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觀看《答卷》心得體會篇一
xx村是xx鄉政府所在地,由于高速公路經過xx村,而且需要拆遷房子的對象比較集中,這些房子一旦拆除,村容村貌將受到較大的影響,村民顧慮不少,這也是我們鄉
政府所顧慮的問題。如何做到使每位村民都滿意,不埋怨,讓他們對政府的工作有信心,這是我們這次拆遷工作的宗旨。
說服村民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對于安置點的選擇和構建新村工作是后續的重點工作。xx村總共要安置78戶305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為了讓村民盡快住上新房,我們政府通過選擇位置,開山填灘,合理科學地開發網出新村的位置。為了確保新村更規范科學,設計更合理,xx鄉特地邀請縣設計專家進行專業設計,還組織拆遷戶到松陽古市、蓮都南山等地參觀考察村鎮建設。這一系列的工作的背后,都是經過我們無數次的與農戶懇談,解說方針政策,消除農民后顧之憂,才確保了高速公路的無障礙施工。
xx村整體搬遷,高速公路構建這個大難題總算攻下來了,從中我深刻體會:“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須知自己也是百姓。”我們只有真正換位為“百姓”,身去聯,心去駐,駐到“百姓”中去“察民情、解民憂”,才能真正了解、理解、依靠群眾,幫助和引導群眾。最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讓群眾得益,干部作風轉變,工作方法得當,都能辦成;最尖銳的矛盾,只要走下去,坐下來,也都能解決好。黨員干部要學會聽群眾說話,這樣才能知群眾的想和盼、缺和憂、怕和怨,才能真正辦好群眾擁護的事情。通過蹲點調研,我認識到作為鄉鎮領導必須明確的以下幾點意識:
一、服務基層是我們鄉鎮干部始終要樹立的意識。通過與基層黨員干部交流,與群眾座談,使我更加了解到基層和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幫助解決什么,而這些都是我們指導和改進工作的客觀依據。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聯系村制度,切實通過干部進基層,聯心結對送服務等活動的開展,來推進基層的創業創新。
二、改善民生是我們鄉鎮干部始終要做好的命題。在調研過程中,聽到最多的是農村干部群眾對黨和政府改善民生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村民建房、關心低保弱勢群體、實施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他們期盼著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要始終做好的改善民生問題。
三、破解難題是我們鄉鎮干部始終要交好的答卷。通過走訪調研,村項目建設推進難、新農村規劃建設難和各類矛盾糾紛、不穩定因素化解難等一系列問題更加凸顯在我們面前。
觀看《答卷》心得體會篇二
近日,我鎮黨委組織機關全體干部成員集中觀看了《基層新答卷》大型系列報道,對此我感觸頗深,下面結合自己這幾年來的工作,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和體會。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府。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上級黨委政府。
廣大鄉鎮干部既是工作的部署者,更是工作任務的落實員。中國的活力及社會穩定的保障來自于基層,各地基層政權的執政能力決定著全中國社會治理的水平和質量,基層干部的工作主動性是整個體制戰斗力的源泉,倡導基層干部要有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的精神,是新形勢下黨中央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歷史發展賦予的神圣使命。
實踐證明,基層干部有沒有強烈的責任心,能不能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基層干部權利雖小,但也是公共權力,有權必有責。只有樹立起權責統一的施政理念,才會促使基層干部小心翼翼、兢兢業業地行使手中的權力。一個人有了責任心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承諾,有責任心才能夠正視困難勇往直前,由于工作分工不同,有的同志只看重手中的“權力”,卻沒有看到“權力”的另一面是“責任”,沒有看到權力的加大意味著責任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
基層工作有沒有創新,有沒有突破,關鍵看干部是否勇于擔當。如果有責缺少擔當,在位不在狀態,也會錯失機遇、耽誤進程,干不出成績,打不開局面。擔當需要勇氣,擔當需要信念,擔當需要智慧,擔當需要忍耐。責任擔當缺失的主要表現,或是不敢負責,沒有擔當的能力:缺少對現實情況的了解,缺乏對復雜局面的判斷,看不清趨勢,做不出決斷。或是不愿負責,沒有擔當的勇氣:“得罪人”的事不干,“討人嫌”的話不說,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更有甚者,自己不負責任,還對敢于擔責的干部風言風語、說三道四,腐蝕正氣、助推歪風。
責任和擔當密不可分,責任是對擔當的要求,擔當是對責任的詮釋。不愿擔責任,就不該當干部;不敢擔責任,就不配當干部;不會擔責任,就不能當干部。
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對的是更加紛繁復雜的局面,正如所說: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基層是改革創新的源泉,新時期的現實要求廣大基層工作人員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敢于負責、勇于擔當,釋放出基層的活力,努力去創造出無愧于黨與人民的光輝業績。
