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學生讀書心得體會 初中生讀書感悟篇一
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浮夸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愛情與事業,最終成為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著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說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為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干自己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腥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盡可以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為巧珍而流,為年邁的父母而流,為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為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為自己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于自己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初中學生讀書心得體會 初中生讀書感悟篇二
讀了路遙的《人生》,主題思想與《平凡的世界》相似,是一部描述農村生活的和人物的小說。講了主人公高加林,戲劇性的起起落落,高考落榜到當民辦教師,后被村干部兒子頂下來,又做了農民,在他感覺最苦悶痛苦的時候,善良、美麗的姑娘巧珍來到他身邊,用她熱烈、細膩、純真的愛情,給高加林了一段美好的日子。那段農村愛情情節的描寫。在我的腦海中也形成一個美好的田園風景畫,一幅是他們一起從城鎮沿著鄉村的小路,推著自行車回家。一幅是巧珍站在樹下,遙相看著田坎下的高加林,還有最美的,竟然是,老叔、高加林和巧珍趁著月色拉著兩個糞車進城去掏糞的場景。那個時候,兩個熱戀的青年和一個心中藏著一段愛情故事的老人。在田野的月色下,構成美好的畫面。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生活,所以。對于路遙描述的這些人物和場景,除了故事的情節,更有一種童年場景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常讓我感到,幸福,不僅僅是在你得到了什么,擁有了什么,而是你用心的愛,并感受著別人對你的愛。
之后命運的轉折,高加林從有了機會到縣城工作。立刻他的才華得到完美的展示。做記者、寫報道、攝像、很快他成了縣城的受人關注的名人,加上他的英俊和心存的遠大志向。他高中的曾經喜歡他的在播音臺工作的同學亞萍,離開了老實本分的亞男,追求了高加林,用來追求的砝碼是:一,她的博學能夠和加林討論一些有關科技和政治的大問題,二是她優越的家庭背景,可以講加林從小縣城帶到大城市,南京。對于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大城市,是極具吸引力的。
讀這里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人的志向如果控制的不得到,就會變成野心。不是人走向成功的動力,而成為走向歧途的誘因。凡是通過正當的努力,正當的途徑實現的目標,叫志向,而把實現的過程寄托于其他的方式,哪怕是婚姻,都會埋下悲劇的種子和不幸的禍根。
加林選擇離開的善良、美好的巧珍。和亞萍走在了一起。這樣的決定,給巧珍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她是那么的愛她的加林哥,但,她卻很理解的離開了她。痛苦過一段之后,她又重新回到她的土地,她是個非常堅強的女孩子。并且她勞動,熱愛她生活的土地,熱愛田野的鮮花和藍藍的天空。為這些,她覺得自己應該繼續的活下去。幾天后。她接受了一直追求他的老實的一個加林的學生,同樣的一個不識字的莊稼人。
而縣城的加林和亞萍也陷入了新一番的戀愛中,這里,沒有給我留下什么更深的美好的圖畫,小資的愛情是路老先生不太擅長的,或者就根本不欣賞的。所以,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短暫的相處,也存在著一些沖突,還沒有完全的展開,他們的感情就又經歷的考驗,加林被人告之后,又要回到農村當農民。
這個時候,亞萍需要選擇是愛情還是當農民。她有選擇愛情的勇氣卻沒有選擇當農民的決心。加林也終于明白,他和亞萍并不能真正的生活,他理智的主動與亞萍分手,再次回到農村。這時他才發現,他心里更喜歡巧珍,可惜,他已經錯過和失去了這最寶貴的感情。
是啊,真正讓生活感覺幸福的,還是愛。沒有欣賞和愛作為基礎的婚姻是枯燥兒無味的,經不了太多事,新鮮感一過去,或者目的一達到,就會感到無聊或者失望。
每個人的人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活著,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得意失意都不要丟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命運的變化中,變得從容。保留中珍貴的東西。沒有得意時的猖狂,也沒有失意后的落寞。
初中學生讀書心得體會 初中生讀書感悟篇三
《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封面上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柳青)。這句話正是對高加林人生的概括,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從農民到新聞干事,從城市到農村,高加林的人生正是他一步一步選擇出來的。
主人公高加林讓人又愛又恨,他身上有知識分子的優越感,他在物質或出身上或許不如他人,但他在精神上超出他人太多了。從民辦教師到農民,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他沒有放棄,他在掙扎。
生在農村,他渴望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他代表了城鄉三角地帶的知識分子,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他又有知識分子的傲氣與虛榮,去縣城賣饅頭卻不叫賣,在大街上遇見同學很尷尬,去掏糞卻怕遇見同學家長。
從農村到城市是主人公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小說上下篇的分界點。我讀到這的時候,莫名的松了口氣,感覺自己的命運和高加林聯系在一起,高加林出人頭地了,像自己出息了一樣。
高加林的愛情和他的人生軌跡聯系在一起,巧珍代表了理想的戀愛:完美、純真。黃亞萍代表成功人士的伴侶:家庭好、有文化。高加林人生重大抉擇正是愛情。
小說的結局呢,高加林奮斗的結果是又回到了農村,事業、愛情都失去了。一切回到了起點。前后的巨大反差讓人唏噓、惋惜。可如果讓我們選擇結局也一樣,這因為人的局限性和知識分子的局限性。
路遙關注了城鄉交叉地帶的知識分子的迷茫,這也是現代應該關注的問題書中還有利己主義的黃亞萍、趨炎附勢的馬占勝、手先富起來的劉立本和因為關系當上民辦教師的三星、淳樸的高玉德夫婦,那個時代在離我們遠去,但那些人、那些事在重演,這就是人生。
讀路遙的書莫名有種向上的力量,讓人思考,讓人拼搏,然后去奮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