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篇一
三天的集訓中,我時刻被感動著。我深深感動于基金團隊在集訓之前的嚴謹安排和精心準備,感動于睿智、創新、合作、團結的基金團隊無比辛勤的付出,感動于梁校長和基金老師們毫無保留地與我們分享創新獨到的閱讀教學理念和方法。
三天的集訓中,我始終是快樂的。在這里,我們一起傾聽、一起探討、一起交流、一起展示,我們暢所欲言、互相競爭、互相促進,我感受到了伙伴們熱衷學習、勇于探究的精神。各組學習成果的分享更讓我視野開闊,思想升華。
三天的集訓,我汲取了營養,得到了提升。此次集訓,內容豐富,對我而言,讓我最為深刻的是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如何進行優質教案的編寫,彌補了以往傳統教案編寫中存在的不足,優質教案中的教學目標特別提到了“應用”,這將學生開拓思維學以致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而閱讀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則告訴我們老師在課堂中如何扮演好引導、示范的角色,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會深入思考;主題閱讀的集訓,告訴我們如何把閱讀和各科教學有機融合,并為全體老師參與其中,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方法方式。
三天的集訓讓我想到,作為直接的教育者,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除了知識,我還應該給學生什么?除了讓學生“學會”,我是否告訴過他們“會學”?什么樣的課堂能幫助我的學生更好地應對中考和高考,應對未來社會發展?我是否可以通過閱讀教學這個平臺來解決上述問題呢?雙峰縣的閱讀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面臨著一個瓶頸,即:閱讀教學如何與各科教學結合?如何通過閱讀教育獲取更大的效益?這一系列的問題,本應由我們自己去努力探究并解決,可我們又努力了多少呢?這是最值得我們反思的。幸好,通過這次集訓,梁校長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很多的疑惑。接下來,我們應該在如何編寫優質教案上、如何把閱讀策略應用到教學中、如何開展主題閱讀等方面去努力!
集訓結束了,但思考沒有結束,行動沒有結束,我將帶著收獲,帶著感恩,帶著信念,帶著激情,努力去踐行。
是的,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祝愿我們的閱讀教育在梁校長以及基金團隊的指導下,能走得遠一些,更遠一些……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篇二
在這個暑假,我校國防生在選培辦的帶領下來到了商丘某旅進行為期15天的實習,我有幸被分到了一營一連一排一班。
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由于方法科學有效,因此雖然頭頂炎炎烈日,訓練量很大,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記得剛開始的開訓動員會上,該旅的副政委告誡我們學習成績的重要經,給我們明確指出了在旅部的高層領導里面,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國防大學,信息工程大學這兩所全軍第一第二學府的研究生,給我們明確指出了現在全軍人才培養正在逐步向高學歷,高素質的方向發展,告誡我們以一定要學好自己的專業課,夯實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的技能,以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知識能力報效國家、獻身國防。
給我留下第二個深刻印象的就是我們的三期士官老班長,他為人隨和,年齡和體格雖然都偏大,但是待人接物從來沒有擺過老兵架子,記得有一次中間外出,由于我沒有帶便裝,因而按照規定是不能外出的,就在我急得不知所措的時候,正是我們的老班長幫我發動全班人員給我湊齊了從頭到腳的一身便裝,使得我能夠順利的完成組織上交代的任務。
而在這次集訓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很多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我看來,此次集訓雖然能夠使我們了解到基層官兵真實的生活情況,但是和我們想象中的基層生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們至今都未能真正的打過一次實彈,這一直是我的一個遺憾。其次在制度上對我們國防生學員的管理還是有一些漏洞,出現有因為實習時間較短,因而指導員無暇管,排長班長懶得管的尷尬情況。其次是該部官兵在日常訓練中的專業性過強,平時我們所練所學的東西在歸校以后并未能用得上。
總之,在此次實習中,我們仍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使我們自身的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長此以往,我們必將能夠最后斬獲勝利果實,取得最后成功。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篇三
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師集訓又要結束了,我們學習了我縣很多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粉水河畔擺渡人黃秀全,用真愛點亮人生的舒舍榮老師及新時代的師德楷模黃岡市蘄春縣汪金全老師的事跡。通過暑期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一、高尚的品德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范,而且還是作用于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系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于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二、慈母般的愛心
