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范鏡。這樣學生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像設備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通過觀察還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別是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像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制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三、第二課時:
1.課前準備:
①由教師介紹青霉和曲霉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教帥需要做的課前準備:要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教參。
2.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課后實驗課融入在講課的過程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觀察: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放大鏡也可以用老花鏡代替)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②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是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要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教師用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教師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找出青霉孢子便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營養方式的講述,要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在講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時,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講述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師歸納總結。教師要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xx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小資料:
為什么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能夠產生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名命名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產。此后又相繼發現有抑制甚至殺死細菌的鏈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當時多把此類對細菌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叫抗菌素。隨著對抗菌素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抗菌素不僅對細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還具有抗腫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蟲等作用。同時還發現它能促進畜禽生長,因此,抗菌素一詞就不完整了,所以從1981年起,我國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第一節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范鏡。這樣學生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像設備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通過觀察還可以看到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齊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像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制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 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抱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抱子,由抱子發育成新個體。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三
教學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范鏡。這樣學生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像設備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通過觀察還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別是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像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制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三、第二課時:
1.課前準備:
①由教師介紹青霉和曲霉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教帥需要做的課前準備:要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教參。
2.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課后實驗課融入在講課的過程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觀察: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放大鏡也可以用老花鏡代替)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②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是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要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教師用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教師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找出青霉孢子便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營養方式的講述,要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在講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時,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講述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師歸納總結。教師要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00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小資料:
為什么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能夠產生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名命名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產。此后又相繼發現有抑制甚至殺死細菌的鏈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當時多把此類對細菌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叫抗菌素。隨著對抗菌素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抗菌素不僅對細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還具有抗腫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蟲等作用。同時還發現它能促進畜禽生長,因此,抗菌素一詞就不完整了,所以從1981年起,我國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范鏡。這樣學生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像設備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通過觀察還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別是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像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制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三、第二課時:
1.課前準備:
①由教師介紹青霉和曲霉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教帥需要做的課前準備:要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教參。
2.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課后實驗課融入在講課的過程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觀察: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放大鏡也可以用老花鏡代替)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②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是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要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教師用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教師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找出青霉孢子便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營養方式的講述,要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在講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時,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講述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師歸納總結。教師要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00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小資料:
為什么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能夠產生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名命名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產。此后又相繼發現有抑制甚至殺死細菌的鏈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當時多把此類對細菌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叫抗菌素。隨著對抗菌素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抗菌素不僅對細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還具有抗腫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蟲等作用。同時還發現它能促進畜禽生長,因此,抗菌素一詞就不完整了,所以從1981年起,我國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五
第二章第一節酵母菌和霉菌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l)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知道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會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和出芽生殖,認識霉菌的形態結構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命現象的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探索精神。
(2)通過學習本節知識,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能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世界。
重點難點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應用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之一,因為它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初中學生很容易產生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2.觀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因為通過本實驗過程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思想情感,還可以給學生創造互相學習、協作共進的機會。
3.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過程,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理解起來有難度。
教具準備
酵母菌培養液,培養好的青霉和曲霉,顯微鏡,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稀釋的碘液,吸水紙,放大鏡,紗布。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利用實物激發興趣導出主題
→
學生實驗、觀察實物、培養能力,強化知識
→
利用實驗,使學生識記酵母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
→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理解總結
2.教學過程?說明:
(1)本節課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上自帶面包,然后開門見山:面包、饅頭為什么暄軟多孔?直接引出主題。這樣,更貼近生活,對本節內容產生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關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學,最好結合實驗同步進行,因為酵母菌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教師可以擬定觀察提綱,讓學生有針對性地仔細觀察,避免盲目性,邊觀察邊紀錄,提高學習效率。觀察提綱要依據教材內容,可適當調整,要科學、具體,形式不限,起到指導觀察的作用。如: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嗎? 確認嗎? 它與氣泡有何不同? 。
②酵母菌的形狀 。
③酵母菌的顏色(染色前) 。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結構?
⑤你能繪出一個酵母菌的結構圖嗎?請繪出來,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稱。
⑥酵母菌含葉綠素嗎?
