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生物研究性心得體會篇一
㈠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㈡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㈢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學難點
1、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節采用情景導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說學法
學法采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于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復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并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溫差小,有溫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說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持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復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說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征,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于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后肢強健)這是支持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干燥,為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復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溫和,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出現了恒溫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關于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說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里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群且能舉例說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群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范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并要與不法行為斗爭。
三、布置作業:
課后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通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后的成功喜悅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為蚓繭的采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采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為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記錄采集的環境狀況)首先熟悉并觀察,然后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并帶著問題去探究(關于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于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干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為什么要保持濕潤,在實驗中為什么要拿濕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后為什么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為什么蚯蚓必須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么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后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偨Y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群的觀察和概括。鑒于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群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并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于哺乳動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溫恒定嗎?
2.測量兔子前、后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后肢長度有什么聯系?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于兔適于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說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于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于跳躍運動)適于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溫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發達,盲腸發達,適于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喂奶等。二、觀察兔的內部結構圖
播放兔的內部結構圖,并與人體的結構相比較。
想一想,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嗎?這說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與人體有什么差異?這說明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學生可以較輕松地運用所學知識概括總結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在這里為“技能訓練”——綜合概括,提供素材)
總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1.體表被毛,
2.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
3.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內有齒,齒有分化,
5.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發達。
對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及時評價與鼓勵,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意識。
關于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有條件的可通過播放動物棲息地的破壞與保護的影像內容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通過身邊的實例,電視上資料來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野生動物關愛的情感態度。
生物研究性心得體會篇二
4-1、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案例:
有的學生看到秋天大量的落葉使環衛工人大傷腦筋,焚燒時又產生了環境污染,于是想到怎樣使城市綠地產生的枯枝落葉無害利用.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用微生物處理枯枝落葉,在此基礎上寫出了科技論文《城市綠地枯枝落葉的處理和利用》.
有的學生看到化學實驗室的廢水會污染環境,就設計了一個利用微生物產生的絮狀體來吸附、分離重金屬離子的實驗研究.
4-2、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得的部分成果.
《文廟地區噪聲、綠化狀況調查及治理》一文在區中學生科技論壇作為宣讀交流作品.
《敬業中學屋頂花園的調查》參加上海市生物與環境科技項目競賽,獲得優秀獎.
《城市綠地枯枝落葉的處理和利用》參加上海市十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全國大賽.
《如何用枯枝落葉培養食用菌》參加上海市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
學生獲獎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經歷、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增強了他們的環境意識,豐富的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這里學生們自己有不少體會.
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看著緩緩飄落的樹葉,我從沒想過它會與食用菌扯上關系.自高一接觸研究性學習課程起,一年多的研究不禁讓我發現了生物的奇妙同時體驗了自己探究問題的快樂.最初提出課題時認為研究過程肯定短暫又簡單.但從材料收集起,我就逐漸發現其中的很多難處.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很多“磨難”.我們因長出霉菌而傷心,又因長出一絲“希望之菌”而興奮不已.這次實驗的經歷是我生命中一份寶貴的財富.”
生物研究性心得體會篇三
一、染色體結構的變異(閱讀教材p85~86)
1.類型[連線]
2.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大多數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生物體死亡。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閱讀教材p86~88)
1.染色體組
(1)概念: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一組染色體。
(2)寫出圖中的染色體組:x、ⅱ、ⅲ、ⅳ或y、ⅱ、ⅲ、ⅳ。
2.二倍體、多倍體
項目起點體細胞染色體組數實例
二倍體受精卵兩個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數的高等植物
多倍體受精卵三個或三個以上三倍體香蕉和四倍體馬鈴薯
3.染色體數目變異與育種
(1)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
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形成多倍體植株
(2)單倍體育種的方法
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幼苗――→人工誘導用秋水仙素處理
染色體數目加倍,正常純合子
三、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
(閱讀教材p88)
重點聚焦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有哪些類型?
2.什么是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3.什么是染色體組?利用染色體數目變異的育種方法有哪些?
