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語文精品教案人教版篇一
一、《課標》內容標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日軍侵華的滔天罪行、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事實。
(2)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比較分析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抗戰;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3)運用:結合當前時事分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思考戰爭給中日兩國帶來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有關錄象和歷史圖片,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抗日戰爭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軍侵華和中國軍民抗戰這兩方面的問題;通過提供材料讓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和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學習本課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樹立強國之志。
(2)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民族抗戰”,以此培養和發揚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
三、教學準備
搜集與抗戰相關的圖片、影視資料和相關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學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對抗日戰爭史的學習比較充分,學生對抗日戰爭的主要史實比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高中教學要在引導學生回顧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加強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和歷史地位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理性思考。
五、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回顧—討論—探究—反思”的互動教學模式,以史實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以情境為主線,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以活動為實現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經過全體課堂參與者的閱讀、思考、討論,使每個學習者都經歷一個主動的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完善情感、升華人格的自主學習過程。
六、重點、難點
重點:日軍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戰、抗戰勝利的原因和地位。
難點:抗戰勝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學生回答:《義勇軍進行曲》。)我們每周升國旗儀式必唱的國歌,多么熟悉的旋律。《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主要是因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機嚴重)中華民族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抗日救亡)讓我們共同走進那不堪回首的歲月,走進偉大的抗日戰爭。
本節課我們通過回顧歷史、探究歷史和感悟歷史三個主題來紀念偉大的抗日戰爭。
一、回顧歷史——血腥野蠻地侵略
1、侵華事變:
在學生回答后,課件打出:《中華民國圖》,在圖中相應位置閃動出現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洲國、華北事變、七七事變等侵華事變,中國大片國土淪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思考】:“小”日本為何侵略“大”中國?
(1)歷史原因: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課件打出“國策基準”的材料)。
(2)經濟原因:自然條件的限制;擺脫經濟危機。
(3)外部原因:國際社會的綏靖之風和國共內戰。
(過渡)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殺:出示相關圖片如累累白骨、殺人比賽(向井和野田在進南京城前誰先殺100人,野田殺了105人,向井殺了106人),突出遇難者300000人。
(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誦下列這首詩)
凝視300000,——
“3”后面是一個個“o”(零)嗎?
不——分明是一顆顆屈死的頭顱,正面對屠刀,怒目相看!
凝視300000,——
“3”后面是一個個“0”(圈)嗎?
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懸的絞索,東條英機們 ,不正吊死在恥辱柱上?!
凝視300000,——
字字在噴火,聲聲在吶喊:
多行不義必自斃,血債定要用血來償還!
3、潘家峪慘案:現場一角等圖片,死難者1200余人。
4、七三一細菌部隊:出示活體實驗、2003年中毒后李貴珍等相關圖片。
(武士道精神、滅亡中國,泯滅中國人民的抗戰意識)。
我們經常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我要說在中國近代史上,中日兩國是一衣帶血。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戰敗投降,在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蠻、最殘暴、最慘絕人寰、最沒有人性的手段進行著大破壞、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華在哭泣。偌大的中國烏云密布,哀鴻遍野。泱泱中華,面臨亡種滅國的危機。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課件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筑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驅逐日寇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1937年7月8日)材料二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7月17日)
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赴國難,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此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成為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二、探究歷史——不屈不撓地抗爭
1、探究一:如何看待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
【新聞發布會:將班級分成兩個大組分別代表國共雙方】請分別代表國共雙方闡述自己對抗戰的貢獻。
