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一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二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車。我是導游胡玉娟,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首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陳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拍的。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個季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游人。一片黃土地,一片未開化的混沌,猶如盤古開天辟地似的景觀,不經意間的覺醒,幾經滄桑,終于在古今變遷之后成為一處獨特的地域風情。
40多年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時,那富麗堂皇中蘊含的深邃讓他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子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積之大,外墻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10數里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筑史上之榮耀。”山西,地理位置獨特,中院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資交換的腹地,加之晉中南地少人稀,人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外出經商。因為誠實守信的性格和團結勤儉的作風以及嚴謹科學的管理,晉商的事業就此平步青云。由于難舍對故鄉的眷戀,苦心在外經營的商人飛黃騰達之后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跡般的出現在晉中那塊不算廣袤的土地上。豪華氣派,這是晉商實力的最真實寫照。看不盡的大院高墻,仿佛里面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俗話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院。”喬家大院時第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院。在這個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墻如同高墻,高大可見一斑。從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墻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聲音,那洪亮,方圓十里都可聽見。喬家大院的布局講究的是一個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筑風格配置豪華的家居擺設,一眼望去,不禁讓人遙想起大院繁華時的種種。一盞盞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在院墻,燃盡一地滄桑的流年。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博物館”之稱。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欄桿院、統樓院與包廂式的戲臺院被譽為渠家大院的“四絕”。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的頂棚,懸山式、歇山式、卷棚式、硬山頂式……讓人驚詫不已。院落中的技藝精湛的石雕盡顯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觀。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貴之氣。整體結構遵從篆書中的“壽”字,多壽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層四座的堂樓,雖不霸氣,卻充斥著貴氣。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態佇立在一片連綿的山脈間。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于其中,作為太原王氏后裔的靜升王家,大院似乎飽含他們對于家族的殷切期望。 此外還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每個大院都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個場所都包含著中國晉商文化。從這些恢弘的建筑中,從這些寓意豐富的圖案中,我們似乎將晉商文化的脈絡重溫。且不論大院衰落的真實緣由,但是放眼于大院建筑的綺麗豪華、交相輝映的輝煌,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放飛遐思,遨游萬里。
讓我們走近大院,去感受——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詞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最后一祝大家開心愉快二祝大家身體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順利,永遠幸福。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三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氏家族史略
靈石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縣汾河峽谷間溝營村(今富家灘鎮溝峪灘村)。元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后,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建筑藝術
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譽滿天下,不僅因為它完滿地具備了“實用、堅固、美觀”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內涵到規模氣勢,從地勢選擇到內部結構設計,都體現出了一種磅礴大氣和匠心獨運。整個建筑在合乎禮制和講究實用的前提下,把造園藝術與造院技巧融為一體。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傳統風格,又充分借鑒了南方園林的設計思路。其布局、其穿插、其連貫、其分隔,注重運用明暗虛實、濃淡輕重之手法,使整個建筑群或如絲竹聲聲,或如群鼓激越,錯錯落落間,神形俱立,成為不朽于世的民居建筑藝術精品。
修復王家大院碑記
國有故宮而知皇室之威嚴,民有王宅而知晉商之顯赫。明清之際,海內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晉商也,晉商最富者靈石王家也。興建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之王家紅門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勢而突起,藉風水而聳立,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層樓疊院,隨形生變,廳堂儒雅,閨閣富麗,雕飾精美,兼融南北,覆壓三萬余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五幢,房屋一千零八十三間。繼商周文明之古風,集華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
