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一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凱里的東南部,距離州府凱里39千米,是全國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戶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據全寨總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戶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譽。全寨有溪水四條,分別匯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把寨子一分為二,北面有3個苗寨,南面有4個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戶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一篇展現著苗族發展的史詩,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苗族漫長歷史和發展的首選之地。淳樸的民風,傳承千年的節日以及精致美麗的服飾都是這座博物館的展品、這首篇章的美麗詩句。
西江苗寨的人們向來十分好客,無論在節日還是平時,有客人來到苗家,主人就會雙手捧來一碗碗的米酒,敬給客人,表達自己對于客人的歡迎。要是遇到節日,這禮節就會更加隆重了,每到苗節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會做上甜酒、煮凍魚來款待客人。
都說“花衣銀裝賽天仙”,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的服飾也是鮮彩奪目。這里的女青年到節日時就會盛裝打扮一番,她們頭戴銀花、銀梳,包上銀圍布片,戴銀耳環,項上掛著三到四只花紐式銀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飾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帶上面繡著花、草、鳥、魚等圖案。因為過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長袍、戴黑色的頭巾,所以這里服飾又被稱為黑苗。
外國人都說中國人十分喜歡過節,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節和苗族年最為出名。祭鼓節是黔東南苗族的傳統節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們常常會在八月份選擇一個平穩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節使用的一對祖鼓喚醒。喚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樓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經過造新鼓、摒舊鼓等一系列的活動,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從此就不準使用了,整個祭鼓節大約要花費10多天。據說要是遇到了豬年,那祭鼓節和苗節就可以一起過了。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走進苗寨去體會這里獨有的風景。
各位游客朋友,進入苗寨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腳樓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時候通常會利用山傾斜度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會臨空懸出,最后就形成了我們眼前這些玲球起伏的吊腳樓了。我們可以看到吊腳樓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個建筑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全都是用榫卯連接的,所以吊腳樓的建筑工藝十分巧妙。這里的建筑風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從我們的苗寨觀景臺俯瞰,只見那吊腳樓層層疊疊,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十分壯觀。大家可以來猜猜這個吊腳樓下層是干什么用的呢?沒錯,就是用來關牲口或用來堆放物品的。同時這里還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在吊腳樓的四周都有靠椅,這就是當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古時候的閨中的女孩子不能輕易下樓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因為這個原因就把這個靠椅稱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種下設條棄,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為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所以又把它稱為鵝頸椅。那么現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來乘涼、觀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們,除了吊腳樓,風雨橋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風雨橋也叫作花橋,主要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因為為行人起到了一個遮風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稱為風雨橋。風雨橋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筑,一共分為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主要就是橋墩,中部是橋面,上面的就是橋面廊亭。傳統的風雨橋和吊腳樓一樣沒有用一根鐵釘,都是采用榫卯技術連接整體的。我們可以看到風雨橋上面修建了很多層的塔、一亭,每一層都有檐角翹起來繪鳳雕龍;在塔頂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寶葫蘆、千紙鶴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現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風雨橋,他們在原來木質的基礎上還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結構,大大增強了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現在請各位游客朋友就在這風雨橋休息一會兒,我們再到下一處景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戶苗寨。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要名師來開路,導游來帶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榮幸能給大家做導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還請大家及時提出,我將盡我所能為各位解答,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寫道,世界上有兩種苦難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而西江這個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西江苗族最早約在西漢漢文都時遷徙到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為止,西江有1288戶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稱千戶苗寨。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給大家大概說了西江的概況,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講到它了吧!我們前面就是觀景臺了。
苗族是一個悲壯的民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最后逃亡到這里定居,西江苗族來到這個四面環山的山谷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選擇在這里定居也是考慮到一定的戰略作用。在苗族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水灣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夠狙擊財富、狙擊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處在一個大水灣里呢!前環水、背靠山、左青龍、右白虎。這里匯集了天地的靈氣,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人們都說“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戶苗寨里穿行,猶如穿梭于這個古樸苗苗族文化的歷史時空中!
