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雖然沒有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但是熱鬧程度跟春節差不多。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元宵節手抄報2022年虎年-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素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經供參考。
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1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2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漢族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傳統重要的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的傳說
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3
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一心想復辟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頓時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
于是,袁世凱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民間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買他的帳,“元宵”兩字并沒有因他的意志而消失,而是照樣在民間流傳。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南方吃湯圓,北方食元宵。雖然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但兩者在制作方法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
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4
南方“包”湯圓
南方元宵節吃的圓子,叫做“湯圓”,甜、咸、葷、素各種口味都有,其做法是,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接著挑一團餡放在糯米圓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滾溜溜的湯圓,這樣好似包餃子一樣,“包”出來的湯圓,口感細膩爽滑。
北方“滾”元宵
北方元宵節吃的圓子,叫做“元宵”,多為甜餡,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制作上要比湯圓繁瑣一些,首先需將事先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上一層面,之后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這么反復“滾”上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一個小圓球,方才大功告成,這樣制出來的元宵,表面是干的。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
【元宵節手抄報2022年虎年-元宵節手抄報文字內容素材】相關推薦文章:
2022冬奧會手抄報內容文字100字-冬奧會手抄報內容文字簡短
2022冬奧會手抄報內容文字50字 2022冬奧會手抄報文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