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以內的分與合教學反思篇一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而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說出為什么用減法來計算?什么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件演示“原來有5個小朋友,后來走了兩個”和“秋千上有3個小朋友,走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說一說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減法列示相對于加法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讓學生結合圖意,用三句話說說圖的意思,并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原來有( ),走了( ),還剩( )”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哪部分減?減去那部分?總結要從原來的一共當中去掉飛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減。雖然有一定的好轉,但仍有錯誤,需要多加鍛煉,養成說圖意列算式的好習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游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以內的分與合教學反思篇二
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許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對于10以內的加法,他們已經很熟練了。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有些學生很天真地說:“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過了?!庇行f:“怎么一年級和幼兒園教一樣的東西?”他們進入學校學數學的最初興趣就這樣被破壞了!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看主題圖,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4只小鳥在草地上吃小蟲,又飛來一只小鳥。
師:通過這個圖意,能提出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出“一共有幾只小鳥”,讓學生感知如何提問)
師:“一共有多少只小鳥?”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只小鳥就是把開始的4只小鳥和后來飛來的1只小鳥合起來,應該用加法計算。
師:說的真好,那該怎么列式呢?
生2:4+1=5
師板書: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師:4加1等于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2、全班交流,探討多種算法
生1:我在幼兒園就知道了4+1=5了,我還會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夸獎了他幾句,聽了我的夸獎,他樂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里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于5了。
(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讓學生說出諸如數數法、接著數、數的組成之類的算法,然后我好根據他們的多 樣的算法優化出用5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于是,我不甘心,還是硬著頭皮接著問。)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舉手了。)
師:好好想想,你是怎么計算出來的?怎么想的就怎么說。
課上到這里,我只好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有數數法、接著數和數的組成等算法。
不足之處:
1. 在通過圖意,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提問。有的學生說成圖的意思,有的學生說成算式,答非所問。
2. 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在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沒有認真聽。
3. 學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么算,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以至于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和老師的點評,更深刻意識到,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主次要分清。在學生的注重和培養方面,一定要落實到位。學生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以后的展開教學各個環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出的教案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而不是去讓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案。
以內的分與合教學反思篇三
1、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從一年級開始逐漸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教學設計當中,我就有意識地滲透這個理念。在教學例題中,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提問和表述能力。大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能夠完整地說出數學問題。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開口,我還采用自己說、同桌說等方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課堂組織比較到位:我采用了:看誰做得好,看誰坐得最最好;誰的眼睛最漂亮;誰是第一名等語言來組織課堂紀律。因此,整節課大部分學生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課堂氣氛非常好。但是,這樣的次數可能過多,影響了整個環節的流暢性以及教學效果。在以后的課堂中,要把握好分寸。
1、 語言不夠簡練、生動。在去年的教學中,我常常被師傅指責,說我的聲音太難聽,我想這不會僅僅說的是我的音色,更說是我語言的生動性。常常羨慕語文老師能夠用那么剛柔并濟童話般的語言來表達。在今天課堂上,,我并沒注意自己的語言,問了其他的老師后,發現自己可能有些緊張,語言表達上有些啰嗦,表述得不流暢,甚至會出現口頭禪或者是“方言普通話”,這是非常不好的,以后要改掉。如何提升語言的生動性,我覺得我可以多聽聽語文老師的課,把他們的那種語音語調學過來,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中。
2、 評價不到位:今天上下來,有教師向我提出,你會評價學生,但是你只會評價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而有些其實他說的也不錯了,但是相比還是差那么一點的學生,你卻會批評他,這樣就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當頭棒喝,在平時的課堂中我也非常注意評價學生,而且評價得自認為不錯?,F在想來,發現自己卻好似存在這樣的問題。以后,我要多以鼓勵性的語言來對待那些中等生和后進生,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3、 今天最大的為題就是沒有把減法的意義突顯出來。在課堂上,我是以教師進行小結的方式直接幫助學生歸納出減法的意義。很明顯很多學生并沒有理解,課后問他們什么是減法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他們仍然停留在表面的例子中,沒有深入。因此,在作業中,也出現了2-1=1等這樣的情況。這說明我做的功夫還不到位,課后與師傅交流了一下,如果在例題中再說5表示什么,-2呢?3呢?時,能夠繼續追問:也就是在哪里去掉了2個,其實就是在總數中去掉2個;或者在例題中,出現減法算式時追問:為什么要用減法做?多問幾次,學生就會明白,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就要用減法來做??磥?,以后對教材的重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破要多思考,尋找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
發現自己的缺點還有很多,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能夠使自己不斷提升。
以內的分與合教學反思篇四
這節課新授的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訓練,我覺得這與學校倡導的精講多練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個教學環節不冗長,更有節奏感。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練習題的訓練方法應該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學生一看到同類問題,腦海中呈現的是老師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2)反饋應該更注重實效,對錯誤的學生的訓練跟進不夠。
(3)有的教學資源沒有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體現了資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總之,每一次相同的課例都會上出不一樣的感受來,從中不斷地錘煉與改進,會讓自己不斷提高,也會讓別人有所收獲,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進步!
以內的分與合教學反思篇五
每個學期的骨干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為我個人來講,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又是個自我超越的挑戰。為什么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可以說,每一個課例在我的頭腦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這樣上了好多次的課,越是這樣一次次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的時候,再次重新上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需要自己仔細思考地方的就會越多。
1、 教學重點把握準確。
教學重點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并能熟練掌握10的組成,形成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較好的落實了,教學中知識點的生成是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和訓練之下完成的,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精彩的展 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兩者的作用發揮恰到好處。
2、 學生思維的訓練體現出層次性.
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一直是學校教學的新主張。這節課從學生探究10的組成的過程,到后面的練習設計,思維的訓練點是層層推進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通過語言上的有序訓練,最終形成掌握知識的能力,并會運用這種能力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練習的設計體現的先是加法,再是減法,再是加減法的綜合,直到最后的解決應用問題,核心的體現都是思維訓練的層次性和完整性。
3、 準確解讀教材并合理運用教材中的案例。
4、 練習設計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為低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時間大約只有15~20分鐘,而要在這些有限的時間里既要落實教學任務,又要使學生興趣盎然,我覺得練習題的設計與實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練習來幫助我完成教學目標得達成,所有的練習不管怎樣生動有趣,最終它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脫離了這一點,那只能說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
5、教學環節的時間調控。
這節課新授的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訓練,我覺得這與學校倡導的精講多練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個教學環節不冗長,更有節奏感。
6、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練習題的訓練方法應該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學生一看到同類問題,腦海中呈現的是老師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2)反饋應該更注重實效,對錯誤的學生的訓練跟進不夠。
(3)有的教學資源沒有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體現了資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總之,每一次相同的課例都會上出不一樣的感受來,從中不斷地錘煉與改進,會讓自己不斷提高,也會讓別人有所收獲,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