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一
紀念館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東頭是三堵矮墻圍著的一棟木平房,三間小屋曾住過任弼時、賀龍、蕭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燈作證,一代英杰曾在這里徹夜運籌。西頭是可容納200余人的省委禮堂,當時省委擴大會和省直各部門的會議均在此召開,現已辟為將軍館,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英雄足跡的新中國將帥的照片掛滿墻壁。紀念館大門左右,一字排開11間辦公室,當年3大機關13個直屬部門均在此辦公。庭院正中是根據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鑿制而成的一尊雙人石像,小紅軍抱著高過頭頂的步槍,依偎在橫吹短笛的老紅軍膝頭,似在入神地傾聽。雕像后面是紀念館主樓,內設三個展室,陳列著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光輝斗爭史,反映了根據地軍民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和高尚情操。蕭克將軍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初創
19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傾路線錯誤和敵人的大舉進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紅三軍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賀龍、關向應的領導下不得不轉戰鄂川邊。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聽湖北咸豐大村召開會議,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邊新蘇區”。此后,紅三軍在湘鄂川黔邊轉戰,尋找立足點。
1934年5月,紅三軍西渡烏江,進入貴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貴州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在黔東創建根據地。7月21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黔東根據地的建立,為紅二、六軍團會師和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經過艱苦轉戰,進入黔東,24日,與紅三軍在印江木利會師。會師后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兩軍團聯合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
紅二、六軍團會師后,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與建立湘鄂川黔邊根據地,決定發動湘西攻勢。
1934年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四川南腰出發,向湘西挺進。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湘敵何鍵急令湘西軍閥陳渠珍派兵堵剿,陳糾集三個旅,約一萬人的兵力向永順撲來。紅軍決定采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永順縣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萬坪地區設伏。16日黃昏,尾追之敵進入伏擊圈,我軍奮起痛擊,殲、俘敵3000余人。我軍乘勝追擊,24日占領大庸、桑植。12月7日,進擊沅陵,17日包圍常德,攻下桃源。
由于湘西攻勢的勝利,促進了新區工作的發展,紅二、六軍團控制了永順、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縣的一部,并占有大庸、桑植、永順等縣城,開辟了湘鄂川黔邊根據地。
第三部分 根據地省委的成立并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電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向應、夏曦、王震、蕭克及張子意、劉士杰(后叛變)、周玉珠為省委委員,同時成立省軍區,賀龍為軍區司令員,任弼時為政委。還成立了省革命委員會,賀龍為主席,夏曦、朱長清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蘇區省委成立之后,即著手領導開展建黨建政、土地革命和擴紅等項工作,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動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第四部分 反圍剿的激烈戰斗
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紅軍的主動出擊,給國民黨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脅,蔣介石驚恐萬分,下令調集湘鄂兩省的軍隊,集中了11個師又4個旅,共40多個團,約11萬人的兵力,編成6個縱隊,在地方保安團的配合下,對根據地發動“圍剿”。
針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我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嚴陣以待。1935年1月,敵軍向根據地進攻,我紅軍主力班師大庸休整。2月上旬,紅軍在慈利設防正面阻擊郭汝棟縱隊失利,在大庸被李覺部乘機侵占。紅軍回師在大庸后坪雞公埡設伏再打李覺部縱隊失利,郭汝棟縱隊乘機占領桑植。兩個月的反“圍剿”作戰,由于對指示的“實行運動戰,選擇敵人弱點,在運動中各個擊破之”的作戰方針理解不深,而是從正面迎擊敵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據地不斷縮小,紅軍處境日益困難,二、六軍團領導決定向北轉移。4月12日,紅軍從塔臥、龍家寨向北撤退。這時,鄂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旅進駐陳家河與我軍遭遇,該敵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紅軍抓住戰機,于14日予以全殲。敵師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竄。次日紅軍又在桃子溪地區,將南逃之敵第五十八師師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殲,乘勝收復了桑植縣城。紅二、六軍團因形勢二轉,決定放棄北撤計劃,仍留原地堅持斗爭。4月下旬紅軍主力東進,攻占江埡,紅軍主力又西云湖北,在咸豐忠堡殲敵第四十一師,活捉敵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8月3日,紅軍設伏于板栗園殲敵八十五師師部和兩個團,擊斃敵師長謝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舉擊潰陶廣縱隊10個團。至此,湘鄂敵軍被迫轉入防御,敵軍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圍剿”遂以失敗告終。8月下旬,紅二、六軍團主動出擊,先后占領石門、澧州、津市、臨澧等縣城,根據地和紅軍進一步擴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據地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已擴大到東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陽,西北至湖北咸豐、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鶴峰,加上黔東和鄂川邊兩個游擊區,人口約200萬。紅二、六軍團發展到4個師12個團,約2萬人。
第五部分 勝利實現戰略轉移