⑦你觀察到這種形狀(帶有芽體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嗎? 。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教師應明確地指出,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好像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所以叫做芽。
酵母菌的營養方式,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小實驗來解決這一難點,如:
<實驗1>:教師在培養酵母菌培養液時,分別放在敞口的廣口瓶和蓋嚴的廣口瓶中,課上讓學生比較、區別(后者可嗅到酒香味)。
<實驗2>:取盛有質量分數為5%蔗糖溶液的三角燒瓶兩只,其中一只投入一小塊新鮮酵母或發面、葡萄糖等,另一支搖晃后塞好瓶塞,都置于溫暖處,一日后取出。或者取三角燒瓶兩只,一只放入加有酵母的玉米粉濕面團,另一只僅放入玉米粉濕面團,都塞好瓶塞,皆置于20 ℃處,一日后取出。演示時先將有酵母的瓶塞換上帶導管的瓶塞(注意速度要快),導管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頓時冒出氣泡,石灰水不久變混濁,而對照的一瓶也按上述方法重復實驗,則石灰水無變化。
通過這兩個演示實驗說明酵母菌有氧無氧都能生活。無氧時產生部分酒精。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再啟發學生分析總結面包、饅頭暄軟多孔的原因。
關于孢子生殖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分析,不難理解。
在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時,由于酵母菌是無色的、較透明的,所以要將顯微鏡的光線調得暗一些,視野太亮不易觀察。待用稀釋的碘液染色后,再將顯微鏡調得亮一些,這樣,就便于觀察了。
(3)關于霉菌部分的教學,可以這樣引入:青霉素治療某些病的效果很好,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它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的,在20世紀40年代初被稱為靈丹妙藥,價格比黃金還貴,它就是從霉菌中提取出來的。
霉菌的教學最好與實驗課結合起來(把實驗拆開分別加在理論內容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要說明,青霉和曲霉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都是孢子的顏色造成的,它們的菌絲不含葉綠體,都是無色的,在指導實驗時最好強調讓學生分清青霉和曲霉成熟孢子的顏色。
關于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實驗,教師可組織部分學生,如課外活動小組成員或實驗小組組長都可以,在課外提前培養出霉菌,以備課上使用。這對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培養霉菌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親自做,取潮濕橘皮或半腐爛的一小塊蘋果或一小塊新鮮饅頭,置于培養皿或小碟里,上面扣上一個玻璃杯,放在陰暗、潮濕、溫暖(約20 ℃左右)的地方。幾天以后,橘皮、蘋果或饅頭上便長出各種霉菌來。為了保證學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無色分枝的菌絲以及生長在菌絲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師要指導學生,取材時必須挑取少量的、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做裝片(如果挑取顏色較深的部分,在視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綠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是挑取白色部分,在視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無色的菌絲)。這樣,在視野里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的青霉菌絲,又能看到生長在菌絲頂端的成串的綠色孢子。為了實驗效果更好一些,可以在上述培養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人工接種培養(挑取第一次培養的青霉或曲霉,接種在橘皮上進行再次培養)。進行第二次人工接種培養的青霉或曲霉,不僅比較純凈,而且生長得很快,兩日后可以供觀察使用。
當材料準備好以后,教師起草擬定觀察提綱,也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酵母菌的基礎上自擬觀察提綱,提綱要有利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比較,主要提出二者的區別來。如:酵母菌是單細胞的,青霉和曲霉呢?為什么?
在用針挑取青霉或曲霉時,除了注意挑選顏色外,不要挑得過多,以免聚集成堆不利于觀察,在剝離展開時要順著菌絲生長的方向,否則破壞了菌絲影響觀察的整體效果。
在觀察結束時,教師把內容引到霉菌與人類的關系上來,指導學生從有益、有害兩方面認識霉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板書設計?
第二章 真菌
第一節 酵母菌和霉菌
一、酵母菌
觀察酵母菌
目的要求: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稀釋的碘液,放大鏡,吸水紙等。
方法步驟:a.制片,觀察形態和顏色;
b.染色,觀察結構;
c.繪圖。
1.形態:無色、卵形單細胞個體。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
3.營養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無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
觀察霉菌
目的要求:認識青霉和曲霉的形態結構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養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驟:a.用放大鏡觀察形態和顏色; b.制片,觀察。
1.形態:由菌絲組成,多細胞。
2.營養方式:靠營養菌絲進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絲頂端呈掃帚狀,孢子綠色。
曲霉:直立菌絲頂端呈現球狀,孢子黃色、橙紅色或黑色
4.與人類的關系:
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種類黃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 與釀造江米酒等甜酒有關。
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篇六
第二章第一節酵母菌和霉菌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l)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知道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會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和出芽生殖,認識霉菌的形態結構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命現象的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探索精神。
(2)通過學習本節知識,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能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世界。
重點難點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應用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之一,因為它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初中學生很容易產生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2.觀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因為通過本實驗過程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思想情感,還可以給學生創造互相學習、協作共進的機會。
3.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過程是化學變化過程,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理解起來有難度。
教具準備
酵母菌培養液,培養好的青霉和曲霉,顯微鏡,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稀釋的碘液,吸水紙,放大鏡,紗布。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利用實物激發興趣導出主題
→
學生實驗、觀察實物、培養能力,強化知識
→
利用實驗,使學生識記酵母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
→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理解總結
2.教學過程?說明:
(1)本節課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上自帶面包,然后開門見山:面包、饅頭為什么暄軟多孔?直接引出主題。這樣,更貼近生活,對本節內容產生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關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學,最好結合實驗同步進行,因為酵母菌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教師可以擬定觀察提綱,讓學生有針對性地仔細觀察,避免盲目性,邊觀察邊紀錄,提高學習效率。觀察提綱要依據教材內容,可適當調整,要科學、具體,形式不限,起到指導觀察的作用。如: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嗎? 確認嗎? 它與氣泡有何不同? 。
②酵母菌的形狀 。
③酵母菌的顏色(染色前) 。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結構?