文化價值占盡風流,四海民居望其項背;大規模宏偉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筑失其顏色。靜升王家富甲天下,斯作證也;靈石文化底蘊厚重,此為表也。然二百年風雨滄桑,十年文革浩劫,王氏民宅塵封土掩,瘡痍滿目,藏在深山,世人未識。一九xx年四月,靈石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王家大院,循修舊如舊之原則,小修起步,精心積累經驗,翌年三月成立修復指揮部,全面展開浩大修復工程,歷時五載,搬遷二百一十二戶,動用土石九千九百余方,青磚三百余萬塊,木材三千五百余方,工程隊五十八家,總投資三千余萬元,修復紅門堡、高家崖、祠堂院三處建筑群,重修堡門、堡墻,新修停車場一萬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復,百年盛事;國之瑰寶,東方明珠;世人驚識,聲譽鵲起;游客如云,遐邇聞名;光耀神州,福蔭子孫;開我靈石旅游產業之先河,樹我靈石文化名縣之基石。特勒石以志。
修復王家大院總指揮李計明,副總指揮藺計愛、張國華、孟貴生、閻耀忠、田應松,監工李志唐、王年璽、王吉綿,王宅文化研究仇曉風、溫述光,布展及園林工程侯廷亮。靜升鎮及靜升村傾力支持,功當記載。
王家大院的歷史文化環境概略
侯廷亮 溫 暖
(一)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晉中盆地南部邊沿的靈石縣,靈石縣地處汾河峽谷兩岸,全境為土石山區,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現人口23.5萬,共18個鄉鎮,316個行政村,598個自然村。
靈石縣漢代屬太原郡介休地,隋開皇十年(590年)建縣。相傳,時因文帝北巡,挖河開道,得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叩之錚錚有聲,以為瑞,乃據石立縣,以石命名,始有靈石縣。該“靈
石”現存縣城天石公園內,已面世1400余年,經有關方面考證,其含鐵量達96.17%,為全國第二大鐵隕石。
靈石東挽太岳,西接呂梁,為南北咽喉要道,自古兵家必爭。境內靈石口,是大禹“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遠古傳說之所據。險要關隘雀鼠谷、韓信嶺(韓信墓)、冷泉關、陰地關、秦王嶺、摩天嶺等,至今猶可尋蹤。
明清間,靈石有所謂“四大家族”之說,聞名遐邇,靜升王氏家族為其中之一。此外兩渡何家,以科舉仕宦顯赫,僅乾隆至光緒間,就有進士15人,舉人15人以上。其中尤以“父子翰林”、“兄弟同榜進士”、“叔侄兄弟同榜舉人”為世人稱道。
何家在朝居官者甚多,何思鈞曾任《四庫全書》總校官。1920xx年,時任順天府左都御史的何乃瑩,曾隨慈禧、光緒西奔西安,任后站扈從大臣,途中并于靈石兩渡留宿。
夏門梁家從六世后入仕者漸多,尤以十世梁中靖為民伸冤,聞達朝野,至今梁家舊址百尺樓,猶屹立汾河岸邊。
另外張家莊楊家,以楊尚文、楊方父子學貫中西和讀書藏書、編寫秘籍以及初期科技研究而“名動京師”,澤及鄉梓。
一說“四大家族”中楊家尚不在內,而是蒜峪陳家。民間有“陳氏三賢”之譽,稱第七世三兄弟思賢、企賢、仰賢俱登高位,光耀門庭。
在當代,著名法學家張友漁、張彝鼎倆兄弟是靈石人。科學家何怡貞、何澤慧(錢三強夫人)、何澤瑛三姐妹為兩渡何家后裔。著名版畫家力群、牛文和著名作家胡正皆靈石籍人氏。
(二) 王家大院所在的靜升鎮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靜升鎮東屏綿山,西望汾河,南北為黃土丘陵區,總面積53.6平方公里,自然村25個,人口近兩萬。
靜升鎮所屬尹方村,宋代師守信、師克奇、師范祖孫三人,有“一門三進士”之美譽,影響一方,尤以元佑間師范督理江南時,因體恤民情,躬身勤政,致數省人家無不繪圖掛像,銘恩紀德。故鄉人由此借鑒引以為榮者廣而歷久。
靜升鎮所屬蘇溪村,有初建于唐代、宋元明重修的著名古剎資壽寺,寺內元明壁畫早為世人矚目,近年因寺內十八羅漢頭像被盜,后又從中國臺灣復歸而更加名噪中外。
蘇溪村的同治舉人耿文光,是可見于史冊的藏書家、目錄學家。所建“萬卷精華樓”藏經、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六類一百四十六卷,達八萬余冊。據《山西藏書家傳略》載,耿著《精華藏書記》已編入《山右叢書初編》、《目錄學》九卷、《苕溪隱讀書譜》四卷,現藏山西省圖書館。
該村嘉慶進士翟鳳翱在陜西做官時,因惠及百姓,當地曾為其建造“生祠”,塑像供奉,其仁善喻及故里,成為人之楷模。
靜升鎮所屬由五座古堡組成的旌介村,地處綿山腳下,傳為旌表介子推之地。1974 年該村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之石斧、 石錛等物。1985年又發掘商代古墓兩座,有包括酒器、兵器、炊具、飾物在內的大量青銅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國家一級文物出土。
靜升鎮所屬集廣村, 1997年還曾發現彩陶文化遺址。靜升以北2公里處的帥家山、斬斷焉兩村,相傳趙匡胤曾用兵于此。
此外,在距離靜升不足5公里的馬和鄉內, 有除太原晉祠之外的又一晉祠,現戲臺及殘碑猶存。有名貫三晉、崇祀介子推的介廟,現尚有少數碑石及屋舍。在該鄉張嵩村外的山崖間,1966年還曾發現珍藏于南宋建炎二年(1120xx年)的義軍抗金文書5件, 為國內稀有的民間抗金史料。
(三)王家大院所在的靜升村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大院所涵蓋的主要堡、巷和院落,大都在該村五里長街的中西部一帶。
靜升村現土地面積9.8平方公里,總人口6483人,其中農業人口6428人,是全縣最大的村莊,也是晉中地區不可多見的大村。
靜升古名“旌善”,顧名思義,引人遐想。可能因為語言演變,不知從何時定名靜升。歷史上的靜升村,除早已形成一條橫貫東西的五里長街外,還有所謂“九溝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這些民居,或建于黃土高坡之上,或藏在黃土深溝之內,也有的就在坡下開闊地面。最早的朝陽堡,可看出是重建于順治十年。
靜升村曾有廟宇14座,儒佛道俱全。其中最為人關注者是文廟。我國文廟,一般在縣城以上方有,而靜升村獨有,據說一是出發于興建“廟學”,即筑廟為學,是為了授業傳道育人。二是該廟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在此前此后漢人主政時沿用的一些條律,其時并不嚴究,故亦能“準縣學制”而建。由此廟學及第者先后有進士十人(其中王家一人還曾參加過戊戍變法時的“公車上書”),有舉人十七名(其中王家七人)。前面提到的藏書家耿文光和翟鳳翱等,就曾就學于此。
文廟旁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樓,和距文廟不遠處的王家拱極堡堡墻外的文筆塔,皆以崇尚儒學而建,至今成為景觀。
文廟前的雙面鏤空石雕鯉魚跳龍門照壁,高七米,長十米,厚一米,畫面生動,寓意與文廟、魁星樓、文筆塔為同一主題,保存完好,藝術上深為海內外專家贊賞。
除文廟外,靜升村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20xx年)的后土廟,今獻亭和正殿尚存。
靜升村原有祠堂15座,規模最大、建筑考究者當數王家祠堂,只是該祠歷經滄桑早已面目全非,現僅留戲樓一座,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還可讓人想象當年氣勢,并有助于戲曲舞臺之研究。15座祠堂中現僅存一座王家當年的孝義祠,面積雖小,卻祭廳、戲臺等俱全。
靜升村原有牌坊18座,其中15座屬王家,現僅孝義祠前一座孝義坊尚存,其石雕造型,工藝高超,猶可供人觀賞。