寨中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著山勢迤邐向上展開,房前屋后,茂篁點綴;寨腳寨頂,楓葉掩映。是如此的氣勢恢宏!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那場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說到吊腳木樓,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依山而建不僅節約了用地;聚集在一起還可以抵御外敵。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養家畜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第三層用來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吊腳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種典型欄桿,它叫“美人靠,”苗語叫“豆安息;”是姑娘們刺繡、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們注意啦,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就是風雨橋了,“風雨橋”意為遮風擋雨的橋,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夠給想乘涼休息的人提供一個很舒適的地方。這里一到晚上,還有著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游方”大家可能會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來告訴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意思,參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自己來吸引愛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對苗族戀愛的地方感興趣的話,那今晚不妨邀請您的心上人來這里感受著溫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橋頭的樹,這樹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這就是西江的保寨樹—楓香樹。樹老,任其死亡,枯爛倒地。誰都不能砍伐或傷害。這種對楓香樹的崇拜,同時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歷史,逐鹿之戰,黃帝使計擒獲蚩尤,用楓木做成桎梏,因而殺之。苗族先民為避戰亂而遷徙,每到一處都要看是否有楓香樹,有則有祖先神靈存在。
在西江有句話叫做“大節三六九,小節年年有”,這說明了苗族的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動。每十三年過一次,過一次就要連續過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過,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為慶祝豐收而過的節日,過苗年要吃“長桌宴”,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除此之外,“長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會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頭”、“活路頭”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祭祀用的神器銅鼓就是放在鼓藏頭的家里;“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農業部部長。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就是我們西江的苗族博物館。這里所陳列的物品都展現了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學術交流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恭耳聆聽到苗族祖先的足跡,透過時空看到苗族的過去點點滴滴。就讓我們一起進去感受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們,我們的行程到這里要結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思想得到了一次凈化。在這離別之際,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這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最后祝大家歸途一切順利。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三
西江千戶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比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據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江西苗族遷徙西江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到西江后又長期處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統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
雷山苗族銀飾以其鮮明的特色在中國苗族銀飾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響的銀飾制作村是雷山縣大溝鄉控拜,該村是中國苗鄉聞名的銀匠村。控拜幾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銀飾制作技術,沿襲了若干代人。這里的銀飾藝人除了滿足本縣的需要外,還走南闖北,云游四鄉以銀飾手藝為生。遠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邊遠縣份,還可以尋到這里銀飾藝人的蹤跡。
最負盛名的中國苗族銀飾是雷山和臺江,兩地的苗族女子節日盛裝的銀冠,銀角和銀鳳雀等頭飾雍容華貴,連小姑娘都頭戴華麗的銀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橋港苗族女子。6寸長的細褶裙,層層纏繞腰間,使臀圍顯得特別豐滿,內穿青布緊身大襟衣,外穿深紅緞對襟短衣,短裙,前圍腰長及膝部,后圍腰長至腳跟。系織花腰帶,又垂8根花帶于身后,如錦雞羽毛。下著青布緊腿褲,腳穿翹尖繡花鞋,頭綰大髻,戴鳳雀銀釵,身佩各種銀飾。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為自己的聯絡工具。“鼓藏節”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節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體現。據說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豬年遷到西江的,豬年至豬年恰合一個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節也就約定俗成。西江鼓藏節是一個規矩嚴格、習俗繁多的節日。殺豬那天要聽“鼓藏頭”家凌晨五點以前殺叫的聲音以后,四邊人才能動手。鼓藏節到來的頭兩年,規定第一年(豬年)為起鼓(引鼓),要跳蘆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蘆笙首先由“鼓藏頭”家的姑娘先起頭跳兩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進場去載歌載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四
“多彩貴州,風情黔東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到西江千戶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在接下來前往景區的途中請允許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凱里的東南部,距離州府凱里39千米,是全國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戶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據全寨總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戶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譽。全寨有溪水四條,分別匯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把寨子一分為二,北面有3個苗寨,南面有4個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戶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一篇展現著苗族發展的史詩,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苗族漫長歷史和發展的首選之地。淳樸的民風,傳承千年的節日以及精致美麗的服飾都是這座博物館的展品、這首篇章的美麗詩句。