觀看《答卷》心得體會篇三
給自己先進選項準清晰的目標,就是給自己的生活選定努力的方向,就是給生命賦予價值與意義。而今,我已有了正確的選項,選擇了紅盾,選擇成為一名光榮的經濟衛士。通過平日里工作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切身的感受到紅盾的意義和紅盾人閃亮的光輝。
通過此次學習,我深刻地體會到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群眾是基礎,群眾工作是根本。只有把群眾工作做好,群眾安撫好,農村工作才能順利地開展。目前我國農村正處于一個體制和社會的轉型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村委會黨支部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的相對弱化、村委會黨支部在農民中的威信降低和村委會黨支部實施領導的體制陳舊已經成為阻礙基礎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一定要明確“圍繞民心,狠抓中心”的思路。要為群眾多辦實事,多干好事,多解難,多服務。辦事有公心,工作有責任心,精神上有信心。做到村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公開化、民主化。落實科學發展觀,狠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讓老百姓覺得干部是真心真意為他們辦實事、好事,逐步增強村干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如今,很多干部都覺得工作不如以前好做,與群眾溝通不如以前順暢。但究其原因還是我們干部素質問題、能力問題。在此次培訓課上,黃部長用一個實際的現象道出了當今官群關系不和諧的原因。他指出,現如今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了,干部與老百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手機電話越來越方便了,干部與老百姓聯系卻越來越少了。很鮮明的反映出了新時期下廣大干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的矛盾所在。現在很多的干部,架子難放下,身子難撲下,實際不深入,基層不走入,不懂得在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辦法。
記得一位老者曾經說,以前條件艱苦的時候,干部與百姓同吃住、同進退、共患難,一起克服自然災害,克服饑餓,干部與百姓血肉相融。可是,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利益也越來越凸顯了,很多干部就開始著眼于利益,遠離了百姓。現在很多干部不愿同老百姓共擠一輛公交車車,不愿同老百姓一起排隊買東西,不愿和老百姓同坐一堂看電影……原本不少也是老百姓,可一旦混上一官半職稱為干部后,就不愿再回到老百姓中間,覺得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沒法顯示出自己的身份。他們覺得百姓只是種地的,沒有文化,沒有追求。所以,他們選擇遠離百姓生活,久而久之,能力弱化,變得越來越不了解百姓。
俗話說的好,百姓是水,官員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船離開了水,等待的只有擱淺,水不想載舟,舟只能葬身于大海。這個小學生就在學的哲理,為什么在學歷越來越高的廣大干部的腦海里就漸漸淡去了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只有在民間,學會過老百姓生活,才能知民所思所想,懂得如何服務人民的道理。
在此次培訓課上,黃部長反復強調并告誡我們,作為一個基層干部要事不避難,敢于擔當,奮勇向前。敢于擔當是一項重要的領導素質,體現領導的內在修為。敢于擔當是一種境界。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懷。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思想轉變的新時代,領導干部尤其需要增強敢于擔當的意識,倡導敢于擔當的作風。作為領導干部,要擔當起事業的發展,擔當起歷史的檢驗,擔當起民眾的評價,就一定要努力踐行好“敢于擔當”的精神,積極提升敢于擔當的能力,切實做到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持久擔當。
總之,能有機會參加這種類型的培訓,我感到十分榮幸,而且獲益很多。雖然自己是一個大學生,但是卻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很多在學校根本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在這次培訓課上一一學到,我相信將是我人生中一件非常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必將對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我將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當中時時刻刻以黃部長提出的高標準嚴格的要求自己,盡心盡力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村官,做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