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人教版高一生物章節知識點總結篇一
1、染色質:指細胞核內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故叫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細長絲狀且交織成網狀,在細胞有絲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成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兩種不同的形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核仁呈現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
二、細胞核的功能
1、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復制的主要場所),
2、是細胞代謝活動和細胞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機的統一整體
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細胞核不屬于細胞器。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系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新人教版高一生物章節知識點總結篇二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新人教版高一生物章節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代謝關系
在生物體內,糖類、脂質和蛋白質這三類物質的代謝是同時進行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下面僅就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物質的代謝情況進行討論。
(1)糖類、脂質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
ⅰ:糖類和脂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①糖類可大量轉變為脂肪:糖類代謝的中間產物可以轉變為甘油和脂肪酸,兩者結合生成脂肪,這種轉變在人和動物體內可大量進行,這就是人和動物吃糖能胖的原理。
②脂肪只能少量轉變為糖:在人和動物體內,甘油和脂肪酸都可以加入糖代謝途徑,但甘油經一系列過程可以轉變為糖,而脂肪酸卻幾乎不能轉變為糖,因此,脂肪不能大量轉變為糖。這就是肥胖后很難減肥的原因之一。
ⅱ:糖類和蛋白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①糖類代謝的中間產物可以轉變為非必需氨基酸:糖類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如丙酮酸)可通過轉氨基作用產生與之相對的非必需氨基酸,但由于糖類分解時不能產生與必需氨基酸相對應的中間產物,因此糖類不能轉化為必需氨基酸,這也是人體每天必需攝取一定量蛋白質的原因之一。
②蛋白質可以轉化為糖類。蛋白質水解作用氨基酸脫氨基作用不含n糖類
ⅲ:蛋白質和脂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①氨基酸可以轉變為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既可轉變為脂肪,又可轉變為脂肪酸,因此在人和動物體內蛋白質可大量合成脂肪。
此外,有些氨基酸也可轉變為磷脂等。
②脂肪幾乎不能轉變為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甘油可以先轉變為丙酮酸,然后再經轉氨基作用生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因幾乎不能轉變為糖類,因而脂肪酸在人和動物體內不能轉變為氨基酸。總之,人和動物幾乎不能利用脂質來合成蛋白質。
(2)糖類、脂質和蛋白質之間轉化的局限性
①糖類、脂質和蛋白質之間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例如,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
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成脂質。
②各種代謝物之間的轉化程度也是有明顯差異的。例如,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
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類氧化分解供給的,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供能不足時,才由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供給能量,保證機體的能量需要。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都不足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而當大量攝入糖類和脂肪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就會減少。
(3)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區別和聯系:
來源相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均可來自食物,都必須經過消化與吸收相代謝途徑相同: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均可合成、分解、轉變。都必需在酶的催化下點才能完成都能作為能源物質:氧化分解,釋放能量。
最終產物均有co2和h2o貯存方式不同:糖類和脂肪可以在體內貯存,蛋白質不能在體內貯存。不同代謝最終產物不同:糖類、脂肪的代謝終產物只有co2和h2o,而蛋白質的代謝終點產物除co2和h2o外,還有尿素等含氮廢物糖類是主要能源物質,脂肪是體內的儲備能源物質。蛋白質只是一種能源物質(只在糖、脂肪嚴重供能不足時,方由蛋白質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