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的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杜曲街道中心幼兒園教學反思記錄表
教師
教學反思名稱
授課班級
杜堯
《切水果》健康
小二班
教
學
反
思
內
容
在此次活動中,我們選擇的水果都是一些幼兒非常熟悉的水果。在這次活動中,通過讓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外形特征以及教師的引導,使幼兒主動參與體育游戲,并讓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奔跑、追逐的樂趣,因此,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征設計了本次體育活動,盡可能的為幼兒提供思考、嘗試的機會,不斷開展他們的想象空間,發展他們的.智力水平。
孩子們玩得很盡興,運動量也達到了小班年齡段的標準,在游戲中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活動目標完成得比較順利。
在活動中部分孩子有點放飛自我,沒有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這對體育活動而言是很危險的,幼兒沒有一定的規則意識,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幼兒對這方面的引導滲透。讓幼兒明明白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規則。使的以后進行其它游戲活動也更順利安全。
備
注
小班的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又到了區域活動課,孩子們在各自的活動區快樂的玩著,個個興奮的不得了。我也被他們的興奮所感染,穿梭于各區之間,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服務”。當我走到圖書區時,忽然發現圖書區的地上散落著幾個小玩偶。顯然這是孩子們玩的高興時掉在地上的。我看了一會兒,發現圖書區的3個孩子并沒有在意它們,沒有一個人去把它們撿起來,好像根本就沒看見,有的還從它們的“身上”邁過去。我走過去對正在那兒看書的子煦說:“ 子煦,你們的小玩偶掉了,你把它們撿起來吧!”子煦看了看地上的玩偶,又看了看我。眼皮一垂,慢悠悠地說:“那個不是我弄的。”說完之后極不情愿的離開位子,把地上的.玩偶一個個的撿了起來。在撿的時候還不時地用眼睛瞟瞟我。
又是新的一天。各區的活動依然像以往一樣令孩子興奮。在鋼琴前面兩只小兔的玩偶靜靜的躺在地上。不知道已經躺了多久。我望了望圖書區,剛才還是4個孩子有聲有色的講故事,而現在卻只剩子煦一個人在認真的看書了。我不想再次強求他撿起玩偶,就故意的大聲說:“哎呀!這怎么有兩只小兔躺在這呀!真是可憐!它們找不到媽媽了,不知道有哪個好心的小朋友愿意和我一起把它們送回家呀?”說話的時候我試探地用詢問似的眼神看了看子煦。沒想到,我的話音剛落,身邊的子煦就轉過頭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地上的小豬,笑著對我說:“那我幫你把它們送回家吧?”說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兩個甜甜的小酒窩。我高興地用力地點了點頭。子煦一蹦一跳地跑過來,把小兔撿起來,送回家了。嘴里還悄悄的說著:“別急,小兔,我帶你找媽媽去。”
活動反思:
兩次相同的情景,兩句不同的話語,就能引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第一次, 在老師的提示下極不情愿的撿起了地上的玩偶,他心里是不甘的,想的是這個玩偶并不是我掉的,老師為什么要讓我撿?而恰在此時我又是以命令似的口吻要求他撿起來。當子煦用生氣的眼神瞟我,表示對我不滿的時候,我的心里猛然一揪。那種感覺我至今都記得。我忽然發現我一句不經意的話傷到了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雖然我只是想讓孩子了解,玩具掉在地上不論是誰掉的,我們都應該把他撿起來。但孩子似乎并沒有理解我的用意。他想的是老師在要求我,他們雖然小,但他們和成人是平等的,也需要成人的尊重。
當發生了第二次相同的事件后,我想到了前一次子煦那極不情愿的眼神,于是我試探著換了一種口吻。一個征求似的的口吻,一個詢問式的眼神,都讓孩子看出了我對他的尊重。這一次子煦高興地把兩只小兔送回了圖書區。看著他臉上笑得甜甜的小酒窩,聽著他和兩只小兔的悄悄話。我知道這一次我的教育手段是恰當的。建立在平等、尊重上的,適當的教育是多么容易讓孩子理解啊!幼兒園有孩子喜歡的活動,有能夠理解他們的心事的老師和朋友,他們就能生活的無拘無束,而且從中受益。我的心里忽然有一股暖流,悄然流過……
在我們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平等、尊重是首要的,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行為態度與幼兒積極有效地交流和互動,使幼兒不斷感受和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另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喜歡兒童話、游戲話的語言。兒童把生活當成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情景中感知、體驗、操作,對他們的成長也是十分有益。
小班的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小班幼兒都非常喜歡小動物,他們對小動物有著一種很特殊的感情,我從幼兒的這個興趣出發選擇了兒歌《小動物過橋》作為本學期的展示活動內容。我預設的活動目標是:1、初步學習兒歌,體驗趣味性和同句型反復出現的兒歌節奏美。2、嘗試仿編短句“**過橋***”,發展表達和仿編的能力。在活動設計方面,我并根據小班幼兒好模仿,喜歡游戲的特點,在活動設計中注重以游戲的形式,創設情景,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兒歌,通過讓幼兒用語言、動作等方式來表達對此作品的理解,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展想象,學習仿編一句短句。
經過反復修改與準備,活動《小動物過橋》于今天上午正式亮相。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我用故事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然后,利用情景結合動物圖片,學習兒歌。在這個環節中,用遞進式的提問,幫助幼兒掌握“***過橋***”的結構句式。同時通過動作的模仿,使幼兒理解爬、跳等動詞。動作的安排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滿足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第三個環節,是嘗試仿編短句“***過橋***”,讓幼兒由純粹的學習語言轉入發散性思維,讓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活動的第四個環節是游戲《小動物過橋》,讓幼兒學做小動物,邊過橋邊說說是怎樣過橋的。活動在“小動物們過橋以后為小熊慶祝生日,一起唱生日歌”的情境中自然結束。
活動結束后,根據聽課老師的反饋,進行了反思。如果以后再次執教這個活動,希望能少一些遺憾。
1、運用游戲、圖片、動作等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在理解兒歌的基礎上較快地學會了兒歌。
2、在仿編的環節中,為幼兒準備的動物圖片種類太豐富,反而影響仿編的效果。
3、在游戲“小動物過橋”時,游戲情境設計得欠妥,特別是“小橋”的位置不是很合理,導致游戲時太擁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戲的效果。
4、如果把圖片換成幻燈片,或者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幼兒會更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