西江苗寨的人們向來十分好客,無論在節日還是平時,有客人來到苗家,主人就會雙手捧來一碗碗的米酒,敬給客人,表達自己對于客人的歡迎。要是遇到節日,這禮節就會更加隆重了,每到苗節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會做上甜酒、煮凍魚來款待客人。
都說“花衣銀裝賽天仙”,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的服飾也是鮮彩奪目。這里的女青年到節日時就會盛裝打扮一番,她們頭戴銀花、銀梳,包上銀圍布片,戴銀耳環,項上掛著三到四只花紐式銀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飾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帶上面繡著花、草、鳥、魚等圖案。因為過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長袍、戴黑色的頭巾,所以這里服飾又被稱為黑苗。
外國人都說中國人十分喜歡過節,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節和苗族年最為出名。祭鼓節是黔東南苗族的傳統節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們常常會在八月份選擇一個平穩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節使用的一對祖鼓喚醒。喚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樓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經過造新鼓、摒舊鼓等一系列的活動,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從此就不準使用了,整個祭鼓節大約要花費10多天。據說要是遇到了豬年,那祭鼓節和苗節就可以一起過了。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走進苗寨去體會這里獨有的風景。
各位游客朋友,進入苗寨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腳樓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時候通常會利用山傾斜度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會臨空懸出,最后就形成了我們眼前這些玲球起伏的吊腳樓了。我們可以看到吊腳樓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個建筑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全都是用榫卯連接的,所以吊腳樓的建筑工藝十分巧妙。這里的建筑風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從我們的苗寨觀景臺俯瞰,只見那吊腳樓層層疊疊,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十分壯觀。大家可以來猜猜這個吊腳樓下層是干什么用的呢?沒錯,就是用來關牲口或用來堆放物品的。同時這里還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在吊腳樓的四周都有靠椅,這就是當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古時候的閨中的女孩子不能輕易下樓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因為這個原因就把這個靠椅稱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種下設條棄,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為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所以又把它稱為鵝頸椅。那么現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來乘涼、觀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們,除了吊腳樓,風雨橋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風雨橋也叫作花橋,主要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因為為行人起到了一個遮風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稱為風雨橋。風雨橋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筑,一共分為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主要就是橋墩,中部是橋面,上面的就是橋面廊亭。傳統的風雨橋和吊腳樓一樣沒有用一根鐵釘,都是采用榫卯技術連接整體的。我們可以看到風雨橋上面修建了很多層的塔、一亭,每一層都有檐角翹起來繪鳳雕龍;在塔頂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寶葫蘆、千紙鶴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現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風雨橋,他們在原來木質的基礎上還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結構,大大增強了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現在請各位游客朋友就在這風雨橋休息一會兒,我們再到下一處景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五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戶苗寨。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要名師來開路,導游來帶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榮幸能給大家做導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還請大家及時提出,我將盡我所能為各位解答,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寫道,世界上有兩種苦難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而西江這個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西江苗族最早約在西漢漢文都時遷徙到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為止,西江有1288戶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稱千戶苗寨。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給大家大概說了西江的概況,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講到它了吧!我們前面就是觀景臺了。
苗族是一個悲壯的民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最后逃亡到這里定居,西江苗族來到這個四面環山的山谷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選擇在這里定居也是考慮到一定的戰略作用。在苗族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水灣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夠狙擊財富、狙擊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處在一個大水灣里呢!前環水、背靠山、左青龍、右白虎。這里匯集了天地的靈氣,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人們都說“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戶苗寨里穿行,猶如穿梭于這個古樸苗苗族文化的歷史時空中!