[共研探究]
1.仔細觀察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表示交叉互換,發生在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屬于基因重組。
(2)圖2表示易位,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2.染色體結構變異與基因突變
項目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突變
本質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易位或倒位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
發生變化
的基因的
數目1個或多個1個
變異水平細胞分子
光鏡檢測可見不可見
[總結升華]
1.染色體結構變異類型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缺失一條正常染色體斷裂后丟失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果蠅缺刻翅、貓叫綜合征
重復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連接到同源的另一條染色體上,結果后者就有一段重復基因果蠅棒狀眼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引起的變異某種夜來香經常發生
倒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顛倒180°后重新結合到原部位引起的變異。基因并不丟失,因此一般生活正常普通果蠅3號染色體上某些基因
2.染色體的缺失、重復、倒位與基因突變的區別(如圖所示)
【易錯易混】染色體易位與交叉互換的比較
染色體易位交叉互換
區別發生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
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重組
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
[對點演練]
1.下列變異中,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是()
a.染色體缺失了某一片段
b.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
c.染色體中dna的一個堿基發生了改變
d.染色體某一片段位置顛倒了180°
解析:選cdna中一個堿基發生改變,屬于基因突變,選項a、b、d依次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缺失、重復和倒位。
2.圖1和圖2表示發生在常染色體上的變異,則二者所表示的變異類型分別屬于()
a.重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組d.重組和重組
解析:選a圖1為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圖2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共研探究]
1.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有三個染色體組,判斷依據是形態大小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就有幾個染色體組。
(2)圖乙有四個染色體組,判斷依據是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出現幾次,則有幾個染色體組。
(3)某生物的體細胞含32條染色體,有8種形態,則該生物的體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計算公式為染色體組的數目=染色體數/染色體形態數。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1)①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②單倍體不一定不育:體細胞中染色體組為奇數的單倍體高度不育;體細胞中染色體組為偶數的單倍體能進行正常的減數_,是可育的。
(2)①若甲、乙均是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則甲、乙均為單倍體。②若甲、乙均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甲所示生物為三倍體,乙所示生物為四倍體。
(3)誘導多倍體產生的措施有低溫、秋水仙素處理等。
(4)一般情況下,單倍體高度不育,一般無種子,所以在單倍體育種時,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以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總結升華]
1.判斷染色體組和一個染色體組含有幾條染色體的方法
(1)根據染色體形態判斷
①細胞中同一形態的染色體有幾條,該細胞內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細胞中染色體共有幾種形態,該細胞的一個染色體組中就含有幾條染色體。
(2)根據基因型判斷
①在細胞或生物體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共有幾個,該細胞或生物體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在細胞或生物體的基因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有幾個,該細胞或生物體的一個染色體組中就含有幾條染色體。
(3)根據細胞中染色體數及染色體形態數計算
染色體組數=染色體數目/染色體形態數。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比較
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
來源受精卵發育受精卵發育配子發育
概念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
染色體
組數兩個三個或三個以上不確定(一至多個)
3.單倍體育種
4.多倍體育種
(1)原理
(2)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
②秋水仙素處理后,新產生的莖、葉、花的染色體數目加倍,而未處理的根細胞中仍為兩個染色體組。
③四倍體植株上結的西瓜,種皮和瓜瓤為四個染色體組,而種子的胚為三個染色體組。
④三倍體西瓜無子的原因:三倍體西瓜在減數_過程中,由于染色體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配子。
【易錯易混】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育種
單倍體育種包括花藥離體培養和秋水仙素處理幼苗等過程。花藥離體培養只得到單倍體,再用秋水仙素處理才能得到可育的純合子。
[對點演練]
3.判斷正誤
(1)根據某生物的體細胞基因型為aaaabbbb,可判斷該生物為二倍體生物。()
(2)體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生物是單倍體,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是二倍體。()
(3)用秋水仙素處理植株使染色體數目加倍就是多倍體育種。()
解析:(1)根據某生物的體細胞基因型為aaaabbbb,可判斷該生物可能為四倍體生物,也可能為單倍體生物。(2)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如果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就是單倍體。(3)在單倍體育種中也用到了秋水仙素。
答案:(1)×(2)×(3)×
4.如圖為a、b兩種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則其基因型可依次表示為()
;ddeegghhmmnn
;dddeeeggghhh
;ddddeeeehhhh
;ddeegghhmmnn
解析:選c由圖可知,a生物含有兩種染色體,且有三個染色體組,a、b錯誤,b生物含有三種染色體,且有四個染色體組,d錯誤。
[共研探究]
仔細閱讀教材p88“實驗”內容,分析探討下列問題:
1.選材:選擇能正常進行有絲_的植物分生組織。
