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江蘇茉莉花的音樂特點篇一
[關鍵詞]《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質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07)02―0088―03
人們對美的追求和鐘愛常常表現為一種對審美的主動的渴望。當渴望的審美條件一旦出現,便會情不自禁地欣賞。
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1999年中葡兩國政府澳門回歸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中國軍樂隊都演奏了江蘇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澤民訪美、1998年克林頓訪華、2000年第6屆中國藝術節、2001年上海apec會議以及2004年張藝謀執導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8分鐘文藝表演,以《茉莉花》為基調的音樂都融入了一個個歷史瞬間。世界著名歌劇大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創作歌劇《圖蘭朵》時選用了中國民謠《茉莉花》的曲調。美國發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飛行尋找宇宙生命的飛船,搭載許多國家的優美音樂進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為中國的經典名曲入選。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國際國內重要活動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國傳統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首歌體現了中國民歌節奏靈活,旋律婉轉悠揚、自由而舒緩的特色。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從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長出花朵和森林,從真實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聲音。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中指出:“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表現必須顯得是自然產生的,而同時卻又像是心靈的產品,產生時無須通過自然物產生時所須通過的手段。這種對象之所以使我們歡喜,不是因為它很自然,而是因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是大眾口頭創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民歌源遠流長,浩如煙海。這朵享譽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獨具慧眼,在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這朵樂壇“奇葩”的采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省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麓開展反掃蕩宣傳。年僅14歲的小文藝兵何仿,從當地民間藝人口中聽到了民歌《鮮花調》,后來在《鮮花調》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形成了現在的《茉莉花》。從此,這朵獨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鄉、田野,走上炫目的現代舞臺。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有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是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我們的文藝創作又何嘗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這首民歌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詩”最初都是樂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風土之音,即各地民歌。從這一點來說,民歌和詩應是相通的,即都強調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鮮明、突出的。
壯美和優美是美的兩種表現形態。有人用兩句詩形象地說明了這兩種美:“駿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壯美:勁健、雄渾、粗獷、豪放、凝重;后者是優美:飄逸、柔媚、纖巧、婉約、輕快。《茉莉花》所體現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獨特韻致、歌詞的詩情畫意和輕松活潑有趣。
優美表現為審美對象與主體感受之間處于一種和諧關系,一般不呈現激烈的矛盾沖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產生的是平緩、親切、輕松、隨和、舒坦、閑適、恬靜、愉快的心曠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選擇了潔自如雪、純凈如玉,散發著陣陣清香的花朵,“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中國文人雅士歷來都盛贊茉莉花的香氣,如元代詩人江奎的《茉莉》一詩:“雖無艷態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此詩意味深遠,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瓏的花朵而獲得人們的青睞。“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作者選擇的意象為自然界中較小且靜態的事物,傳達給人的都是恬靜、清心的優美情調。聽著《茉莉花》,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這悠揚的歌聲心馳神往。茉莉是常綠小灌木,歲歲開花,香氣清雅而幽遠,符合中華兒女不張揚、樸實無華又進取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潔白、簡單、質樸、純潔而美好的,人類對這種純潔而美好的音樂意境情有獨鐘。它那浸潤著清幽的華夏情味的旋律將香飄世界各地。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華民族特別鐘情于詩歌。自先秦時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人們讀詩、吟詩、作詩、用詩,達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識丁的田夫野老、引車賣漿者之流,興奮之時,也會吟出幾句,這就是被人們稱為民歌、山歌之類的民間歌謠,也就是最接近口語的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有天然的聯系,因為最早的詩歌,是歌詞合樂演唱的。《詩經》大部分是民間的歌謠,是可歌的,并以歌聲進行傳播。《詩經》中的“風”共160篇,是各諸侯國的民歌,也是《詩經》的精華。《詩經》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復詠唱的特點。事實上,重復與變化是藝術表現的兩種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鮮花調》,本來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但是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后來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創作,把歌詞集中在茉莉花一種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嘆,反復回旋,表達了少女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動,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這樣《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從某種角度說,《詩經》就是2000多年前眾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眾多《茉莉花》的總集。
中國美學較少倡導大喜大悲的情感波瀾,不主張情思過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適度、克制、應矩、中和,這種美學理想正適合優美形式的生長與發展。僅以中國詩歌為例,對這種優美情調的熱戀比比皆是:《詩經》中《關雎》便是風詩的第一首。千百年來,它感動人們的主要是情。青?年人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也會深深觸動我們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學名著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愛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陜北民歌《三十里鋪》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說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動;四川康定民歌《跑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張家大哥”互相愛慕的情節等,都包含著濃郁的情感。
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茉莉花》這首民歌是有情節性的,但它并不是在敘事,而是在抒情。歌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這“三怕”表現了少女特有的俏皮、羞怯、善良。托爾斯泰曾說衡量藝術作品的好壞有三個條件:1.作品所表達感情的獨特性;2.表達感情有多么清晰;3.藝術家真摯程度如何。《茉莉花》展現的是一幅具有獨特性、清晰性和真摯性的富有情味的現實場景。
藝術作品的這種力量,人們稱為藝術的魅力。魅,物之精也,魅力是指一種巨大的感染力。而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是藝術家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義在于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借助民歌形象引起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聯想;在于藝術上的感染力和作者精心運用的表現手法,在聽眾的想象中產生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當它一旦流傳開來,原來的故事已經漸淡漸失。人們只是根據民歌語言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來尋覓其中更深層的意蘊。民歌集萃了各個民族在傳唱中積淀下來的精華,溶注著濃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新鮮。
《茉莉花》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優美的風格,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洋溢著青春氣息,傳達著優美之感,其風格清新活潑、細致秀雅,曲調優美流暢、柔和婉轉。展示了歡樂祥和的生活畫面。這也正是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之處。何仿再創作的這首民歌,既表現少女的內在思想感情,又有音樂形式的美,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范例。
《茉莉花》被重新發現,進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因為它符合當代的審美風尚。所謂“當代審美風尚”是指體現在現時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種藝術形式和風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審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棄繁從簡、返璞歸真、平易近人。這可以說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審美意識嬗變的一種總趨向。當代審美風尚的現實依據是時代平民化意識的普遍覺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煥然一新,審美風尚也出現多樣化的趨勢。《茉莉花》清麗、歡悅的韻律、友愛和諧的意境、洋溢著現實感性的快樂情調,順應了審美平民化意識覺醒這一趨勢。在大眾生活日益脫離單一政治意識形態控制的情況下,“讓生活美麗”的審美性質,以及由富裕生活帶來的娛樂喚起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豐富的聯想。
這種審美平民化意識覺醒的趨勢,其實也反映了現代人渴望交流的強烈愿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藝術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音樂欣賞和體育競賽,都可以成為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的沒有語言的感情交流。歌唱本來就是人類一種簡潔而詩意的“禮儀”,一門不需要背單詞、習語法的“世界語”。近幾年對外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作為首選曲目,是因為它旋律優美平和,流露出中國人與人為善的處事風格。婉轉中見綺麗,平和中有深意,溢發出的是中國人民善良真誠的精神特質,能夠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心靈交融,在文化交往中也顯示了中國的“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理念。當今的國際競爭,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競爭,也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競爭。《茉莉花》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文化的和緩、柔美、善意等“軟實力”,是和諧世界的和諧之聲。
《茉莉花》芬芳馥郁、樸實無華,在人們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潔、很純真的美好形象。人們歌頌她的潔白無暇,歌頌她的樸實無華,她代表著人們追求理想,追求純真和諧的美好愿望,符合創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濃的民族風韻,在樸素的旋律和音樂節奏中凝聚著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