寨中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著山勢迤邐向上展開,房前屋后,茂篁點綴;寨腳寨頂,楓葉掩映。是如此的氣勢恢宏!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那場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說到吊腳木樓,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依山而建不僅節約了用地;聚集在一起還可以抵御外敵。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養家畜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第三層用來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吊腳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種典型欄桿,它叫“美人靠,”苗語叫“豆安息;”是姑娘們刺繡、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們注意啦,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就是風雨橋了,“風雨橋”意為遮風擋雨的橋,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夠給想乘涼休息的人提供一個很舒適的地方。這里一到晚上,還有著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游方”大家可能會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來告訴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意思,參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自己來吸引愛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對苗族戀愛的地方感興趣的話,那今晚不妨邀請您的心上人來這里感受著溫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橋頭的樹,這樹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這就是西江的保寨樹—楓香樹。樹老,任其死亡,枯爛倒地。誰都不能砍伐或傷害。這種對楓香樹的崇拜,同時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歷史,逐鹿之戰,黃帝使計擒獲蚩尤,用楓木做成桎梏,因而殺之。苗族先民為避戰亂而遷徙,每到一處都要看是否有楓香樹,有則有祖先神靈存在。
在西江有句話叫做“大節三六九,小節年年有”,這說明了苗族的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動。每十三年過一次,過一次就要連續過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過,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為慶祝豐收而過的節日,過苗年要吃“長桌宴”,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除此之外,“長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會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頭”、“活路頭”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祭祀用的神器銅鼓就是放在鼓藏頭的家里;“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農業部部長。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就是我們西江的苗族博物館。這里所陳列的物品都展現了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學術交流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恭耳聆聽到苗族祖先的足跡,透過時空看到苗族的過去點點滴滴。就讓我們一起進去感受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們,我們的行程到這里要結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思想得到了一次凈化。在這離別之際,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這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最后祝大家歸途一切順利。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六
西江千戶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比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據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江西苗族遷徙西江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到西江后又長期處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統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
雷山苗族銀飾以其鮮明的特色在中國苗族銀飾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響的銀飾制作村是雷山縣大溝鄉控拜,該村是中國苗鄉聞名的銀匠村。控拜幾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銀飾制作技術,沿襲了若干代人。這里的銀飾藝人除了滿足本縣的需要外,還走南闖北,云游四鄉以銀飾手藝為生。遠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邊遠縣份,還可以尋到這里銀飾藝人的蹤跡。
最負盛名的中國苗族銀飾是雷山和臺江,兩地的苗族女子節日盛裝的銀冠,銀角和銀鳳雀等頭飾雍容華貴,連小姑娘都頭戴華麗的銀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橋港苗族女子。6寸長的細褶裙,層層纏繞腰間,使臀圍顯得特別豐滿,內穿青布緊身大襟衣,外穿深紅緞對襟短衣,短裙,前圍腰長及膝部,后圍腰長至腳跟。系織花腰帶,又垂8根花帶于身后,如錦雞羽毛。下著青布緊腿褲,腳穿翹尖繡花鞋,頭綰大髻,戴鳳雀銀釵,身佩各種銀飾。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為自己的聯絡工具。“鼓藏節”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節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體現。據說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豬年遷到西江的,豬年至豬年恰合一個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節也就約定俗成。西江鼓藏節是一個規矩嚴格、習俗繁多的節日。殺豬那天要聽“鼓藏頭”家凌晨五點以前殺叫的聲音以后,四邊人才能動手。鼓藏節到來的頭兩年,規定第一年(豬年)為起鼓(引鼓),要跳蘆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蘆笙首先由“鼓藏頭”家的姑娘先起頭跳兩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進場去載歌載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七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戶苗寨。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要名師來開路,導游來帶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榮幸能給大家做導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還請大家及時提出,我將盡我所能為各位解答,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寫道,世界上有兩種苦難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而西江這個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西江苗族最早約在西漢漢文都時遷徙到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為止,西江有1288戶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稱千戶苗寨。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給大家大概說了西江的概況,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講到它了吧!我們前面就售景臺了。
苗族是一個悲壯的民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最后逃亡到這里定居,西江苗族來到這個四面環山的山谷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選擇在這里定居也是考慮到一定的戰略作用。在苗族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水灣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夠狙擊財富、狙擊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處在一個大水灣里呢!前環水、背靠山、左青龍、右白虎。這里匯集了天地的靈氣,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人們都說“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戶苗寨里穿行,猶如穿梭于這個古樸苗苗族文化的歷史時空中!