2.低溫處理時間:實驗中必須在洋蔥長出1cm左右不定根之后進行低溫處理,因為若在生根前進行低溫處理,低溫抑制細胞代謝,進而抑制根尖分生區的形成,從而觀察不到根尖分生區的有絲_受低溫影響的現象。
3.染色:在染色時,除了用改良苯酚品紅染色劑外,還可以用龍膽紫染液或醋酸洋紅染液。此時細胞已死亡。
4.觀察:洋蔥為二倍體,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二倍體細胞、四倍體細胞等。
5.低溫誘導和秋水仙素處理在原理上的相似之處:二者都作用于有絲_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6.低溫誘導的優點:低溫條件容易創造和控制,成本低、對人體無害、易于操作。
[總結升華]
1.實驗中幾種溶液的作用
(1)卡諾氏液:固定細胞的形態。
(2)改良苯酚品紅染液:細胞核染色,便于觀察染色體的形態。除此之外,醋酸洋紅或龍膽紫都是堿性染料,都可使染色體著色。
(3)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溶液:解離,使細胞分散開。
(4)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可用于洗去附著在根尖表面的卡諾氏液,還可與15%的鹽酸溶液混合,解離、分散細胞。
2.本實驗的其他問題
(1)低溫的作用與秋水仙素的作用基本相似。
(2)此實驗可通過設置不同的溫度來探究溫度對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的影響。
[對點演練]
5.下列關于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原理是低溫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兩極
b.解離后的洋蔥根尖應漂洗后才能進行染色
c.龍膽紫溶液可以使細胞中的染色體著色
d.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多數細胞處在_期并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
解析:選d低溫處理植物的分生組織細胞,通過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解離后洋蔥根尖經過漂洗可去掉鹽酸,有利于染色體著色;洋蔥根尖裝片中的細胞大部分處于有絲_間期,因此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只是少數細胞。
1.在植物體細胞有絲_的過程中,可能引起的可遺傳變異是()
①基因突變②基因重組③染色體變異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選b基因重組主要發生在減數_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可發生在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
2.普通小麥是六倍體,有42條染色體,科學家們用花藥離體培養培育出的小麥幼苗是()
a.三倍體、21條染色體b.單倍體、21條染色體
c.三倍體、三個染色體組d.單倍體、一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b花藥中的花粉是經過減數_發育而成的,由其培育出的幼苗比普通小麥的染色體數減少了一半,含有三個染色體組,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
3.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是()
a.基因突變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
b.染色體變異是定向的,而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變是可以遺傳的
d.染色體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解析:選a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的堿基種類、數量、排列順序發生變化而引起生物變異,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的變化可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均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都是可遺傳的變異。
4.關于染色體組、單倍體和二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由受精卵發育成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
c.單倍體生物體細胞中不一定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d.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解析:選d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體;個體若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單倍體是由配子發育而成的,不一定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有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等。
5.已知西瓜的染色體數目2n=22,請根據西瓜育種流程圖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所用的試劑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試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培育無子西瓜a的育種方法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過程中形成單倍體植株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該過程利用了植物細胞的________性。
(4)為確認某植株是否為單倍體,應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分生區細胞的染色體,觀察的時期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試劑①為秋水仙素,其作用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2)培育無子西瓜a的育種方法為多倍體育種。(3)單倍體育種的基本流程是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植株→秋水仙素處理→篩選以獲得純合子。(4)觀察染色體數目、形態的時期是有絲_中期。
答案:(1)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2)多倍體育種(3)花藥離體培養全能
(4)有絲_中期
【基礎題組】
1.由于種種原因,某生物體內某條染色體上多了或少了幾個基因,這種遺傳物質的變化屬于()
a.基因內部結構的改變b.染色體結構變異
c.染色體數目變異d.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解析:選b變異發生在某條染色體上,發生的變化是幾個基因的增加或減少,應屬于染色體的結構變異。
2.如圖顯示了染色體及其部分基因,對①和②過程最恰當的表述分別是()
a.交換、缺失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d.交換、易位
解析:選c①過程中f與m位置相反,表示染色體的倒位,②過程只有f,沒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來沒有的染色體片段,表示染色體的易位。
3.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未經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單倍體
b.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
c.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