材料一:
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奮勇作戰。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敵后戰場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殲滅大部分偽軍,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學生發言后小結:
國民黨正面戰場:(1)抗戰:盧溝橋抗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播放有關影象資料);中國遠征軍遠征緬甸。(2)評價:積極抗日,粉碎了日軍速決戰的計劃;節節敗退(片面抗戰路線)。(先在課件上打出證明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抗戰的有關數據,讓學生總結概括國民政府抗戰的評價。最后打出胡錦濤主席《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國民黨抗戰的評價加深學生印象。)
共產黨敵后戰場: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敵后根據地;重大戰役:平型關戰役(抗戰初期第一次勝利)、百團大戰(主動出擊的大規模戰役)、回民支隊的抗戰。(課件展示有關中國共產黨軍隊抗日的有關數據,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兩大戰場之間的關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4)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蘇聯的援助、美國的原子彈);(5)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傷亡3500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62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美國死亡40.5萬人;英國死亡37.5萬人。
學生發言后總結:
(1)第一次反帝斗爭完全勝利;
(2)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心,為革命勝利奠定基礎;
(3)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歷史——讓歷史告訴未來
(圖片配文字:同樣是祭拜,相似的事件,不同的形式,迥異的內容。德國人跪下了,跪在了受難者墓前,跪得是那么的坦誠;日本人卻站著,站在了兇手的牌位下,站得是那么的孤傲。同樣舉起過屠刀,也同樣放下了兇器。德國人正視歷史、尊重歷史,用真誠換取理解,融入歐洲,強大自身;日本人無視歷史、歪曲歷史,用丑惡掩蓋罪惡,一意孤行,傷害四鄰。有的人下跪了,他顯得更崇高;有的人還站著,他看著更卑微;有的人為尊嚴,有的人為生存;有的人毫無廉恥,有的人荒誕不經……下跪,意味著什么?你又為什么而下跪?參拜,又意味著什么,慘死在日本屠刀下的中國人,什么時候才能聽到同樣的懺悔?)
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視歷史,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表現之一。你還知道哪些表現?(日本篡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等)
中國:趙薇日本軍旗裝圖片(我不懂這段歷史)
(頒獎詞:“她用柔弱的肩頭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她用正義的利劍戳穿彌天的謊言,她用堅毅和執著還原歷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訴訟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滿身歷史創傷的老人。她不僅僅是在為日本細菌戰中的中國受害者討還公道,更是為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規則尋求支撐的力量,告訴世界該如何面對傷害,面對恥辱,面對謊言,面對罪惡,為人類如何繼承和延續歷史提供了注解。”)
(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h·哈里斯。下一個“王選”,會是你嗎?)
(歷史不能忘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好好學習,報效國家)
課后探究(兩題任選一題): 1、2005年,香港人大代表朱幼麟向全國人大遞交了《我國國家級、國際化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議案。請你就抗日戰爭設計一項國家級、國際化的紀念活動(包括活動形式、設計理念及設計理由等)。
2、閱讀下列材料:
廣島:被原子彈轟炸的殘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難以找到當年屠城遺址。
廣島:2001年,公布原子彈受害者221893人,精確到個位。
南京:大屠殺紀念大會從1985年才開始,1997年才有了拉響防空警報和車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會會場,鮮見肅立默哀場面。
廣島:參加紀念大會人數有5萬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二年級語文精品教案人教版篇二
從容說課
《鴻門宴》是《史記》的名篇,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典范作品。它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成果而首次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項羽、劉邦、范增、項伯等。認識這些文學形象,把握他們的性格特點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關鍵。文章還描繪了許多富有戲劇性的難忘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學語文教材中最長的文言文之一,語言現象及詞匯都極為豐富,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見的實詞活用現象以及積累文言詞語的良好素材。這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本文為講讀課,文字淺易,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學生對這段歷史又比較熟悉,結合注釋應該能讀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譯。因此本文準備采用表演法、合作學習法、歸納法、朗讀法等教學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情節,學習字詞句。然后針對學生的疑難,教師加以點撥、歸納。在此基礎上討論人物形象的塑造。
擬定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簡介作者,聽課文錄音,根據注釋初步疏通課文內容;看課本劇表演,熟悉故事情節。通過學生討論“演員”的表演是否到位來分析人物形象。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
1.合作學習,了解《史記》的相關內容及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歸納、整理常見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使學生學習了解人物個性與歷史之間的緊密關系。教學重點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教學難點
