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小練筆題目篇一
我們有時會在一起大大地感嘆我們用教科書、復習資料等筑起自己小小的一片天,在酷熱的下午眼皮實在打架到不行的時候,在老師的滔滔不絕中偷睡兩分鐘,然后滿足的看著本子上口水流下的完美弧線,想象著函數的解題思路。老師的苦口婆心,還有那語言上的于心不忍,也曾經那么感動著我們,只是又一幅未來的藍圖讓我們奮書疾筆,心想咬咬牙也就過去了。
不會忘記了,我們的約定,在那些風雨無阻的早上,第一時間出現在教室門口,彼此給予的鼓勵;不會忘記了,我們偶爾的奢侈,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聊彼此的心事到很晚很晚,第二天頂著更大的熊貓眼出現在早自習上;不會忘記了,畢業時的大頭貼和厚厚的畢業留言,然后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唱著反調說出的贊美;不會忘記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那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在講臺上慷慨激昂的講話,招惹的眼淚紛飛;忘不了,那一份情誼,在許多的日子里寒窗苦讀,伴隨的歡聲笑語。
現在的我們有大把的時間來做我們自己喜歡的事,然而卻找不回我們當初的那份感覺了。反而更多地是空虛,曾經說過愿意拿生命來略過的歲月,至今卻變成我們最珍貴的回憶,時間就真的這么毫不留情的變了,剝削得我們遍體鱗傷。可是那又怎樣,畢竟青春是用來懷念的,而中考的那段歲月卻是我們青春歲月里最值得懷念的,我們是那樣為夢想而奮斗著,為我們的美好未來而強烈地憧憬著。
當然,一屆又一屆的中考在繼續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們在用熱血揮灑著自己的熱情,也許我們每一個人對待中考的想法都是一樣的:趕緊過去吧,永遠不要再來了,可是那又怎樣,即使不會再來,我想我們還會戀戀不舍那段時光。看著同學間的相互鼓勵,老師和家長的操心,無一不反映了中考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會活到八十歲,也許我們的生命長河中還會遇到許多有意義的事,但是那又怎樣?我想不管到什么時候,我想我們會是笑著說中考。那段歲月一定是最美的并且熠熠閃光的。因為有你,有我,有他,有最充實的日子和最美好的未來。
初中生小練筆題目篇二
小烏龜
在一條清澈見底的池塘里有一群小烏龜,又長又大的腦袋,又黃又大的肚皮,尖尖的指*蓋,短短的尾巴,硬硬的鎧*,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螃蟹
在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里,有一群小螃蟹,青*的盔*,大大的剪*,圓鼓鼓的眼睛,還有八條腿,在海底橫著走。
小海龜
在深不可測的大海里,有一群非常可愛的小烏龜,圓圓的腦袋,短短的尾巴針一樣尖,穿著綠油油的衣裳,紅紅的耳朵,黑黑的小眼睛,在大海了快樂地游來游去.