我紅二、六軍團的節節勝利,宣告了蔣介石利用湘鄂兩省敵軍“圍剿”紅軍的計劃已經失敗。蔣介石氣急敗壞,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圍剿”,于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代行他的職權,以便統一指揮。宜昌行轅所轄兵力,達22個師又5個旅,130個團,20余萬人,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30萬之眾。
當時,我紅二、六軍團主力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總兵力也只有兩萬多人。在敵我力量相當懸殊的情況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退出根據地,采取聲東擊西戰術,直插湘中,突破敵人的圍攻線后,再轉移至敵人力量較薄弱的湘黔邊,爭取在貴州的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了紅軍突圍誓師大會,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堅持根據地的斗爭,牽制敵人之外,主力部隊于當晚開始了突圍行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轉戰,我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1月進入貴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后,也突破重圍,于1月9日到貴州江口與六軍團主力會合。一月下旬,二、六軍主力繼續西征,二月初,占領了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并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從此,結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史。
第六部分 先烈們的豐碑永存
在創建、發展、捍衛根據地和突圍轉戰斗爭中,我紅二、六軍團指戰員舍生忘死,前仆后繼與敵人浴血奮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紅軍撤離根據地后,國民黨反動派卷土重來,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鎮壓。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我革命干部、群眾英勇頑強、寧死不屈,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其英名永垂青史,風范長勵后人。犧牲在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部隊團級、地方縣級的干部烈士就有53名,這就是他們的英名錄(介紹圖片)。
第七部分 老區大庸在中央領導和革命前輩關懷下的巨大變化
60多年過去了,昔日蘇區省府大庸,自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全會以來,舊貌換新顏,尤其是開發旅游,張家界奇山異水大放光彩,使這里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領導頻頻蒞臨視察,革命前輩紛紛故地重游,表達了對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無限深情和建設事業的密切關注。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二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建國路69號(原金家巷1號張學良公館內)。1982年,國務院將這里辟為西安事變舊址,并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張學良公館建于1932年,為東西排列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四周筑砌青磚圍墻,大門開在北墻正中。東樓是機關樓,中樓是客廳、會議室,西樓是張學良居室。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逮捕了消極抗日蔣介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以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陰謀,促成國共合作,團結抗日。12月17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同張、楊協商,與蔣介石談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后,即住在張公館的東樓,在中樓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并和二人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談判。止園是楊虎城公館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側。建于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筑。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這里密商發動兵諫,周恩來也曾親臨止園商談,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學良、楊虎城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學良、楊虎城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衛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后墻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后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余人拘押。張學良、楊虎城于12日當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生后,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托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并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并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后來背信棄義,使張學良遭長期監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三
各位游客,你們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一座讓我們干勁后代不忘過去,銘記國恥的博物館。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它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1991 年,正值“九·一八”事變_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弟記___同志揮筆寫下了“勿忘‘九。一八’”的題詞,沈陽市亦決定建立一座殘歷碑式紀念建筑物。殘歷碑表面銘刻著事變的經過和真相,內部舉辦了“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這就是最初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了進一步滿足對廣本人民群眾,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需要,1997年,沈陽市決定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___副主席劉華清同志親赴沈陽為擴建工程奠基,廣大人民群眾亦紛紛捐款贊助、歷經兩年,于1999年9月18日新館勝利建成。