏。
那一年,他帶領部下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方,而后積累資源、養精蓄銳,再次揮師北伐。他率軍出斜谷道,在渭濱屯田,聯合東吳攻打魏軍。不料事不如意,魏軍背水筑營,消耗蜀軍糧食,令他無奈撤兵。
北伐的接連失利,挫敗他的士兵,似乎成了這條路上最艱難的關道。他臨著渭水河畔,輕舞手中的羽扇,微風掀起他花白的須發,任它凌亂地飄搖。他忽然想起臨別時對先帝的誓言,愧疚之意不覺涌上心頭,而眼前魏軍的營帳對于他似乎那么遙不可及。
舟車勞頓,道路顛簸,這條路書寫了他一生的榮辱,卻道不盡這數載的忠心,也說不破這一世的辛勞。但給后世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情。
在這條路上,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于他而言,這條路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