寨中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著山勢迤邐向上展開,房前屋后,茂篁點綴;寨腳寨頂,楓葉掩映。是如此的氣勢恢宏!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那場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說到吊腳木樓,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依山而建不僅節約了用地;聚集在一起還可以抵御外敵。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養家畜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第三層用來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吊腳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種典型欄桿,它叫“美人靠,”苗語叫“豆安息;”拭娘們刺繡、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們注意啦,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就是風雨橋了,“風雨橋”意為遮風擋雨的橋,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夠給想乘涼休息的人提供一個很舒適的地方。這里一到晚上,還有著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游方”大家可能會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來告訴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意思,參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自己來吸引愛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對苗族戀愛的地方感興趣的話,那今晚不妨邀請您的心上人來這里感受著溫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橋頭的樹,這樹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這就是西江的保寨樹—楓香樹。樹老,任其死亡,枯爛倒地。誰都不能砍伐或傷害。這種對楓香樹的崇拜,同時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歷史,逐鹿之戰,黃帝使計擒獲蚩尤,用楓木做成桎梏,因而殺之。苗族先民為避戰亂而遷徙,每到一處都要看是否有楓香樹,有則有祖先神靈存在。
在西江有句話叫做“大節三六九,小節年年有”,這說明了苗族的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動。每十三年過一次,過一次就要連續過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過,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為慶祝豐收而過的節日,過苗年要吃“長桌宴”,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除此之外,“長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會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頭”、“活路頭”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祭祀用的神器銅鼓就是放在鼓藏頭的家里;“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農業部部長。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就是我們西江的苗族博物館。這里所陳列的物品都展現了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學術交流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恭耳聆聽到苗族祖先的足跡,透過時空看到苗族的過去點點滴滴。就讓我們一起進去感受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們,我們的行程到這里要結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思想得到了一次凈化。在這離別之際,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這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最后祝大家歸途一切順利。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八
西江千戶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比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據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江西苗族遷徙西江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到西江后又長期處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統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
雷山苗族銀飾以其鮮明的特色在中國苗族銀飾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響的銀飾制作村是雷山縣大溝鄉控拜,該村是中國苗鄉聞名的銀匠村。控拜幾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銀飾制作技術,沿襲了若干代人。這里的銀飾藝人除了滿足本縣的需要外,還走南闖北,云游四鄉以銀飾手藝為生。遠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邊遠縣份,還可以尋到這里銀飾藝人的蹤跡。
最負盛名的中國苗族銀飾是雷山和臺江,兩地的苗族女子節日盛裝的銀冠,銀角和銀鳳雀等頭飾雍容華貴,連小姑娘都頭戴華麗的銀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橋港苗族女子。6寸長的細褶裙,層層纏繞腰間,使臀圍顯得特別豐滿,內穿青布緊身大襟衣,外穿深紅緞對襟短衣,短裙,前圍腰長及膝部,后圍腰長至腳跟。系織花腰帶,又垂8根花帶于身后,如錦雞羽毛。下著青布緊腿褲,腳穿翹尖繡花鞋,頭綰大髻,戴鳳雀銀釵,身佩各種銀飾。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為自己的聯絡工具。“鼓藏節”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節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體現。據說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豬年遷到西江的,豬年至豬年恰合一個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節也就約定俗成。西江鼓藏節是一個規矩嚴格、習俗繁多的節日。殺豬那天要聽“鼓藏頭”家凌晨五點以前殺叫的聲音以后,四邊人才能動手。鼓藏節到來的頭兩年,規定第一年(豬年)為起鼓(引鼓),要跳蘆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蘆笙首先由“鼓藏頭”家的姑娘先起頭跳兩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進場去載歌載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九