___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坐落于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建筑面積為1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為9180平方米。館村舉辦的“九·一八”事變歷史專題陳列,是一部東北人民深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屈辱歷史,也是一部在中國共產黨號召和領導下,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反侵略、反奴役、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歷史。整體陳列是一座紀錄莊嚴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歷史豐碑。在這里我們將向您講述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人民遭受十四年奴役之苦的悲慘歷史,告誡國民要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教育人民“勿望國恥,振興中華”。本展覽共分七個部分。
第一部價“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
日本圖謀侵占中國由來已久,明治維新后,日本便迅速走上軍國主義和侵略擴張的道路。這就是明治天皇睦仁頒布的“宸翰”:“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 ”。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為了霸占中國和朝鮮,明治維新時期還制定了所謂“大陸政策”。這就是炮制者——山縣有朋,除向鄰近的朝鮮發動侵略外,日本還圖謀向中國挑釁。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了運載中國士兵的英商輪“高升”號,由此拉開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帷幕。這就是黃海大戰,這是黃海大戰中英勇獻身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門關條約》。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擴張引起了沙俄的不滿,_年爆發了日俄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將遼河以東劃為交戰區。1920___年9月5日,日俄簽訂了《樸茨茅斯條約》。日本戰勝俄國后,為了鞏固其在南滿的侵略勢力,在東北建立了一系列侵略機構,這就是設在旅順的日本關東廳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這是設在大連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這是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這四大機構互相配合,成為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的得力工具。
日俄戰爭后,日本加強對我國東北的擴張,_年5月25日,強迫袁世凱簽訂妄圖___的“二十一條”。_年日本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法西斯勢力也趁機崛起。1930年9月成立法西斯團體“櫻會”。為了轉嫁國內危機,田中義一上臺組閣并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了積極的對華外交政策。這就是《田中奏勵》,奏析指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就在日本努力擴大在滿蒙的侵略勢力時,中國東北逐步被奉系軍閥所控制。這就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官邸,隨著張作霖勢力的不斷擴大,張作霖不甘受日本擺布,致使日、張關系惡化,日本決定除掉張作霖。這就是皇姑屯事件的前后經過(場景)。皇姑屯事件后,集國恨家仇于一身的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反對,于 1920___年12月29日通電易幟。取得東北的統治地位后,張學良首先槍斃了親日派人物、東三省兵工廠總辦楊宇霆和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就在張學良勵精圖治,欲與日本周旋到底的時候,蔣、媽、閻中原大戰爆發。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通電”,擁蔣入關。這是“九·一八”事變前后人關的東北軍序列表。
日本為了發動“九·一八”事變,大肆制造武裝入侵輿論,宣稱“滿蒙非中國領土”這就是提出“滿蒙”生命線理論的松岡洋右,為了徹底解決滿蒙問題,日本還成立了秘密省、部核心會議,這是會議委員長建川美次。同時,日本為了尋找發動事變籍口,先后挑起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在積極策劃下,日本做好了周密入侵準備。在國內,積極擴軍備戰;在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以參謀旅行團的名義偵察東北地形,研究作戰方案,還從國內運來兩門24厘米口徑的榴彈炮,一門指向北大營,一門指向沈陽(東塔)飛機場。此時的東北戰云密布,侵華戰爭隨時爆發。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四
九一八紀念館位于沈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筑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臺歷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征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著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著“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著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于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制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臺,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并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占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制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占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毀,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借口,向北大營駐軍和沈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20xx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后,沈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看過沈陽918紀念館導游詞的人還看了:
2.沈陽九一八紀念館導游詞
3.八一起義紀念館導游詞
4.烏蘭夫紀念館導游詞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五