小螃蟹
在一個清澈見底的池塘里有一群小螃蟹,有兩個超級鋒利的鉗子,他的鉗子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當他遇到危險的時候,
初中生小練筆題目篇三
以教師自己的例文作為引導,引導學生按照人物小傳的要求進行述評,激起學生學習和模仿的興趣,同時掌握傳記文章秉筆直書、抓住人物特征和主要經歷、用典型事例進行形象刻畫、避免直接評論的基本要求;以口頭練習、書面練習、課堂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掌握人物傳記的寫法,為正式的作文做好準備。
創造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模仿、述評教師例文、口頭訓練、課堂寫作訓練中自主學習和訓練,多管齊下,師生互動,最終完成作文訓練。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歸納傳記的特點。(由學生討論后回答,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1)內容真實。(真實性是傳記的第一特征)
(2)記述人物的主要經歷。(要寫出姓名、生年、籍貫、家庭、愛好、理想、為人等)
(3)給他人作傳一般要作簡要評述,為自己作傳一般要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態度和看法。
2播放《同桌》一歌,把學生帶入對周邊人的觀察和思考境地。
3屏幕顯示老師自己的習作。(配樂朗讀)
(二)實踐步驟
1學生口頭評述老師的下水文是否符合傳記的特點;
2指定話題,由2—3位學生口頭表述,話題可以是“同桌”、“我最要好的朋友”、“我的自畫像”、“我最××的人”……
3師生共同點評。
(三)小結
怎樣刻畫人物這個問題沒有什么可以取巧的捷徑。如果想提高自己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能力,惟一要做的就是堅持創作。摹仿是學習的第一步,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我認為,先從熟悉的人開始,至于語言,既可像《自傳》的平實,也可像《老舍自傳》的富有文學色彩,生動活潑、各取所需。
(四)運用——訓練題目(400—500字)
1觀察周圍的同學或老師,為他們其中的一個人寫篇人物小傳,要求形象逼真、個性鮮明。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篇自傳。
注意問題:
(1)有寫他(她)的欲望和沖動,對他有很深的感情,非吐一吐不可,這樣寫出來的傳記才會有精神;
(2)主人公有值得寫的地方;
(3)主人公的材料比較容易收集;
(4)突出重點、點面結合、詳略得當。
(五)習作交流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倡說普通話,大聲說話。
學生發言時,老師適時予以點評。
(六)布置課后作業
收集資料給自己崇拜的人寫一篇傳記。
綜合性學習《愛我家鄉——遍尋古名人足跡的社會調查活動》
通過調查前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和實施調查計劃、成果展示及交流探討等幾個環節,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實踐的`條件和環境,讓學生自主進行分工合作,各小組各自召開會議制定本組的調查計劃,自主搜集整理資料。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動手、動腦,克服困難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過去和家鄉的杰出人物,增強“愛我家鄉”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
在調查前、調查中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實踐的環境。讓學生自主設計,自主進行分工合作。各小組各自召開會議制定本組的調查計劃,自主搜集,篩選古名人,自主整理資料。
(一)調查前指導
1全班分為十一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組設兩個負責人。各小組選擇自己熟悉的地區去收集人物事跡。
2各小組經過討論后制定計劃,小組內部進一步分工。小組成員應團結一致,群策群力,一起出謀劃策。
3根據擬定好的計劃,可通過到圖書館(學校或本市)查閱古籍、走訪老人等方法收集資料,尋找人物的事跡。
4在和家長、街坊、圖書館的同志一起訪談時,采訪者應做到心中有數,要設計好問題,并在采訪中作好記錄。
5利用星期六、日空余時間完成走訪,了解情況,搜集資料。
6各調查小組在調查結束后將收集的資料,所做的記錄及相關設想進行分類、統計、分析,選一名代表執筆,寫成調查報告,小組成員間相互合作,共同修改。
(二)學生調查實踐活動
在學生開展搜集人物事跡的活動中,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經常召開小組會議,交流問題及經驗,共同商討對策來解決問題。
(三)成果展示及交流探討
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查、走訪,把收集回來的古人的事跡經過整理后向全班同學公布,互相交流探討心得體會。
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得到肯定,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它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具體做法可以如下:
1利用一兩天時間整理資料,寫好在采訪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2全班同學互相交流心得體會,說說活動中的甜、酸、苦、辣。
3召開主題班會,探討古名人的一生,明確古人值得我們學習之所在。
4利用收集回來的資料和大家的感受,為古名人立傳。
5可以在學校的櫥窗或在本市的文化走廊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讓本校、本市的人們一起來了解家鄉的杰出人物,激發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初中生小練筆題目篇四