d.含有奇數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解析:選a由配子發育成的植株一定是單倍體。細胞內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可能是單倍體,也可能是二倍體。精子或卵細胞是細胞而非個體。三倍體生物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
4.單倍體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的()
a.一定是二倍體b.一定是多倍體
c.一定是純合子d.是純合子或雜合子
解析:選d多倍體的配子發育成的單倍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5.下列關于染色體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起源相同的一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體
b.通常指二倍體生物的一個配子中的染色體
c.人的體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
d.普通小麥的花粉細胞中有一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d普通小麥是六倍體,其體細胞中含六個染色體組,減數_形成的花粉細胞中應含三個染色體組。
6.某地發現罕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其46條染色體中有4條變異無法成對。經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有一個片段“搬”到了1號染色體上,3號染色體的一個片段插入13號染色體上。上述變化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a.缺失b.片段重復
c.易位d.倒位
解析:選c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染色體片段的移接,屬于易位。
7.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三倍體植物不能由受精卵發育而來
b.觀察細胞有絲_中期染色體形態可判斷基因突變發生的位置
c.在減數_中,會由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交換一部分片段,導致染色體結構變異
d.低溫抑制染色體著絲點_,使子染色體不能分別移向兩極導致染色體加倍
解析:選c三倍體植物可以由二倍體和四倍體的配子結合發育而來,故a錯誤;基因突變屬于分子水平的變異,用顯微鏡觀察不到,故b錯誤;在減數_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交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故c正確;低溫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故d錯誤。
8.如圖是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染色體1、2、4、5組成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
b.染色體3、6之間的交換屬于基因重組
c.控制果蠅紅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
d.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在減數_時進行自由組合
解析:選c果蠅的性別決定是xy型,x、y染色體是一對形態大小不完全相同、所含遺傳信息也不完全相同的同源染色體。3、6為非同源染色體,二者之間發生的交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若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則在其減數_時不能進行自由組合。
【能力題組】
9.如圖為利用純合高稈(d)抗病(e)小麥和純合矮稈(d)易感病(e)小麥快速培育純合矮稈抗病小麥(ddee)的示意圖,有關此圖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進行①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控制不同優良性狀的基因組合到一起
b.②過程中發生了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c.實施③過程依據的主要生物學原理是細胞分化
d.④過程的實施中通常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
解析:選c題圖表示單倍體育種的過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雜交、減數_、花藥離體培養(植物組織培養)、秋水仙素處理。雜交的目的是將位于不同親本上的優良性狀集中到同一個體上;減數_過程中存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花藥離體培養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常用方法是秋水仙素處理。
10.將二倍體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待其長成后用其花藥進行離體培養得到了新的植株,有關新植株的敘述正確的一組是()
①是單倍體②體細胞內沒有同源染色體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④體細胞內有同源染色體⑤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⑥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⑦一定是純合子⑧是二倍體
a.④⑤⑦⑧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④⑤⑦
解析:選b二倍體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加倍變成四倍體,對其花藥進行離體培養得到單倍體,但其體細胞內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故有同源染色體,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_形成可育的配子。若原二倍體玉米是雜合子,則處理后得到的單倍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11.洋蔥是二倍體植物,體細胞中有16條染色體,某同學用低溫誘導洋蔥根尖細胞染色體加倍獲得成功。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同學不會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過程
b.低溫誘導細胞染色體加倍時不可能發生基因重組
c.分生區同時存在染色體數為8、16、32、64的細胞
d.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解析:選c制片時經過解離的細胞已經死亡,不會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過程,故a正確。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有絲_中,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_過程中,故b正確。分生區有的含2個染色體組,有的含4個染色體組,但不可能出現8條染色體的情況,因為根尖不進行減數_,故c錯誤。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故d正確。
12.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雌蜂(蜂王)是二倍體(2n=32),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雄蜂是單倍體(n=16)。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蜜蜂屬于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
b.雄蜂是單倍體,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組,一只雄蜂可以產生多種配子
