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微課小數的產生與意義教學設計篇一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數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里面有幾個0.01;0.01里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色彩帶和90厘米長的綠色彩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我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么是小數產生了神秘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后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教材51頁的做一做。我在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時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我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學生談本節收獲。”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微課小數的產生與意義教學設計篇二
1、師:認識小數嗎,你能說一個小數嗎?
2、你還知道小數的哪些知識?
3、你知道小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1、認識一位小數
2、認識兩位小數
3、認識三位小數
……
4、概括小數的意義
師:分數與小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6、認識進率
聽課反思:
聽了屈老師的《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一課,我不禁感嘆:這節課真的不好講!同時,本節課也有我比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對于一節課來說,尤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雖然是講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但要怎么引,確實值得琢磨:這么引對教學是否有幫助,是否和新內容有一定的關聯。小數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屈老師在課上開門見山的引入小數,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經驗。簡潔精煉,有針對性的導入,這是我的收獲之一。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一課的重點是建立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利用分數接觸小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學和屈老師的這節課,屈老師利用板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了三層次教學,促使學生腦、眼、手協同作用,獲得豐富表象,引發學生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并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練習,強化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小數計算單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多側重說一下表示的意義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認為計數單位的教學可以揉到小數的意義的揭示過程中。還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覺得最后的練習環節應該聯系實際設計一些生活中的練習題。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高一級的知識,是對知識的一種本質揭示,是數學知識結構的靈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 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并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系,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微課小數的產生與意義教學設計篇三
本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重點: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難點: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給學生提供兩個絲帶,估一估,量一量這兩條絲帶的長度,不能得到整“米”數時,須用其它數來表示,引出小數的產生。
2、探究小數的意義。
引導學生探究小數意義。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7份是多少?根據“1米=10分米”學生會說出每份是1分米,3份是3分米,7份是7分米。根據分數意義,引導學生明白,1分米在10份中占一份,就是1/10米,那么3分米就是3/10米,七分米是7/10米?”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3、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這個問題后,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在整體中涂色部分用分數和小數表示,鞏固小數的意義和小數與分數間的聯系;計算單位和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這兩個知道點,放在了后面的練習中,這把難點分散了,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4、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