初中階段,部分語文教師認為能寫記敘文就能應付中考,寫好記敘文就能決勝中考,而花時間教學其他的文體是費時費心,徒勞無功。于是,只訓練學生寫記敘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學生寫其他的文體。尤其在農村中學,因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薄弱,表達能力相對較低,這種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這一作文教學誤區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題的影響。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對中考作文考點的規定是:能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能寫簡單的說明文、簡單的議論文。近十年來,廣州中考作文題型都適合寫記敘文。如20xx年的《又見枝頭吐新芽》、20xx年的《其樂融融》、20xx年的《獎勵自己》、20xx年的《游戲》、20xx年《改變一點點》等,盡管寫作要求里有注明“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但這些命題從記敘文文體切入可以很穩當地組織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場作文,從議論文文體切入卻較難把握,從說明文文體切入根本就無法成文,更何況有些文題還就只能寫成記敘文,如《又見枝頭吐新芽》、《其樂融融》等。這就使得我們的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只要教學寫作記敘文,在中考考場上作文就可以萬無一失,至少可以拿個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幾年流行的“寫作可以淡化文體”的說法的影響。“淡化文體”之說引起了一部分教師的誤解:認為中小學生寫作不需要有文體感,不必講究文體的格式,既然這樣,也就沒必要再學習寫作其他的文體,師生都落得個輕松,何樂而不為?于是乎,從七年級開始,就只要求學生寫記敘文,而說明文和議論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階段只學寫記敘文就行了”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師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極不負責任的做法。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這種錯誤的觀念和做法,還學生寫其他文體和常見應用文的權利和能力!
很多教師上作文課沒有作文教案,沒有對作文教學進行學期計劃安排,課堂隨意性很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⒈作文教學的隨意性
相當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存在隨意性問題。具體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時間安排的隨意性。這節課不想講新課了,就拋個題目、發句話給學生“這節課完成什么什么題目的作文,45分鐘堂上完成,字數在600字以上”;有時能做到每兩個星期布置學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時卻是一個月都不要求學生練筆。二是課程內容安排比較隨意。教師一般是在決定堂上寫作的當天才去思考決定寫作題目;或者是今天在哪個資料上看到了一個很有新意的作文題目,教師自己可能還來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課堂上讓學生動筆寫作,更談不上有規范的作文教學設計。這些教師,對“課標”中關于寫作的要求“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一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除了“其他練筆不少于一萬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這種沒有計劃和針對性的作文訓練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數而沒有顧及學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難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教師的隨意率性的教學行為反饋到有些學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寫作文只是“湊夠字數,完成次數,上交充數”而已。
⒉缺乏有序訓練
寫作是一種表現和創造能力,在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中屬于比較高級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為基礎。同時,寫作還與學生心理發展機制有關,還應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應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課程標準寫作的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了這種思想。但具體到寫作教學上,教師就甚少能按照課標的要求,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組織作文教學。甚至連初中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都難以一一落實到教學中。如果以上環節未能很好地實施,本還可以通過作文批改、講評來彌補不足。但不幸的是,這道最后的防線到了一些不大負責任的教師眼中變成了有名無實。批改、講評基本處于信馬由韁的盲目狀態。學生的習作一學期能被老師批閱四次已經是很榮幸了。至于偶爾有之的作文講評,大多時候也只是說說錯別字、病句的大致情況,讀一、兩篇范文而已。
寫作教學內容的隨意、無序,寫作教學形式的單一、枯燥,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作訓練時勉為其難,寫作興趣無法激發,寫作能力難以提高。
初中生小練筆題目篇五
我想把眼睛
安在小鳥的身上。
看那邊的山有多高大,
看那邊的海有多寬廣,
望啊,望——
大地仿佛縮小了許多。
我想把小手
裝在青蛙的身上。
去感受河水的清涼,
去觀看魚兒的表演,
看啊,看——
河水成了魚兒們的舞臺。
我想把腳丫
伸進松軟的土地。
接在蘋果樹的根上,
汲取大自然的營養,
長啊,長——
長成了一座蘋果宮殿。
我想把我自己
種在深深的白雪里。
變臘梅,香飄萬里,
變雪人,笑容可掬,
成為小雪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會飄啊,飄——
飄到一個神奇的地方。
不過,飄得再遠,
也不要忘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