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教師對學生慈母般的愛心應來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教師的母愛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徹底地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三、不斷更新充實自己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作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于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 暑期教師集訓心得體會篇四
教師暑期集訓培訓心得分享
一個月過去了,三天兩晚培訓的疲憊與感動、興奮與思考是已隨瑣碎的工作、平淡的生活逐漸沉淀,越發厚重——
思考一:回歸——心態定位
每一次學習培訓都應帶著目標與方向,這次培訓也不例外。由于去年參加過一次類似的培訓,所以可提前猜想到培訓中會出現諸如分組pk、推選領袖、統一服裝、節目準備等環節,也曾想過為之提前做好準備。但轉念想到了這只是內部培訓,更應該體現出公平,于是打消了這一念頭。而當看到分組情況時,我更是明白了此次培訓自己所在的位置——推動身邊的家人綻放。所以當組員們推選我作組長時我一再堅決推讓,我不想自己成為第四組的蓋子。雖然最后大家對第二名的戰果表示遺憾,我卻非常開心,因為我看到了第四組所有隊員的全身心投入與美麗綻放。
至今仍記得與劉妮娜早晚相伴同出同歸時的思維碰撞;仍記得幼兒園的兩位小姑娘花樣的笑臉與精致的手工;仍記得從羅勤老師的手中傳來的溫度與創意的設計;仍記得張繼軍一大早手捧鮮花匆匆趕來的身影;仍記得張花老師為我們樓上樓下送飯送衣服忙得滿頭大汗;仍記得林方達連夜找歌的不辭辛苦;仍記得吳廣蓮對小林的悉心關懷;更記得郭哲雷厲風行、敢于承擔的另一面——無數的畫面珍藏于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我想一個團隊若想有可持續發展,不是領導一個人強,而是盡量讓每個人都能體現價值。放手,為他人加油,成就他人!——我想,這也是一種領導力。
思考二:物理現象——形式的力量
培訓中一個又一個體驗活動,除了讓我們的身體無比酸痛、眼淚決堤而下,讓身心重新洗刷過一遍的同時,我看到了這些活動本身的力量之大。
三天兩晚的高強度課堂沒有讓大家中途退場,稍作思考便發現班主任的組織藝術就在于“pk”制,將可能影響課堂的`所有因素都融于其中,大大減少了刻意的調動;而課堂所設計的各類活動無不與主題相關,采取先體驗再感悟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揉進了學員們的身心。這不就是喚醒?激活?反觀我們的課堂,其實學生在課堂中所呈現的不聽課、不愛回答問題等現象就是源自老師的調動不夠。其中包括了語言的感染力、組織課堂的調動力、教學設計的趣味性等。
如果說語言的感染力與教學設計需要由量變才能達到質變,那像如斯的pk調動機制我們能否科學在課堂落地?雖然很多班級也采用了類似的管理措施,但通過此次培訓能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各科老師一起將之優化?
課堂中各種體驗活動讓每個人刻骨銘心,這些活動我們能否在加以剪輯后引進,與班會課、思品課、家長會主題相結合,對孩子進行相關的品質熏陶?本學期家長會我將“報數做俯臥撐”的活動引入,雖然大多數孩子理解的層面停留在“感恩、回報”,但在后繼的班級管理中我將“責任與承擔”不斷滲透,我相信孩子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悟得越來越多,而唐老師與家長們氣喘吁吁為他們“做俯臥撐”的身影一定讓他們定格于心。
眼淚滑過,目光停留——改變,從形式開始!
思考三:化學反應——愛是一切的原動力
一直以為“愛”就是給予或得到關心、問候、鼓勵、幫助等。“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利己的。”于是也一直認為“愛”應是互相的,付出后總應該有所回報,哪怕是得到一聲簡單的“謝謝!”,讓心靈有一剎那的得意。一直我也認為自己是堅強的、自尊的,以至于常把別人的“愛”視作“同情”而少有感激,也常用這樣的思維與人交往,少有打開心扉之時,在自己的世界里微笑著呻吟——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堅強地活在了自己的殼中。
讀到一句“愛的距離就是近到可以讓對方傷害自己。”就如找到了知音一般,于是又多了些沉浸于“受傷”的日子。轉身卻發現除了自己身心憔悴外他人都若無其事地一如既往——其實能“傷害”到自己的只有自己!
崗位的變換讓自己不得不從殼里走出來,不得不將目光與胸懷的的范圍擴大。曾很常時間糾結于“愛的方式”,常認為別人會因我表達或行為的不當而產生誤解——也的確常有此類現象發生,也常因此“受傷”。六星級心態培訓中有關“愛”的講座讓我頓悟——追本塑源,愛即使也是利己的,那就更應只管去“愛”,因為種下了“愛”的因才會收獲“愛”的果。終于發現“受傷的”根源是因為我們常將“果”置前,常為了“果”而被迫去實施“因”。“因果”顛倒,怎能不受傷?
當自己只是“給出愛”時,就會發現生活與世界如此簡單,我只需“給”就行了,那些相應的“得”——埋怨與認同、委屈與欣慰、批評與贊揚……都能坦然接受、順應。“愛的方式”就是做好當下的每件事。于是“責任、忠誠、孝道、堅持、感恩”都能集于一身,也只有“愛”會讓你將那些原本瑣碎的各種事情梳理得井井有條——愛,是一切的原動力!
后記:從上周就開始陸陸續續寫下這些文字,讓它們一點一點隨著我的血液緩緩流淌。我似乎聽到了毛孔張開的聲音,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環與更新。培訓時身體上的疼痛已消失殆盡,心靈上的撕裂也漸漸愈合,于是靈魂的蛻變也即將夭折。沒有刻骨銘心的痛就不會留下記憶,既然向往莊周化蝶的美與境,就別害怕經受化繭成蝶的苦與魘。只有不斷地回顧與回味暑期培訓的點點滴滴,沿著它留在心底的印跡更重更沉地走下去,才會“落地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