“多彩貴州,風情黔東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到西江千戶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在接下來前往景區的途中請允許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凱里的東南部,距離州府凱里39千米,是全國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戶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據全寨總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戶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譽。全寨有溪水四條,分別匯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把寨子一分為二,北面有3個苗寨,南面有4個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戶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一篇展現著苗族發展的史詩,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苗族漫長歷史和發展的首選之地。淳樸的民風,傳承千年的節日以及精致美麗的服飾都是這座博物館的展品、這首篇章的美麗詩句。
西江苗寨的人們向來十分好客,無論在節日還是平時,有客人來到苗家,主人就會雙手捧來一碗碗的米酒,敬給客人,表達自己對于客人的歡迎。要是遇到節日,這禮節就會更加隆重了,每到苗節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會做上甜酒、煮凍魚來款待客人。
都說“花衣銀裝賽天仙”,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的服飾也是鮮彩奪目。這里的女青年到節日時就會盛裝打扮一番,她們頭戴銀花、銀梳,包上銀圍布片,戴銀耳環,項上掛著三到四只花紐式銀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飾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帶上面繡著花、草、鳥、魚等圖案。因為過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長袍、戴黑色的頭巾,所以這里服飾又被稱為黑苗。
外國人都說中國人十分喜歡過節,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節和苗族年最為出名。祭鼓節是黔東南苗族的傳統節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們常常會在八月份選擇一個平穩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節使用的一對祖鼓喚醒。喚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樓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經過造新鼓、摒舊鼓等一系列的活動,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從此就不準使用了,整個祭鼓節大約要花費10多天。據說要是遇到了豬年,那祭鼓節和苗節就可以一起過了。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走進苗寨去體會這里獨有的風景。
各位游客朋友,進入苗寨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腳樓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時候通常會利用山傾斜度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會臨空懸出,最后就形成了我們眼前這些玲球起伏的吊腳樓了。我們可以看到吊腳樓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個建筑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全都是用榫卯連接的,所以吊腳樓的建筑工藝十分巧妙。這里的建筑風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從我們的苗寨觀景臺俯瞰,只見那吊腳樓層層疊疊,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十分壯觀。大家可以來猜猜這個吊腳樓下層是干什么用的呢?沒錯,就是用來關牲口或用來堆放物品的。同時這里還起到通風、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在吊腳樓的四周都有靠椅,這就是當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古時候的閨中的女孩子不能輕易下樓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因為這個原因就把這個靠椅稱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種下設條棄,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為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所以又把它稱為鵝頸椅。那么現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來乘涼、觀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們,除了吊腳樓,風雨橋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風雨橋也叫作花橋,主要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因為為行人起到了一個遮風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稱為風雨橋。風雨橋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梁建筑,一共分為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主要就是橋墩,中部是橋面,上面的就是橋面廊亭。傳統的風雨橋和吊腳樓一樣沒有用一根鐵釘,都是采用榫卯技術連接整體的。我們可以看到風雨橋上面修建了很多層的塔、一亭,每一層都有檐角翹起來繪鳳雕龍;在塔頂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寶葫蘆、千紙鶴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現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風雨橋,他們在原來木質的基礎上還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結構,大大增強了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現在請各位游客朋友就在這風雨橋休息一會兒,我們再到下一處景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十