這孝義坊原是奉旨而建,建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嘉慶元年(1796年)又建成孝義祠,皆是為王氏十五世王夢鵬而建。王夢鵬本為揀舉優生,以兒子入仕誥贈其為中憲大夫(四品),只因其一生至孝,又義舉不輟,義學義倉義冢,多有善行,故在鄉間最為德高望重,八方稱頌。其去世后竟有當朝達官劉墉(劉羅鍋)及尚書等人為其撰挽詩文。同時,因其書法藝術還受到當時著名書法家翁方綱的高度評價,翁方綱因之為王家題匾,并書寫了孝義坊上的“孝義”二字。另外,靜升村之戲臺,竟有十座之多,廟宇內有,祠堂內也有,可見村人對戲曲之鐘情。靜升村的一代名優“十三紅”閆登椿,因曾做過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的過門師傅,又使本村人因之進入梨園者頗多。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至今,村里各種形式的業余文藝活動從未間斷。
靜升商業狀況,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修建靜升商會碑記,僅捐款商號,就有包括錢莊、當鋪、百貨、糧油、古玩、藥材、雜貨、副食以及各種加工業作坊在內的 86 家, 而全縣商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的數字才189家。
(四) 王家大院與王氏家族
靈石王家大院,為太原王氏后裔所建。太原王氏之一支最初是遷至靈石汾河岸邊溝營村的(今富家灘鎮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間(1312--1320xx年)復遷靜升之始祖,初為佃農,兼營豆腐,爾后人丁漸旺,以商賈起家,由讀書入仕,才門庭日顯。據現存《靜升王氏源流碑記》,王家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后,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
靜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據說在村西臨街的張家槐樹底附近,已無文字可考。之后,臨街的擁翠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稱為王家巷。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鐘靈巷建于乾隆間(具體年代不詳)。還有拱秀巷內的義安院,至今仍可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于嘉慶元年(1796年)的記載。此外,黃土高坡上的崇寧堡,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 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街外的拱極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總之,靜升的所謂“九溝八堡十八巷”,至少有“五溝六堡五巷”基本上屬于“王土”。其中有的堡子(如和義堡)雖參有異姓,但也是王家人牽頭,“延眾相商”,“竭志經營”而成。王家在靜升的建筑總面積,粗計為15萬平方米,目前已有45000平方米列入省級保護文物。
現已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筑群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高家崖面積19752平方米(院落35座,房屋342間);紅門堡面積25000平方米(院落88座,房屋776間),連同孝義祠428 平方米,總開放面積45000平方米。
高家崖與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具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國內目前不可多見的傳統民居建筑。故我國老一輩建筑學權威鄭孝燮先生在第三次來王家大院考察后就深為贊嘆地題詞“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百來不厭,百看不厭,預祝更上一層樓”。截至目前,鄭老先生已七次來王家大院深入研究。
高家崖、紅門堡是王家在清代鼎盛期留下的一部分杰作,還有另一些建筑,目前看已難以恢復。當時的王家,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及祠堂、墳塋外,在本村還興辦義學,捐修文廟,開設義倉,同時修橋筑路,蓄水開渠,并賑災濟貧;在縣城則捐修學宮、會文館等,紀有諸多善行。其時,王家紳士列全縣紳士的“十之一”,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以后,也就是從清道光年間開始,逐漸衰敗,其衰敗之由,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其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將先祖勤儉創業之優良品德盡棄。一些人不是通過讀書奮進趨向仕途,卻經不住以錢捐官的誘惑,竭力貪圖捷徑。更有甚者,染癮于鴉片,徹底墮落,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其間,雖有如21世王飲讓者,到1937年,其商號除占靜升半條街外,南至洪洞、趙城、霍縣,北經介休、平遙直到京津一帶,都還有其店鋪,且生意興隆;可蘆溝橋一聲炮響,日寇侵入,他的全部家業也不得不頓然收聚,而舉家南遷。其后人或可子承父業,卻隨著時代變遷,也就漸漸散落于四川、北京和中國臺灣、美國了。于是,王家縱為一方望族,至此消聲匿跡,正史自難進入,口碑日益遙遠,即在地方志書內,也一鱗半爪難得多見。如今我們只能從其族人珍存的家譜,和村里尚可見到的一些碑碣、匾額或其它資料中,力圖窺其當初。這樣,王氏家族留下的這一片片住宅群,便不能不具有研究價值,實用價值,包括其觀光價值。從1997年和1998年相繼開放以來海內外游人和專家學者熱切關注的情況看,我們相信,在建筑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工藝美術范疇,以及今后旅游業的繼續發展中,二百多年來,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王家大院,它一定還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角度,更加有效地被古為今用,發揮其應有的潛在功能。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四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鱗”、“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筑群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內的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后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則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范。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