d.雄蜂體細胞有絲_后期含有兩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d蜜蜂性別是由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來決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別決定方式;雄蜂可進行假減數_產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單倍體;雄蜂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在減數_過程中不發生基因重組,一只雄蜂只可以產生一種與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而不是多種。
13.如圖表示一些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a所示是含________個染色體組的體細胞。每個染色體組有________條染色體。
(2)若圖c所示細胞為體細胞,則其所在的生物是________倍體,其中含有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
(3)圖d表示一個生殖細胞,這是由________倍體生物經減數_產生的,內含________個染色體組。
(4)圖b若表示一個生殖細胞,它是由________倍體生物經減數_產生的,由該生殖細胞直接發育成的個體是______倍體。每個染色體組含______條染色體。
(5)圖a細胞在有絲_的后期包括______個染色體組。
解析:(1)圖a中染色體是兩兩相同的,故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并且每個染色體組中有兩條染色體;(2)圖c中染色體兩兩相同,故有兩個染色體組,如果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該生物為二倍體,如果是由配子發育而來,則該生物是單倍體。圖c所示細胞中,每個染色體組中有三條染色體,共有三對同源染色體。(3)圖d中染色體形態、大小各不相同,則只有一個染色體組。(4)圖b中染色體每三條是相同的,故為三倍體,由配子直接發育成的生物個體,都稱為單倍體。
答案:(1)兩兩(2)二或單三(3)二一(4)六單三(5)四
14.如圖是培育三倍體西瓜的流程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用秋水仙素處理____________,可誘導多倍體的產生,因為它們的某些細胞具有________的特征,秋水仙素的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倍體植株需要授以二倍體的成熟花粉,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倍體母本上結出的三倍體西瓜,其果肉細胞為________倍體,種子中的胚為________倍體。三倍體植株不能進行減數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倍體西瓜高產、優質,這些事實說明染色體組倍增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過程需要的時間為________。
(5)育種過程中,三倍體無子西瓜偶爾有少量子。請從染色體組的角度解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倍體無子西瓜的性狀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遺傳,請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你的結論,并做出實驗結果的預期。
解析:(1)用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形成,處理對象多是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萌發的種子和幼苗的分生組織細胞具有_旺盛的特征,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細胞_前期紡錘體的形成。(2)給三倍體植株授以二倍體的成熟花粉的目的是刺激子房產生生長素,供給無子果實的發育。(3)四倍體母本上結出的三倍體西瓜,其果肉是由四倍體的子房壁發育而來的,細胞內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種子中的胚是由二倍體產生的花粉與四倍體產生的卵細胞融合形成的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細胞內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由于三倍體植株細胞內不含成對的同源染色體,故在減數第一次_時聯會紊亂,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細胞。(4)染色體組的倍增可以促進基因效應的增強,這是三倍體西瓜高產、優質的主要原因。(5)若三倍體西瓜在減數第一次_過程中,一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移向細胞一極,另外兩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移向細胞另一極,則可以形成正常的配子。(6)三倍體西瓜的無子性狀是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該性狀能夠遺傳,但需要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來實現,如植物組織培養、嫁接等。
答案:(1)萌發的種子或幼苗_旺盛抑制細胞(_前期)形成紡錘體(2)通過授粉刺激子房產生生長素,供給無子果實的發育(或生長素促進生長)
(3)四三聯會紊亂(4)促進基因效應的增強兩年(5)三倍體西瓜減數_過程中,一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正好被紡錘絲拉向細胞的一極,另兩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正好被紡錘絲拉向細胞的另一極,碰巧產生了正常的配子(6)能實驗:將三倍體無子西瓜果皮的任意一部分進行植物組織培養(或無性繁殖),觀察果實中是否有種子。預期結果:成活長大后的植株仍然不能結出有子果實。
15.四倍體大蒜的產量比二倍體大蒜高許多,為探究誘導大蒜染色體數目加倍的低溫,設計了如下實驗。
(1)主要實驗材料:大蒜、培養皿、恒溫箱、卡諾氏液、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顯微鏡、改良苯酚品紅染液。
(2)實驗步驟:
①取五個培養皿,編號并分別加入紗布和適量的水。
②將培養皿分別放入-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恒溫箱中1h。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別取根尖________cm,放入________中固定~1h,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沖洗2次。
⑤制作裝片:解離→________→________→制片。
⑥低倍鏡檢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記錄結果。
(3)實驗結果:染色體加倍率的一組為低溫。
(4)實驗分析:
①設置實驗步驟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對染色體染色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
③除低溫外,________也可以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誘導大蒜染色體數目加倍的低溫,所以溫度應設置為變量,不同溫度處理是為了進行相互對照,在細胞_時盡可能使細胞處于設定溫度中,以排除其他溫度的干擾。但低溫并不可能使所有細胞的染色體數加倍,所以要統計加倍率來確定低溫。
答案:(2)②4℃8℃12℃③取大蒜隨機均分為五組,分別放入五個培養皿中誘導培養36h④~1卡諾氏液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⑤漂洗染色⑥統計每組視野中的染色體加倍率(4)①將培養皿放在不同溫度下恒溫處理,是為了進行相互對照;恒溫處理1h是為了排除室溫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②龍膽紫溶液醋酸洋紅溶液③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形成
生物研究性心得體會篇四
2—1、《目標、要求和方法》舉例:
教學內容專題舉例目標和要求方法和途徑
2)atp在生物體中的作用.