西江千戶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比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據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江西苗族遷徙西江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到西江后又長期處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統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
雷山苗族銀飾以其鮮明的特色在中國苗族銀飾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響的銀飾制作村是雷山縣大溝鄉控拜,該村是中國苗鄉聞名的銀匠村。控拜幾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銀飾制作技術,沿襲了若干代人。這里的銀飾藝人除了滿足本縣的需要外,還走南闖北,云游四鄉以銀飾手藝為生。遠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邊遠縣份,還可以尋到這里銀飾藝人的蹤跡。
最負盛名的中國苗族銀飾是雷山和臺江,兩地的苗族女子節日盛裝的銀冠,銀角和銀鳳雀等頭飾雍容華貴,連小姑娘都頭戴華麗的銀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橋港苗族女子。6寸長的細褶裙,層層纏繞腰間,使臀圍顯得特別豐滿,內穿青布緊身大襟衣,外穿深紅緞對襟短衣,短裙,前圍腰長及膝部,后圍腰長至腳跟。系織花腰帶,又垂8根花帶于身后,如錦雞羽毛。下著青布緊腿褲,腳穿翹尖繡花鞋,頭綰大髻,戴鳳雀銀釵,身佩各種銀飾。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為自己的聯絡工具。“鼓藏節”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節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體現。據說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豬年遷到西江的,豬年至豬年恰合一個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節也就約定俗成。西江鼓藏節是一個規矩嚴格、習俗繁多的節日。殺豬那天要聽“鼓藏頭”家凌晨五點以前殺叫的聲音以后,四邊人才能動手。鼓藏節到來的頭兩年,規定第一年(豬年)為起鼓(引鼓),要跳蘆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蘆笙首先由“鼓藏頭”家的姑娘先起頭跳兩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進場去載歌載舞。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簡介 貴州西江苗寨千戶篇十一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西江苗寨位于貴州凱里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位于雷公山東北面,距州府凱里39公里。是全國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url]西江[/url],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為苗族,自稱“嘎鬧”。西江苗寨位于雷山東北36千米處。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興侗寨有900多戶 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鄉第一寨”之稱。全寨有5個家族,每個家族有一座鼓樓,共5座鼓樓、5座花橋、5座侗戲樓,這些極富侗族建筑特點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風味特色晚餐,席間接受苗家少女飛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樓美人靠(涼臺欄桿,苗家稱為"美人靠")上觀千戶苗寨萬家燈火。還可以觀賞銅鼓蘆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腳樓。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溝四條,分別匯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將寨分為二:河北面是平寨、東引、羊排;南面是水寨、烏嘎、也好、南貴。河水灌溉沿溪的農田,流至掛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橋,溝通南北;還有一座公路橋。為欄桿型水泥橋,是寨內老少憩息、聚會和留客的地方。橋邊竹林青翠,橋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楓香樹、杉樹和青松圍繞。
西江苗寨人民向來好客。節日或平時,客人來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熱情接待。主人雙手捧來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酒,敬給客人喝,以示對客人的歡迎。若遇節日請酒迎客,禮節更十分隆重。日常飲食,以酸、辣、甜等食品為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腌魚、腌肉、腌筍子、腌蕨菜。鮮魚煮酸湯,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凍魚款待客人;還喜歡上山采摘野菜,龍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野菜。
民族服飾鮮艷奪目,花色品種多樣。女青年節日盛裝,頭戴銀花、銀梳,別簪銀角,包銀圍布片,戴耳環,項掛三至四只花紐式銀項 圈;還有的著古式盛裝,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訂上各式銀花片)、黑縐裙,外系二十四條花帶和大花圍腰;手上戴三四只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
西江苗族婦女自幼喜歡繡花。有縐繡、平繡、疊繡和貼繡,龍以縐繡馳名。縐繡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線織成各色花帶,然后繡上花、草、鳥、魚、蟲、獸等圖案,訂在衣領、衣袖、衣角、背帶上,富于立體感。西江銀飾制作工藝精湛,馳名省內外。
西江被人們譽為“蘆笙的故鄉”。農歷六月“吃新節”,十月苗年“蘆笙節”,男女老少著節日盛裝,齊集蘆笙場,踏看蘆笙曲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