⑤你能繪出一個酵母菌的結構圖嗎?請繪出來,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稱。
⑥酵母菌含葉綠素嗎?
⑦你觀察到這種形狀(帶有芽體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嗎? 。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教師應明確地指出,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好像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所以叫做芽。
酵母菌的營養方式,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小實驗來解決這一難點,如:
<實驗1>:教師在培養酵母菌培養液時,分別放在敞口的廣口瓶和蓋嚴的廣口瓶中,課上讓學生比較、區別(后者可嗅到酒香味)。
<實驗2>:取盛有質量分數為5%蔗糖溶液的三角燒瓶兩只,其中一只投入一小塊新鮮酵母或發面、葡萄糖等,另一支搖晃后塞好瓶塞,都置于溫暖處,一日后取出。或者取三角燒瓶兩只,一只放入加有酵母的玉米粉濕面團,另一只僅放入玉米粉濕面團,都塞好瓶塞,皆置于20 ℃處,一日后取出。演示時先將有酵母的瓶塞換上帶導管的瓶塞(注意速度要快),導管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頓時冒出氣泡,石灰水不久變混濁,而對照的一瓶也按上述方法重復實驗,則石灰水無變化。
通過這兩個演示實驗說明酵母菌有氧無氧都能生活。無氧時產生部分酒精。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再啟發學生分析總結面包、饅頭暄軟多孔的原因。
關于孢子生殖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分析,不難理解。
在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時,由于酵母菌是無色的、較透明的,所以要將顯微鏡的光線調得暗一些,視野太亮不易觀察。待用稀釋的碘液染色后,再將顯微鏡調得亮一些,這樣,就便于觀察了。
(3)關于霉菌部分的教學,可以這樣引入:青霉素治療某些病的效果很好,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它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的,在20世紀40年代初被稱為靈丹妙藥,價格比黃金還貴,它就是從霉菌中提取出來的。
霉菌的教學最好與實驗課結合起來(把實驗拆開分別加在理論內容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要說明,青霉和曲霉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都是孢子的顏色造成的,它們的菌絲不含葉綠體,都是無色的,在指導實驗時最好強調讓學生分清青霉和曲霉成熟孢子的顏色。
關于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實驗,教師可組織部分學生,如課外活動小組成員或實驗小組組長都可以,在課外提前培養出霉菌,以備課上使用。這對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培養霉菌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親自做,取潮濕橘皮或半腐爛的一小塊蘋果或一小塊新鮮饅頭,置于培養皿或小碟里,上面扣上一個玻璃杯,放在陰暗、潮濕、溫暖(約20 ℃左右)的地方。幾天以后,橘皮、蘋果或饅頭上便長出各種霉菌來。為了保證學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無色分枝的菌絲以及生長在菌絲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師要指導學生,取材時必須挑取少量的、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做裝片(如果挑取顏色較深的部分,在視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綠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是挑取白色部分,在視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無色的菌絲)。這樣,在視野里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的青霉菌絲,又能看到生長在菌絲頂端的成串的綠色孢子。為了實驗效果更好一些,可以在上述培養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人工接種培養(挑取第一次培養的青霉或曲霉,接種在橘皮上進行再次培養)。進行第二次人工接種培養的青霉或曲霉,不僅比較純凈,而且生長得很快,兩日后可以供觀察使用。
當材料準備好以后,教師起草擬定觀察提綱,也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酵母菌的基礎上自擬觀察提綱,提綱要有利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比較,主要提出二者的區別來。如:酵母菌是單細胞的,青霉和曲霉呢?為什么?
在用針挑取青霉或曲霉時,除了注意挑選顏色外,不要挑得過多,以免聚集成堆不利于觀察,在剝離展開時要順著菌絲生長的方向,否則破壞了菌絲影響觀察的整體效果。
在觀察結束時,教師把內容引到霉菌與人類的關系上來,指導學生從有益、有害兩方面認識霉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板書設計?
第二章 真菌
第一節 酵母菌和霉菌
一、酵母菌
觀察酵母菌
目的要求: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稀釋的碘液,放大鏡,吸水紙等。
方法步驟:a.制片,觀察形態和顏色;
b.染色,觀察結構;
c.繪圖。
1.形態:無色、卵形單細胞個體。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
3.營養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無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
觀察霉菌
目的要求:認識青霉和曲霉的形態結構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養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驟:a.用放大鏡觀察形態和顏色; b.制片,觀察。
1.形態:由菌絲組成,多細胞。
2.營養方式:靠營養菌絲進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絲頂端呈掃帚狀,孢子綠色。
曲霉:直立菌絲頂端呈現球狀,孢子黃色、橙紅色或黑色
4.與人類的關系:
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種類黃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 與釀造江米酒等甜酒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