6)酒釀、腐乳是怎樣做成的?做一份操作流程,同時進行實踐,最后寫出實驗報告.采訪、實踐、文獻檢索.
學期初我們向學生公布專題型研究學習的目標、要求、方法和途徑,并作一定的指導,然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己安排時間,開展自己的課題研究.
2-2、教學的效果分析
經過三學期的實踐,我們收到了130多位學生提交的近140篇課題報告.這些學生撰寫的課題報告從內容來看,可分為:
(1)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拓展.如《atp在生物體中的作用》等.
(2)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研究,如《青少年的合理營養》,《校園噪聲調查》等.
(3)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研究,如《從食草獸、食肉獸的特點看自然選擇》等.
(4)關于環境保護的課題,如《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等.
(5)關于生命科學新技術方面,如《克隆技術的發展》等.
(6)其他學生感興趣的現象、事物的研究,如《探索》等.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數量來看,我們實驗的所有學生都完成了課題報告.這說明學生基本上都能達到我們制定的專題型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學生們涉及的題材是相當廣泛的.既有我們推薦的課題,也有學生自己選擇的課題,其中多數是具有熱點性的事物,這說明學生有可能、也愿意對他們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的.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成果來看,雖說大部分是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其結果也無法超越科學家已取得的成果,有的甚至還很幼稚,但是我們認為這些活動畢竟可以讓他們體驗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提高研究探索的意識和能力.
從學生提交的課題報告的水平看,個體能力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學生課題報告很簡單,內容也不充實,這里既有水平問題,也有態度問題.我們也發現一部分學生的報告具有較高的水平.如一位學生作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專題研究,她提交的報告中,把生物適應環境的各種類型資料收集得相當齊全,并且分門別類加以注解,用圖象或影像資料做成多媒體材料作充分說明,簡直是一部生物適應環境的專題論述.雖說沒有學術上新突破,但作為中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無論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對知識的拓展都有很大的好處.
生物研究性心得體會篇五
3-1、我們開設了《生物與環境-學生自主實驗》研究型課程,為課程設計了教學方案,方案包括:
(1)研究的主課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2)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科學意識、創新能力、設計和操作實驗能力、合作精神.
(3)課程準備:實驗室的開放,師生共同準備實驗設備和實驗材料.
(4)課程教學過程:①教師概述科學研究和實驗的基本方法——②學生考察環境——③學生討論調查結果,選定研究課題——④各小組相互交流、評議修改研究課題——⑤各小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⑥師生共同作實驗研究的準備——⑦小組成員協作進行課題實驗過程——⑧各小組交流課題研究結果,完善研究——⑨學生完成課題報告.
3-2、在生物組與化學、地理學科共同合作開設的《環境.生活.科學》研究型課程中,我們也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出了目標、要求和活動途徑,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
3-3、教學效果的評價
我們在設計研究型課程的教學時,抓住生物科學知識與環境的緊密相關性的特點,提出“生物與環境”這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現有經驗和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進行探索研究學習.
參加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生,雖然他們的能力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條件下,他們在交流_同得到提高,他們不同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因此在綜合性的“生物與環境”的研究型課程教學中,學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