崇寧堡建筑群的總體建筑與紅門堡相似,建筑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筑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墻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于明代風格。設立于崇寧堡內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它將歷史地傳之后世,并在文藝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繼到此觀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近20xx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還是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后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余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等當時和現在的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余秋雨、王魯湘等視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題詞賦詩寫文章,給予很高的評價。
1999年,王家大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20xx年,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xx年初,王家大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位;20xx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20xx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xx年,王家大院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五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 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六
山西省臨汾市王家大院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與千年古剎資壽寺相距2公里。與大同云岡、太原晉祠、平遙古城、壺口瀑布等為同一條旅游線路,公路、鐵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典范。是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
其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列入省級文物保護的4.5萬平方米。現已被辟為“中國民居藝術館”、“王氏博物館”的高家崖、紅門堡、孝義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面積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 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筑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典范。是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其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列入省級文物保護的4.5萬平方米。現已被辟為“中國民居藝術館”、“王氏博物館”的高家崖、紅門堡、孝義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面積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
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筑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與千年古剎資壽寺相距2公里。與大同云岡、太原晉祠、平遙古城、壺口瀑布等為同一條旅游線路,公路、鐵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距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從介休火車站乘坐介休公共11路(4元)約40分鐘可到達。
文化 到王家大院游覽過的人,都認為王家大院很大,很氣派。其實現在向游人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總占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據王家史料和現存的實物考證,明萬歷年間至清嘉慶十六年,靜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隨其族業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了總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體,遠比占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故宮龐大。在靜升村“五里長街”和“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版圖里,王家至少占據了五溝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盤規模之體內,更張顯出其磅礴的氣勢。據王家史料記載,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 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即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堡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三者橫臥高坡,一線排開,態勢威壯,盛氣十足。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穩家固業傳世之喻意。今天人們所參觀游覽的紅門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為“龍鳳呈祥”或“龍游鳳翔”。此二堡及同時修復開放的王氏宗祠(即孝義祠)均為清康乾嘉年間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占地面積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之精華。僅此而言,雖沒有恢復到王家當年五種瑞獸雄踞的氣勢,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國內也該稱為奇跡了。正像國際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參觀后所感嘆的那樣:“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到王家大院游覽過的人,都認為王家大院很大,很氣派。其實現在向游人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總占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據王家史料和現存的實物考證,明萬歷年間至清嘉慶十六年,靜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隨其族業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了總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體,遠比占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七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 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