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一
1、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并解決實際問題。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
本節課我們的目標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并解決實際問題。
了達到目標,下面請大家認真地看書。
三、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19頁到第20頁的例5和例6的內容,重點看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和例6解題過程,想: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2、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鐘后,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師:認真看書自學,比誰自學的最認真,自學效果最好。下面自學競賽開始。
四、先學
(一)看書
學生認真看書,教師巡視,督促人人都在認真地看書。
(二)檢測(找兩名學生板演,其余生寫在練習本上)
第20頁“做一做”和第21頁第5題。
要求:1、認真觀察,正確書寫,每一步都要寫出來。
2、寫完的同學認真檢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師:寫完的同學請舉手。下面,請大家一起看黑板上這些題,發現問題的同學請舉手。(由差-中-好)
(二)討論
1、看第1題:認為算式列對的請舉手?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2、看第2題:認為算式列對的舉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計算過程和結果,認為對的舉手?
4、評正確率、板書,并讓學生同桌對改。
今天你們表現實在是太好了,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這里有幾道練習題,敢不敢來試一試?(出示)
六、補充練習:
1、一個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個圓柱體和一個長方形的體積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們的底面積()。
3、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圓柱的底面半徑是5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們就來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能做得又對又快,字體還又端正。
七、當堂訓練(課本練習三,第21頁)
作業:第3、4、7、8題寫作業本上
練習:第1題寫書上,第2、6、9、10題寫練習本上
八、板書設計
課題三:圓柱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并從學生的口里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里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于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二
《圓柱的體積》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思想方法(轉化),因此,教學新課前,復習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轉化做好了鋪墊。課上,出示課件: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學生通過觀察,作出猜測:
(1)圓柱的體積等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猜測是否準確呢?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遷移想:圓柱體能轉化成什么幾何形體,然后讓學生用教具驗證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過程,并討論思考:這個圓柱體與轉化后的長方體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有一種推導過程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一學生回答,長方體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高不變。所以圓柱體積=底面周長的一半×底面半徑×高。我沒有否定她的回答,接著又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發現長方體與圓柱之間的聯系,利用圓的周長和面積把圓柱體積的也轉化成底面積乘以高。這樣有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創造性的建立了數學模型而且發現圓柱體的轉換成長方體的規律,掌握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轉化。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1、演示圓柱的體積的時候,因為學生手中沒有學具,教師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時后面的學生看不清楚。
2、在圓柱體經過切割、拼接之后轉化為近似長方體的時候,應多給后進生留有觀察、討論的時間,他們的思維反應能力比其他學生較慢,應給于他們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后進生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使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公式的應用,還要注意計算能力的培養。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三
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多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滾筒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欲望。
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么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么怎樣來切割呢?此時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實驗、操作、自主探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思想。
例題“ 練一練” 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1 .已知圓柱底面積(s )和高(h ),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2 .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 )和高(h ),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h 。
3 .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 )和高(h ),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h 。
4 .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 )和高(h ),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h 。
5 .已知圓柱側面積(s 側)和高(h ),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 側÷h÷π÷2)?h 。
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這五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小學數學的內涵,即數學學習是一個過程。近日,在市小學數學名師課堂教學展示中,天福小學的劉愛芳校長執教的《圓柱的體積》一課,使我對個人的專業素養和課堂的設計內涵,都有了很深的觸動。
片段一:
師:同學們,往這里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三件物體:玻璃杯、橡皮泥、金屬零件。這三件物體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圓柱。
師:圓柱形的物體生活中很多,以這三樣為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水杯的容積是多少?
生2:水杯的表面積是多少?
生3:水杯的體積是多少?
師:這三個問題很好,我們記下一個。
師板書,水杯容積
生繼續提出關于橡皮泥和金屬容器的體積的問題,師板書:橡皮泥體積,金屬零件體積。
師:關于表面積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研究過,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圓柱體積的問題。
師板書:圓柱體積
師:以你現在的知識儲備,你能解決哪個問題?
生:水杯的容積
師:怎樣求?
生:可以把水杯的裝滿水,倒進一個長方體的容器中,計算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體積,也就求出了水杯的容積。
師:瞧,“裝滿水”,“滿”這個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進長方體容器中,從而求出水的體積。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
師板書:倒---長方體,轉化。
師:在轉化過程中,水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生:水的形狀變了,體積沒變。
師:水杯的容積解決了,橡皮泥的體積呢?金屬零件的體積呢?
師: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板書:捏---正方體,浸----長方體。
師:剛才我們根據這三個物體的共同特點,通過轉化,把它們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是不是通過這三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圓柱的體積的問題?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交流,得知物體很大時,沒法進行轉化。
師: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種通用的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計算。
師:圓柱體體積與什么有關?猜想一下怎樣計算?
……
片段二:
師:回顧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你認為你最有收獲的是什么?
師:前面大家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猜測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也是底面積×高,通過驗證得知大家的猜測是正確的。
師:這三個立體圖形有什么共同點?
師:像這樣的形體在數學上叫做直柱體。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及它們的體積公式都是底面積×高。
師:生活中的直柱體還有哪些?
