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增強文化自信論文1500字篇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愿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游馳騁,此樂何及?
增強文化自信論文1500字篇二
海納百川,有“融”乃大
俗語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容”不只是包容,它還體現一種交融、融合。融合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近年來,一股融合創新的風潮在國人中悄然興起。而新時代的我們,當做時代的弄潮兒,融合創新,尋求發展,在命運的前沿乘風破浪。
融合對個人成長很有價值,對國家發展也不例外。改革開放是融合,一帶一路也是融合。
從閉關鎖國到現在的改革開放,中國所取得的種種成就大多借助了“融合”的力量。我們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各國打破貿易保護體系,真正做到開放的成果為世界人民所共享。融合帶來創新,帶來發展,我們通過接收另一種思想文化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這是大度而寬容的進步。中國一直以來就具有這種愿意融合的品質。回溯歷史,你會看到騎著駿馬、身披胡服的唐朝美人,還會看到驚艷于漢服之美的鮮卑貴族。中外文化的交融,創造了絢爛的文化碰撞,為各個時期的歷史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后的晚清為穩定國內政局,固執地關上了對外開放的大門。中華因此落后于歐洲列強,實在令人嘆惋。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外不斷刮起中國風,中國也結交了許多外國伙伴。中外之間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融合勢不可當。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不斷吸收、借鑒世界各國文化和價值觀,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在不斷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認可。太極圣地陳家溝,常年居住著大批研習太極拳法的外籍學員,太極拳和針灸一樣,在國外成為讓人最幸福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從未到過中國,卻巧妙地把中國民歌《茉莉花》作為音樂主線,將歌劇《圖蘭朵》打造成東西方文明相互結合的經典巨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粹文化,在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各民族不斷吸收對方文化的優秀特質,摒棄自身文化中不合時宜的因素,改造自己,發展自己,最終形成新的體現時代要求與內涵的文化。
融合并不意味著放棄自我,毫無保留地接受“異端學說”。真正的融合,要求我們有著正確的判斷力和鑒別力,只有放下自視過高的驕傲,才能做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積極融入世界組織的同時,中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辨認好真正融合的道路,確保國之前進。
中國經歷過近代的風風雨雨,必將更好地抓住時機,兼收并蓄,借融合壯大發展。終有一日,她會成為時代的執牛耳者。
增強文化自信論文1500字篇三
重視民族文化
近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出臺,最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高考語文由150分增到180分,英語則由150分減為100分。語文成績占高考總成績的比重增加,意味著國學教育將備受重視。這不僅僅是高考各科成績的變動,更是對本民族文化重視的體現,是中國人走向自信的體現。
如今,不重視民族文化的事件屢屢曝光。小到游客們在文化古跡上隨便刻字,大到省市打著修繕壁畫的旗號肆意涂改原作。這是由于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并且將外來文化神圣化,由此可見,現今社會需要提高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而提高語文成績比例正好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本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
提高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單單是為了保護遺跡,更可以提高國人自身的道德、人文、文學修養,從而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神,《論語》《孟子》《詩經》各個都是經典,通讀中華文化經典有利于自身文學修養的提升,從而提高自身實力。魯迅從小通讀文化經典,將經典內化于心提升自身文學修養。用文學鑄成的唇槍舌劍成就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而這樣的魯迅也讓國人的文字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讓國人在國際社會中更加自信。毛澤東青年時終日浸泡在書籍的海洋之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華夏民族的智慧,豐富了自身的文學知識、提高了自身文學素養,成就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代偉人毛澤東,而這樣的毛澤東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國人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立足之地。由此觀之,為了提高國人自身的道德、人文、文學修養,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需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高考改革便顯得尤為重要。
提高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僅能使國人更加自信,更能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讓國家更加自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軟實力已經占據了各國競爭中相當重要的位置。現今各大強國之間拼的不僅僅是軍事的強大,還有經濟,更重要的是文化。為了是中國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需防止文化入侵。為此中國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人自身文化修養,增強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這樣才能更好地讓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自信,立于不敗之地。由此觀之,為此需要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從娃娃抓起便是的辦法。高考是指揮棒,它指引著國人學習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國人便會從小將文化內化于心、不斷發酵,將民族精神領悟至心,從而達到提高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的目的。
高考改革意味著教育偏重的方向。提高語文成績所占比例意味著教育將偏重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應從小抓起,從小灌輸。這次改革是高考成績的變動,是文化教育重視的體現,是對本民族文化重視的體現,更是國人走向自信的體現。
秀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