在矛盾沖突中把握人物形象。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聞,項羽被劉邦打敗,在垓下與自己的愛姬話別,寫下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竟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家一起來讀一下這首詩,感受一下這位悲劇英雄的末路之痛。
【學生齊讀、理解。】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師:很好,魯迅先生曾對《史記》給予了很高的贊譽,他怎么說的? 生: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師:對!這句話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所以我們學習本文不但是了解這段歷史,還要重點學習、賞析作者塑造人物、構思精彩的文學表現手法。接下來我們先聽聽全文的朗讀,一方面注意讀音;另一方面再熟悉一下故事情節。
[推進新課]
創設氛圍,合作學習
【學生聽全文錄音,教師巡堂。】
師:錄音聽完了,哪位同學可以把本文要異讀的字點出來? 生:破音異讀有: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陽間行(jiàn);通假異讀有: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師:為了將大家更好地帶入故事,更深入地認識文中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我們班的幾位同學在課前排演了一出《鴻門宴》,請大家一起觀賞。希望在座的能給幾位同學一些評價,看誰對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更準確。現在有請幾位演員上場,大家掌聲歡迎。
【學生表演。】 師:很好,大家再次掌聲鼓勵!【學生鼓掌。】
生:我覺得劉邦定計一節非常精彩。劉邦在緊急情況之下,急中生智,以拉攏項伯為契機,扭轉了自己非常被動的處境。
生(另一生):我最喜歡鴻門宴上的緊張暗斗。因為它名為宴會,實際上處處暗藏殺機,氣氛非常緊張。在這場宴會上,幾次刺殺幾近得手,但又總是在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令人冒一身冷汗。
師:的確如此,宴會上的幾番交戰被司馬遷寫得游刃有余,三起三落,扣人心弦。現在我們用一個曲線圖來更為詳細地描繪一下,曲線我已經畫好,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了用四字短語分別概括這幾個情節。
生:我來。
【一生填寫,其他人思考。】
師:很好!宴會上,從“范增舉玦”以示殺掉劉邦到“項羽不應”是第一回合;從“項莊舞劍”借機行刺到“項伯翼蔽”保護劉邦是第二回合;再從“樊噲闖帳”到“項王款待”是第三個回合。每一回合精彩紛呈,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便躍然紙上。下面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結合課文內容對剛才的表演進行點評。剩下的10分鐘請各組準備好發言稿,下節課發言。
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是了解了本文的相關文學知識和把握了故事的情節,下節課我們再來重點賞析人物形象。
布置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是完成書面翻譯!板書設計
二年級語文精品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教學內容: 《夜書所見》
教學時間:9.18
二、教材分析
《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三、總體設計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的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做法,遵循著學生的學路,讓學生自主發現、探究、感悟,徹底摒棄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教學方式: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以學生的合作、多次嘗試自悟代替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在反復、交流誦讀中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四、教學目標
(一)分項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分層教學目標 上限目標(發展性):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下限目標(基礎性):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2.正確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大概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五、學情分析 總體情況:
c層學生雖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還沒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課文的朗讀不連貫、斷斷續續,需要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帶讀。同時,這類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較弱,主動探究學習意識薄弱,課堂參與的興致不高,需要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和指導下習得一點知識。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1.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難點: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七、教學方法
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九、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看本課教學目標(出示目標)。1.認識“促”生字。會寫“促、深“生字。
二、第一次嘗試讀古詩、學字詞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第二次嘗試理解古詩,感情朗讀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6.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第三次嘗試背誦古詩
1、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2、背誦展示
五、當堂鞏固訓練
1、按照課文內容填空。
蕭蕭梧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籬落一燈明。
(1)蕭蕭:____________ 挑 _______ 促織:____________籬落:___________(2)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夜書所見”中的“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見”到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詩人還寫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詩句回答):,他這樣想的根據是(用詩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