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山東省的導游詞篇一
成山頭位于膠東半島,榮成成山山脈的最東端,故而得名“成山頭”。其海拔高度為200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公里,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成山頭三面環海,群峰蒼翠連綿,大海壯闊遼遠,是理想的旅游勝地。
成山頭是南北黃海的交接處,距南北國際主航道僅5海里,與韓國隔海相望,直線距離僅94海里。是膠東半島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譽為“亞細亞—太陽啟升的地方”,又稱“中國的好望角”。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0月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區。
成山頭位于膠東半島,榮成成山山脈的最東端,故而得名“成山頭”。其海拔高度為200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公里,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成山頭三面環海,群峰蒼翠連綿,大海壯闊遼遠,是理想的旅游勝地。
成山頭是南北黃海的交接處,距南北國際主航道僅5海里,與韓國隔海相望,直線距離僅94海里。是膠東半島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譽為“亞細亞—太陽啟升的地方”,又稱“中國的好望角”。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0月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區。
成山頭直插入海,臨海山體壁如削,崖下海濤翻騰,水流湍急,常年經受大風、大浪和風暴潮的沖擊,海域最大浪高達7米以上,成為中國研究海洋氣象、物理海洋、海洋能源等的寶貴科研基地。成頭山還具有中國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驢島上奇特的海蝕柱、海蝕洞等海蝕地貌以及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高度重視的柳夼紅層等自然遺跡,具有很高的地質、地貌和海洋氣候變遷的科研價值。
成山頭有典型的海蝕地貌,很受國內地質學家的重視。海蝕洞是在海崖底部的水平向及隧道形洞穴,位于漲潮與退潮之間,破壞性波浪不斷沖擊海岸,位于漲潮與退潮之間、滿布弱線的巖石,受干濕交替、水力作用、溶蝕作用和磨蝕作用的磨損,流通過水力作用和磨蝕作用打擊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間的弱區,侵蝕作用集中于弱在線,弱線因而被擴闊和加深,形成隊道狀形態的洞,稱為海蝕洞,如海蝕洞貫通地面,令地面出現孔洞,我們則稱地面上的孔洞為吹穴。海蝕洞的走勢從入口處向內遞減。
成山頭集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海灣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于一區,具有如此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這在中國沿海是罕見的、不可多得的。同時,由于地處獨特的地理區位,又受到不同性質水團的影響,是中國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海域。
古時成山頭被認為是日神所居之地,據《史記》載,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前220xx年、前220xx年秦始皇曾2次駕臨此地,拜祭日主、修長橋、求尋長生不老之藥,留下了“秦橋遺跡”、“秦代立石”、“射鮫臺”、秦丞相李斯手書“天盡頭秦東門”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這里還留有中國唯一的一座“始皇廟”。前94年,漢武帝劉徹率領文官武將自今西安出發,途經泰山,一路東進巡游海上,直至成山頭,被“成山頭日出”這一奇麗的景觀所震撼,作“日主祠”、以感恩澤,且作“赤雁歌”志之。
成山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隋、唐、明、清均有兵事發生。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海戰,就發生在成山頭東10海里外的海面上。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殉于此。為了表彰鄧世昌誓與戰艦共存亡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光緒皇帝御賜碑文,謚號"壯節"鄧碑至今還保存于始皇廟內。
秦漢文史館主要以秦漢文史資料、文物為陳列內容,以文字、繪畫、照片、文物、沙盤及光電顯示等形式為陳列手段,展示成山頭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全館分為《成山歷史沿革》、《成山與八仙》、《秦皇漢武東巡》、《秦皇與立石》、《秦皇與漢武》、《成山古跡》6個館。館名由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于植元教授題寫。
1874年英國人在成山東端建了一座高16.3燈塔,燈光射程21海里,至今完好無損,正常使用。為了防止大霧海上船只看不見燈光,辨不清方向,英國人又在燈塔旁邊建造了一只大霧笛。每遇大霧天,霧笛每隔兩分鐘便自動鳴笛一次,笛聲可傳逾三十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