師:它們的形體是否也是底面積×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研究。
片段一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三樣精心準備的物體----玻璃杯、橡皮泥、金屬零件(都是圓柱體),在學生圍繞這三種物體提出數學問題后,教師并沒有直接引導學生去探求如何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而是通過“以你現在的知識儲備,你能解決哪個問題?”“在轉化過程中,水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瞧,‘裝滿水’,‘滿’這個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進長方體容器中,從而求出水的體積。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水杯的容積解決了,橡皮泥的體積呢?金屬零件的體積呢?”這些引導性語言,使學生明白有些物體的體積可以分別通過倒、捏、浸轉化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解決,“轉化”的提出為學生后面構建數學模型,探究圓柱體積公式奠定了基礎。緊接著“是不是通過這三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圓柱的體積的問題?”這個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是這節課成功的起點,通過極限思想的滲透,使學生體會到了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必要性。
片段二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公式的歸納匯總,引出直柱體的概念,學生進行了對直柱體表象的交流。此時,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習激情,并沒有隨著課的尾聲而有所減弱,而是探究熱情再一次被點燃,孩子們帶著強烈的研究熱情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我們在用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研究學生學習起點,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體會到知識產生過程中的前因和后果,從而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五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加應用數學的意識”。不難發現新課標注重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學習中的結論,更關注的是他們個性的體驗,在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此,在本小節的教學中我著重做了以下幾點:
。
學習圓柱的體積我是這樣創設情境:1、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是怎樣求的?(根據學生回答統一為v=sh)2、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的?(化曲為直)3、如何求出圓柱的體積?能否借助于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一系列問題情境的創設,既有復習讓學生做好知識上的儲備,以便探求新知,又有一定的指導性、幫助性、鼓勵性,容易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便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向,不致于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顯得無所適從。
。
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教材上編排的只是一種擺放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也容易引起學生想入非非。此處是教學中很好的生成資源,是引發學生操作、探究、解決心中疑問的切入點。教學中,我并沒有一味的按書本的方式讓學生去擺放長方體,而是為學生預設一種開放的情境:把圓柱體切開后,拼成的長方體有哪幾種擺放的方式?它們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的哪些部有關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小組操作興趣盎然,通過擺一擺、放一放、找一找、說一說,學生發現無論豎放、立放還是平放,從哪個角度思考,均能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為v=sh,學生大呼神奇。是的,這就是數學的魅力,這就是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過程中所獲得成功的樂趣,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的美,領略到數學天地中的風光無限,這是學生最開心的,也是課堂教學應追求的精彩。
。
在圓柱體積應用的教學中,教材中的例5是求物體的容積,計算結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數(26847立方厘米≈26.8立方分米),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可能沒注意到容積計算應如何取近似值,而例題的設計又偏偏正好是“四舍”,忽略了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此處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上的欠缺,為此在教學中,我結合前面已學過的“進一法”,為學生增設了一個情境:如果要求得數保留整數,值應取多少?有的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明理由,討論很是激烈,個個爭得面紅耳赤,借助交流的機會,老師給予適當的點拔和引導,學生終究明白“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的不同用處。課書沒有出現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與探索獲得,內心的喜悅是無法比擬的,學生探究問題意識增強的同時,隨之創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事實上,學生對力所能及而又需要親身探究的問題最感興趣,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需要,適當調整教材,加工教材,合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創新,激勵學生探索,呼喚學生學習積極性。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六
近期六年級的任課教師都會頭疼我們也不例外
年級組集體備課時會嘆氣
在走廊里碰頭時會感慨
嘆氣、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業的錯誤率很高(特別是學困生)
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著這些作業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問題了?
一輪本子改下來錯誤有以下幾類
1、優等生:列出一個長長的算式,直接得出錯誤的結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錯,反正計算錯)
2、中等生:求表面積時,大概知道側面積+兩個底面積;但真正列式的時候底面積沒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個底面積的時候(無蓋水桶等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乘2;
3、學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問題。一查,圓面積計算公式都不會(夠厲害),最基本的都不會,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又如何能正確求出;個別的20多分鐘頭都不抬,就在計算一個圖形題,仔細一看列式出錯,后面的脫式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有的有6、7位小數;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著都累
4、不知靈活變通,一般來講3.14最好是最后再乘,這樣可以降低計算的復雜程度,減輕計算的強度;但部分學困生勇氣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頭就最后算,老實得可愛;當你在講計算技巧的時候可愛的孩子們還在埋頭苦算,結果錯誤百出。
1、學優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結果,要脫式:關注做作業、打草稿的態度、習慣,養成草稿本清晰、數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錯數字導致整題出錯。
2、中等生、學困生:
(1)重視公式的熟練程度:通過演示、推導、同桌互說、單獨抽問、上黑板默寫等方法幫助夯實基礎。
(2)重點分析典型習題,幫助學生找到審題、列式、解題的方法和策略,并針對性練習,提高技能
(3)重點強記:3.14*1=…………………3.14*9= 常用計算結果,達到熟練程度,提高練習時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也可以用于檢驗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正確與否。
(4)抓聽講習慣:要求要嚴格,教師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講評的時候,應要求所有學生抬頭關注,集中精力聽講(往往這樣的時候學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適當的喊他起來站個1分多鐘,點一點他。),有了這個保證,講評的效果就有了,出錯的幾率就就會降低了。再結合以上措施,效果就會更好。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動——老師的行動、學生的行動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會有好效果。
也歡迎大家說說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單元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