百團大戰紀念碑景區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獅腦山風景區,建成于1995年,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碑位于獅腦山巔,建成于1987年6月30日。紀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烽火臺及“長城”組成。整個建筑群占地25畝。主碑正面鐫刻著彭真同志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為徐向前同志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同志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是“百團大戰示意圖”。
第二座題字碑的正反面分別鐫刻著中共中央陽泉市委、市政府撰寫的《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斗紀略》。碑群前面是大型鍛銅圓雕――“奮起的母親”。
第三座副碑上鑲著6塊巨大的鍛銅浮雕,生動地反映了百團大戰中軍民“出擊”、“破路”、“攻堅”、“支前”、“轉移”、“勝利”的情景。
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建筑群周圍,還修筑了供人們游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鐘亭、蘑菇亭,并新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美麗、壯觀。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六
九一八紀念館位于沈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筑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臺歷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征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著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歷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著“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著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于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制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臺,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并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占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制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占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毀,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借口,向北大營駐軍和沈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14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后,沈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篇七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變紀念館籌建處。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西安事變紀念館館址設在張學良公館。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事變舊址,包括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止園、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華清池五間廳、兵諫亭等8處。張公館在建國路69號,建于1932年,為東西排列的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東樓是機要樓,中樓有客廳、會議室,西樓為張學良的居室。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葉劍英率中共代表團住東樓。中共代表團與張、楊會談及與南京政府代表談判多在中樓。西安事變指揮部位于西安新城陜西省人民政府內的楊虎城公館,1931年建,磚木結構,宮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1936年10月8日張、楊在此密談決定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事變發生后,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來此與楊虎城共商救國大計。新城黃樓與楊虎城公館相距300米,因墻為黃色得名。止園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 。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筑,拱頂、飛檐、碧瓦、朱柱。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此密商發動兵諫。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在止園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高桂滋公館位于西安市建國路陜西省作家協會院內,建于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蔣介石遷此,周恩來在此會見蔣介石,初步達成六項協議。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為隨蔣介石來陜的南京政府軍政要員的住所,現為省旅游局辦事處。華清池五間廳背靠驪山,西安事變發生當天蔣介石由此逃至驪山一巨石縫隙中,后來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后以"正氣亭"、"避難亭"、"捉蔣亭" 、"兵諫亭"為名。1982年在張學良公館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
張學良公館舊址在西安市建國路甲字 69號(原金家 巷五號),總面積約7703平方米,四周砌筑青磚圍墻,大 門北向。公館以東、中、西 3幢磚木結構中西式樓房及20余間平房。樓的平面呈“十”字形。樓分3層,第1層為地下 室,室外有緩坡臺階通 2層大門,門向北開,小青瓦蓋 頂。院內東南有警衛人員居住的平房,西南有中西餐廳。 當年張學良住在西樓。西安事變發生后,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到西安調 停,住在公館東樓。12月23~24日,中共代表團、張楊 兩將軍、南京代表團在西樓舉行三方會談,達成“六項 協議”。目前舉辦有“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和張學良舊居復原陳列。
1984年成立西安事變舊址管理處,1986年對張學良 公館、止園、五間廳、新城大樓、楊虎城將軍新城公館 進行維修,基本恢復原貌。現在張學良公館舊址建立了西安事變紀念館。 楊虎城止園別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號,今止園飯店西側,占地面積2331 m2,其主體為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并有平房10余間。原為楊虎城將軍的別墅,又稱楊虎城公館,環境非常清幽。這座別墅現已辟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內陳設有楊虎城將軍的遺物和西安事變的部分文件,在舊址內舉辦有“楊虎城將軍生平陳列”和楊虎城舊居復原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